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同城化发展与区域协调规划对策研究 ( 2011年第6期 ) [彭震伟 屈牛]
文章从区域同城化产生的背景和内涵出发,对我国部分中心城市业已开展的同城化发展案例的现象及其特征进行了的分析,深入剖析了同城化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并指出了目前我国现有制度对同城化发展指导的缺失。最后,文章总结了同城化发展的空间模式、空间规划内容和区域空间规划体系衔接等规划对策。
- · 中国城市群的协调机制与对策 ( 2011年第3期 ) [陈群元 喻定权]
协调机制是确保城市群内部有序发展的相互作用方式。首先对比分析了制度化、非制度化和混合式这三种城市群协调机制的基本类型,介绍了英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发达国家城市群协调机制的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进而分析了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群协调机制的现状,最后提出了中国城市群协调机制建设的对策。
- · 长三角地区城镇空间模式的结构特征及其优化和重构构想 ( 2011年第2期 ) [沈玉芳]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模式协同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在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模式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和重构的方向、目标、总体思路与主要任务,以此为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 · 产业同构背景下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 ( 2011年第2期 ) [禚金吉 魏守华 刘小静]
本文首先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商等方法研究了1999 ~2009 年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及其演变,分析了产业同构对两省一市主导产业发展的影响。然后在理论解释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同构与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产业同构背景下,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 · 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研究 ( 2011年第2期 ) [宗传宏]
世博会通过促进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推动了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世博会对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的推动作用,并根据发展的实际提出世博后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四个重点领域,最后提出六项重点对策。
- · 共生型跨区域旅游空间融合的CAS动态演化机制研究 ( 2011年第2期 ) [郭旸]
跨区域旅游发展本质上就是旅游系统的空间演化问题,由于区域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和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空间选择等原因,旅游活动在长三角地区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状态。而共生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可以有效地诠释这一机制的共生进化效能,从而为后世博效应下的区域旅游一体化机制以及旅游系统空间属性的深化探索提供一种共生性和复杂性理论渗入的研究视角。
- · 国外区域一体化实践对我国区域一体化的启示——以西咸一体化为例 ( 2010年第10期 ) [朱菁 张沛 张中华]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由此,西咸一体化上升到了区域战略的高度。文章首先对西咸一体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从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和区域协调机制三个方面总结国外区域一体化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外区域一体化实践对西咸一体化在发展理念、核心原则、开发运作要点和规划设计策略四方面的启示。
- · 世界城市区域网络中的我国巨型城市区域 ( 2010年第9期 ) [陆玭 汤茂林 唐丽芳 刘茂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巨型城市区域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单元,目前逐渐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议题。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大国形象的逐步确立,国际资本大量涌入我国,1990 年代以后,我国巨型城市区域的发展引人注目,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借鉴西方学者关于巨型城市区域的研究框架,从跨国公司、生产者服务业和对外联系三个方面,对世界巨型城市区域进行了分等,并分析了我国巨型城市区域的地位。
- · 辽宁中部城市群制度建设的问题与策略 ( 2010年第7期 ) [李红 张平宇 董超]
辽宁中部城市群作为东北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经济核心区,在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方面的相互联系不断增多,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但是城市群的制度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存在正规制度建设处在初级状态、非正规制度建设缺失、组织管理模式落后等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并且由于深层体制性原因,建立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群制度面临诸多困难。从正规制度建设中的立法模式、非正规制度建设中的认知共同体和激励机制、组织管理模式中的成立代表城市群利益主体等方面,提出构建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制度的主要途径。
- · 长三角都市圈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析 ( 2009年第12期 ) [朱元秀]
目前长三角都市圈已形成比较合理的“宝塔型”的6级城镇体系。但是与国际上发育成熟的都市圈相比较,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城镇人口规模偏小导致城市的集中度不高、中小城市城市化水平偏低、都市圈内部南北发展不均衡等。因此,今后需要扩大中心城市上海的人口规模,以进一步发挥大都市圈的集聚效应;作为都市圈南北两翼的中心,南京、杭州、苏州和宁波的人口规模需要有较大增长;同时要加速中小城市的发展和中心镇的培育。
- · 哈尔滨大都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 2009年第11期 ) [齐艳红 赵映慧 修春亮]
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基本的研究单元,以非农业人口为基本的研究指标,利用首位度指数模型与位序-规模法则分析了1993~2006年哈尔滨大都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结果表明:哈尔滨大都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属于首位度分布,而不符合位序-规模分布。从发展变化看,总体而言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首位度变大。依据等级规模结构的分析,探讨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
- ·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由来和发展 ( 2009年第10期 ) [佘之祥]
-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2009年第10期 ) [沈玉芳]
长三角地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
极之一,但国际金融危机来势凶猛,对我
国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影
响,区域经济首当其冲,受到的冲击比较
大、比较多,直面的问题也更为复杂、使长
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矛盾更加凸显。文章
认为:1)就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产业发
展拥有不少的机遇与优势,是有效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大幅度增强区域经
济抵御金融危机的抗冲击能力的根本所
在;2)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
加上发展模式的固有弊病和资源环境约
束矛盾的加剧,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总
体环境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存在不少
的劣势和挑战;3)为进一步应对经济全球
化带来的各种挑战,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
的长三角地区必须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
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
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把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和环境的改善作为新时期引导地区
发展的主线,把推动区域产业结构整体升
级作为加快地区发展的重点,把促进城镇
空间结构和组织模式持续优化作为统筹
和协调地区发展的抓手,加强协同和合
作,进行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长三角;产业
发展;机遇与挑战
- · 长三角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与调控 ( 2009年第10期 ) [苏伟忠 杨桂山 董雅文 等]
长三角区域目前处在人口、产业进一步
向城市集聚的重要时期,但土地集约利
用、水环境整治、生态维护等仍是区域发
展的主要约束因素。在区域发展资源环
境约束要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主要调控
途径: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实施
相对宽松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实行土
地利用分区管制,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
构,设定土地利用投资门槛;加强重点流
域、区域的水污染防治,确保江河湖库饮
用水源安全,加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
护,实施跨区域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及协
调途径;划分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实
施生态保护分区管制。
- · 从文化资本到文化整合:新时期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战略 ( 2009年第10期 ) [陈雯 何雨]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文
化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其一体化目标
在新的发展时期已被提升为一项重大的
国家战略。文章在简要回顾长三角一体
化进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因素是区域
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文章分析
了长三角地区文化资本的内涵与特征,
进而指出,文化资本的积累和认同可以
实现整合的力量促进长三角经济社会的
协调发展,重视文化资本,提升文化认同
与整合是新时期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
要内容之一。
- · 经济落后地区城市竞争力分析——以沿淮城市群为例 ( 2009年第8期 ) [刘锋 余忠 刘贤腾]
本文应用SPSS 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方
法,选择7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
对沿淮城市群周边的区域的25个城市进
行竞争力分析。认为沿淮城市与周边城
市竞争力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在城市
群内部,淮南、蚌埠和淮北的竞争力要
强于其他3 个城市。进一步分析发现在
经济发展实力、科研力、经济外向力和
社会服务力等方面蚌埠的竞争力相比
“两淮”具有一定的优势。
- · 基于空间联系的环珠三角产业圈构建研究 ( 2009年第7期 ) [邓春玉]
借鉴城市引力和城市流强度模型,选用
主要外向产业从业人员、地区生产总值
等指标,综合研究发现,核心圈珠三角各
城市产业集中度和空间联系失衡问题较
为严重;城市群际产业空间联系呈梯度
性,但是,综合专业化程度和空间联系能
力呈非梯度性。构建环珠三角产业圈要
遵循产业空间运动规律,促进产业区域
可持续循环升级发展。
- ·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 2009年第2期 ) [陈群元 喻定权]
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总结国内外学者划分城市群发展阶段的方法,借鉴生命成长规律,把城市群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对城市群发展具有的共性特征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量变与质变特征进行了综合表述。最后,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提出了宜采取的开发模式。
- · 中国沿海省份工业经济空间差异演变 ( 2009年第2期 ) [吕国庆 姜海宁 汤茂林]
文章以人均工业生产总值为测度,基于泰尔指数与区域分离系数的测度方法,对中国沿海省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沿海省份工业发展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是构成区域总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环南中国海经济区又是我国沿海工业经济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还借用区域分离系数法,定量比较了我国沿海省份三大地带间的分离收敛变化规律。
- · 区域内政府合作公共管理视角缺失的审视——以环太湖区域为例 ( 2008年第4期 ) [方伟]
目前,环太湖区域政府间合作存在着广度、深度和力度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要求、关注环太湖一体化弱于关注长三角一体化的现象,这与两方面缺失有关:一是地方政府缺乏区域公共管理意识,公共管理职能不够到位;二是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缺乏公共管理视角。理论和实践的缺失自然弱化了政府合作的绩效。因此,考量区域政府间合作就不能缺失公共管理视角。
- · 苏南地区建设国际货运机场的必要性研究 ( 2007年第7期 ) [唐德才 徐斌 杜凯]
本文立足于苏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分析了当前苏南地区面临的航空货运瓶颈问题;同时结合国内外机场建设的经验,着重论述了苏南地区建设国际货运机场的必要性。
- · 论都市圈的整体性、成长动力及中国都市圈的发展态势 ( 2006年第8期 ) [高汝熹 罗守贵]
都市圈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地区,也不同于一个个单体城市,而是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形成与演化规律。本文从都市圈的内涵出发,探讨了有关都市圈的若干理论,包括都市圈的五种整体效应: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成本效应和品牌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都市圈形成的三种要素:区位因素、基础设施和人文要素,以及都市圈成长的四种动力机制:市场机制、制度建设与竞争合作机制。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基于上述有关理论,对中国的都市圈进行了评价和态势分析。
- · 国外典型大都市圈规划研究 ( 2006年第8期 ) [董晓峰 成刚]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空间格局演变的必然,如何进行大都市圈的规划也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本文分别对巴黎、纽约、东京、伦敦和首尔等亚欧美洲五大典型都市圈的历次规划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总结其基本特征。
- · 我国城市群空间规划方法的转变与空间管制策略 ( 2006年第8期 ) [吕斌 陈睿]
城市群的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最主要的地域结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地域转移,城市群被视为带动省域乃至国家经济区发展的战略核心,我国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城市群竞争力提升、空间协调发展、空间发展引导、以及环境与生态系统优化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城市群规划需要实现的十个转变和需要实践的新方法,并依据城市群面临的核心问题和规划采取的主要方法总结了城市群空间管制策略的四个类型,即区域协调型、一体化引导型、竞争力培育型、空间管制型,并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的空间管制策略进行了剖析。
- · 沈阳都市圈空间范围的界定 ( 2006年第8期 ) [冯章献 王士君]
论文从对都市圈概念的讨论和认知入手,简述了国内外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的基本方法,尝试利用GIS技术划定沈阳一日交流圈,再综合考虑行政区划、文化认同感、产业结构、自然条件等影响条件对其进行调整,从而最终确定沈阳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包括沈阳市域(除康平县)、铁岭市区(含清河区)、开原市、调兵山市、抚顺市区、抚顺县、本溪市区、本溪满族自治县、鞍山市区、台安县、辽阳市域。整体形态为南北狭长、东西相对较窄的近椭圆形结构。
- ·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城市集群研究 ( 2006年第7期 ) [胡俊成 刘兴政 周勇]
城市集群演变体现了复杂系统自组织的机理和功能,它为观察城市集群发展提供了历史与未来的视角,可以更深刻认识城市集群的出现、成长壮大、成熟以及衰退的机制和规律。同时它为都市圈城市分工、管制、产业政策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本文在建立复杂系统理论对城市集群现象分析路径的基础上,运用这一理论框架探讨了长三角城市集群的成长周期中环境设计、正反馈机制、边界约束和不确定性趋势的影响。
- · 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与比较研究 ( 2006年第7期 ) [周勇]
城市经营的理念越来越为各类城市所认可并加以实践,而城市综合实力无疑是衡量城市经营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角度出发构建了一套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研究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对16座城市的城市综合实力做了比较与分析。
- · 浙中城镇群体空间发展模式 ( 2006年第4期 ) [陈玮玮 杨建军]
结合浙中城镇群的演进过程与发展现状,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对几种典型的城镇群空间组织模式的借鉴,进行实证的比较研究,提出浙中城镇群“多核心轴带都市区”的空间发展模式构想。
- · 基于FDI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竞争力效应的表征 ( 2006年第4期 ) [陈昭锋]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接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最重要的区域之一,也是城市成长最快、城市群效应最明显的地区之一。作为未来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提高城市群竞争力就成为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 · 我国东部都市圈制造业空间聚集特征分析 ( 2005年第10期 ) [张昕 李廉水]
在制造业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东部的都市
圈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增长速度最
快的制造业聚集区。本文在构造了产业聚集
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东部都市圈
制造业空间聚集的特征,并认为制造业在东
部都市圈的聚集是在区位因素、制度因素、历
史因素、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的必然结果,是在市场化进程逐步推动下形
成的,因此对各级政府来说应该按照制造业
集聚的市场规律消除市场失灵和阻碍集聚的
政府规则,积极推动和促进城市制造业的空
间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