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密度中心区绿地与温湿综合生态效应关联研究 ( 2014年第8期 ) [臧亭 谭瑛]
随着城市飞速发展,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绿化效应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多个城市高密度中心区选取不同空间模式的绿地,对绿地中心、边缘、周边观测点以及对照参考点连续三天温湿度测量,从人体舒适度角度出发,定量分析各类绿地对周边环境降温、增湿及综合的作用强度和作用范围,探索城市绿地生态效应以绿地为中心向周边扩散的规律。最终优选出适合高密度中心区的绿地空间格局生态高效模式和适宜规模,对规划实践提出指导意见。
- · 基于GIS-AHP方法的山地城镇生态格局安全评价研究——以重庆北部新区为例 ( 2014年第8期 ) [赵在绪 周铁军 陈舒一郎 毛有粮]
我国山地城镇分布广泛,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变,是生态环境灾害多发区。生态格局安全评价对于山地城镇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回顾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现状和建设进展,并针对山地特殊的条件,利用GIS 与AHP 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对重庆市北部新区进行生态格局安全评价研究,得出四级结果及其比例,并以图示形式量化表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性的规划调整策略,期待其对山地城镇生态建设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 · 哈尔滨城市雪资源利用与收集 ( 2014年第8期 ) [许文婷 胡海辉 李爽 石茂林 万亿]
车流量的迅速膨胀以及市民对快捷交通的迫切需求导致融雪剂的不当使用与人力物力的盲目投入,这些不科学的除雪方针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沉重的环境污染负担。可雪也是一种降水来源,若利用得当将是一笔可观的水资源财富。文章介绍了国外雪资源收集与利用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术,并针对哈尔滨雪资源利用所存在的资源利用收集率低下、文化融合缺失、消纳设施缺乏、植物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从宏观调控层面、中观设计层面、微观技术层面提出了高效利用景观场所来利用与收集雪资源的建议。
- ·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困境解析 ( 2014年第7期 ) [王珍珍 王旭]
中国在低碳城市发展方面付出诸多努力,效果却不如人意,近期更是频繁遭受雾霾袭击。为了探究其中症结,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分析工具,将影响低碳建设的因素分为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非制度因素,并理清三者关系和作用。接着,以长期被学界忽略的非正式制度为切入点,以“重中心,轻边缘”哲学观为例,解析了它是如何影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最后,提出低碳城市发展要注重协调低碳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非制度因素之间的关系。
- · 我国城市生态敏感区研究文献分析 ( 2014年第7期 ) [陆佩华 王英利 游珍 王琳]
界定了城市生态敏感区的概念,指出了城市生态敏感区研究的必要性、迫切性和意义,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法,对1997-2012 年间中国学术期刊网(知网)、万方数字资源系统以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城市生态敏感区研究的183 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和文献计量统计,分析了我国城市生态敏感区研究的数量特征、内容构成、因子选择、类型划分,RS和GIS 技术在城市生态敏感区研究中的应用发展,以及生态敏感区研究领域的动态变化和发展
态势。
- · 采煤沉陷水域构建漂浮建设用地的新思路 ( 2014年第7期 ) [贾宁 胡伟 王东权]
采煤沉陷水域蕴含着极大的开发潜力,但目前的相关研究,多是将沉陷水域的治理与农渔养殖、景观重建结合,存在一定局限性。若能将其与开发用地相结合,创建漂浮建设用地,则会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挖掘潜在资源价值、拓展建设用地模式,为缓解人地矛盾,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 · 城市扩张与热岛效应下济南对夏季极端高温的适应性措施 ( 2014年第4期 ) [孙通 赵明华 韩荣青 孙杨]
城市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所引发的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是一个急切而现实的问题。文章基于济南市1970-2012 年夏季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资料对济南近43 年来夏季高温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且1997 年来≥ 40.0℃的极端高温出现频率较之前明显升高。为此,建议济南通过建设“三横两纵两环”绿色空间网格、适当控制主城规模、落实“公交都市”战略、完善高温预警机制等规划措施增强其对极端高温的适应能力。
- · 南京市景观格局演变与廊道网络构建研究 ( 2014年第4期 ) [邵国权 许吉仁 戴文婷 宋丽娜 董霁红]
以南京市1990、2000 和2010 年T M 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取合适的景观格局指数,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R S、G I S 技术,揭示南京市20 年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通过生态源点信息提取、最小累计距离耗费模型,构建南京市廊道生态网络。结果表明:① 1990-2010 年,南京市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在斑块类型尺度水平上表现为农田面积大量减少、破碎程度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趋向集聚化发展,林地面积增加、斑块形状复杂化,水体景观比例先减后增、形状趋于规则化。在景观尺度水平上表现为景观整体多样性、破碎程度增加,自然景观空间异质性增强,各景观类型斑块形状相似化发展;②在累计耗费距离大的源地间构建垫脚石,可以有效增强景观的连通性、优化生态网络结构、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 · 三旧改造下生态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及对策 ( 2014年第2期 ) [滕熙 邹鹏]
广州市三旧改造工作已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但在处理生态地区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上还存在许多弊端。在这个情况下,研究生态地区城中村更新改造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改造问题,提出在思路上应该考虑整体系统性;在方法上,应从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合作模式等方面着手,综合解决难题。最后结合土华村更新改造规划案例进行探讨。
- · 基于污染控制的宁波市雨水系统规划研究 ( 2014年第2期 ) [叶晓东]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雨水系统污染日趋严重,系统的应用性研究缺失是制约污染控制措施实施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宁波为例,调研分析了雨水系统的污染状况,提出推广普及屋顶绿化、低势绿地、植被浅沟、闸门井和小型调蓄池等控制措施,并编制了不同类型的雨水系统设计优化方案;指出应在控规编制时将控制措施建设要求纳入法定文件,并建议从法规、管理、资金等方面保障雨水系统污染的控制。
- · 城市更新中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和策略研究 ( 2013年第12期 ) [种颖]
城市更新是当前我国城市旧城区改造的主要手段,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城市更新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的问题和经验亟待总结。本文总结了我国城市更新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优先、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治理旧城区遗留生态环境问题和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城市更新策略。最后通过梳理国内更新实践案例,为我国城市更新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践提供相关参考。
- · 基于低碳排放的江苏工业行业发展与调控路径研究 ( 2013年第12期 ) [徐传俊 何为]
通过调研,对江苏省29 个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单位用地产值和单位用地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研究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行业特征与差异,并通过聚类分析,寻找低碳发展的目标行业,实现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得出:工业碳排放具有高度的行业集中性,节能减排政策需要具有行业针对性,很多高碳排放行业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需要综合权衡节能减排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稳定性间的关系,低碳发展背景下,江苏省在政策上应该偏向高产出低碳排放的工业行业并重视工业行业的间接碳排放。最后提出依靠合理的财税政策、市场机制、用地政策和结构转型升级等路径实现工业的低碳发展。
- · 大型城市绿地内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方法 ( 2013年第11期 ) [周曦]
由于大型城市绿地场地条件错综复杂,其中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分布范围需要科学理性的规划设计。研究将适宜性分析引入,形成城市绿地适建性分析。首先分析可能影响建设分布的各项因素,设计分级标准及评分等级。然后借鉴相关技术方法形成综合评价,在城市绿地中设定适宜建设、谨慎建设、禁止建设的区域。从而使大型城市绿地内建设用地的规划设计更具综合性、定量性、精确性。
- · 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技术选择分析 ( 2013年第10期 ) [叶祖达]
要有效地在城市推动绿色建筑在法定规划与建设管理方面的实施,就需要全面了解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获得设计标识的住宅与公建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选用的技术路径。文章首先介绍我国在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规划设计领域目前采用的技术体系,然后详细分析55 个已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内容与评估成果,其中包括30 个住宅项目和25 个公共建筑项目,涵盖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分析它们的选择评价指标项,总结出绿色技术的基本应用情况。研究指出建设单位对不同指标的选择呈现明显差异性,不同指标达标率差异也很大,反映出市场对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经验、成本控制管理、成本的认知等方面都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建立一个整体高信息度和成熟的市场环境。
- · 从“责备圈”到“责任圈”——新加坡绿色建筑市场发展经验借鉴 ( 2013年第10期 ) [袁新国 滕珊珊]
绿色建筑的推广普及是长期的市场选择过程,供需双方的发展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主要从供需双方角度介绍了新加坡绿色建筑市场从“责备圈”到“责任圈”的发展与转变,引进一些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开发案例,最后总结了这一转变的3 个动力与支撑,即“强制﹢ 激励”的管理方式、“世界+ 地域”的技术方式和“互利+ 责任”的公众意识,旨在为我国绿色建筑市场良性发展提供一定经验和借鉴。
- · 基于生态理念的水网城市绿道网络构建策略探析——以苏州为例 ( 2013年第8期 ) [丁金华 杨晓辉]
随着绿道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绿道网络实践的广泛应用,基于生态保护理念下的绿道网络对于改善和优化城市生态格局方面的重要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所关注。本文以苏州为例,从构成水网城市的生态基底、自然骨架和生境斑块不同方面对水网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的宜居性三方面总结了绿道网络对于水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的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不同层面系统地提出构建苏州绿道网络所面对的挑战和问题,并针对不同层面的规划目标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设重点,为绿道网络在水网城市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 · 城乡统筹规划背景下的乡村环境行为研究——以赣州市储潭镇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为例 ( 2013年第8期 ) [李惟科 王玉虎]
本文介绍了赣州市储潭镇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储潭镇城乡统筹规划编制的背景和规划效能;整理了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尤其是在城乡统筹规划的推动下,储潭镇村民持有的新的环境态度;总结了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村民环境行为的维度和特征,归纳了城乡统筹规划的推动实施与储潭镇村民环境行为之间的联系。以示范区村民环境行为的变迁为切入点,评价城乡统筹规划的得失,进而探求城乡统筹规划编制的新思路、新方法和具有实效的规划运作方式。
- · 不同低碳城市分类视角下的三方主体治理策略分析 ( 2013年第7期 ) [刘新民 于文成 吴士健]
与以往对低碳城市发展治理策略研究往往基于同类类型进行分析不同,本文依据城市单位G D P污染物排放量和城市G D P 两个维度将现有城市划分为初级发展城市、能源浪费城市、能源依赖城市、优质发展城市四类,并根据每类城市发展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参与主体提出不同分类城市实行低碳城市建设的治理策略,以期能够为不同类型的低碳城市治理提供具体指导。
- · 论后现代城市绿化建设与管理的八项原则 ( 2013年第7期 ) [张靖]
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要实现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和谐,尤其是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化环境之间的和谐。城市,作为现代人类生活的核心区域,作为一个很大程度上脱离自然环境的人化环境,更需要通过绿化来弥补其先天缺陷与不足。然而,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肇始于欧洲工业化时代的现有城市绿化理念都显得越来越不能满足我国城市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我们迫切需要一套新的城市绿化原则为和谐城市的建设提供指导和服务。
- · 煤炭城市鹤岗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和国土空间评价研究 ( 2013年第7期 ) [张嫄]
黑龙江省鹤岗市是典型的煤炭城市,因煤而立,因煤而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煤炭生产历史,形成以煤炭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和典型的工矿城市特征。2011 年底,鹤岗市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本文对鹤岗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对其国土空间进行了评价,为其转型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 · 浅析城市保障性住区的低碳规划——基于智慧低碳城市的研究 ( 2013年第5期 ) [王玉芬 赵弘野]
低碳发展是世界经济社会的潮流和趋势。“十二五”期间,我国制定了3600 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标。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关键时期,我们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共赢?本文就此进行思考,探索保障性住区的生态建设在法律法规、政策引导、生态规划以及居民自身等各方面的低碳策略,希冀对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 ·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与展望 ( 2013年第4期 ) [刘伟 刘亮 陈超凡 戴睿 藏蕾]
低碳城市建设是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还处于孕育阶段,
理论与方法都亟待充实和完善。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及低碳城市发展规划重点,对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进行了展望,从碳源—碳流—碳汇角度提出了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碳汇等重点领域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思路。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发展规划、政府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引导低碳城市科学发展。
- · 西部地区生态城镇建设的理论、构想和路径 ( 2013年第4期 ) [赵国锋 段禄峰]
城镇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态城镇建设是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西部地区建设生态城镇既是区域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破解生态约束下区域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生态城镇建设的经典理论的梳理和回顾,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城镇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建设构想和路径。
- · 日本垃圾分类和焚烧发电对我国的启示 ( 2013年第4期 ) [张嫄]
日本人均 GDP 超过 5 万美元,是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之一。由于普遍推广 3R 和垃圾分类等减量化措施,日本生活垃圾直接焚烧率近 10 年来一直保持在 77%以上。本文分析了日本生活垃圾分类和焚烧处理的现状特点,重点论述了在垃圾分类、监督管理、技术标准等方面对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一些启示。
- · 我国资源型城市“高碳锁定”的内在机制及解锁路径——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 ( 2013年第2期 ) [张庆彩 阮文玲]
从“高碳锁定”效应在资源型城市中的表现及其影响切入,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从技术层面、产业层面、制度层面及其综合层面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高碳锁定”的内在机制,进而结合淮北实际,探讨了资源型城市“高碳锁定”的解锁路径与策略。
- · 城市家庭碳排放的影响模式及对低碳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的启示——以广州为例 ( 2013年第2期 ) [江海燕 肖荣波 吴婕]
城市居住社区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尺度的碳减排研究对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广州33 个小区2045 个家庭的调查数据定量研究城市家庭碳排放的影响模式,结果表明:(1)家庭碳排放结构为能源:物质:交通近似于6:2:2;(2)住房面积、家庭人口数、区位、小区规模(容积率)、空调功率、小汽车数是各项碳排放量的最主要影响因子;(3)除了家庭平均年龄、房屋朝向、空调设置温度与碳排放量呈负相关之外,其他因子均呈正相关。期望通过规划设计手段,改进直接可控变量、引导间接可控变量,综合城市规划和管理多种手段、多个尺度的合力,塑造低碳社区。
- · 意大利费拉拉市实施生态预算的经验借鉴 ( 2013年第2期 ) [郝韦霞]
从目标实现的角度探讨了意大利费拉拉市生态预算流程中的费用- 效益分析、指标账目和年度平衡表的作用。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尚存在环境目标的制定缺乏可靠依据,并与政绩考核脱离的问题。通过借鉴费拉拉市的生态预算实施经验,提出设定清晰的环境管理目标,以及用实物量指标表征的费用- 效益分析来评价政府绩效的框架。
- · 重低碳园林技术 容外延学科内涵——从第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会看行业发展趋势 ( 2013年第2期 ) [么贵鹏 夏韬]
在第13 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研讨会中,与会代表交流了风景园林专业的最新实践和专题研究,体现了以“低碳园林”和“地域创新”为导向的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对具有代表性交流项目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得到相关的启示,并对有待解决的新问题进行展望和思考。
- · 城市污水资源化与水资源循环利用研究 ( 2013年第1期 ) [刘洪彪 武伟亚]
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状,提出了城市污水资源化的策略理念。为了实现水资源有效循环利用,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实现污水资源化的政策路径与方法。
- · 市政基础设施运营系统碳排放计算方法 ——以苏州市为例的实证研究 ( 2012年第12期 ) [章蓓蓓 张春霞 佘健俊]
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减排对于全球减排工作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市政基础设施运营系统进行分解,包括地面公交、自来水供应、燃气供应、道路照明、景观照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七类工程;将系统碳排放分解为处理工艺过程排放、消耗能源直接排放、消耗能源间接排放三种类型;建立系统构成和碳排放类型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市政基础设施运营系统的碳排放计算范畴明细。对现有四种碳排放计算方法进行对比,选择适合本研究的计算方法。以计算范畴和计算方法为基础,建立市政基础设施运营系统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同时对所需碳排放因子进行计算与选择。最后,以苏州市为例计算了市政基础设施系统 2001 ~ 2010 年的运营碳排放,并对 2011 ~ 2015 年期间的碳排放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