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近郊老镇改造模式的初步探讨——以宝山区为例 ( 2012年第3期 ) [荣耀 姚存卓]
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提速明显,近郊老镇改造已迫在眉睫。通过对台湾、香港地区、深圳市案例研究以及本地化的实践经验,拟提出供老镇改造参考的工作思路。
- · 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及实施评价研究——以广州为例 ( 2012年第3期 ) [廖远涛 代欣召]
城中村形成、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过程,是一种“城—乡”相互融合的渐进式演进过程。文章以回顾的视角,分析了广州城中村形成、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重新审视广州城中村的演进历程及基本类型,以此作为理解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基础;之后,系统梳理了广州城中村改造政策,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最后,对城中村改造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 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对比研究 ( 2012年第3期 ) [陈清鋆]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镇化、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二元体制下出现的空间地域实体,城中村的存在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但同时在流动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从城中村改造中直接涉及的四个利益群体入手,通过不同的组合及关系对比,分析各种已有的改造模式优劣、特点及可行性,以期对将要进行大量城中村开发改造的城市起到一定借鉴、启示作用。
- · 中德城市中心工商住混合型历史街区更新的比较研究——以柏林哈克雪庭院群和上海田子坊为例 ( 2012年第1期 ) [蒋薇]
本文从中德两国不同的城市更新背景出发,撷取柏林哈克雪庭院群与上海田子坊为例,探讨了在城市中心工商住混合型历史街区的更新中如何以文化为主题,实现居住、文化、商业功能的和谐再生,在保护其城市肌理和历史文脉的同时提升地块活力,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地标。
- · 民俗文化老街改造的城市设计手法探讨——以长沙市湘绣民俗文化老街改造为例 ( 2012年第1期 ) [陈雪容 陈群元]
改造与重构民俗文化街巷空间是有别于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旧城空间肌理保护模式。文章首先对民俗文化老街改造的总体设计思路和空间设计策略进行了理论探讨,进而,在分析长沙市沙坪湘绣民俗文化老街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街道整体布局、街道交通组织、沿街建筑改造、街道路面改造、环境小品布置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湘绣民俗文化老街改造的具体城市设计手法。
- · 约束的窗口:城市高密度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呈现策略 ( 2012年第1期 ) [周小棣 沈旸 刘溪]
本文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规范条例的再解读,寻求相关理论上的策略,结合南京明城墙中央门西段的案例研究,提出在这个处于城市高密度、快速发展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些灵活措施,以及本案例中的技术路线的介绍,针对该类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规划中的限制与挑战,提出应当因地制宜地划定建设控制地带,以期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打破“同心圆式”保护线的桎梏,设立遗产展示的窗口区等规划建议,以景观呈现的方式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持续发展。
- · 我国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类型学的重新解读 ( 2012年第1期 ) [赵斌]
以德· 昆西和阿尔多· 罗西的建筑类型学理论体系为基础,通过对其核心理论的基本概念、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重新解读,结合国内体现类型学方法的典型案例,从类型学角度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城市化过程之中所面临的地方文化丧失、地域特征泯灭等问题。探索如何充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对城市建筑本质特征的抽象与总结,提取“原型”用以指导设计,使当今的城市建筑不仅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同时有机延续地方特色,增强城市总体意象的文化认同感。
- · 创意产业与产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的结合——以南京为例 ( 2012年第1期 ) [蒋楠 王建国]
文章首先对创意产业及产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等概念进行了解读,继而通过实证及相关数据阐述了创意产业与产业遗产改造再利用二者结合的现状与特征,并分析了其结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等内在成因。其后又以南京为例,介绍了该地区利用产业遗产改造发展创意产业的现状概况,研究分析了其空间布局特征,归纳整理出其功能模式类型,并概括总结出其发展趋向。最后,在现状调研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利用产业遗产发展创意产业时应注重规划引领,重视遗产保护,实现整体改善。
- · 湖州城市历史与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与展示思考 ( 2011年第12期 ) [秦芹 姚致祥 陈嗣栋]
近年来,各行各业对历史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愈加重视,但也面临着展示利用探究不足,对大量被湮没的文化碎片缺乏有效的追忆手段,使得历史文化资源处于“死保”和遗弃状态。本文根据湖州近几年老城有机更新的经验,将原本割裂的历史文化链条有机缝合,形成挖掘—保护—展示利用—文化传承的链式保护模式,即增强广大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又塑造古今融合的景观风貌,梳理和开辟湖州历史空间文脉,放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其成为湖州城市的文化地标,是一种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历史文化与地方特色展示利用模式。
- · 优雅地老去: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的景观复兴策略 ( 2011年第9期 ) [杨锐 赵岩]
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有着极其厚重的历史,但近年来由于拆迁纠纷不断, 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这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与发展矛盾交织的一个缩影,关键问题在于当前针对此类传统民居型的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模式遇到了发展瓶颈。本文通过对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的现状分析,尤其针对老城南南捕厅地块老龄化问题严重的现象,从景观视角下对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开放式养老街区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以期为类似地块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思路。
- · 大运河申遗背景下河道类遗产保护的价值判研初探——以大运河(常州段)为例 ( 2011年第9期 ) [吴晓 王艳红 高军军 吴友奇]
在申遗背景下,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是一项具有学科交叉特征、需要众多专业协作的繁复工程。其中,遗产价值特色的评估作为规划的重点环节,实质上为遗产的合理划分层级、编制保护区划、制定多元策略和管控要求提供了核心依据与前提保障。为把握“价值判研”的科学合理性,本文结合常州段的河道类遗产保护,尝试着采取“横向+ 纵向”、时空维度相结合的判研策略,一方面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针对其地理状况做出横向比较和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则是以时间为纵轴,针对河道本体的变迁做出历史性推演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推进和完成大运河及相关河道的待评筛查、评估分级和价值判定工作。
- · 舟山海洋文化名城特色研究 ( 2011年第9期 ) [王文洪]
舟山是我国唯一以群岛设市的城市,自古城市特色鲜明,具有海岛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双重特点。本文根据舟山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对城市特色的三个构成属性:历史文脉、天际线和空间形象的分析,认为在舟山市海洋文化名城建设中,必须保留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保持海岛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塑造“城景交融”的海洋文化空间形象。
- · 徐州近现代城市建筑保护研究 ( 2011年第8期 ) [杨波]
本文阐述分析了徐州不同时期的优秀近现代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指出了近现代建筑在城市的艰难处境,探讨了对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思路。
- · 由广东省“三旧改造”引发的对城市更新的思考 ( 2011年第8期 ) [周晓 傅方煜]
低层次快速工业化和城镇空间连绵化是当前广东省城市更新面临的两大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城镇建设用地的低效开发带来土地存量资源的严重不足。为突破城镇建设中土地资源的瓶颈,广东省全面推动实施“三旧改造”规划,寄希望于通过全面拆迁改造实现城市产业升级和空间重构的双重目标。本文从规划思想、公益保障、组织模式、资格准入、成本核算、规划衔接、制度建设等方面辩证分析了“三旧改造”规划实施的正负影响,提出只有在总结“三旧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城市更新的规划思路和技术方法,坚持推进城市更新的制度化建设,继续完善现有的城市更新体制,才能突破当前珠三角土地资源贫乏的发展困境,推动广东省乃至我国城镇建设走上集约、高效、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 · 旧工业区适应性更新改造研究——以夏桥为例 ( 2011年第6期 ) [李冕 常江]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用地更新正在改变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也对不同的城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城市的旧工业区面临着主动或被动的更新。本文首先介绍了旧工业区更新改造的背景,提出了对旧工业区进行适应性更新发展的观点。通过介绍适应性评价的具体内容及方法,结合夏桥的适应性更新改造的具体实例探讨了旧工业区的适应性更新改造的策略。
- · 情系瞻园五十载——南京瞻园北扩工程规划设计 ( 2011年第6期 ) [叶菊华]
- · 民国记忆的复苏——由颐和路公馆区环境部分规划整治所想到的 ( 2011年第5期 ) [蔡琰]
挖掘南京颐和路公馆区的文化内涵,对南京颐和路公馆区历史风貌保护规划与现状和适应现代生活方面存在问题提出具有科学的、整体的、实际的保护规划构想,提高其“原真性”。
- · 化无形为有形:城市特色彰显方法探索——以浙江省台州市章安核心区为例 ( 2011年第5期 ) [徐颖 崔昆仑 王晶晶]
本文提出在目前“城市特色”缺失的大背景下,延续历史、结合自然、自我创新是现阶段城市规划在彰显城市特色时,需要树立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思维框架。本文以浙江省台州市章安核心区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索。
- · 近代殖民风貌中心区空间形态对比研究 ( 2011年第4期 ) [杨俊宴 胡昕宇]
本文选取了我国近代殖民城市的典型中心区作为研究案例,对其空间形态从城市中心体系,城市中心区,城市中心区内部街区3 个层面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其异同,找出其中规律。希望为我国近代殖民商业中心区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 · 基于G I S平台的历史建筑价值综合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南京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 ( 2011年第4期 ) [郑晓华 沈洁 马菀艺]
以往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对建筑的价值评估多采用人为判断,其评估结果因受较大主观影响而使其客观性受到质疑。笔者尝试引入文化、景观等多方面因素,建立起综合的价值评估体系,并在《南京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借助G I 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对该评估体系进行了实际运用。在对历史街区内建筑遗存进行综合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将建筑分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风貌建筑、一般建筑四类,针对不同类别提出针对性的规划措施。
- · 当代南京现代建筑形态传承和创新初探 ( 2011年第4期 ) [高晓明]
建筑形态的传承和创新一直是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城市建筑所面临的核心问题。论文集中论述了建筑形态传承和创新中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联性机制与形态表征,并结合对当代南京典型建筑实例的剖析解读,总结现代建筑形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策略与手法。
- · 传统村落形态演变浅析——以山西梁村为例 ( 2011年第4期 ) [王晓薇 周俭]
运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山西梁村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村落选址、聚落肌理、公共场所和民居形态四个物质要素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自然环境、传统习俗、民俗活动、地域文化、产权变化等相关因素与物质空间演变的内在关系,总结演变过程中的积极、消极因素。以期对传统村落在今后的发展中,既满足新生活需求,又传承和体现当地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 新村规划中的特色塑造研究——以睢宁县两个村庄规划为例 ( 2011年第4期 ) [闾海]
以睢宁县完全新建的两个村庄规划为例,在进行主题策划和功能策划的基础上,探讨新建村庄从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农村地域习俗等方面塑造空间特色的有效设计途径,从而营造出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农村景观。
- · 引入控制性规划的历史园林保护 ( 2011年第3期 ) [刘晓惠 张雪飞]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中,历史园林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和传统环境正逐步退化消失;对其周边环境保护的认识误区导致历史园林的整体风貌遭到破坏与丧失。论文以国际历史园林保护的一系列“宪章”和“宣言”为依据,提出了历史园林保护的概念和保护原则,并针对保护对象的特殊性,对控制性保护规划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包括视觉景观控制、划定保护区、土地利用策略、城市设计引导等。
- · 历史文化街区视觉污染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 2011年第3期 ) [罗曦 黄耀志]
历史文化街区的视觉污染是一个给城市景观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都带来严重威胁的问题。本文从历史文化街区视觉污染的因素谈起,分析了其现状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 · 我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现存问题与规划对策研究 ( 2011年第2期 ) [刘抚英]
论文分析了我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中存在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冲突、法规政策滞后与缺位、发展模式单调趋同等三方面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工业废弃地系统协同再生的理论观点,构建了系统协同再生的研究结构。进而,对系统协同再生的目标进行解析,讨论系统进化的总目标、各子系统进化目标以及各子系统之间协同目标;探索系统协同再生的运行机制以及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规划对策的框架和模式。
- · 历史街区民居生态化保护策略研究 ( 2011年第1期 ) [姜妍]
历史街区民居建筑的保护是颇受关注的城市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这一问题提供相关生态化的保护策略。文中首先对典型的三种民居保护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目前民居建筑保护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然后阐述生态化保护的概念,并说明这种保护方式的原则,最后提出了生态化保护的策略——功能再利用策略、技术普及策略、因“国”制宜策略以及相关保护政策的制定,并就每种策略列举相应实例,为历史街区民居的生态化保护提供参考。
- · 浅析历史街区更新型RBD与城市CBD的有机互动——以成都大慈寺历史街区更新规划为例 ( 2011年第1期 ) [宋捷]
提出了历史街区更新型游憩商业区(HDA-RBD)的概念,并以成都大慈寺历史街区更新规划为例,分析了历史街区更新型R B D 与城市CB D 发展的有机互动机制,以期寻求一条适合我国城市发展CBD 以及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的可行之路。
- · 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以济南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 2011年第1期 ) [钟行明]
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济南古老的传统商业街区,也是济南目前保存较多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集中体现泉城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但近年来,该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着功能结构失衡,活力衰退的困境。为保护其特色风貌、复兴其活力,文章从保护其空间格局肌理、历史建筑、活力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原居民的社会网络等方面对该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提出了建议。
- · 日本Acrade商店街对我国传统街区改造的启示 ( 2011年第1期 ) [何柯 齐康 王成康]
日本商店街的发展变化是日本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案例之一,它的产生发展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化,我国的骑楼以及檐廊与它有许多相似之处,文章通过剖析它从传统商店街一步步发展变化至今的过程,期望能为我国的传统街区改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