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演化特征及类型研究——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 ( 2019年第2期 ) [缪羽鹏 马晓冬]
城市边缘区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是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农村居民点变 化最为剧烈的区域。本文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利用 2009、2014 年遥感解译数据,运用 ArcGIS 等软件定量研究了铜山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形状、空间布局及动态变化方面的特征,并进行了综 合区划。研究表明 :(1)铜山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呈现明显的低值空间集聚,空间分异上呈现“东 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农村居民点形状方面,研究发现东南部地区居民点的连接度大于西北 部地区,呈现蔓延分布的状态。(3)铜山农村居民点空间整体离散,局部方面呈现“东疏西密” 的分布特征。(4)铜山区农村居民点整体处于较快变化当中,并且存在着较大空间差异性。(5) 以乡镇级行政单元将铜山区农村居民点划分为 :低密度团簇状—极速变化区、高密度小团块状— 快速变化区、低密度大团块状—较快变化、高密度点状—缓慢变化区。并提出相应的产业布局和 用地调控的方向。
- · 从城市事件到城市的日常 ——以杭州 2022 年亚运村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 ( 2018年第12期 ) [唐斌 程泰宁]
城市的事件性与日常性是促成城市存在与发展的两种方式,二者间的良性互动能使城市在符合内在需求的同时把握突破性发展的良机。本文通过对杭州亚运村联合设计工作营的回顾与反思, 对其中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度思考,并将其与后续的设计教学相结合,提出了城市设计中设计思维由事件向日常化转移的基本思路与操作方法。
- · 南京城市街廓界面形态特征与建筑 退让道路规定的关联性 ( 2018年第12期 ) [高彩霞 丁沃沃]
城市街廓界面形态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尤其是经济动力和相关规定的影响,其中建筑退让道路 规定是与界面形态特征最为相关的强制性规定。研究聚焦建筑退让道路距离规定,以南京市为 例,在梳理主要规定条文、建立形态法规理论模型和关联评价图表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选 取案例,采用历史演绎、图示叠加和参数曲线等对比分析法,对街廓界面形态特征与建筑退让 道路规定的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退让规定对沿街建筑位置控制有效的同时,却关联带来 了参差不齐等形态问题。研究对于推进对我国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特征的科学认知、基于形态的 视角修订和编制相关法规、城市设计规定、塑造适居的城市环境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 · “多规”目标差异及协同机制研究 ——以神农架林区为例 ( 2018年第12期 ) [杜宁睿 鲁晨 张明]
规划目标是战略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规划方案及其措施制定的重要依据,“多规”目标的协 同是实现“多规协同”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多规”目标协同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化“,多 规”目标协同机制的探讨还需进一步深化。本研究以小城镇为研究对象,从“多规”目标协同 的角度出发,以神农架林区为例,对神农架林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旅游总体规划、林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六规”的规划目标体系进行了梳 理,从中分析总结“多规”目标体系的特点及差异,提出了“求同协异”、“因异谋同”的“多 规”协同思路。
- · 控规实施过程中的修补实践 ——以南京市控规图则单元优化调整为例 ( 2018年第12期 ) [宋金萍 王承华]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难以避免会遇到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局部优化调整往往 比整体修编更能适应实际需求,通过合法程序对既有控规成果进行“修补”,越来越成为规划 编制和管理工作的常态。本文通过对控规“修补”的意义、类型、审批程序、编制要点等进行 初步探讨,结合部分案例进行归纳小结,力求对控规“修补”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起到一 定的借鉴作用。
- · 基于战略、事权、路径导向的行动 规划编制方法探讨 ( 2018年第11期 ) [姚秀利]
在总结国内研究与实践进展基础上,研究认为既要避免行动规划项目计划化,也要避免将行动 规划放到“蓝图式规划”的对立面进行比较,提出行动规划需要明确其战略与价值导向、匹配 事权导向以及实施路径导向。结合在南京江北新区、盐城的规划实践,研究从规划需求、内容 传导、实施路径、成效考评、成果表达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行动规划编制的技术框架。
- · 基于太阳能复合一体化系统下的高 层建筑节能设计研究 ——以 SBDE2016 挑战杯太阳能建筑设计与工 程大赛参赛作品“高·光”为例 ( 2018年第11期 ) [万邦伟 胡婷婷 陶鹤友 万蕴 彭昌海]
以 2016 年 SBDE 挑战杯太阳能建筑设计与工程大赛竞赛获奖作品“高·光”为研究案例,探 讨高层绿色建筑与太阳能光伏板绿色节能技术结合的设计对策,从高层建筑各个立面上的绿色 围护结构与太阳能技能技术融合和利用出发,展开对高层绿色建筑设计中太阳能复合一体化技 术的研究,寻求高层建筑的太阳能资源复合利用的优解方案。
- · 基于城市地下空间公共安全的管线 间距控制研究 ( 2018年第11期 ) [许丹艳 刘颖 严建国]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于集约利用城市土地、缓解城市人地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在 这一过程中,如何有效保障城市地下管线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安全管理是关键的基础要求。 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的现实发展,分析了地下管线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 基础上,结合南京市对地下管线普查数据的深度利用实践,提出了地下管线安全间距监控的基 本方法,总结了地下管线碰撞的主要特征,最后,从加强各类管线管理的综合协调、完善相关 法规、加强管线建设管理和推进管线布局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加强管线安全管理的主要建议。
- · 基于评价模型的城市天际线景观美学解析 ( 2018年第10期 ) [史宜 曹俊 朱骁]
以城市天际线形态的景观美学内涵为研究对象,在总结了城市天际线对于城市审美感知和城市风貌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之后,尝试从边际轮廓、空间形体和视觉感受三个方面构建城市天际线形态的景观美学构成。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城市天际线形态的美学评价模型,并以典型城市为案例阐述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分析方法。本文所阐述的城市天际线形态的美学构成和评价框架,不仅有助于城市空间美学内涵的理解和辨析,而且对于城市设计中面向城市空间美学形象的优化引导具有积极意义。
- · 以史为鉴——类型形态学视角下的街区尺度演变研究 ( 2018年第10期 ) [汪睿 张彧]
中国城市经历了高速建设发展阶段,街区尺度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带来众多社会问题。本文借鉴类型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归纳和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城市街区形态的成因以及影响因素,总结出其演变特点和规律,为探索中国街区的适宜尺度和规模提供借鉴。
- · 公共行政视角下的控规调整管理辨析 ——责任、困境与途径 ( 2018年第9期 ) [衣霄翔 吕飞]
控规调整是控规实施的修正、适应和优化机制。由于城市规划专业和控规调整这一管理事务的特殊性,控规调整的管理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的行政裁量。在制度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管理者的行政裁量极有可能发挥消极的作用,导致其未能承担好主要的责任,令控规调整的实施效果偏离了制度原旨。立足当下,控规调整管理的改革重点应着眼于如何令管理者的行政裁量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此,本文借助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学的相关理论,系统阐述了作为公共利益和城市利益“代理人”的管理者在控规调整管理中的主要责任,以及实现责任所面临的困境和来自行政裁量的威胁,并进一步探讨了适合于控规调整管理的行政裁量控制途径,提出了在“正当程序”基础上,以完善“实质内容”为核心的制度机制方案。
- · 田园城市理论的内涵演变与实践经验 ( 2018年第9期 ) [张宁]
田园城市融合了城市与乡村优点,同时又极力避免二者一些缺憾,具有动态多样的内涵。然而,既有研究忽视了田园城市内涵百年间在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的双重作用下逐渐改变的事实。为了探究田园城市理论的丰富内涵、演变过程以及国内外建设经验,本文立足于动态视角,发现田园城市理论内涵经过了“初始界定——具体实践——内涵变化——反思——回归和丰富”的演变历程,并提出较为符合我国国情的田园城市内涵。同时,总结新加坡城和我国成都市营建田园城市的实践做法,为致力于建设田园城市的西咸新区提出相关建议。
- · 社会公平理念下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方法研究 ——以陕西省子长县城为例 ( 2018年第9期 ) [杨辉 张晓荣]
社会公平已成为城市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理念,针对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将社会公平进一步解读为地域适应性、空间公平性和社会公平性三个层次,并建立相应的布局方法。地域适应性重在对研究案例所在地域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相关变量要素的适宜性进行研究 ;空间公平性主要体现为居民对公园的选择机会和出行距离的相对均等 ;社会公平性重点关注人均有效公园享有水平的均等,为此借鉴区位熵原理提出公园绿地享有度的概念与分析方法,作为主要评价方式和公园用地布局及其优化的重要依据。
- · 基于空间网格的城市创新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以广州为例 ( 2018年第9期 ) [陈嘉平 黄慧明 陈晓明]
随着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创新也将成为国内城市主要的城市职能。对城市内部创新空间结构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广州为例,基于网络开放的个体专利申请受理数据,利用地理编码技术和空间网格化手段,探索了城市内部创新空间结构演变分析的新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创新空间呈现出中心极化和空间扩散趋势并存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经济环境转变、创新主体分布和政府决策是影响广州创新空间结构演变的三个主要因素。
- · 尺度重组视角下的城郊型乡村空间重构 ——以常州市窑港村为例 ( 2018年第8期 ) [储程 李广斌]
按尺度重组理论,任何空间及其变迁都嵌入于多尺度空间的交织变化之中。城郊型乡村空间作为乡村空间和城市空间的交界地带,其空间变迁最为激烈。文章以常州市典型的城郊型乡村——窑港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重构的历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快速大规模城镇化过程中,城郊型乡村空间重构是刚性尺度重组和柔性尺度重组共同作用的结果,刚性尺度重组引起乡村空间的局部重构,而以权力关系、权力与资本关系为核心的柔性尺度重组在城郊型乡村空间变迁中作用更为突出,推动了乡村空间的全面重构。
- · 基于“1X35”框架的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研究 ——以青岛西海岸新区地下空间为例 ( 2018年第8期 ) [赵景伟 王太亮 张晓玮 彭芳]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由于国内城市在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大多考虑了各自城市的需求与问题,因此在编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不同城市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性。本文结合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研究,提出了基于“1X35”框架的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体系,为今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尝试。
- · 英国最新空间规划体系解读及启示 ( 2018年第8期 ) [周姝天 翟国方 施益军]
英国作为规划立法最早也是规划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其规划体系的运行经验对我国规划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回顾英国现代规划体系演化历程的基础上,以其最新的空间规划体系为对象,整体把握和分析了英国当前空间规划体系中行动主体功能和内在运行机制、经验和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现状为其发展与完善提出建议。
- ·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动力机制优化 ( 2018年第6期 ) [李稷 张沛]
本文在行为经济学视角下探讨公众参与的动力机制,寻求相关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支撑,意在研究公众的非理性思维,进一步了解人们参与的真实需求和动力,从而加强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能性。笔者基于互联网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通过提出构建互联网 + 参与社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以行为经济学作为理论支持,保证公众更好的参与城市规划的工作过程中,推动城市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落实。
- · 基于规划诉求的城市绿色空间分类体系探讨 ( 2018年第6期 ) [叶林 曹坤梓 邢忠]
绿色空间是维持城市系统安全和健康的环境基石,国内规划实践中形成了多种与之相关的法定和非法定规划类型。分类体系是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基础,然而当前绿色空间规划缺乏统一的分类逻辑框架。通过理清规划诉求的关键问题,借鉴相关法规标准的分类经验,衔接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整合相关部门管理意图,笔者提出“双层多级分类体系”作为一种可行分类思路,以包融多功能复合价值、涵盖规划连续过程、整合多部门管理意图,并促进绿色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 · 北京四合院酒店时空分布规律及影 响机制研究 ( 2018年第6期 ) [张然 赵寰熹]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主题酒店以其个性化和特色化迅速占领市场,尤其是利用地方传统建筑、体现地方历史文化的主题酒店受到市场瞩目。本文以北京东西城四合院酒店为例,利用 A r c G I S 技术,从时间发展规律、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演替规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时空分布研究,同时选取南锣鼓巷和什刹海两个区域,分析其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以期对主题酒店的时空研究有所裨益。
- · 市场导向下的工业遗产“抢救式”保护初探 ——以深圳金威啤酒厂改造为例 ( 2018年第5期 ) [肖利波 王嘉 司南]
相对于北京、上海,深圳由于其高度市场化的土地出让方式与实施导向的城市更新模式使得工业遗产的保护愈加困难。金威啤酒厂改造是深圳第一例在工业遗产保护中将拆除重建与综合整治模式融为一体的复合式旧工业区更新项目。其为以民企为产权主体的工业遗产更新项目探索了一种满足市场需求的“抢救式”保护方法,具体包括:通过产权移交保障遗产可持续保护、基于核心价值判断与多元利益平衡的保护范围界定以及构建复合的保护与再利用模式。
- · 荷兰的空间规划管理体系及其启示 ( 2018年第5期 ) [牛赓 翟国方 朱碧瑶]
完善空间规划管理体系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荷兰的经验值得借鉴。依托于国家、省、市镇三级政府的公共行政系统建立起的荷兰空间规划管理体系, 兼具了鲜明的分权化特征与强有力的管控手段,从实践效果来看它是成功的。本文分析了荷兰空间规划管理体系的构成以及管理体系的运作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空间规划管理体系的建议。
- · 存量规划背景下的城市用地兼容性的概念辨析和再思考 ( 2018年第5期 ) [王卉]
伴随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难以进一步持续,存量规划的理念逐渐受到关注,城市建设区的优化和调整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兼容性研究是解决用途冲突、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关键。对我国目前兼容性的概念进行反思,梳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如何在规划编制和管理中体现兼容性,对兼容性的概念和意义进行辨析。认为兼容性表达不同的行为活动之间的空间关系,城市规划应充分研究用途的行为特征,综合功能和行为两方面属性衡量兼容性。
- · 机场临空经济区发展特征及交通系统适配 ——兼论对北京新机场的启示 ( 2018年第3期 ) [白同舟 李雪梅 刘雪杰 王舒予 孙智源]
随着临空产业的集聚,机场周边已由单纯的航空枢纽发展成为功能复合的城市区域,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梳理了典型机场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律、交通出行特征以及交通系统构建方面的经验,指出临空经济区因产业集聚诱增大量出行需求,同时出行特征与机场旅客差异显著,在交通系统规划阶段须独立分析。结合北京新机场设计规模及区位特征,提出在明确交通出行需求及特征、编制交通设施规划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 · 厦门市中山公园坐憩空间适老性研究 ( 2018年第2期 ) [谷康 陈雅珊 杨艺红]
以厦门市中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为注记法对公园老年使用者的坐憩行为与坐憩空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老年人群体对于坐憩空间的特殊需求,分别从生理、心理和角色需求三个层面总结出适老性坐憩空间的营造需求 , 以期能对社会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园设计提供有益思考。
- · 陕北黄土沟壑区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研究 ——以甘泉为例 ( 2018年第2期 ) [郑晓伟]
针对陕北黄土沟壑区特殊的生态环境与城市形态特征,以甘泉为例,分别在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划定“约束性”与“引导性”城市增长边界。在规划区层面,构建地质地貌、生态保护、水文地质、环境安全 4 种单因子影响下的禁止开发建设区域,并叠加形成以生态安全格局保护为目标的约束性城市增长边界 ;在中心城区层面,选取紧凑度、形状率、负伸延率和圆形率 4 个指标来测度基于城市形态变化的空间拓展绩效,在此基础上构建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形态基准阻力面和扩展阻力面,并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未来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通过 GIS 平台计算并划定城市近期、中期、远期的引导性城市增长边界。
- · 养老专项规划的实操性控制 ——以佛山为例 ( 2018年第2期 ) [孙若兰 彭建德 黄娜 刘栋卿]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老龄化背景下养老设施匮乏更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以佛山市禅城区养老专项规划为例,从配置标准、空间布局等规划控制和建设运营、土地供应等政策保障两方面入手,探讨已实现控规全覆盖的城市核心区如何进行养老专项规划的实操性控制,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 ·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对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借鉴 ( 2018年第2期 ) [宗仁]
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理论与实践至今仍然对世界城市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对“田园城市”理论进行深度解读,分析“田园城市”在中国新型城镇化中的角色定位,并进一步提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城市规模与人口密度的设定,城市结构与布局,城市化模式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对中国的城市发展都有着现实借鉴意义。
- · 江南城市数字景观图谱的理论建构 ( 2018年第2期 ) [谭瑛]
江南地区城市发育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底蕴丰厚,自然山水婉约秀丽,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城市景观图谱。而作为当下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江南城市景观在四十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受到极大冲击,亟需在数字化平台上建构系统完整的城市绿色景观形态保护与规划方法。本文针对江南城市的绿色景观环境信息,整合中国本土山水景观理论,在融合人居环境科学及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江南城市数字景观图谱理论的学术概念和基本框架,认为从尺度与层次、模块与要素、类型与维度的逻辑出发,江南城市绿色景观环境信息可以分为不同尺度层次下的三大模块 ( 自然环境信息、城市环境信息、人文环境信息 ),进而可分为六个关键图谱要素(势、网、界、域、位、形),与三种图谱类型 ( 征兆图谱、诊断图谱、实施图谱 ) 融贯综合,从而构成完整的江南城市数字景观图谱。
- · 严寒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冬季景观使用影响因子分析 ( 2018年第1期 ) [孙莞 张伶伶 单鹏宇]
本文对严寒城市的居民进行冬季公共开放空间景观使用的问卷调查,运用S P S S20.0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严寒城市居民冬季参与户外活动的7 个影响因子,分别为外部环境因子、文化活动因子、人群特征因子、美景度因子、空间形态因子、内部舒适度因子、设施完善度因子。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因子提出严寒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冬季景观设计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