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规划及其实例研究 ( 2009年第7期 ) [王霖琳 胡振琪]
资源枯竭矿区在经过了矿产资源的掠夺
性开采、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后渐渐走向
生命的尽头,对资源枯竭矿区的生态修复
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资源枯
竭煤矿区这一典型区域的生态问题为研
究对象,提出了规划准备、方案制定和规
划评价三阶段的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
规划的编制程式。具体包括生态环境调
查、评价和规划三个方面的内容。相应地
提出了基于多源多时相遥感及GIS技术和
实地调查咨询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调查方
法用于资源枯竭煤矿区生态环境调查;从
生态环境损害评价和风险评价两个方面
对资源枯竭煤矿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评定;
确立了“生态修复功能区划-景观生态修
复区划-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生态修复
技术配置”四步骤的生态环境修复规划方
案编制模式。并以门头沟煤矿区为例对以
上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验证,编制了门头沟
煤矿区生态修复总体规划。
- · 构建生态之城 展现江岛魅力——江苏省扬中市彰显生态特色,塑造区域EBD的探索 ( 2009年第7期 ) [刘杨 徐建刚 林炳耀]
首先回顾了扬中市以往规划建设过程中
对城市形象塑造的探索和实践,认为扬中
市的城市特色仍未得到充分彰显,并从扬
中市的历史发展和自然机理出发解析扬
中市城市形象的元素,引入天人合一的生
态发展观,对扬中市城市形象进行重新定
位和塑造。
- · 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思考 ( 2009年第7期 ) [韩颖 于玲 汪炘]
生态城市建设作为解决城市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的重要途径已经受到了政府,学
者和普通大众的关注。南京是一个典型的
资源消耗型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
南京自2005年开始的生态城市建设的状
况进行研究对其他城市具有参考意义。本
文首先介绍了南京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
结合过去的实践经验,分析目前存在的问
题。最后针对南京建设生态城市所存在的
主要问题,结合南京的城市特点,对照南
京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和量化指标,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 · 环渤海城市群人居环境差异性发展演变研究 ( 2009年第6期 ) [李雪铭 倪玉娟 宋伟]
本文采用城市人居环境的综合得分作为
测算对象,选择1987~2005年的数据对
环渤海19个代表性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
水平首次进行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
法则、分形理论的分析计算,定量阐释
了研究区域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均衡程
度及其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随
着时间的发展,研究区域内城市间人居
环境建设水平的均衡性不断增强,整体
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环渤海地区城
市首位分布不明显,首位城市的垄断力
在不断下降;(3)城市人居环境综合得
分的空间分布由“单核心”向“三核心”
转变,到2005 年基本形成北京、大连、
青岛的三角格局;(4)根据城市人居环
境位序—规模曲线形状的变化,将环渤
海所选城市划分成三类:人居环境较好
型、人居环境一般型、人居环境较差型。
- · 生态足迹视角下的区域生态规划研究——以九江市为例 ( 2008年第11期 ) [肖华斌 袁奇峰 陈军]
生态足迹理论应用于区域生态规划,扩展了区域生态规划的视野,并为规划的目标和生态安全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文章通过对九江市2005年生态足迹的计算,结合生态规划中土地适宜性评价、生态敏感地区的过程分析等,提出了九江市生态空间体系的构建以及生态建设的策略。
- · 西宁市湟水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 ( 2008年第7期 ) [毛伟 强泰 陈海莉]
在分析西宁市湟水河道污染及治理和河道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西宁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特殊的地理环境,认为西宁市城市河道应从污染治理、生态河岸建设及生态河道修复、生态调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发进行综合治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城市品位有所提高,为西宁市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 · 中欧近期生态城市建设的探讨 ( 2008年第2期 ) [林妍]
回顾了欧洲最近几年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分析了我国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剖析了生态城市的内涵。并根据我国国情,对比借鉴欧洲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努力方向。
- · 大连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协调性评价与分析 ( 2008年第2期 ) [李静 李雪铭]
以大连市为例,基于协同学系统分析思路,深入分析城市化系统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间交互胁迫的作用机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大连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化评判。结果表明,大连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自1999年以后持续并显著呈现低度协调化发展趋势,协调程度由1999年的“优质协调”下降至2005年的“濒临失调”的危险程度。对此,本文针对大连高城市化发展水平、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却出现了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低度协调化发展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与反思。
- · 兰州市旧城区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 2008年第2期 ) [马交国 杨永春]
通过对兰州旧城区的研究,提出兰州旧城区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结构形态,指出尽管兰州城市发展受到自然条件、国家政策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但是按照生态城市的理念对旧城区的人口、产业、交通、空间结构进行整合优化,兰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
- ·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以南京为例 ( 2007年第1期 ) [官卫华 何流 姚士谋 叶菁华]
适应未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人-地关系合理调控的要求,今后切实转变空间增长方式和城市扩张模式,重视发挥生态廊道的生态服务功能,是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当务之急。
- · 玉林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定量评价 ( 2007年第1期 ) [李光郑]
依据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并运用生态服务价值的有关理论,对广西玉林市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玉林市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9417h㎡,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892h㎡,人均生态赤字为0.6525h㎡,反映了玉林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玉林市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的状态。通过分析玉林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玉林市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 · 上海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瓶颈问题及对策 ( 2006年第6期 ) [徐雁 黄民生 何国富 徐亚同]
建设生态型城市是现阶段上海破解城市问题、提升城市地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上海是一个资源、能源都十分匮乏的特大型城市,在走生态型城市建设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阻碍因素。本文针对资源、能源、绿地系统、公众参与、立法执法、循环经济的实施这些瓶颈问题进行逐一论述并提出相应对策。
- · 保罗·索勒瑞紧凑型人居模式评析 ( 2006年第4期 ) [金涛 吴莉娅]
分析保罗·索勒瑞的生态建筑理论及其“复杂—缩微—持续”的人居设计原则,并以阿科桑底的建设为例,介绍其生态理想的具体实现途径。最后,相对于主流的城乡交融发展思想,提出索勒瑞的紧凑型人居模式的可能借鉴意义。
- · 区域尺度的城市化与生态效应: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 2006年第4期 ) [杨沛儒]
本文探讨如何应用地理信息相关技术以及空间化的景观生态学量化方法,来分析城市与区域空间形式的变化及不同生态效应之间的复杂关系。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及景观生态学有关斑块、廊道、基质(patch-corridor-matrix)所组成的土地嵌合体理论(land mosaic),以台北盆地东半部基隆河流域为个案对城市与区域空间形式进行演算,包含了斑块紧密性程度、城市斑块形状及景观碎形向度等景观生态指针的应用;配合可视化空间资料的呈现,以此来掌握不同程度的城市及自然景观形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与分布状况,并衡量其生态影响的相关性及程度。
- · 高密度城市环境的生态设计——高雄洲仔湿地的城市生态思考 ( 2006年第1期 ) [杨沛儒]
本文探讨了位于自然、城市和基础设施彼此相互混杂景观中的城市湿地的生态设计方法。相对于远离城市的自然环境湿地,洲仔湿地的恢复可以说是一个如何将“自然引入城市”的典范。洲仔湿地邻近高雄高速铁路站,周围环绕不断发展中的高密度住宅群,在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却具有丰富的景观多样性和贯穿全区的生态流。为解决在湿地恢复过程中所遇到的三个问题(自然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冲突;野生生物生境和城市公园之间的冲突;自然与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冲突),提出了三个城市生态愿景,重新定义了“人地关系”,同时也提出了在高密度城市居住环境中,设计可以作为生态介入的观点。
- ·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对上海的启示 ( 2006年第1期 ) [李孔燕 黄民生 何国富]
阐述生态城市的实质,对国外建设生态城市的实践和规划管理方案进行分析,并根据上海自身特点,总结有益经验应用于上海生态城市建设。具体从城市森林绿化、交通建设、资源能源、人口结构、管理制度和公众参与方面对上海建设生态城市提出建议。
-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 2006年第1期 ) [朱坦 吴静]
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和发展现状入手,探讨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促进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工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并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 · 创建绿色社区,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 2006年第1期 ) [张林英 周永章 温春阳 税伟 张玉周]
在综合绿色社区与生态城市概念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绿色社区对于生态城市建设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创建绿色社区,将会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并对创建绿色社区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 · 生态城市的总体策划——台北生态城市的规划架构 ( 2005年第7期 ) [杨沛儒 王鸿楷]
近期,国内相当一部分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意和必然要求。然仅有理论指导而缺少可操作的经验加以借鉴,势必使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仅停留于“热炒概念”的层面,而难以收到预期成效。故我刊将陆续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对境外一些城市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经验进行介绍和探讨,以期为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受本刊之邀,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杨沛儒博士,特撰写了“生态城市设计专题”系列文章,已于今年2-3合刊上发表了第一篇《国外生态城市的规划历程1900~1990》,本期继续发表该系列第二篇文章《生态城市的总体策划——台北生态城市的规划架构》。此外,台湾高雄大学都市发展与建筑研究所所长曾梓峰教授亦结合德国生态社区规划案例,对可持续发展生态社区规划中的社会资本观念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 · 扬州海德公园生态住区建设 ( 2005年第5期 ) [李黎明 王彬 陈俊伯]
扬州海德公园作为扬州人居生态小区的一个
示范工程正在建设。其内容主要有:用水的
开源节流,分质供水;雨水和污水就地处理
和利用。景观水体的水质和多功能的保育和
生态综合控制与管理,如“近自然型”护岸,
种养水生动植物、净化水质、美化环境,改
善建筑物与外界的热交换,提高自然采光和
通风效率; 再生能源的利用(太阳能);协调
交通道路和路面与生态环境等。
- · 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南京市龙江小区为例 ( 2005年第5期 ) [崔军 钦佩]
本文首先提出生态住区的五个基本特征:可
持续性、家园化、自然生态关系良好,循环
高效、有序和谐。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住
区评价指标建立的基本原则,并以可持续发
展理论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建立了
一个较完整的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以此
对南京市龙江小区作出生态评价。最后指出
目前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面临的问题。
- · 城市水环境问题的生态实质 ( 2005年第4期 ) [颜京松 王美珍]
当前我国城市在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景观、水生境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水旱灾害威胁增大;水质污染日益加剧;地下水超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体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失调和破坏;忽略自然生态用水、破坏了原有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等。这些问题的生态实质和根本原因是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生态滞留或耗竭;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错位和失谐;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局部和整体关系上的短见和缺损,冲突和失调。
- · 东阳市海德国际社区绿色生态社区的建设 ( 2005年第4期 ) [杨利群 吴咏德]
- · 金华市生态建筑技术的开发应用 ( 2005年第4期 ) [刘顺炎 余义耕]
论述生态建筑技术在浙江省金华市的研究与
应用,从沼气净化池、屋顶覆土种植、墙体垂直
绿化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加以阐述,并介
绍了推广应用的技术经验。
- · 城市水环境保护、利用的生态工程 ( 2005年第4期 ) [颜京松]
生态工程是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双双受益,着眼于生态系统,特别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技术。促进人与自然调谐,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追求一维的经济增长或自然保护,走向富裕、健康、文明三位一体的复合生态繁荣。应用于城市水环境保护、利用和管理的生态工程原则,主要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生态整体优化;结构、功能的协调;充分发挥生态自我调节、自生作用;再生和循环。
- · 城市住区水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005年第4期 ) [刘娜娜 达良俊]
住区水景建设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
容之一。城市住区水景生态评价作为人居环
境基础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科学、合
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从
生态学的角度对现有的住区水景建设进行合
理评价, 揭示现存的问题和确定其将来发展
的方向,为住区水景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本
文提出了住区水景建设指标体系筛选、设计
的五个主要原则, 并从自然度、自净(健康)
度、景观度、节水度、亲水度五个方面制定
评价的具体指标,建立了城市住区水景生态评
价指标体系。
- · 上海市安亭新镇人工水体近自然型水景建设途径与技术 ( 2005年第3期 ) [达良俊 李琳 余登飞 顾月瑶]
以上海安亭新镇人工水体的调查监测结果为
依据,探讨了人工水体近自然型水质调控及城
市水景观建设规划、实施和管护技术体系,包
括水系近自然生态护岸工程、补给水截污净化
工程、综合防治水体污染、富营养化工程和水
体景观绿化工程4个方面,以期将水中污染物
质迁移出水体,起到防治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
的作用。
- · 养殖伊乐藻治理富营养水体——以浙江慈溪市的实验为例 ( 2005年第3期 ) [孙游云 沈奕红 孙跃 黄云望 董利娣 陈汉春]
通过对伊乐藻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试验研究
得出结论:伊乐藻能显著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
的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提高水体透明
度,降低叶绿素a,有效抑制藻类,使水质从富
营养、劣Ⅴ类水,提高到中营养、Ⅲ类水。
- · 国外生态城市的规划历程1900~1990 ( 2005年第2期 ) [杨沛儒]
- · 城市近自然型水系恢复与人工水景建设探讨 ( 2005年第1期 ) [达良俊 颜京松]
近自然型水系、水景建设是城市水生生态系
统恢复的主要手段,包括近自然生态护岸、水
质的综合控制与管理和水体景观绿化三大工
程技术体系。其中“生态系统循环法”是水
质综合控制与管理的基干技术,是近自然型
水系、水景建设的关键。城市水生生态系统
的近自然型恢复已开始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应
用,也将成为我国城市环境建设的一种新途
径和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