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构建——以徐州市为例 ( 2015年第6期 ) [胡万青 沈山 仇方道]
基于国内外对城市休闲以及休闲空间的研究,探讨了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的空间组织形式和空间开发模式。以徐州市为例,分析休闲空间资源状况,构建市域和中心城区居民休闲空间体系:“五核三带多节点”与“一核三带”的组织格局。
- · 长春城市广场空间演变及其社会学辨析 ( 2015年第6期 ) [庞瑞秋 侯春蕾 宋飏]
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长春城市广场的整体空间格局为研究对象,梳理其演变历程,探讨演变的要素特征;分析长春城市广场空间演变与城市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并讨论其社会学意义。得到如下结论:长春城市广场空间的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城市广场空间的整体特点主要体现在数量、布局、功能、设计思想和形态上;长春城市广场是城市扩展的“吸管”,同时也是城市政治活动、城市形象和社会阶层分化的物质体现。
- · 基于坡度分析的丘陵城市形态设计策略研究 ( 2015年第6期 ) [唐燕 郭磊贤]
地形是影响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我国丘陵广布的地貌状况,本文尝试将“丘陵城市”从广义的“山地城市”概念中剥离出来加以独立研究。论文以坡度作为表征地形变化的主要变量,借助类型学手段探索不同丘陵地形片段与城市形态的互动关系,总结提出了显丘露坡、随坡就势、强化丘形、避丘就平等五种丘陵城市形态设计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同时文章以绥芬河总体城市设计为例,对这些基于坡度类型分析的形态设计方法加以应用和验证。
- · 基于公共政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改革探索 ( 2015年第5期 ) [汪坚强 郑善文]
运用公共政策学原理,探讨控规的公共政策属性;通过对现行控规公共政策属性的缺失及原因分析,提出从“工程技术”向“公共政策”转型、加强制度建设是控规改革的重要方向。为实现控规这一转型,一方面,要建立公正、公平的核心价值观和保障公共利益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要基于公共政策,从思想理念、编制主体、体系构成、运作程序四个方面进行控规的制度建设。
- ·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 2015年第5期 ) [刘淑虎 任云英 马冬梅 肖轶]
自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处于剧烈转型与重组中,并呈现计划经济路径依赖下的特殊性。在此背景下,相关研究数量不断增多、内容逐步加深。为明晰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和相关问题,以便与国际相关研究接轨,文章以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述评研究进展,为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文章首先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为切入点,阐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历程与理论流变;其次,以特征- 问题- 模式- 机理为技术路径,述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基础;最后,通过与西方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总结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趋向进行展望。
- · 基于均衡原则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合理性评价——以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例 ( 2015年第5期 ) [魏东 唐楠 徐姗]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其空间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为市民提供应急避难服务的效果。本文以均匀度指标为基础,构建了服务重叠率等评价指标,并以西安为例,运用GIS 网络分析技术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西安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较为集中,服务重叠率高,应急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相关结论可为调整与优化西安市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合理选择新建应急避难场位址提供依据。
- · 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绿道规划实践综述 ( 2015年第5期 ) [陈可石 周彦吕]
以我国近年来在区域、省(市)各层次的绿道规划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规划方案、文献汇编,对区域、省(市)绿道建设方式进行梳理和比较。地方之间的社会经济背景、规划环境、建设动机差异是各绿道规划之间存在不同之处的主要因素。同时,对珠三角、成都两地绿道和城乡统筹关系进行分析,提出:1)各层次绿道功能的规划意义不同,因而建立多层次绿道系统至关重要;2)城乡统筹背景下绿道建设需因地制宜;3)绿道部分标准需尽快建立,绿道规划亟待规范化。
- · 理性·有机·生态——西方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中的仿生思维研究 ( 2015年第5期 ) [孔俊婷 王浩然]
仿生思维是以自然界中的有机体为基本对象,以其生长机理和功能构成为主体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通过对典型理念和案例的剖析比对,分析研究了仿生思维与西方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在西方城市规划理念由理性主义为主导向有机主义和生态主义观念演变的过程中,仿生思维由最初的机械模仿逐渐上升为动态有机的城市观和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对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城乡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 · 浅谈城市空间规划中的时间流意识——以不同时段上的城市道路功能承担等为例 ( 2015年第5期 ) [李麦产]
城市规划的价值在于通过理性指导城市建设,便利、服务城市活动。然而,城市活动的具体内容多变动不居,并不是直线型的恒定流量,且往往浑然一体,无法把彼此严格区别开并置入不同的界域。这就要求改变那种静态、为特定阶段而规划的操作模式,坚持能够照顾城市活动延续性、变动性等特征的动态、历时性规划。城市规划不能只是暂时性地解决空间资源的优化组合,还要回应城市活动接替演进在时序上的要求。某些城市空间问题的产生,即与规划中缺乏此种观念自觉有关。把时间流意识引入城市规划,有助于促进城市规划由平面规划向纵深规划转变,增进规划的持续有效性。文章以不同时间节点上的城市道路功能承担等为例进行了剖析。
- · 基于水适应性理念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 ( 2015年第2期 ) [杜宁睿 汤文专]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我国许多城市水问题频发,城、水矛盾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梳理当前我国与水相关的规划管理现状,然后分析城市水适应空间规划的内涵,并从尊重水系统自然性的角度,总结发达国家水系统空间规划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我国城乡空间规划体系中,通过从战略引导和实施操作两个层面引入水适应性理念,构建一体化空间规划体系框架,使城、水关系完美融合。
- · “三规”空间管制问题的辨析与解决思路 ( 2015年第2期 ) [王国恩 郭文博]
“三规”是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前,我国“三规”空间管制出现内容不协调、部门不协作和管制绩效不足三个主要问题,本文比较和分析了“三规”空间管制内容的异同,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辨析,并针对问题提出有关内容协调机制、建立协作机制和法律法规三方面的解决思路。
- · 跨越零和:基于增长联盟的市-区府际治理创新——以南京河西新城为例 ( 2015年第2期 ) [胡嘉佩 张京祥]
改革开放以来,“促进增长政体”的形成既催生了府际博弈,也蕴藏了构筑基于增长联盟的府际合作的可能性。本文以南京河西新城为例,深入探讨基于快速推进城市增长的目标,市-区两级政府如何利用互惠共赢的利益基础、主动持续的合作实践以及灵活柔性的协调机制,来实现府际治理创新。文章最后指出,基于增长联盟的府际合作虽能有效规避府际矛盾,但从单一目标的“增长型联盟”向综合目标的“发展型联盟”的深刻变革才是应有方向。
- · 空间织补术——工业建筑表皮改造引发建筑空间的改变 ( 2015年第2期 ) [周麑 陈可石]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的情况下,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功能及外观的需求,旧建筑改造再利用广泛出现。论文对旧工业建筑的表皮改造予以关注,尝试探索表皮的改造引发的空间的改变。首先引入“表皮”这一当前建筑界的热点词汇,对研究对象进行限定与阐释;然后对国内外的几个旧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解读,挖掘表皮改造对旧建筑内部空间造成的多元化影响;最后做出总结与思考。论文旨在为我国旧建筑的再利用提供方法上的启示。
- · 浅谈城市会展中心规划设计发展需求——以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为例 ( 2015年第2期 ) [蔡国峻]
结合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项目建设的实际,通过对会展建筑规划原则的初步分析,提出会展建筑在规模选址、交通组织、功能配置、建筑节能等方面的目标需求,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会展建筑的规划与建设方向。
- · 国内外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综述 ( 2014年第11期 ) [刘红梅 廖邦洪]
随着全球城市化扩张的加剧,乡村聚落景观发生了巨大改变,乡村聚落格局在乡村城镇化的浪潮中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分析20 世纪末至21 世纪初中外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研究进展,包括乡村聚落格局的美学价值、乡村聚落格局演化、研究采用的主要学科与技术,探讨了该领域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 · 儿童友好型城市开放空间规划与设计——国外儿童友好型城市开放空间的启示 ( 2014年第11期 ) [林瑛 周栋]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城市开放空间是儿童户外游憩、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纵观中国目前城市,却未有从儿童层面考虑,如果把儿童看作弱势群体的代表,那么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是否得以体现堪忧。论文从城市开放空间的定义入手,通过国外规划设计实例,探讨儿童友好型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应对。
- · 基于城市生态学理论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密度控制初探 ( 2014年第11期 ) [严铮]
随着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进入大规模发展的阶段,规划学界对于地下空间规划控制的理论研究也在逐步开展之中。本文从城市生态学角度出发,阐述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控制地下空间开发密度的重要性,并从影响因素、控制建议、开发模式、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 · 基于视觉分析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 ( 2014年第11期 ) [梁凯 刘晓惠]
景观设计的本质是“看”和“被看”,道路景观设计应汲取城市意象、环境心理和动态视景的相关理论知识,建立“道路—视景”的概念;本文综合考虑整合一体、环境契合、个性鲜明等景观视觉要求,从城市环境意象的构成要素入手,在视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应不同地段环境特征的道路景观设计策略。
- · 中国古代商业空间形态的变革 ( 2014年第9期 ) [彭亚茜 陈可石]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王朝的兴衰,我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发展变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作为城市形态结构一部分的商业空间,其在城市中所占地位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形态也随之进行着不断的变革。本文依循纵向时空的脉络,着眼于商业空间形态的外部实质特征,梳理出我国古代商业空间形态变革的历程,分析归纳其特征,并总结出我国古代商业空间形态变革的特定规律,对于理解城市和商业空间形态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有着积极作用。
- · 新加坡城市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与启示 ( 2014年第9期 ) [任赵旦 王登嵘]
新加坡的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布局体系是在环状城市和新镇建设两个基本城市空间模式指引下塑造而成的,其中:最高级的城市中心区规模不断扩张,已成为聚合多元功能的中央活动区;3个区域中心有效地实施了分散商业中心战略,增强了城市人口郊区迁居的吸引力;次区域中心成为城市中心区外向区域中心过渡地区的服务节点;边缘中心与城市中心区紧密衔接,承担着分解CBD 商务办公需求的职能;新镇内分新镇中心、小区中心、邻里中心3 个层次,按标准配置社区商业。新加坡丰富的商业中心等级层次更能适应服务需求的平缓过渡,分散设置商业中心与城市中心区规模扩张并举实现了生活性商业设施和高层次商业设施的合理布局,而在单个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中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汇聚商业人流,并为之不可确定发展预设弹性空间,这些有益经验都可以运用到我国城市的商业中心规划布局中。
- · 空中步行系统在城市商业街区更新规划中的策略研究——以台北市新光三越信义新天地为例 ( 2014年第9期 ) [徐诗伟 李昊 叶静婕]
通过对台北市信义计划区新光三越信义新天地空中步行系统建设背景及其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其形成机制、实际效果及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针对大陆地区城市商业街区的建设状况与现实需求,对空中步行系统在城市商业街区中的建设策略以及实施机制进行研究探讨,总结具有操作性的策略与措施,为我国城市商业街区空中步行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 · 遗产性老城区城市肌理及其公共空间设计理念——以青岛为例 ( 2014年第9期 ) [李静雅 陈可石 邰浩]
从城市形态学中城市肌理概念出发,通过人本行为认知城市空间。以青岛老城区为例,分析城市肌理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并解析城市肌理的构成,探究老城区公共空间设计的理念。提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路径:在符合城市规划理念、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重视功能肌理中生活空间的质量,注重公共场所的人本化设计。意在为中国当下城市建设中公共空间的营造提供一些建议。
- · 以支线机场为依托的空港产业园规划引导研究——以淮安空港产业园为例 ( 2014年第9期 ) [刘新华 宋伟 王松杰]
文章以国内兴起的支线机场空港产业园为研究对象,选取淮安空港产业园为典型案例,在借鉴国内外知名空港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比较航空港及周边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的空间特征与发展潜力。从功能定位、产业格局、空间引导和交通联运等视角出发,初步探讨了以淮安空港产业园为代表的国内支线机场未来发展的模式与思路。
- · 城市综合体的建筑设计研究——以无锡城市综合体建设为例 ( 2014年第9期 ) [杨敏 瞿立新]
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商业建筑形态, 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象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 其建筑设计方案是影响城市综合体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无锡城市综合体建设为例,从设计定位、城市文化、内外部空间、交通组织、绿色设计等方面分析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的重点和发展趋势,赋予城市综合体以新的内涵和活力。
- · 从“绝对产权”到“相对产权”控制——一个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效性分析 ( 2014年第9期 ) [郑晓伟]
文章提出清晰的绝对产权控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控规编制与实施的交易费用,但界定绝对产权的做法不适应我国的土地政策;进而提出在控规中对“相对产权”进行控制的制度性理念,即提出将控规的“技术工具”属性上升为一种长期性针对不同利益主体“普遍意愿”下的社会契约规范;最后从规划衔接、价值取向、设施配置、控制指标、实施管理、制度建构六个方面探讨了以社会契约为目标的控规“相对产权”控制途径。
- · 双转型背景下东莞二次城市化发展的规划应对——以常平镇为例 ( 2014年第9期 ) [占思思 盛鸣]
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为城市第二次转型。常平作为在珠三角大背景下把握住先发优势发展起来的强镇,城市化率高,但其城市化质量较低,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和就业构成的非农化水平已相当高,但产业、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仍比较低,呈现“半城市化”特征。随着东莞“双优势效应”的明显减弱,及“双边缘化困境”逐渐来临,在经济社会双转型背景下,面对资源紧约束、土地效能低等问题,常平急需提升二次城市化质量。本文结合常平镇情况,从产业、人口、土地利用三方面,探讨半城市化特征、问题所在,以及出现的原因,以空间重构、提升为切入点探索二次城市化的规划路径引导。
- · 空间句法轴线地图在中国一般城市应用中绘制方法的改进 ( 2014年第8期 ) [贾新锋 王萌 蔡少坤]
由于中西方城市组织方式的差异,空间句法轴线地图的现有方法在分析中国一般城市时,出现了计算结果不准确的现象。基于对中西方城市人的行为方式的比较,本文提出在轴线地图绘制中加入街区出入口的方式能够使空间句法轴线模型对于中国一般城市更为精确。文章通过若干方格路网城市原型的模拟比较以及随后的结合实际城市地块的实例验证表明,加入街区出入口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反映中国一般城市道路的人车流量及其特征。
- · 城市空间特色的提炼与规划——以常州为例 ( 2014年第8期 ) [季松 李亮]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空间特色逐渐成为城市下一阶段转型发展所关注的重点,如何构筑彰显空间特色的系统是常州城市面临的巨大挑战。规划遵循空间特色认知的基本规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科学梳理、评估常州的各项资源,提炼空间特色口号,明确并划分城市特色区,并继而提出空间特色的总体结构和相关系统性控导要求。从而在技术方法及成果内容等方面对城市空间特色规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 正式与非正式:城乡规划与政府行为——区划调整背景下的重庆市綦江区城乡总体规划 ( 2014年第7期 ) [余猛]
以社会学的视角,从政府指令和社会行为的相互关系入手研究城乡规划的新方法。认为城乡空间具有自组织特征,政府行为应该为社会的非正式活动提供空间,城乡规划应注重刚性和弹性的协调,并强化过程式规划机制协调多元利益主体需求。
- · 战争遗址公园的改造与规划设计手法解读——以青岛“一战”遗址公园规划为例 ( 2014年第7期 ) [张洪恩 孙旭光 徐翀]
通过对国内外多个战争遗址公园的分析与借鉴,总结战争遗址类公园的典型规划设计手法,以青岛“一战”遗址为例,解读青岛战争遗址公园在设计中对于突出公园主题线路、历史遗址的复原、历史场景的再现、叙事性手法的引导、强调居民互动参与等规划手段的运用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