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市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 2015年第9期 ) [刘爱利 陈婉丽 纪鹏]
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配置是否合理,是衡量旅游产业发展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随着北京世界城市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的提出,其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配置和优化问题日趋重要。本文选取A级景区、高星级酒店和展览场馆作为旅游要素的核心代表,采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法,对北京城六区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三类旅游产业要素主要在城市中心区域集中,与主要交通干线有着密切关系,初步的产业集聚已经形成。
- · 基于网络营销模式下的城市形象旅游品牌价值推广研究——以江苏泰州城市形象旅游品牌推广为例 ( 2015年第9期 ) [朱丽萍]
国外旅游研究表明,城市形象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城市旅游经营现状和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形象旅游品牌价值的塑造成功与否。而互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正成为城市形象旅游品牌推广的有效平台。本文梳理旅游营销、城市形象、网络营销理论,结合实例对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及推广现状进行分析,对泰州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塑造及推广提出建议。
- · 旅游配套项目的PPP模式应用研究 ( 2015年第9期 ) [钱洁 苏强 周中行 陈光]
PPP模式在国外实践多年,成效显著。笔者注意到目前我国PPP项目不仅集中在环境、轨道交通、区域开发和市政工程等领域,部分大型旅游配套项目也在探索。本文结合前期实践案例深入总结和归纳PPP模式在大型旅游配套项目应用中的核心问题及重点事项。
- · 长江三角洲城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效率研究 ( 2015年第8期 ) [刘金伟 王承云 孙飞翔]
根据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过程的相互关系构建二者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层因素进行排序,计算指标权重;参照评价技术有效性的B C2 模型构建以城镇化水平指标为输入,旅游业发展为产出的城镇化旅游业协调发展效率评价D E A 模型,对2011 年长三角地区16 城市的城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上海、杭州、绍兴为DEA 有效,其他城市均小于1,宁波、舟山、泰州z 值接近于1;表明此类城市不为技术有效,城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水平低,旅游业尚未发展到成熟稳定阶段;②城镇化不可逆,通过提高旅游业发展产出,使得在投入不变条件下增加产出也能够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③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具有动态耦合关系,城镇化与旅游业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 · 旅游发展影响下传统村落的整合与重构——以河北省邢台县英谈传统村落为例 ( 2015年第6期 ) [林祖锐 常江 刘婕 田梦思]
旅游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历史风貌破坏、干扰原居民生活等诸多问题。文章以河北邢台县英谈传统村落为例,分析旅游发展中的现状问题,以系统论和协同学思想,将村域作为一个整体,以产业重构为先导,通过调整片区功能布局、公共设施的整合共享、社会网络重构、风貌特色的引导等规划手段寻求村落的整合与重构,从而实现旅游介入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 · 乌鲁木齐旅游业对不同重大事件的响应程度研究 ( 2015年第5期 ) [温江 熊黑钢 何瑛]
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也是新疆最大的旅游客源地和中转地,在新疆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近年来频发的大事件对乌鲁木齐旅游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研究重大事件对于乌鲁木齐旅游业的影响规律,有利于其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系统搜集了1995-2011的乌鲁木齐旅游业的数据,利用SPSS、MatLab 等统计学软件,建立了乌鲁木齐国内和国际旅游业的本底趋势线方程,并测量出重大事件对乌鲁木齐国内和国际旅游收入、人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事件对于乌鲁木齐旅游业的影响各不相同,总的来看影响最大的是“S A R S”事件“7.5”事件;同一事件对于乌鲁木齐入境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尤其是上海世博会,其对于入境旅游的贡献为正,而对于国内旅游的贡献却为负;重大事件对于乌鲁木齐旅游业的影响主要是负面,但乌鲁木齐国内旅游业对于重大事件的防御能力明显强于入境旅游业;而入境旅游人数对于重大事件的防御能力明显强于入境旅游收入。
- · 基于居民感知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云南大理古城周边地区为例 ( 2015年第5期 ) [周智 黄英 黄娟]
旅游城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环境造成的冲击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测度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这三方面的感知意向对推进旅游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研究基于微观视角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进行了旅游城镇化影响感知的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居民对旅游城镇化的支持意愿较明显;居民旅游支持的三个感知层面显著正相关,起主要作用的是环境影响感知测度。建议该地区从分层次加强环保理念宣传、健全居民参与和利益分配机制、内外双向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建设等方面推进旅游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 · 城市旅游主题化发展的动态变化分析 ( 2015年第2期 ) [宋河有 长安 吴艳茹]
主题化发展已成为城市旅游实践中的常见现象。旅游城市间的竞争、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树立独特旅游形象是城市旅游主题化发展的基本动因。在对众多城市实践调研基础上,根据主题化旅游产品的数量规模、分布、形态、参与主体等方面的差异,将城市旅游主题化发展归纳为四个阶段和层次:即发育期、雏形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每个旅游城市都有主题化发展并逐步升级的趋势,但处于不同阶段的时间长短各有差异,而且并非所有城市都能达到主题化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在主题化发展进程中应避免模仿和复制,应树立与众不同的个性主题并保持主题稳定,同时吸引全民参与优化城市旅游主题形象。
- · 游客体验视角的特色街区游憩功能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广州市沙面街区的问卷分析 ( 2015年第2期 ) [梁明珠 申艾青]
游憩功能是城市特色街区的基本功能之一。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日益发展,居民游憩需求的增长,特色街区游憩功能的开发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体验经济的今天,如何实现特色街区的体验功能与游憩功能的结合是街区开发的一大难点。本文选取广州沙面作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从游客体验的视角出发,采用ASEB 法进行分析,得出沙面应从扩展游憩活动、发展街区购物、塑造文化氛围和开发产品体系等方面提升游客体验,开发游憩功能的结论。
- · 旅游发展背景下不丹传统聚落的开发模式研究 ( 2015年第1期 ) [陈可石 朱胤琳]
从不丹的聚落说起,以OgyenCholing 村为分析案例,研究不丹传统聚落的旅游开发模式,分析聚落的现状以及随着旅游开发而发生的一系列转变,探讨了不丹开发模式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而启示中国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旅游小镇空间结构概述及案例研究 ( 2014年第8期 ) [陈可石 潘安妮]
旅游小镇的空间形态,是其长期历史发展积淀和现代旅游产业相互作用的外在表征。本文以空间句法的视角,提出类型空间的概念,对案例旅游小镇进行空间结构的量化研究,结合旅游小镇本身存在的景观以及公共设施等的空间分布特点,利用空间句法相关变量来描述旅游小镇的空间结构,为旅游小镇的空间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 · 关于国内旅游集散中心研究的文献综述 ( 2014年第7期 ) [王蕾 刘兴双]
旅游集散中心作为一种旅游空间组织模式及旅游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2003-2013 年国内旅游集散中心相关文献的统计与梳理,发现11 年间国内学者对旅游集散中心的关注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概念探讨、形成与演化、性质功能、类型与模式、选址与布局、运营状况与效益分析、发展对策等方面。对相关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量工作属一般性研究,以个案研究为主,缺乏较深层次的研究。今后,应注重对公共服务属性完善、城市文化展示、智慧型及与快速交通环境契合等命题的深化研究。
- · 泛旅游时代旅游型城市新区优化设计——以济宁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为例 ( 2014年第7期 ) [张秀芹 于伟 王月]
泛旅游时代的到来使城市的旅游功能越来越成为新区建设与开发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济宁北湖省级旅游渡假区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旅游度假区,也是济宁市委、市政府实施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战略,承接北部老城区空间外溢的重要载体和建设主体。本次规划在泛旅游视角的引导下,立足于城市空间与泛旅游空间需求关系的基础上,通过道路与交通整合、城市结构规划、空间与功能提升以及旅游系统优化等,将城市新区的功能与空间规划跟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相结合,并提出开发策略建议,力图促进城市新区建设与城市旅游功能的协同发展。
- · 历史文化名城收费分析及改进路径探讨——以凤凰古城为例 ( 2014年第5期 ) [李万立]
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共有资源属性往往被免费过度使用导致“公地悲剧”的发生,而凤凰古城版“圈地运动”说明科斯定理在解决历史文化名城“公地悲剧”时并非完全适用,同时也说明在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中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角色定位不清、缺乏有效的城市发展监管机制、缺乏及时的问题应对机制等问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中政府政策的改进路径做初步探讨。
- · 基于城市职能理论的中国旅游城市判定及分类研究 ( 2014年第2期 ) [成英文 张辉]
本文在借鉴城市地理学城市职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用职能规模和职能地位两个维度来判别和分类旅游城市。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285 个地级以上城市统计数据,实证研究了当前中国城市的旅游职能,并根据现实情况将旅游城市划分为五类:大型旅游城市、中小型专业旅游城市、中型半专业旅游城市、中型低专业旅游城市、小型半专业旅游城市。对于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中国的旅游城市数量、规模、类别,具有一定的价值。
- · 遗产旅游真实性感知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 2014年第2期 ) [王婧 吴承照]
遗产旅游的真实性感知实证研究建立在对主体意识的测量基础之上,其理论基础、研究视角深受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影响。本文基于研究中主、客体位置关系的不同,阐述了已有成果中从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冲突范式、符号互动主义范式及建构主义范式对真实性感知主体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各种互动关系的研究;在研究范式的影响下,现已形成要素分解和叙事归纳为代表的量化和质性的真实性感知测量方法,未来研究将量化和质性研究进行整合性拓展将是必然趋势。
- · 国内外旅游偏好研究综述 ( 2014年第1期 ) [王晓庆]
本文在回顾了近30 年国内外旅游偏好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旅游偏好的概念内涵、研究视角、研究历程和研究特征进行了综述。国外关于旅游偏好的研究具有: 起步早,领域广泛;重定量,方法多样; 多实证,研究深入等特点。国内关于旅游偏好的研究则具有: 起步虽较国外晚,但相关研究成果快速增长;以心理学角度理解为主,缺乏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的尝试;研究成果以单一的定量分析方法为主,缺少复杂深入的研究方法探索与应用等特点。同时本文对显示性偏好和陈述性偏好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一些关于旅游偏好尚需深入研究和推进的问题,如旅游偏好、旅游需求、旅游态度、 旅游感知、旅游动机和旅游决策之间的相互关系。
- · 我国黑色旅游业的发展路径 ( 2013年第9期 ) [石英]
黑色旅游是近年来国外特别是北美地区旅游学界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研究领域。作为一个崭新概念,黑色旅游在汶川地震后逐渐被人们注意,但国内学者研究甚少。黑色旅游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是一种情感性的旅游,是大众对旅游客体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已成为广义休闲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黑色旅游作为新的一种旅游发展方式,主要是以精神为主的体验。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黑色旅游本质与特点,分析了我国黑色旅游资源的现状、分类、问题,以可持续为理念提出了我国黑色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
- · 乌镇文化旅游发展之路——木心故乡探秘 ( 2013年第9期 ) [仇向洋 周晓梅]
提起木心,许多人会问“木心是谁?”——这可是一位真正的世界级艺术家。木心生于浙江乌镇,出版了16 本小说、散文和诗集,被国际上视为深解中西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木心的画作曾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是画家陈丹青的导师。木心15 岁离家求学,之后便越走越远,后来在美国纽约居住了24 年,2006 年这位“文学鲁宾逊”回归故里直到2011 年去世。乌镇靠什么唤回了漂泊海外多年的游子?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访了木心故乡,探寻了乌镇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 · 三十年来中国城市旅游业评述: 进展与悖论 ( 2013年第8期 ) [李强 罗光华]
本文基于中国城市旅游的发展历程,阐释了全球化与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旅游,从城市中的旅游与旅游中的城市两个不同视角揭示了城市旅游中的悖论,并以此展望城市旅游的发展。
- · 城市型绿色旅游度假区规划探索 ——以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半岛规划为例 ( 2013年第4期 ) [周立 王承华]
新兴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长三角地区旅游度假区的密集建设,也带来了各度假区产业
定位不明、发展同质化、建设缺乏指导等相关问题。结合度假区自身区位类型特点,探索合理的发展模式,准确把握度假区自身特色,选择合适的旅游核心吸引产品,显得尤为重要。以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半岛为例,针对“城市型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策略、总体定位、发展构架、特色塑造等重点问题提出了规划建议,重点强化了生态保护以及绿色发展等转型策略,为该类型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做了有益探索。
- · 旅游节庆移动开发的内在机理与优化路径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移动的视角 ( 2012年第12期 ) [宋河有 李文杰]
将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移动到旅游中心城市形成旅游节庆已成为典型的旅游开发现象。以郑州少林武术节和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为例,将旅游节庆移动开发的机理归纳为:以拉动城市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为驱动力,将知名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移至旅游中心城市,通过政府主导的经营方式,推动开发地和原生地实现共赢。建议旅游中心城市打造拳头产品,避免节庆泛滥,应集聚区域内相关联资源,形成节庆后效应,实施政府引导和全民参与的运营方式,推进开发地与原生地深化合作,强化节庆的旅游效应。
- · 鄂尔多斯市旅游空间组织分析 ( 2012年第12期 ) [秦兆祥 张薇]
运用最近邻分析方法研究鄂尔多斯市旅游资源和景区(点)的空间分布状态,发现区域旅游空间布局呈现聚集性特征。以东胜区——成吉思汗陵和树林召镇——响沙湾为核心的空间点集聚性更强的 A、B 两个簇区为典型研究对象,分析旅游边际效用和旅游活动空间行为模式,提出 A、B 簇区空间拓展,逐渐形成旅游轴束板块,并以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线型旅游模式、基营型旅游模式、区域游模式和链型旅游模式等进行旅游活动组织。研究表明,A、B 两个簇区必须联动开发,才会更好的带动鄂尔多斯区域旅游整体发展。
- · 基于游客感知的上海都市空间旅游意象研究 ( 2012年第2期 ) [吴承照,王婧]
旅游意象是游客心目中对城市的认知及其对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城市意象的自我表达与游客感知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直接影响城市对外营销策略与城市旅游产品的开发。本文在综述旅游意象理论及实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封闭式问卷调查法、认知地图法的结合对上海都市空间的旅游意象进行了要素分析、测量和评价,并探讨了旅游意象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在创造上海的都市形象、提升上海都市空间价值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 · 军事文化遗迹体验叠加旅游开发研究——以南京明军事文化与贵州屯堡文化为例 ( 2011年第10期 ) [唐晓岚 冒丹]
军事文化遗迹旅游具有历史性、针对性和知识性的特点,具有较好的旅游开发前景。本文以“体验叠加”旅游开发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南京明军事文化与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开发的比较性研究,对两地旅游体验叠加开发的构想进行可行性探讨。通过分析认为:南京明军事文化与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开发应打造区域旅游、强化军事主题、开发长距离模式,既有利于形成两地文化形象的互补性,并推动对文化差异性的整合,形成体验叠加效应,又有利于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局限的桎梏,系统利用、开发旅游资源,进行军事文化旅游整合规划,以整体开发带动明军事文化遗迹的旅游发展,打造出一个特色鲜明的高质、高品位的明军事文化遗迹品牌。
- · 基于系统论的都市旅游资源综合体构建研究——以上海长宁区为例 ( 2011年第10期 ) [张睿]
本文针对都市旅游开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资源瓶颈问题,分析了都市旅游资源本质与内涵,从系统论角度,提出了旅游资源综合体的概念,并以上海长宁区为例,对旅游资源综合体的构成、如何构建做了详细论述,提出了构建旅游资源综合体的三种策略。
- · 显内涵、拓功能、促和谐: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与更新 ——以天童-五龙潭风景名胜区天童景区中心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 ( 2011年第4期 ) [张哲 韩凝玉]
我国独特的宗教发展历程,造就了宗教文化场所与风景资源的完美融合,留下了许多文化与风景互为一体的游览胜地。然而,现代旅游意义下宗教文化游览胜地的保护与利用尚处初级阶段,效率低下、模式粗放,与社会需求相去甚远。和谐社会宗教文化旅游如何发展便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基于这种认识,结合天童- 五龙潭风景名胜区天童景区中心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实践,论文探讨一种契合时代需求的宗教与旅游和谐发展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彰显宗教文化魅力为基础,基于时代需求拓展宗教人间化的旅游新功能,以旅游带动宗教,促进宗教与旅游的和谐发展。
- · 主题公园建设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以全球迪士尼主题公园为例 ( 2010年第11期 ) [张婷婷 王承云 张晶磊]
以全球5 处已建成的迪士尼主题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与所在城市及区域经济影响的系统分析,总结出主题公园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表现在经济、文化、交通、形象4 方面。研究认为,上海未来迪士尼主题公园的建设将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4 个方面,本文借鉴海外迪士尼成功运营经验,提出培育上海迪士尼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更好地服务上海未来城市的发展。
- · 自然遗产地特色风景引导下的旅游城镇建设研究——以黑龙江五大连池为例 ( 2010年第6期 ) [撒莹 严国泰 赵书彬]
旅游城镇是中国自然遗产地发展管理的一个策略,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产地资源,促进城镇旅游发展,既推动城镇建设,又带动了地方经济。黑龙江五大连池是典型火山地貌环境下的自然遗产地。在城镇建设中,由于其位于东北边境线上,不同程度受到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本文以这个旅游城镇为研究对象,力求说明特色风景、异域文化与中国旅游城镇融合发展的积极意义。
- · 伦敦旅游业行动计划(2009~2013)介绍 ( 2010年第6期 ) [吴伟 代琦 蒋革新]
英国在旅游发展战略和实施措施上,一直是引导世界旅游潮流的前瞻性国家之一。首都伦敦更是历史悠久,规划理念先进。本文重点解析了伦敦旅游业行动计划(2009~2013),希望对中国城市旅游规划的编制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