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美城市规划评估比较研究 ( 2014年第6期 ) [高王磊 汪坚强]
城市规划评估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测规划有效性的主要手段,也是新编或修编城市规划的重要法定依据。本文从“谁来评估”、“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三个层面,对中美城市规划评估的评估主体、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进行理论和实践比较,以期推动我国城市规划评估的发展。
- · 基于“显性”特征综合模型引导下的苏州村庄整治规划探索 ( 2014年第6期 ) [杨忠伟 张奔 郑皓 丁金华]
村庄整治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地编制村庄整治规划是规划工作者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苏州村庄为例,通过对整治过程中的难点分析,结合难点创新性地提出“显性”特征的概念,并利用“显性”特征组合成村庄特征综合模型,提出一种全面的村庄整治规划新思路,使得规划有针对性地解决整治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对于苏州村庄的整治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 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景观设计初探 ( 2014年第6期 ) [王新宇]
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目标是景观与文化高度的、有机的互动与结合,而我国目前存在着大量的没有文化性或牵强于文化性的景观设计。本文试图通过对景观与文化的关系解读,探讨文化景观的设计思路,以期解决当前景观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并对即将到来的城市化浪潮中的景观设计进行理论准备。
- · 国内外大学校园用地布局与结构比较研究 ( 2014年第5期 ) [杨琳琳 林坚 楚建群]
通过国内外大学用地布局分析,归纳各类用地的功能及分布特征,提出圈层型综合功能组团模式可作为我国现代大学校园建设的主要布局模式。同时,基于大学校园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测算,进行大学校园用地结构的国内外比较,并结合校园建设沿革及用地布局特征分析,认为校园开放性、校园更新方式、校园区位是导致国内外大学用地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
- · 物质空间规划与居住社区营建——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 ( 2014年第5期 ) [金俊 雍玉洁 白鹭飞]
本文基于杭州良渚文化村的实地考察与体验,从规划策略、建筑空间、景观设施3 个层次探索物质空间规划与居住社区营建的相互关系以及相关的空间优化策略。并指出,社区的营建在空间上表现为通过作为载体的物质空间的催化作用塑造现代地缘关系,物质空间规划对于居住社区营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 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分类标准研究 ( 2014年第5期 ) [王曦 刘松玉]
城市地下空间分类标准的研究是城市地下空间系统规划编制、研究和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随着我国对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日益重视,分类标准缺失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到城市地下空间的健康发展,分类标准的研究和编制日渐迫切和必要。本文在分析我国现状城市地下空间分类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地下空间的本质出发,探讨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体系对分类标准的要求,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分类原则与方法,建立了7 大类、25 小类的城市地下空间二级分类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类别代号,对城市地下空间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 · 重庆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及规划对策探析 ( 2014年第5期 ) [王剑锋 宋聚生]
本文以重庆主城区地下空间利用为例,分析梳理了重庆主城区地下空间利用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规划研究总体情况;针对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分析了重庆主城区地下空间规划利用的主要特征;并在分类总结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完善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对策及建议,对规范和促进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 商住型传统街区的复合化更新策略——以徐州市百惠街区更新设计为例 ( 2014年第5期 ) [张一兵 李汀珅 顾贤光 张矢远]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有大量商住型传统街区的更新任务,然而现有的更新设计普遍存在大规模标准化更新而破坏街区原有肌理、一味追求大型商场而导致街区活力流失、无视原有居民居住成本而导致居民利益损害等等问题。本文借助于徐州市百惠传统街区的更新设计,探索通过复合化更新策略对街区的原有肌理、商业活力、居民利益进行保护,加大人们对于传统商住街区的关注,从而达到有效地保护传统商住型街区的目的。
- · 城市系统规划研究综述与应用展望 ( 2014年第3期 ) [刘晓斌 温锋华]
从对系统思想的发展回顾入手,画出“系统运动图”。就系统科学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发展进行梳理,介绍国外城市系统规划发展的历程,包括自发、成熟、高潮和再兴起几个阶段,重点对我国近年来城市系统规划的理论研究动态和实践活动进行论述,总结了包括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项目策划、以及体制保障和资金保障六大要素在内的系统规划“钻石模型”,提出系统规划实践的推动力量和应用案例。最后,在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展望城市系统规划的应用趋势,重点对其在存量规划和公共规划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
- · 城市规划公共决策应用分析——以杭州国际商贸城规划公共决策为例 ( 2014年第3期 ) [候成哲]
城市规划过程作为公共决策的过程,是多个决策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果,而其中城市规划决策主体在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项目、不同的决策环节承担的角色不同。通过杭州国际商贸城规划公共决策案例分析,研究城市重大项目规划公共决策中,在立项决策中进行辅助决策、目标决策中进行协同决策、方案决策中进行主导决策,以实践论证了规划决策主体在城市规划公共决策中可以发挥科学技术支撑、多方利益协调、公共政策制定等更大的作用。
- · 规划协调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优化研究——来自武汉市38个村湾改造规划的实证经验 ( 2014年第3期 ) [罗吉 彭阳 陶德凯 何浩 哈思杰]
一直以来,我国城中村改造都需要支付高额的拆迁改建成本,解决途径之一便是通过规划加强对土地深度利用获取额外收益,以此来平衡改造的经济需求,但由于城中村可利用面积有限,提高土地收益意味着更高的土地利用强度或是更能迎合市场的用地开发结构,因而在很多情况下改造规划会与既定的城市规划控制体系之间产生摩擦。针对以上情况,本文以武汉市已完成的38 个村湾改造规划为例,从实证分析评价入手,总结归纳了当前城中村改造规划与上位规划、相关规划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内部改良和外部协调并举的规划协调思路,具体通过优化当前城中村改造中的规划技术、方法和定位,减少编制改造规划的社会成本。
- · 基于情景规划的城市新区土地使用性质的“弹性”研究——以石嘴山环星海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 2014年第3期 ) [王垚 马琰 范凡]
研究土地使用性质的“弹性”以应对城市规划未来的非确定性,适应城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土地使用性质“弹性”的确定方法:以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结构为基础,以情景规划作为理论和技术手段,在多情景模式下进行空间矢量叠加,进而建立城市新区土地使用性质“弹性”的基准模型,再结合公共服务用地、交通用地、工业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绿地等影响因子,建立修正模型,最终构成基于情景规划的城市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的“弹性”模型。
- · 总体规划中产业用地指标体系:“计划”走向“市场”——基于发展脉络与优化导向的探讨 ( 2014年第2期 ) [朱凯]
界定总体规划中的产业用地属性及指标体系,梳理其自计划经济以来的发展脉络和特点;结合现时期总体规划中产业用地的实际问题,归纳产业用地指标体系的优化导向,即产业用地类型的精细化和标准化、效益与规模的综合化和动态化以及空间格局的关联化和完备化,提出市场经济下总体规划中产业用地指标体系的建议方案,即反映产业用地类型、效益和规模属性的四级体系以及体现空间格局属性的产业布局、产业分区和产业空间体系三项内容。
- ·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 2014年第2期 ) [周敏 林凯旋 黄亚平]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建构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动力机制的解释框架,即“综合干预模型”,本文提出三个观点:首先,制度变迁是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其次,影响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体包括政府、市场、社会;最后,三大主体在不同的土地租金剩余分配激励下,通过差异化的空间生产活动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 · 新城市主义理念下大昆明城市空间扩展控制及其优化研究 ( 2014年第2期 ) [李嘉佳 熊理然 王锦 宋嘉]
昆明地处西南边疆,是中国城市化浪潮中的后起之秀,近年来城市空间迅速扩张。本文运用西方新城市主义理念,总结大昆明城市空间扩展出现的交通、土地利用、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并提出控制及优化近期及中远期方案,为城市空间扩展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及参考。
- · 书院园林的艺术形态内涵——以岳麓书院为例 ( 2014年第2期 ) [刘枫 胡希军 陈存友]
以湖湘文化为大背景,通过湖湘文化对湖湘书院园林的影响出发,选取湖湘大地久负盛名的岳麓书院为实例,分别对岳麓书院的园林建筑艺术形态内涵和园林景观艺术形态内涵进行阐述和剖析,总结并归纳出岳麓书院园林内在的艺术形态内涵。
- · 住在园林里——“润园”住区的设计探索 ( 2014年第2期 ) [洪杰]
围绕“住在园林里”的设计目标,文章介绍了在现代小区中体现古典园林意境和传统庭院式居住精神的设计探索。通过对围绕设计目标所产生的传统和现代间一系列矛盾冲突的问题解析,探讨了寻求现代小区规划模式在传统园林与庭院式建筑的空间形态中重构的策略。
- · 近现代南京城市规划与实践研究——基于1927-2012年南京重大城市规划与建设事件的分析 ( 2014年第1期 ) [吕陈 石永洪]
本文通过对近现代南京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回顾,从近代(1927-1949)和当代(1949-2012)两大时期出发,分析了南京城市规划与实践不同时期的不同时代特征。近代南京由于其作为国都的特殊地位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城市规划与实践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同时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当代南京城市规划的发展则很好地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中国城市规划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其向前发展的道路却是不平坦的。
- · 回归城市:一种适应气候变化的空间规划新概念 ( 2014年第1期 ) [黎兴强 田良]
气候变化是21 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中国城市正面临着向低碳转型的巨大挑战与机遇。回顾和总结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永续发展、紧凑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相关理念,提出“回归城市”概念及其发展框架,以期对中国各项空间规划的组织编制与实施管理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新概念。回归城市强调的是永续发展、紧凑发展和绿色发展三者的包容性发展及其EDL 协同发展,前者是后两者的发展基础,紧凑发展是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其根本目标是实现“职· 住· 游”协同发展极大化,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 · 基于供需矛盾的总部空间规划研究 ——以深圳中小企业为对象 ( 2014年第1期 ) [王吉勇]
随着融资渠道拓宽及规模扩大,深圳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行政办公、销售营销等总部功能的分离、独立现象日益明显,对总部空间的需求也日趋强烈。作为总部空间供给中的“弱势群体”,如何解决中小企业总部空间供需矛盾并合理引导其空间布局,成为深圳总部经济和规划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以供需矛盾为切入点,在对企业需求和规划供给定量分析基础上,提出当前深圳中小企业总部空间供需矛盾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和功能性矛盾,认为规划引导的合理与否是产生、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在中小企业总部空间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通过构建空间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与识别中小企业总部适宜发展地区,建立中小企业总部空间“一张图”。并从产业链、行业分类、开发时序三个层面,提出中小企业总部空间规划指引,尝试从规划引导视角为当前供需矛盾的缓解和解决提供一种思路。
- · 跨越与耦合:滨河城市空间发展新模式探索——以六安市淠河滨水区城市设计为例 ( 2014年第1期 ) [薛松 张麒 段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滨河城市在城市空间资源渐趋饱和时,必然面临跨河发展的选择。跨河拓展的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与老城区存在显著差距,犹如城市空间发生“断裂”同时又与老城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由此,本文从生态、空间、功能三方面着手,尝试对滨水城市跨河发展的空间模式予以探索,提出跨越与耦合的思路,梳理脉络,形成相关策略,促进新老城区的优势互补与加速融合,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 历史地段地下建筑空间组织模式浅析——以静安区地铁12、13号线及连通通道地块为例 ( 2014年第1期 ) [许劼]
在城市化进程中,历史地段的更新改造是城市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现有的地下建筑空间组织理论为基础,应用到静安区地铁12、13 号线及连通通道地块的案例中,将实际设计与理论模式进行对比和分析,并总结出实际空间组织模式的类型,一方面对现有理论做出了补充与修正,另一方面试图寻找历史地段这一特定条件对地下空间组织的影响。
- · 新加坡城市设计导则对我国设计控制的启示 ( 2013年第12期 ) [陈可石 傅一程]
新加坡城市设计导则与总体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控制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设计控制,运用城市设计思想提升城市品质,创造城市活力。新加坡城市设计导则“关注建筑与建筑之间,设计城市而非建筑,积极创造城市活力”的引导方针、关注公共空间使用细节的专项引导内容、法定制度与激励方式相结合的引导方式能为我国控规“控制有余,设计不足”以及缺乏实质设计控制的局面提供多方面的借鉴。
- ·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筑“层级嵌入”式更新策略探析——以蓬莱市画河大世界项目设计为例 ( 2013年第12期 ) [孔亚暐 仝晖 任海东]
在我国城市同质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集中体现所在城市特色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迫在眉睫。结合蓬莱市画河大世界项目设计,指出基于类型学思路的“层级嵌入”式建筑更新策略,是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合理保护与良性更新的有效方法,即结合当代城市功能需求,在地域文化传统与城市空间中提取“原型”,并在街区、建筑和建构上分层级应用于建筑更新中,实现积淀历史文脉与迎合时代发展的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与更新。
- · 山地高职院校规划设计探析——以镇江十里长山校区校园规划设计为例 ( 2013年第12期 ) [方程 张少峰]
在对当前高校校园建设新趋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镇江十里长山校区三所山地高职院校的规划设计背景、策略、方法,以提供类似校园的规划设计经验。
- · “城市编织”理念的解读及其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 2013年第11期 ) [方豪杰 郭志纲 裴颖]
通过对“城市编织”理念的深入解读,试图探索一种在该理念下的实践方式,以解决城市在盲目扩张中所产生的无序建设、城市割裂现象愈演愈烈的现存矛盾,使城市重新回归自身的特色与活力。基于孝义市“一河一湖”的实证案例,在对其现状条件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城市编织”理念的运用,对其突出存在的三大问题(古今割裂、南城与北城的割裂、城景割裂)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面对城市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入“城市编织”理念,探讨该理念在城市设计中对于城市功能的整合,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城市矛盾的解决,城市空间良性发展上的一般性的实践方式。认为在目前城市快速发展、建设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城市编织”理念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 · 大都市里的自然——纽约Teardrop公园的场地设计和现状分析研究 ( 2013年第11期 ) [何疏悦 吴澜 季建乐]
纽约的Teardrop 公园自建成起就赢得了多方赞誉。周边的居民热爱这里,他们的孩子们也是如此。公园里经常能看到慕名前来观摩的世界各地的设计从业者。在如此局促狭小的环境中创造一个令人难以忘却城市喧闹的世外桃源,Teardrop 公园无疑是极为成功的。本文基于作者的实地考察,将该场地从建造到完工直至后期管理的整个发展过程逐一详述,希望通过对于这样一个经典案例的分析,对国内的大城市公园建设和管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 基于国内外比较视角下城市蔓延概念与动力机制研究述评 ( 2013年第10期 ) [张衔春 李长风]
快速城镇化进程及广泛深刻的社会、科技变革引起城市空间快速无序蔓延,从而造成耕地、林地被侵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蔓延的内涵及动力机制的理论成果,发现城市蔓延概念研究体现由模糊定义向精确特征定义发展的趋势。国内城市蔓延具备高密度、强中心的基本特征;国外城市蔓延体现低密度、用地类型单一的基本特征。机制研究中,国内侧重体制与政策研究,国外以经济学研究为主导。进而,根据总结的研究成果,预测今后城市蔓延研究走向,以期有助于我国结合国情研究、控制城市蔓延。
- · 转向语境下未来城镇生态文化核心区模型构建研究 ( 2013年第10期 ) [马涛]
伴随着中国“时空压缩”型城镇化引起的生态、文化、空间转向,构建生态文化核心区成为未来集聚生态、文化、社会于一体的空间战略布局。研究所构建的未来城镇生态文化核心区是在满足传统城镇中心区各项功能的基础上,以当今中国“时空压缩”型城镇化引起的转向语境为导向,结合空间营造与生态、文化以及社会等众多理论思想,通过构建生态网络战略斑块、文化生态区活态传承点、公平正义开放空间,实现了城镇生态核心区、文化核心区、公共核心区“三区合一”的耦合发展。该核心区的布局有效地指导了未来新城区中心区布置的基本构建以及已建新城区中心区的转型对策,并以此对未来城镇核心区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借鉴指导。
- · 西方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垃圾”美学 ( 2013年第10期 ) [张健健]
在当代的西方景观设计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废弃物重新利用的趋势,这展现出一种另类的景观美学——“垃圾”美学。“垃圾”美学启发人们重新发现废弃物的潜在价值,使它们在经过必要的处理和设计后,产生新的价值。在追溯“垃圾”美学渊源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垃圾”美学的景观设计方法,探讨了废弃物利用对于当代景观设计的意义,并思考了在国内景观设计中应用废弃物的困难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