- · 专家笔谈 ( 2013年第4期 ) []
有文化的城市才有吸引力,而文化所指应该是独特的文化底蕴,如果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很高,却与其他城市没有什么区别,就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另外,传统与现代得到完美结合的城市才有魅力。如果尽是现代化建筑,高楼林立,传统完全被灭迹,那么,便失去了历史的厚重感,成为城市中的“暴发户”。以北京而言,现代化的高楼与四合院及其他古建筑并存,建筑本身便昭示了首都的发展脉络和悠久的历史。北京的胡同、民间小吃、牌楼、城楼、老字号、民间工艺等,成为北京城市文化的名片,也是北京城区别于全世界其他城市的文化标识。这些文化名片是内在的,为城市文化之命脉,也为北京所独有,不能被复制。
- · 图像盛宴背后的文化危机 ——中国当代城市“千景一面”现象的文化阐释 ( 2013年第4期 ) [邱冰 张帆]
通过对当前盛行的“文化打造”、“遗产克隆”和“城市移植”等 3 种城市景观图像制造模式的解读,认为当前城市“千景一面”的表层原因在于城市空间已经不再仅仅用于组织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是被制造为一种虚拟的图像空间,脱离了真正的日常实践和集体记忆。并进一步揭示了图像制造背后更深层的危机:文化取向的扭曲,即城市景观成为招商引资的工具、符号经济的商品和个人意志的体现。这一切的根源则是对经济与政治利益的过度追逐。
- · 促进文化表现多样性的城市保护 ( 2013年第4期 ) [张松]
城市作为文化多样性重要的表现形式,其空间形态和环境品质构成了我们时代生活的文化背景,塑造了大众文化的整体特征。在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重新认识城市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通过城市保护及其规划管理,提升城市地区的环境品质,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
- · 试论现代城市文化体系的构建 ( 2013年第4期 ) [张小迪 王大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对城市的文化建设问题也日益重视起来,因为它关系到城市发展质量的高低和是否具有可持续竞争力。要构建城市文化体系,就要抓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开展建设活动,唯有这样,城市的发展才能有“量”重“质”又“持久”
- · 基于工业遗产保护的辽宁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探讨 ( 2013年第4期 ) [韩福文 王芳]
文化城市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是人本主义城市理念的具体体现,其精髓在于文化特色。辽宁作为一个工业大省,城市均为工业城市,因而其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必然与工业遗产保护具有密切关系。本文在对特色文化城市基本内涵和精髓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工业遗产保护与辽宁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关系,分析工业遗产保护在辽宁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提出辽宁建设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基本对策。
- · 地域景观中的城市印迹——对景观文化建设的思辨 ( 2013年第4期 ) [王泽烨 栗功]
本文对景观的文化建设问题进行探讨。对秦皇岛的景观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以海港区的景观文化建设为例,运用文化“所指”和“能指”的理论,通过提取具有地域特征的景观符号,形成具有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景观空间组织形式和景观场所。
- · 关于城市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 2013年第4期 ) [刘士林]
城市文化概念主要是一个空间范畴,是人类以不同于乡村的城市为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创造出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及精神价值体系。城市与文化的联系最为紧密和直接,研究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文化。从世界城市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主要可划分出经济型城市文化、政治型城市文化和审美型城市文化三种基本类型。把都市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研究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核心,符合我国的现实需要与长远利益。文化城市既符合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逻辑,也是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
- · 藏地城镇空间地域特征的宗教成因 ( 2006年第4期 ) [姚准]
宗教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本文试图通过宗教这种文化因素来解析城镇空间和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显示出,影响藏地城镇空间的文化因素,并不完全在于宗教本身,更在于宗教影响下的社会生活方式。宗教正是通过世俗化,调和了仪式性习惯和行为习惯的矛盾,调和了文化之于城市化的某些矛盾,从而更强化了城镇的地域文化特征。
- · 消费时代人居环境解读 ( 2006年第4期 ) [王又佳]
当今在我国的大都市中,消费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人居环境。本文试图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消费时代的人居环境,分析大都市中的人居环境及其在消费时代的特征,并寻找这种转变带给我们的启示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