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环境营造——大遗址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抓手 ( 2010年第12期 ) [陈稳亮]
本文在引介国内外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遗址的复杂特性,从历史、生态、社会3 个向度对其环境进行解构与释义。针对当前我国大遗址环境所面临的历史环境消退,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环境紊乱等严峻挑战,通过对大遗址环境营造的现实要求与目标指向这两个核心课题的理论阐释,将环境营造视作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抓手,将遗址环境与其本体间的和谐及历史、生态、社会各环境要素间的和谐确立为大遗址环境营造的终极目标。在此理论前提下,通过杜陵与汉长安城直城门遗址的环境营造案例,对大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践探索。
- · 走向理性的南京历史地段保护规划 ( 2010年第12期 ) [刘军 沈瑜]
在历史文化名城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南京在新一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从理性的立场加强了对历史地段的保护。本文重点介绍了南京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的工作思路、方法及实施策略,以期为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提供借鉴和参考。
- · 特色街区建设与城区发展问题研究——青岛“市北现象”探析与借鉴 ( 2010年第12期 ) [刘文俭]
特色街区是城区特色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青岛市市北区以特色街区建设为突破口,先后建设了17 个主题鲜明、风格各异的特色街区,引领了经济发展,改善了城区环境,提高了城市功能,方便了居民生活,促进了社会就业,优化了产业结构;显示出发展税源经济、复兴城区活力、提升城区品质等多重效应,形成了青岛“市北现象”。探究其发展规律可以为其他地区尤其是老城区发展带来重要启示;总结其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城市中心城区、老城区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 · 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维护与重塑 ( 2010年第8期 ) [张志斌 张琦 陶韬]
历史文化街区是重要一项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既需保护也要发展。以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为例,探讨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延续与活力再生的方式。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秩序,实现人们对街区传统文化的解读,通过适应现代生活的后续利用,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的活力。
- · 咸阳中山街地区空间特色解析与保护更新探索 ( 2010年第8期 ) [袁方]
当代旧城更新过程中如何对传统历史街区的空间特色及文化内涵进行保护与传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咸阳中山街历史街区为对象,详细研究了其整体空间格局,街巷空间特色及其蕴含的丰厚文化积淀,并且指出中山街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而提出更新改造的目标与理念,并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对街区整体空间结构、街巷的空间体系、重要节点等方面进行更新改造,希望对古城传统街区特色的延续,对地区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的有机缝合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保护古街风貌,传承文化的目的。
- · 当代荷兰废弃港口区的改造——以阿姆斯特丹Borneo-Sporenburg项目为例 ( 2010年第8期 ) [刘崇 郝赤彪]
通过介绍阿姆斯特丹东部港区Borneo-Sporenburg 居住区开发项目,揭示当代荷兰滨水居住区建设对延续地域特色、创造住宅类型多样性和提升住区活力的关注,并总结其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 · 浅议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视觉影响评价——以苏州寒山寺为例 ( 2010年第6期 ) [黄耀志 罗曦]
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视觉影响评价,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成熟的方法和标准,文章从历史文化街区在景观视觉方面的重要性谈起,分析了一般景观视觉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并以苏州寒山寺景区为例,探讨了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种新的可行的景观视觉影响评价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 南京太平门至琵琶湖段城墙维修对策与思考 ( 2010年第6期 ) [马俊]
介绍了太平门至琵琶湖段城墙文物价值、地形特征和地理位置,概述了城墙现状调查数据及病害损伤现象,分析了发生城墙病害的主要原因,针对城墙发生的病害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其目的是确定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延长城墙寿命,提出了对城墙维修的几点思考,施工中吸取了以往城墙维修的教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为科学保护城墙提供技术支持。
- · 城市规划指导下近代汕头城市格局的形成 ( 2010年第6期 ) [沈陆澄]
在1926年汕头市政厅制定并经广东省政府批准的“汕头市改造市区工务计划”的指导下,汕头快速推进近代化进程,逐步形成了以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和连续统一的骑楼建筑群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格局,是近代中国地方政府制定实施城市规划的一个成功例子。
- · 中日对峙背景下的自主城市建设——近代沈阳商埠地研究 ( 2010年第6期 ) [王鹤 董卫]
以近代沈阳商埠地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奉系政府与日本对峙的特定条件下,对商埠地的规划、土地经营和发展策略,从而提出了商埠地是近代沈阳自主建设的重要城城市空间实例,具有较高的城市文化遗产价值,并提出了对商埠地历史街区的相应保护对策。
- · 南京云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再生——以中华织锦园景观规划为例 ( 2010年第5期 ) [吕倩 葛幼松 张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得到多方面的广泛重视,但在城市景观与规划层面的探讨则较少。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为研究对象,在对非物质文化元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景观与非物质文化融合的交叉点。通过对中华织锦园景观规划的尝试,试图探索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再生的模式。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保护的技术手段进行了探索,并就其景观保护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 “为了忘却的记忆”——从城市的视角看1980年代中国建筑的改造 ( 2010年第5期 ) [周术 郝曙光 于英 孙佳媚]
在新一轮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大量1980年代建造的普通民用建筑成为改造的对象和面临着拆除的危机。这类建筑建成时间不足30年,在建筑学上的成就并不显赫,但充分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这个伟大时代的社会发展过程。文章以“回望1980年代”为起点,从城市的视角结合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改造实例剖析,希望未来的改造实践能保留人们对这一年代的记忆,并在城市中彼此孤立的单体之间建立起时空联系。
- · 河南省古城镇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2010年第5期 ) [孙庆珍 李锐]
古镇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日益成为旅游业的热点。文章从河南省古镇的实际出发,列举了有代表性的古城�镇资源并简要总结了河南省古镇旅游资源的特色,然后分析了河南省古镇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对开发河南省古镇旅游资源的思考与建议。
- · 同质化背景下村镇特色空间保护——以赤岸为例 ( 2010年第4期 ) [刘奔腾 董卫]
首先从发展模式、空间结构和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分析了村镇空间同质化现象,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造成同质化的原因。结合赤岸实践,提出面向发展的村镇空间保护理念,并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建筑设计三个层面制�实施策略。
-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老年住区模式研究——以南京门西地区为例 ( 2010年第4期 ) [袁亚琦]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也愈加重视.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难点在于保护历史环境和适应城市发展的双重要求。本文以南京门西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门西地区条件的分析,对应老年住区的基本要求,着重从居民的生活角度出发,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老年住区模式进行探索。
- · 创意城市:老工业城市的再生之路——以淄博市东部化工区搬迁改造工程为例 ( 2010年第4期 ) [李顺成 胡畔]
创意城市是新兴起的城市学概念,它以城市文化作为切入点和基点,在此基础上寻求城市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城市发展观点对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期的老工业城市具有启发意义。本文以我国老工业城市淄博市东部化工区搬迁改造工程为例,探讨利用城市再生和创意城市的理念将旧城工业区改造成为文化创意园区的可能性,并对老工业城市的创意城市发展战略进行思考。
- · 从四个角度看中国城市更新的本质 ( 2010年第3期 ) [何舒文 倪勇燕]
以实现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中国城市更新由于价值资源匮乏,造成当前众多社会矛盾的积累。从四个角度分析城市更新的本质,希冀这种探讨能够挖掘出深层因素,从而为实现和谐更新打下理论基础。这四个角度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原因分析、历史原因分析、地方政府角色分析和制度性原因分析;其中制度性原因分析立足于社会正义理论,按照城市更新项目的发展逻辑进行剖析。
- · 试论历史街区空间的“异托邦”特质 ( 2010年第2期 ) [王勇 夏健]
基于“异托邦”空间概念和特征分析基础上,认为历史街区是作为城市社会真实场所存在的城市“异托邦”,并对历史街区的城市“异托邦”特质进行详细解读。并指出,为城市发展提供“反身之镜”和特殊空间实践基地是历史街区的城市使命,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使历史街区回归,同时保持历史空间和创造生活空间的“异托邦”。
- · 江苏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时空格局演化——基于1993、1998、2003年度夜间灯光数据的分析 ( 2010年第2期 ) [王跃云 徐旳 朱喜钢]
尝试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对1993~2003年江苏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时空格局的演化过程加以探讨,对1993、1998、2003年三个年份的夜间灯光数据的空间分析结果显示:(1)1993~2003年江苏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数值尽管与江苏省历年城镇用地统计数据之间存在小幅波动,但扩展趋势基本一致。(2)县域城镇建设用地增长一直占江苏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较大比重。(3)江苏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增长在1993~1998年时段呈“扩散”状态,在1998~2003年时段则呈“集聚”状态。
- · 非文物历史街区保护问题研究:一种对待历史的态度——以高邮为例 ( 2010年第1期 ) [吴建勇]
以高邮历史街区为例,从历史街区的民众性、历史街区对城市物质系统与人文系统关系的维系、历史街区对城市发展的启示三个方面对历史街区的价值本体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从静止的时间及风貌保护转向动态的历史过程保护、从孤立的建筑保护到广泛联系的空间系统保护”两种基本的历史街区的保护观。
- ·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 ( 2009年第11期 ) [王苑 邓峰]
历史街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类型,其更新过程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文章从空间生产理论入手,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分析了更新前后社会结构以及街区空间类型的变迁过程,认为这一过程在消解了街区原有传统社会关系的同时,构建了另一种开放的社会结构体系,由此产生新的空间生产需求并反映在空间景观的改造之中,这在本质上无法实现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最后提出控制空间使用主体的替代,促进街区的渐进式更新是一种较适宜的历史街区更新途径。
- · 旧工业居住区的更新改造实践——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更新改造设计 ( 2009年第11期 ) [吴玥 石铁矛]
结合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的更新改造设计,应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思想,根据工人村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更新改造思路,挖掘旧工业居住区的潜力,利用转换其原有建筑性质的方法营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氛围,促进地区经济的振兴,激励城市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其他旧工业居住区的更新改造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 · 国外城市街道改造与更新研究述评 ( 2009年第9期 ) [钟虹滨 钱海容]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通过分析当代国外
城市街道改造与更新的发展历程及研究
成果,归纳出国外城市街道改造与更新向
多样化、人性化、文脉化和可持续化的特
色方向发展。总结出街道更新的重点应是
保持街道的生机与活力,确保行人的安全
与舒适,提高交通的可达与有序,延续街
道的文脉与记忆,维持街道的和谐、可持
续发展,以期对我国现阶段街道改造与更
新研究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启示。
- · 解析江南水乡民居灰空间的生态美 ( 2009年第4期 ) [蒋励]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的灰空间形式多样,
不光从物理上满足了人的身体舒适,还
从人文上增加了人的心理愉悦感和地
域认同感,展现出丰富的生态美,对建
设生态化的建筑与城市具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
- · 香港旧区活化的政策对广州旧城改造的启示 ( 2009年第2期 ) [周丽莎]
国内旧城改造工作少有成效,重要原因是旧城改造工作难以平衡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与居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深层次中透露了法规仍不够完善。香港旧区活化的政策较优越,值得广州地区借鉴。本文基于香港旧区活化政策的思考,拟对广州旧城改造问题提出建议。
- · “大单位”在旧城更新改造中对历史建筑的保护 ( 2009年第2期 ) [奚江琳 黄平 钱汉成]
在城市发展过快,历史建筑遭到建设性破坏的阶段,“大单位”稳定而凝滞的发展性质却形成了城区历史建筑保护的平衡斑块。以南京为例,说明“大单位”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做出的重要贡献,从而,进一步分析“大单位”对历史建筑本身的保护策略,以期为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借鉴。
- · 通过两个案例分析对现状机制下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点思考 ( 2009年第2期 ) [傅阳]
- · 关于天水古民居现状与保护的思考 ( 2008年第11期 ) [孙婷]
城市的快速发展蚕食着大片的历史街区,宽阔的道路广场取代了昔日的古建民居,历史街巷迅速消亡,城市特色消失,千城一面成为必然。天水古民居在城市的迅速发展中亦难以幸免,岌岌可危。文章写于这一关键时期,期望从天水古民居的历史保护中总结教训,发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探求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积极保护正在消亡的天水古民居。
- ·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江南古镇保护——以江南六镇为例 ( 2008年第11期 ) [柴琳 李昕]
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史学的分析方法,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探究转型期条件下中国古镇保护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在对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三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回顾分析,指出古镇区是一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属性的稀缺性土地资源,在转型期条件下它基本处于基层地方政府的掌控之中,而具有一定利益独立性的地方政府之所以选择古镇保护,是因为保护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一项净收益(率)最高的投资活动。就本质而言,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的发展历程也就是地方政府随着外部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借助古镇区资源不断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 · 存留城市生活的记忆——长沙市历史街巷与旧宅保护规划的研究 ( 2008年第11期 ) [谭春华]
历史街巷与旧宅反映了城市一定历史时期的市民生活的印痕,对其进行保护与整治能生动体现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通过对长沙市历史街巷与旧宅的选择,保护的原则、内容与方法进行探讨,以探求延续城市历史风貌与特色的方法,存留城市生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