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多维视角下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以东营市为例 ( 2012年第12期 ) [朱洪祥 雷刚 吴先华 邵大伟]
低碳生态城市的相关研究是当今的一大热点,本文在回顾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进展、阐明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以东营为例,基于东营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功能定位,研究提出共性指标与特色指标相结合、核心指标与支撑指标相衔接、核心指标动态调整的指标体系多维构建策略,建立了符合东营实际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明确了指标体系实施的具体措施,以推动指标体系真正付诸实施,切实发挥指导低碳生态实践的调控功能。
- · 《上海市河道绿化建设导则》编制解析 ( 2012年第11期 ) [左俊杰 蔡永立]
河道绿化在河道生境维护以及亲水环境的营造上有着重要作用。过去的河道绿化建设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偏差,使得河流的生态系统健康受到损害,河道绿化作为河道生态恢复的重要途径,正在逐步受到重视。目前,我国河道绿化的范围、目标、形式和手段不够规范,国内尚无相关规范作为河道绿化建设的依据,在此情况下水务部门与绿化部门共同启动了《上海市河道绿化建设导则》的编制研究工作,导则已经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正式施行,并已经成功应用在 2010 世博会黄浦江段、上海市域“万河整治”工程中 130 余条河段的河道绿化建设工程中。本文针对导则编制的背景、编制原则、编制过程以及内容概要作了必要的解析和说明,旨在使相关设计人员了解导则编制意图与正确执行,同时也为其它省市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与依据。
- · 从生态政策到民生工程:珠三角绿道建设模式初探 ( 2012年第11期 ) [方正兴]
快速城镇化对区域生态廊道的破坏已成为保持珠三角生态网络系统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近年珠三角通过大规模绿道建设,将生态保护与运动休闲等功能结合,实现由僵化的生态保护政策到通过利用生态要素提升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的转变,并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市建设,属地管理、长效运营”的绿道建设模式。
- · 内蒙古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协调性研究 ( 2012年第11期 ) [广小利]
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常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EKC) 来描述,本文选取 1990-2010年内蒙古环境与经济数据,运用人均 GDP 与工业“三废”排放量之间的计量模型,对二者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三废”排放量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环境质量的改善并未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自动发生。因此,要促进内蒙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应大力推进技术革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以及加快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 · 干旱区城市绿地系统“林网化”与“水网化”设计——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河东新镇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 2012年第8期 ) [徐钰清 戴菲]
我国西北干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限制了绿地的成片建设,许多城市目前未形成功能完整的绿地系统。本文提出将绿洲地区用于灌溉的渠网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中,强调林网水网一体化设计,并以新疆建设兵团农三师河东新镇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 · 城市户外广告环境容量研究——城市视觉环境污染控制新领域 ( 2012年第7期 ) [李钢 朱晓东 孙翔]
随着城市发展,新型环境污染逐渐涌现并日益严重,特别是城市户外广告无序发展造成的视觉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人们身心健康。本文针对城市视觉环境的独特性,立足于环境科学、视觉环境和景观生态学三个学科的交叉点,创造性地提出“城市户外广告环境容量”的概念,并提出“建筑立面户外广告密度指数”对户外广告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和评价。通过在南京市进行实例研究作为验证,为城市视觉环境污染的评价与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 湿地在城市生态化进程中的景观价值诉求 ( 2012年第4期 ) [李炳南]
生态城市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环境的生态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大量城市和近郊的自然生态湿地资源被侵占,建立生态城市的任务显得更为迫切和艰巨。在城市生态化的进程中,由于湿地的巨大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其价值更为突出。围绕湿地进行的保护、恢复、开发、建设的活动日趋频繁。湿地在城市生态化进程中有着独特的景观价值诉求。
- · 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研究 ( 2012年第4期 ) [吴健 申玲]
建筑垃圾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伴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 建筑垃圾也成倍的增加, 因其结构和材料的特殊性, 部分建筑垃圾可以进行再利用和创造效益, 妥善处理建筑垃圾使其发挥效益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 生态城市从理念到现实:来自田园城市运动的启示 ( 2011年第6期 ) [谢鹏飞]
论文比较了生态城市和田园城市的异同,阐述了中国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了田园城市运动带来的启示,提出中国生态城市如何从理念发展到现实的途径和方法。
- · 浅析上海世博会西方发达国家馆绿色建筑理念 ( 2011年第6期 ) [刘怡 孙潮]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西方发达国家展馆展示了当代建筑学绿色节能的发展方向,本文从绿色能源、绿色资源、绿色建造等方面阐述了这些展馆所采用的卓越的技术理念,并呼吁我国城市建设者能探索出一个系统化、最为合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理论。
- · 城市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编制模式研究 ( 2011年第6期 ) [王玲 田稳苓 范玲玲]
基于我国国情和建筑能耗现状,提出建筑节能发展规划是解决建筑能耗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并分析了目前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编制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我国新形势下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的编制模式,包括:规划流程和组织体系,为建筑节能发展规划在我国现阶段的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 · 空间生态价值评价方法在城市蔓延控制中的运用——以陕西省西安中心市区为例 ( 2011年第5期 ) [孙燕红 宗跃光 柯丹 王波 王燕军]
城市化正在逐渐成为全球的趋势,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更加显著。如何控制城市蔓延成为城市规划者的主要任务。西安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中国城市形态,但是目前不合理的城市蔓延,尤其是中心市区的快速建设,导致城市景观退化,并且导致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为城市蔓延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结合生态价值评估模型和G I S 技术评价西安中心市区的水域、林地、草地和农田的自然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损益,通过网格划分的方式比较1988 年和2008 年经济价值的变化,选出不合理的城市蔓延区域。最后,根据空间生态价值评价制订星形绿地概念规划,维持西安市中心市区合理的城市蔓延。
- · 南京滨江新城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及空间策略 ( 2010年第11期 ) [杨俊宴 任焕蕊 胡明星]
本文阐述了大尺度城市规划中生态安全格局的分析方法和特点,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提取生态安全格局的制约要素,以此审视规划设计和管理控制中结构性生态框架的建构与调整,以及生态体系的保护。并在南京滨江新城的研究实践中,探索了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模型的应用和空间管制策略。
- · 城市非建设用地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为例 ( 2010年第11期 ) [王曦 张含]
为了有效地进行城市非建设用地划分,引入生态功能分区的方法,并以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为例,对其进行生态功能分区,从而促进其发挥各自功能,从整体上平衡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 · 长三角城镇水网系统健康的调控方法与途径 ( 2010年第9期 ) [李清宇 黄耀志]
城镇水网系统具有承载居民休闲活动和发挥自然生态功能的双重属性,也具有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压缩能耗和吸收温室气体的特殊功能。长三角城镇水网系统的健康调控方法,以水网系统的生态安全分析与健康评价为基础,从生态技术层面提出保证生态健康的调控方法与相应的控制指标体系;从政策体制层面剖析了当前制约水网系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政策体制创新的途径。
- · 城市内河整治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 ( 2010年第9期 ) [梁晶 祁毅 曹大贵]
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与河流间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城市内河整治作为一项环境工程的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文化综合效益。文章尝试综合使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GIS 空间分析手段,构建城市内河整治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估体系,对工程的生态、经济、社会价值分别进行调查和测算。并结合对南京秦淮河的评估结果,指出政府应正确关注内河整治的外部效益,采取必要对策进行转移支付,从而可持续地提供优质的城市公共产品。
- · 适宜技术视野下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建构——以河北廊坊万庄可持续生态城为例 ( 2010年第5期 ) [莫霞 王伟强]
生态语境下,适宜技术观越来越呈现出注重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建构的特征,成为更趋适宜的作用于城市可持续开发的观念策略。提出基于适宜技术观,借助“建构框架、择取核心、实施评估”三个环节,对应“建立要素体系、确定关键指标、提出管理模型”的技术策略内容,来系统建构生态城指标体系。并以河北廊坊万庄可持续生态城(下文简称“万庄生态城”)作为实践案例进行分析解读。
- · 城市规模与碳排放的相关性思考 ( 2010年第5期 ) [钟宜根 葛幼松 张强华 顾鸣东]
文章利用灰色斜率关联度,对碳排放量与城市规模中的人口、经济和土地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与碳排放量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新增人口的人均碳排放量高于存量人口;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对碳排放变化具有增量效应;而土地开发密度与碳排放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地开发密度越低,碳排放量越高。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构建低碳南京的建议,以为低碳城市建设服务。
- ·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欧盟“生态城”建设 ( 2010年第4期 ) [陈浩]
在全球生态城市广泛实践的背景下,由欧盟资助的“生态城”建设项目(ECOCITY project),选择了分别来自芬兰、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意大利和西班牙7个国家的7个地区进行“生态城”建设试点。本文希望通过引介该 “生态城”建设项目,从一个角度反映目前欧洲生态城市建设的趋势和侧重点,为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与研究提供借鉴。
- · 生态网络与生态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江苏常州嘉泽镇生态网络建设与都市农业发展策略 ( 2010年第4期 ) [黄耀志 陆志刚 李清宇]
生态网络是维护生态安全和景观格局的保�障,而三、四级生态网络覆盖区又是城镇、乡村以及耕作区重叠的地区,生态网络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大城市范围圈内相当部分的小城镇,在市域空间分工中承担了生态斑块、维育生态环境的功能,经济发展、产业选择的空间不大,只有实现生态网络建设与生态化的经济发展相融合、一体化的发展才是最佳出路。江苏常武地区嘉泽镇为这种发展方式提供了经验。
- · 上海城市绿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 ( 2010年第3期 ) [薛艳杰]
绿化质量关乎一个城市的生态质量、景观效果及居民生活质量。我国城市绿化发展实践表明,仅以传统的几个数量指标指导绿化建设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构建全面具体的城市绿化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迫切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绿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与一些国际化大都市及本市的生态、生活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鉴此,提出上海城市绿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的框架构想。
- ·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挪威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 2010年第2期 ) [姜秀娟]
自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在1992年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基本发展战略和行动指南之后,可持续发展就成了各行各业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以生态足迹为出发点,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生态足迹;二、可持续发展与实体规划;三、生态足迹在挪威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四、结论与建议。分析问题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个体家庭消费以及实体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 ·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编制方法初探——以南京六合区“三房”建设规划为例 ( 2010年第2期 ) [王承慧 杨靖]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已进入大量建设时期,时代呼唤高质量的保障性住房规划。保障性住房规划编制方法研究迫在眉睫。以南京六合区“三房”建设规划为例,针对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常见问题和矛盾,在调查、选址、布局等方面探讨了与空间决策相关联的规划方法创新。
- · 基于“图底关系”的工业园生态环境规划初探——以贵阳国家级高新区为例 ( 2009年第11期 ) [黄耀志 高文文 楼琦峰]
以“图底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工业园生态环境规划的程序与方法。研究表明:园区建设用地是“图”,而自然生态用地就是“底”,“图”与“底”之间的耦合方式则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与经济性。通过对园区环境要素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网络构建,确定园区建设中不可动的“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功能用地的适宜度分析,引导“图”的建设,以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图底”的最佳耦合。
- · 绿色基础设施——城市空间与环境问题的系统化解决途径 ( 2009年第11期 ) [张晋石]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今天城市问题和环境问题的系统化途径。文章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的产生背景、概念、构成以及层级体系,阐述了其作为城市和区域环境中的一个绿色框架、体系和网络,对于解决城市问题和环境问题的积极作用。
- · 文化生态学理论及其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 2009年第10期 ) [张洪波]
文化生态学是20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一种全新理念,也是生态文明时代崛起
的必然产物。论文对该理论在不同研究
领域进行了分类综述和评析,分析文化
生态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目的是为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城市
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新路径。
- · 城乡统筹下徐州矿区塌陷地生态修复规划研究 ( 2009年第10期 ) [林祖锐 常江 王卫]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徐州,由于长期
的煤炭开采,在城市边缘地区形成了大
量的采煤塌陷地。由于数量庞大,分布零
散,塌陷地已经形成半包围徐州城区的
格局,严重限制了城市建设和发展。文章
总结了徐州矿区采煤塌陷地的形成机理
和时空发展特征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并在生态文明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指
导下,探讨了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规
划思路和方法。最后结合具体实例,完成
了徐州九里矿区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规
划。
- · 生态城市发展与建设模式 ( 2009年第7期 ) [达良俊 田志慧 陈晓双]
通过对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理论渊源
以及不同时期定义的回顾,提出生态城
市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和谐,且
存在与发展状态皆优的,可持续发展的
现代化城市;将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
划分为规划调控型、环境美化型、污染
治理型、资源循环型以及功能转化型五
大类型,并通过案例分析介绍其成功经
验;分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不同阶
段,并根据其不足,提出重建“近自然
型”城市生态系统可为循环和谐型生态
城市的建设打下基础。
- ·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的城市废弃地修复设计——以天津桥园为例 ( 2009年第7期 ) [俞孔坚 石春 林里]
本文提出改变通常城市公园的建设理念
和方法,以全面改善生态系统服务为目
的,进行城市绿地建设和城市废弃地的生
态恢复。案例是一个22hm2的公园,原来是
一个废弃的打靶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
路人掩鼻,临建破败,不堪入目,土壤盐
碱。景观设计师应用生态恢复和再生的理
论和方法,通过地形设计,创造出深浅不
一的坑塘,有水有旱,开启自然植被的自
我恢复过程,形成与不同水位和盐碱度条
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将地域景观特色和
乡土植被引入城市,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
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了多种生态服
务,包括雨洪利用、乡土物种的保护、科普
教育、审美和游憩。
- · 塌陷湖生态修复和开拓利用生态工程 ( 2009年第7期 ) [颜京松]
塌陷湖开拓利用与生态修复是对采煤塌
陷破坏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一个修复和补
救的重要内容。塌陷区生态修复不可能
完全恢复到采矿前原有的状况,这也是
不可行的。可用生态工程,依据生态学
原理,通过优化组合生物的、物理的、化
学的和工程的多种途径和措施,修复被
破坏的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
谐,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其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整体、协调、自
生、循环”等,以及落实贯彻科学发展
观。本文还结合淮北市的具体现状,提
出应用这些原则,对塌陷湖的生态修
复、保育和开拓利用生态工程的一些具
体建议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