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键要素与评估方法:城乡规划实施评估的分析框架 ( 2020年第12期 ) [徐瑾]
规划实施评估为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推进全域空间治理发挥关键的作用。针对如何确立实施评估方法这一问题,文章提出评估关键要素与评估方法的分析框架,基于“测量、描述、判断、建构”的评估标准梳理了“成本—效益分析”、“目标—结果比较”、综合指标体系、案例质性研究四类方法,并解析了评估目的、评估对象、评估判断标准等五个关键要素的内涵。最终依据“要素—情景—方法”的关联框架建立了评估方法的选择路径,为规划实施评估的科学性提供支撑。
- · 基于GIS风貌敏感性分析的色彩空间结构构建 ——太原主城色彩规划实践性研究 ( 2020年第12期 ) [张春芳 王崇恩 朱向东 胡川晋]
色彩依附城市实体,与城市结构存在耦合关系,文章从空间脉络的视角来探讨色彩的规划思路。在综述“色彩空间结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GIS 为途径开展色彩与空间结构协同研究。首先提出“色彩风貌敏感性”的概念,将城市色彩空间格局与影响因子的空间数据信息结合,实现色彩数量化与空间化的有机结合,得出各影响因子的“色彩力”分布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以色彩风貌敏感性区划为基础确立主城色彩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对主城色彩空间进行系统设计。
- · 日本轨道交通枢纽“ 站城一体开发”模式、实践及其启示 ( 2020年第12期 ) [唐祖君 张翔 徐建刚]
轨道交通枢纽“站城一体开发”是实现城市集约紧凑发展的有效模式。文章以日本轨道交通枢纽“站城一体开发”实践经验为例,首先梳理其发展历程,接着将开发模式分为“枢纽本体竖向开发型”和“枢纽—周边街区一体化再生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日本的成功经验和规划手法,并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开发的现状与问题,为我国在土地使用、功能服务、交通接驳、空间景观、管理机制等方面提供案例借鉴与经验启示。
- ·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天津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属性分类研究 ( 2020年第12期 ) [黄晶 刘红旭 王文鸽]
目的地旅游公共服务在散客旅游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持和辅助服务作用,其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以及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非对称性关系也随之受到重视。Tetra-Class 模型根据各服务要素对满意度不同的影响方式将其分类,将服务要素划分为加分属性、关键属性、次要属性和基本属性,并以散点图形式进行直观表现。文章以天津为例,借助Tetra-Class 模型对目的地旅游公共服务要素进行属性划分,最后据此提出目的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改进建议。
- ·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街道可步行性评价研究 ——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 ( 2020年第11期 ) [孙光华]
文章基于OSM、POI、街景图片等多源大数据,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步行指数和绿视率指标,从设施服务水平和街道环境两方面提出街道可步行性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街道绿视率和步行指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南京市中心城区设施服务水平整体上优于街道环境水平,中心区的玄武区和鼓楼区的综合可步行性最高,科研创新集聚区、城市游憩区、公共设施集聚区、居住生活区等功能区的综合可步行性高于其他功能区。研究认为,街道绿视率受到街道建设年代、街道功能和街道自身属性的影响,而步行指数则受到设施服务水平和日常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影响。
- · 武汉市中心区医疗设施供给水平研究 ( 2020年第11期 ) [季琳 吴晓 陆筱恬]
结合医疗设施供给及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等热点问题,从公共服务设施评估的公平性与可达性角度遴选测评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医疗设施供给综合测评框架,以武汉市中心区为例,评价武汉市中心区街道单元尺度下各类医疗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结武汉市中心区医疗供给现存问题,并据此从设施的类别、规模与布点出发,提出具体的医疗设施优化配置策略。
- ·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公园绿地布局优化 ——以许昌市建成区为例 ( 2020年第11期 ) [易铮 冯沥娇 董芊里 张浪 张青萍]
公园绿地是城市居民游憩生活的主要场所,将城市公园有机串联、形成系统,为城市提供持续稳定、公平高效的生态环境和休闲服务成为当下公园绿地规划的趋势。文章以河南省许昌市建成区的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 的网络分析法分析不同出行方式下公园的可达性,同时提出构建城市公园活动圈的构想,尝试分析特定类型的公园分布情况,将公园绿地服务范围进行细化,最后提出公园绿地布局优化建议。
- · “全民健身”视野下的足球场地设施规划与建设研究 ( 2020年第11期 ) [马俊威 钱辰丽 吴晓]
足球运动受到群众的广泛喜爱,其发展得到国家极大重视,但我国足球场地设施的供给与需求之间落差明显。以南京市秦淮区为例,从足球场地的供给与需求视角,阐释其供需矛盾及背后原因。在“全民健身”视野下,将需求分为中小学教学培训、群众体育锻炼、业余运动员训练比赛,供给分为场地数量、场地质量、场地布局分表测算。通过供需双线耦合,分析供需矛盾,探究原因,提出构建层次体系、复合用地功能、共享场地设施、优化设施布局、严格执行标准等规划与建设建议。
- · 空间交互理论与城市规划应用研究进展 ( 2020年第9期 ) [王丹 林姚宇 金美含 龚咏喜]
随着城市规划在新时期的转型发展以及城市大数据日益丰富,城市规划关注的问题也逐渐由静态空间结构转向动态变化规律,从单一研究假设与简单模型向复杂理论模型转变。空间交互是指地理空间中不同位置的事物间存在不同强度的联系,并以物质、能量、信息等不同的形式进行移动和交换的过程。国外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研究空间交互,并在理论、模型和实证等方面成果丰富。近年来,随着G P S、手机通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社会感知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城市规划领域利用大规模空间交互数据进行空间交互特征描述、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以及个体的行为模式研究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文章在简要介绍空间交互方法论和模型的基础上,着重对近年来空间交互方法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成果进行介绍,并对空间交互方法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 内河洲岛绿色片区空间规划策略分析 ——以南京江心洲生态科技岛为例 ( 2020年第9期 ) [嵇晓雷 熊星 吕恒柱]
洲岛中绿色空间是江河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网络、城市文化脉络的综合承载体,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延续和提升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南京江心洲生态科技岛生态发展区为例,通过相关调研,从生态保护、绿色节能、文脉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对绿色片区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设计策略和具体措施,以期为其他滨江(河)城市的滨水和生态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借鉴。
- · 规划机构和互联网企业数据合作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 2020年第9期 ) [张芮 甄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规划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之间的数据合作成为发展的新趋势。目前,两者的数据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单次交易、项目战略合作、单方设立研发部门、成立联合实验室4种主要类型。但从实际发展来看,规划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展开合作存在着数据的供需矛盾,具体体现在数据标准、数据能力、数据逻辑和数据动机等层面的不匹配。文章从规划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的基本知识架构和认知差异、业务逻辑动机冲突、数据产业链位置差异等方面入手,在阐述数据供需矛盾内在逻辑基础上,提出了规划机构的3 种应对策略。即:多学科合作研究的产业链延伸、差异互补的数据合作、纵向延长数据产业链。旨在破除规划机构对互联网企业的认知壁垒,提升规划机构在大数据时代的生存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 · 美国活跃退休社区(AARC)的配套设施研究 ( 2020年第8期 ) [唐希璐 周颖]
美国的活跃退休社区(A A R C)是一种面向低龄老人的养老社区,这类社区主要通过适宜的生活环境、丰富的配套设施以及健全的组织管理来为老人提供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养老方式。其中,社区的配套设施在A A R C 的开发建设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核心地位。文章对2019 年3 月底前进入美国养老市场的全部2235 所AARC 进行了全面详实的数据分析,重点考察AARC 中配套设施的类型及相关配置率,并探讨配套设施与社区规模之间的关系,以及配套设施的演进趋势与地域分布特征,旨在为我国相关养老社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 · 城市活力与建成环境“3D”特征的关系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 2020年第8期 ) [贾晋媛 宋菊芳]
为了应对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城市发展亟需从增量扩张转变为存量挖潜,以推动城市内部产业升级、空间重构、质量提升。城市活力作为城市发展动力与潜力的综合表征,其与城市建成环境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珞珈一号夜光遥感数据综合反映武汉市城市活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POI 及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等从密度(density)、多样性(diversity)以及设计(design)3 个维度刻画武汉市建成环境特征,并利用线性回归和空间回归模型探究城市活力与建成环境“3D”特征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活力与建成环境“3D”特征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系,通过提高城市设施密度和用地混合度,增强空间设计合理程度以及优化公共设施分布将有助于提高城市活力。最后,从提升城市空间多元化和促进内部交互的角度对城市发展和规划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 · 农村小学服务协同供需网络及规划优化 ——以雅安市汉源县为例 ( 2020年第8期 ) [邓良凯 黄勇 万丹 石亚灵]
为解决农村小学服务协同供需空间结构不均衡的问题,构建以学生流动就学为联系的教育服务协同“需求网络模型”和以教师、校长轮岗流动为联系的教育服务协同“供给网络模型”,对比农村教育服务协同供需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汉源县农村小学服务协同关系存在着需求大于供给、供需网络组团结构匹配性差、教育服务协同层级体系错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农村小学教育服务协同均衡的规划优化策略。
- ·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养老设施研究进展及趋势 ( 2020年第6期 ) [刘风豹 朱喜钢 黄琴诗 李建树]
养老设施问题关系到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备受学界关注。文章基于中国知网,首先从文献计量学视角综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软件对国内养老设施研究核心成果进行研究主题的提炼,然后分别阐述各主题的研究进展,同时对研究主题的演变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1)养老设施适老化、养老设施均等化、养老模式多元化、养老设施体系化、养老设施产业化构成国内养老设施研究的主题;(2)国内养老设施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养老设施国外发展现状介绍与国内发展现状问题评价,到国外相关理念及经验引介与国内养老设施规划实践探索及其理论建构并重的演变。文章最后指出国内养老设施研究未来应进一步关注的方向。
- · 晋中地区传统村落营建过程中的自然生态适应性研究 ——以榆次后沟古村为例 ( 2020年第6期 ) [李洁林 刘艳红]
在我国乡村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村落盲目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晋中市榆次区后沟古村为例,基于现代生态适应性理论,通过实地调查、空间句法等方法,探索了晋中地区传统村落营建过程中对所处地形、地势、气候等外部环境以及原有道路体系、院落布局等内部环境的适应现状和驱动因素,分析后沟古村在村落选址、内部景观结构与建筑空间营建过程中的生态适应性,以期对晋中地区的村落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 · 基于大众点评网数据的商业空间线上消费行为选择偏好评价研究 ——以昆明市主城区为例 ( 2020年第6期 ) [马璐 孙弘]
以大众点评网昆明站的商户点评数据为基础,借助核密度分析法分析昆明市主城区的商业空间集聚特征,运用莫兰指数识别主城区的商业空间热点,并构建线上消费行为选择偏好评价指标体系,从商业空间社会活力、空间活力和经济活力3 个方面对商业空间做出评价。研究发现,通过识别出的商业空间中心定位选择偏好等级高的商区可分为4 种不同的商业空间类型,其中评价等级取值最高的商业空间类型为街区式商业。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都市地区村庄“群落化”规划探索 ——以广州从化米埗乡村群规划为例 ( 2020年第3期 ) [李晓军 郭雨露 何微丹 何豫]
随着“城乡等值”逐步成为新时期城乡发展的新导向,大都市地区村庄的内涵发生改变。传统的“单村独建”出现了产业同质、设施低效、建设破碎等诸多困境,阻碍其可持续发展和品牌打造。广州从化米埗乡村群规划从产业共荣、设施共享、空间共建、社会共治四个方面探索大都市地区村庄“群落化”规划策略,以期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创新模式,为广州乡村振兴提供一种长效机制和实施路径。
- · 46 规划与设计│ PLANNING AND DESIGN 资本介入全过程视角下的土地流转撬动乡村振兴 ——以遂宁市青龙村为例 ( 2020年第3期 ) [郑孝建 李泽新 刘雪丽]
近年来资本下乡并通过土地流转撬动了乡村转型,但也衍生出新的乡村发展与治理问题。乡村振兴时期的乡村资本运作模式对以土地流转为引擎的乡村产业、空间与社会形态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资本—土地—乡村转型”三者的内在逻辑,剖析了“资本—土地”的互馈关系以及推动乡村转型的机理。以遂宁青龙村为例,从资本介入全过程的视角提出了乡村资本的活化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时期的资本与土地流转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支撑。
- · 湖南沅水流域水系影响下的传统聚落选址与形态特征研究 ( 2020年第3期 ) [曾慧子 张超 赵鸣]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广、实施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引发了极大的关注。传统聚落作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凝聚的丰富的人居环境建设智慧有待发掘。本文以水系为线索,以湖南沅水流域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 IS 空间分析法探讨区域内传统聚落选址与水系的相关性,结合历史影像分析传统聚落的平面、立面形态特征,探讨其内在机制,并基于上述特征,提出了水系影响下的传统聚落保护和发展策略,为当前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 · 控规编制(调整)过程中公众参与制度的演进、绩效与发展 ——以上海为例 ( 2020年第3期 ) [莫文竞 夏南凯]
控规编制(调整)过程中公众参与制度是贯彻和谐社会理念、实现规划决策的公平和正义的重要举措。该制度的可持续性、有效性以及发展路径等问题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演化理论为工具,将理论论证及经验研究相结合,采用定性及定量等多种方法对控规编制(调整)过程中公众参与制度的演进、绩效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我国控规编制(调整)过程中公众参与制度的改进提供参考借鉴。
- · 非集中建设区规划思路探析 ( 2020年第2期 ) [杜瑞宏 黄晓芳]
在多年来快速化、粗放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非集中建设区有关保护与发展、规划与建设、实施与管理等问题愈发突出,而我国空间规划与行政机构的变革为解决非集中建设区众多问题提供了时代契机。本文突破“城市非建设用地”“非城市建设用地”概念的局限性,针对各市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的“非集中建设区”进行概念内涵解析,剖析了非集中建设区规划管控现状问题,借鉴了西安、上海、台湾地区的实践经验,在统一规划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提出采取“多规合一”的全域空间规划模式,构建系统化、统一化规划编制与管控体系,以及通过功能主导的政策分区、“规土合一”的土地用途、“生态保护与建设控制”的双向指标等管控方式实现非集中建设区统一性规划、整体性治理的思路。
- · 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演进特征及其趋势研究 ( 2020年第2期 ) [张依冉 于涛]
总规改革进入深水区,指标体系成为了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对规划的编制、实施和评估起到了重要的抓手作用。既往研究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研究指标的内容、选取标准与量化等方面,缺乏对指标体系在时间维度上的梳理。由此,从演进历程的角度出发,将总规指标体系放到历史的维度下,首先回顾国内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的实践历程,分析其在不同演进阶段所呈现的特征,总结特征背后的规律与趋势。结果显示,在起步、探索和完善阶段,总规指标体系在编制、实施和评估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通过发展趋势的分析,对指标体系的编制、评估、监测提出建设性建议。
- · 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效能评价及决策模型构建 ( 2020年第2期 ) [张舒 陈天]
基于高密度城市环境的特殊属性,重新梳理和探讨公共空间建设的多目标需求,引入“效能”理念,探讨公共空间效能的概念及研究意义,构建一个综合、弹性的框架来研究及评价公共空间的整体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的决策模型及技术体系,为设计方案比选及规划管理提供分析工具与参考依据。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心区的广场规划设计为例,对评价及决策模型进行初步检验。
- · 基于GIS的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分析 ——以南京市八卦洲为例 ( 2020年第2期 ) [崔志华 严煜]
为科学辨识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以南京八卦洲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Geoda 空间分析功能、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定量分析了2007-2017 年十年间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聚落密度不断增大,空间扩张特征显著;聚落用地在空间上呈聚集性分布,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聚落发展水平不均衡;水文、交通是影响八卦洲乡村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相关政策等是影响该区域乡村聚落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针对空间差异,提出“重点发展、优先发展、有条件发展、限制扩展”的空间优化策略。
- · 职住平衡、土地混合使用及其与通勤距离的关系 ——基于南宁市移动手机信令数据 ( 2020年第2期 ) [朱娟 钮心毅]
本文基于南宁市移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的居民居住地、工作地数据,首先分析了南宁市职住平衡特征及其与土地混合使用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南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尺度存在职住空间不平衡现象,职住平衡指标与土地混合使用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接着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检验了职住平衡、土地混合使用对通勤距离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较好的职住平衡可以降低通勤距离,居住在就业较密集的单元,或工作在居住较密集的单元,通勤出行相对较短。较好的土地混合使用水平可以缩短通勤距离,居住在居住与非居住用地混合度较好、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度较好的单元,居住者通勤距离较短,工作在4 类主要用地混合度较好、工业用地占比合理、医疗及教育设施密度较好的单元,工作者通勤距离较短。研究为南宁制定优化土地使用规划政策,改善居民职住平衡水平及通勤模式提供了依据。
- · 中国特色小镇创建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分析 ( 2020年第1期 ) [余构雄 曾国军]
文章以特色小镇创建为研究对象,以276 个中国特色小镇共677 条评审意见为研究素材,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建构了中国特色小镇创建机制模型。研究发现:①中国特色小镇的创建重点,从维度、范畴到概念的层级分布,其相应的首位重要性分别为价值链提升的竞争机制、规划修编引导和规划修编。②中国特色小镇创建机制,由科学可实施的规划机制、价值链提升的竞争机制、复合动力的保障机制和多重目标的平衡机制4个维度所组成。③认为规划机制在特色小镇创建中扮演战略引领的角色,竞争机制确保特色小镇在激烈创建竞争中脱颖而出,保障机制能够实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平衡机制使得特色小镇各方主体利益最大化。
- · 文献分析视角下我国城乡规划学科研究动态 ( 2020年第1期 ) [杨晓丹 周庆华]
以《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国际城市规划》为文献来源,依托中国知网(CNK I)文献计量可视化平台,分析以上期刊文献的关键词、文献共被引、文献指数等,结合对近3 年相关中央文件的解读,总结我国城乡规划研究动态:①整体研究趋势为经典问题始终延续、前沿问题不断涌现;②经典问题包括:法定规划、问题导向的城市设计、国情政策导向的城镇化研究;③涌现的前沿问题包括新型城镇化、生态城市、旅游规划、产城融合;④未来研究趋势一方面延续新型城镇化、生态城市等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将展开对乡村的系统性研究、对本土规划理论的构建以及健康与安全城市研究。
- · 空间生产视角下城郊奥特莱斯的演化和异化 ( 2019年第12期 ) [王苑 于涛]
消费空间郊区化是近年来的一种趋向,本文以南京汤山百联奥特莱斯为实证,因其带来沉浸式的消费体验,相对独立的存在更能阐释其入侵诱致空间之变:曾经城市化向郊区挺进的同时消费空间仍在城市中心不断聚集,这种失衡被逐步矫正,城郊的业态布局向中心区接近。政府和资本的强大推力使得物质空间完善,建筑空间符号化。空间使用者对空间的不同态度,产生社会空间异质化:消费者与近郊区空间接触有限,无法建立认同感。迁居者逐步发生绅士化的过程,产生社区感,完成从地点到场所的转变。原住民产生心理认同,发生文化涵化的过程。多重主体交织,促成了汤山百联奥特莱斯之变。
- · 潮州古城传统人居环境空间特征研究 ( 2019年第12期 ) [邱彩琳 林菁]
随着城镇化发展,传统人居环境营建的经验愈加珍贵。以潮州古城为例,通过古籍、舆图、调研等途径,首先解读区域山水影响下的城市格局演变,然后从城市选址、轴线序列、水口营建剖析潮州传统城市结构,最后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分析潮州传统风景体系构建经验。为保护地域特色、延续城市历史风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