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寒地城市滨河区生态规划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 ( 2017年第12期 ) [卢新潮 徐苏宁 刘羿伯 赵欣]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滨河区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威胁,尤其在我国北方寒地城市。以哈尔滨马家沟滨河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及生态图底分析,发现其存在水体污染严重、径流量不足、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防护性差、缓冲绿带破碎化等问题。为此,本文立足于滨河区环境、社会和产业综合协调发展的目标,提出了生态导向下的寒地滨河区规划策略,从恢复河流自然岸线、划定滨河区生态红线、连接河流与周边绿地斑块、构建地区雨洪调蓄系统、增强气候防护设计、控制周边土地开发、贯通滨河区开放空间7 方面探讨了规划思路。
- · 空间句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 2017年第12期 ) [黄铎 古恒宇 姜洪庆]
作为一种数字技术的辅助分析手段,空间句法理论在当前城市设计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然而如何与城市设计的工作阶段融合以及关键技术如何应用方面当前工作仍有所不足。本文从建模的发展、重要建模参数、模型校核三方面阐述了空间句法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融合城市设计各阶段任务的句法分析流程的概念框架,最后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为案例探讨和验证了句法应用的流程融合及方案分析过程,其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POI数据的模型校核以及多轮的方案代入模型分析等具体技术。本文一方面为空间句法在我国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证支撑,另一方面为建立城市设计全工作流程的空间句法应用范式和规范化方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 · 基于POI的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 2017年第12期 ) [黄伟力]
以兴趣点数据为切入点研究中、微观尺度下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空间功能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聚散规律。中观尺度下,研究兴趣点点密度分布、城市功能聚合和扩散的演化行为以及区县中心的定位方法,并通过兴趣点分类聚集识别行业聚集子区。微观尺度下,地理位置优势使得街角具有较强的局部聚集效应和中心引力,街角的兴趣点分类分布体现出了明显的行业空间分布特征,优势街角的定位也为识别核心街区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以北京为例,不同层面的城市兴趣点结构空间分析证实,兴趣点有良好的城市形态表征能力,是探索城市功能结构的聚散规律和空间特征的有力工具。
- · 开放街区背景下城市滨水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 ( 2017年第11期 ) [周曦 张芳]
我国城市中封闭主导的街区阻碍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加剧了破碎化,限制了更新改造。在开放街区的政策背景下,需要增加滨水街区的开放程度,采用有区别的策略应对不同性质的滨水街区。本文基于城市用地分类将滨水街区分为完全开放、适度开放和不适开放三种类型;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街区设计了相应的更新策略:拆围开放、缩小街区、内部联通、分割和置换,从而增加滨水地段中开放街区的比例,增强街区中滨水空间的开放程度,为滨水空间更新创造良好的基础。
- · 基于分形理论的城市滨水景观天际线量化分析——以南京玄武湖东岸为例 ( 2017年第11期 ) [严军 王飞 蔡安哲 申世广]
选取彰显南京“山水城林”特色的玄武湖东岸立面景观为研究对象,以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法对其景观天际线进行分段与分层提取,依此进行分形维数的计算与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分形理论可以为滨水景观评价提供量化工具。通过多维度分维对比,量化分析滨水立面层次及景观天际线节奏,得出植物分维是景观天际线的主导因素,建筑对景观天际线影响较大。以期为滨水立面景观优化、滨水景观设计和区域城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 · 存量规划背景下基础教育设施配置问题刍议 ( 2017年第11期 ) [孙雯雯]
明确了基础教育设施的概念和物品属性,对城市旧城区基础教育设施配置问题的累积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旧城区基础教育设施配置问题产生的影响包括:基础教育设施非均衡化发展造成城市运行效率下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使得城市综合效益得不到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带来公共政策干预市场失灵的失效。然后,阐述了城乡规划在旧城基础教育设施配置中的作为。针对城乡规划作用过程中的不完善之处提出如下解决策略:完善城乡规划干预市场失灵过程中基础教育设施配置的制度设计;协调各职能部门,深化公众参与机制,兼顾各利益方诉求,提出基础教育设施配置系统化解决方案;建立城镇乡三级统筹、地域上无缝衔接、与社会经济水平相匹配的基础教育设施配置体系;制定合理的标准规范,充分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增加方法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效率化。
- · 大中城市总体规划人口预测的几个问题及反思——以四川省17个地级市为例 ( 2017年第8期 ) [王超深 张沛]
在土地财政的“绑架”下,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预测规模普遍存在偏大的问题,评估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制定的人口规模对下层次城市总规编制的指导效果,发现2000年左右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城镇化率预测普遍偏低,且编制时间与下层次城市总规修编时间交叉,在下层次城市总规编制过程中,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制定的目标没有起到指导与约束作用。进而以四川省17个地级市为例,分析了最新版总体规划中人口预测存在的问题,包括统计及计算口径不清晰、“刻意”提高城镇化率、预测人口规模偏大等主要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思路与对策。
- · 基于对口援建规划特征的编制应对——基于援建规划编制类型与特征的梳理 ( 2017年第8期 ) [李箭飞 许世光]
对口援建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背景下的阶段性产物,具有鲜明的特点。针对当前援建类型,廓清援建规划的内涵与外延,认为援建规划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或突发巨灾后为了促进区域发展平衡、迅速完成灾后重建工作而提出的以重点项目建设为目标的特殊规划类型,它具有规划主体多元化、主体协调难度大、以落实项目为核心、需要兼顾“输血”与“造血”、特定规划建设时限和突出近期建设效果等特征。基于现有研究和实践提出援建规划应制定面向实施的规划组织机制和落实重点的技术路线,重视公共设施与产业发展,实施多方协调的公共参与,提出分期建设、凸显项目实施的行动计划。
- · 德国景观规划对中国“多规合一”的启示 ( 2017年第8期 ) [王志芳 许云飞 蔡扬 沈楠 李晓晖]
景观规划作为协调自然环境保护、景观体验、土地利用等多学科内容的空间规划工具,在德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当今德国创造高质量人居环境具有积极的贡献。本文分析了德国景观规划的演变历程、规划体系与内容,并以德国下萨克森州汉诺威市为例,探讨了其景观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融合过程,以期为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对环境保护问题、构建景观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工作,提供启示与建议。
- · 公共中心型地铁站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水平评价方法研究——以大连为例 ( 2017年第6期 ) [王江波 高明超 苟爱萍]
面对我国城市中心区日益突出的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地下空间的开发成为城市进一步拓展的重要方向。如何科学地综合开发地下空间,可以从地下空间开发水平评价体系入手展开相应研究。本文研究构建了公共中心型地铁站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水平评价方法,并通过实证应用进行示范性评价操作,全面分析了大连该类地下空间的开发水平,深入分析了现状的不足,为大连未来地下空间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 · 传统村落古河道与场所叙事耦合机制探索——以柏石崖为例 ( 2017年第6期 ) [姜秀娟 刘素芳]
关联耦合法是城市设计的一种研究方法,对于研究传统村落古河道两侧的场所以及整体沿线空间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帮助。在古河道两侧的资源元素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构古河道和场所叙事的关联耦合,探索传统村落凸显“乡愁”文化、独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建构地方认同感的技术策略和思路。
- · 广州“城中村”改造之谜:基于增长机器理论视角的案例分析 ( 2017年第5期 ) [郭友良 李郇 张丞国]
在广东省“三旧”改造的背景下,“城中村”改造再一次引发全社会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城中村”改造的利益分配关系。通过构建政治经济学的增长机器理论分析框架,将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政策的演变与各时期对应的猎德村改造方案相结合进行剖析,以期探讨改造背后主体的利益格局、权力关系以及合作关系变动的原因。城市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的目标是政治利益最大化,其实现有赖于对包括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在内的多元激励和约束的均衡,为此城市政府通过土地开发管理权对改造容积率进行控制,居于支配地位;村民聚焦于巨大的既得土地利益,土地集体所有的产权属性赋予其强大的谈判能力;开发商所获利益是房地产开发的平均利润,因为掌握改造的资金,其角色不可或缺。在上述利益与权力关系下,满足村与开发商的土地利益必然使改造容积率过高,主体间的合作空间非常有限。“城中村”改造的出路在于依法依规界定村民合法的土地利益,并采取规划手段降低改造容积率。
- · “总设计师负责制”在城市设计实践中的探索和应用——以西藏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为例 ( 2017年第5期 ) [陈可石 魏世恩 马蕾]
近几年国家对城市规划领域专业化、规范化的改革力度逐渐加大,“设计师负责制”也成为行业改革探索的话题之一。对“设计师负责制”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并以西藏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为例,介绍其全程采用的“总设计师负责制”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主要职能,并与传统规划组织体系比较,认为“总设计师负责制”在统一设计风格、全程管控设计质量、平衡各方利益上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对行业改革极具参考价值。
- · 基于POE面向创意产业的工业遗产改造优化策略研究 ( 2017年第5期 ) [刘歆 邵燕妮 王昳昀]
在对工业遗产改造成的创意产业园典型案例进行现场调查、对比分析与归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部分天津地区由工业遗产改造成的创意产业园进行使用后评价(POE),结合使用后评价的分析结果,提出面向创意产业的工业遗产改造的优化策略。
- · 城市新区通风廊道规划方法研究——以西咸新区为例 ( 2017年第4期 ) [苏钠 周典 孙宏生]
随着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城市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和人口集聚,产生了城市热平衡失调、通风不畅、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加剧等问题。城市新区规划中布局城市通风廊道,优化空间布局,既能够有效提高居住环境品质,同时也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实现。结合城市风的空气流动运动规律和城市下垫面特点,从空间形态中观层面,以西咸新区为例,针对寒冷地区的气候环境,对城市通风系统进行分析,运用CFD模拟方法,确定城市通风廊道的位置、数量等主要控制要素,提出廊道周边地块建设控制要求和建筑迎风面密度控制要求,为今后规划建设具有良好气候环境的城市新区提供参考。
- ·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地块的“合”与“分”——以平度市蓼兰镇中心片区为例 ( 2017年第4期 ) [朱一荣 吴龙 张钟予]
在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过程中,划分的地块经常无法与实际开发建设环境相匹配,规划与实施管理不能贯彻一致。以平度蓼兰镇中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为例,探讨了地块调整方式和相应弹性控制手段。地块按照新老城区、不同用地性质划分类型,针对各类型地块提出了“合并”与“拆分”的具体措施,提升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与实施的灵活性与可操作性。
- · 基于空间句法的江南私家园林空间开合量化研究 ( 2017年第1期 ) [梁慧琳 张青萍]
中国古典园林在构建师法自然的山水意境时,因善用空间开合对比和衬托的造园手法而呈现出变化多端、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建于城市中,面积有限,但对空间开合布局及对比手法的运用最为淋漓尽致,空间效果以以少胜多取胜。本文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以苏州怡园、沧浪亭、留园等不同面积大小的江南私家园林为例,通过空间连接度和对比度等指标,量化其空间的开合变化和对比等布局特征,分析游人在主要游线上的空间开合体验感,并将量化研究的结果图示化、直观化。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突破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传统的主观分析、感性描述的研究方法,科学、理性地研究和分析江南私家园林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探求其无序随机、富于变化的空间开合表象下隐藏的理性规律和特点。
- · 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粤北古村落保护规划研究 ——以河源苏家围为例 ( 2017年第1期 ) [范红蕾]
从文化遗产保护视野看,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中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是一项重要内容。粤北地区是客家古村落的主要领地之一,作为客家人几百年来的聚居地,也是其生生不息的“历史记忆”。苏家围便是粤北河源市客家文化集中体现的典型村落,它不仅具有客家传统文化的共性,还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府第式”的民居建筑群,具有丰富客家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重要功能和遗产价值。文章即以苏家围为例,在分析其历史和现状基础上,同时与国内外其他古村落对比,全面评估苏家围的遗产价值,包括它的完整性与原真性及突出的普遍价值,最后结合现状问题提出了保护规划建议。
- · 国外沟通和协作式规划近15年研究进展 ——基于CitespaceⅢ软件的可视化分析 ( 2016年第12期 ) [袁媛 蒋珊红 刘菁]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民意识崛起,规划方法的转变亟需理论指导。简述沟通—协作式规划的理论要点,从文献时间分布、代表人物和文章、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和内容五个方面切入,将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2000-2014 年间关于沟通式规划、协作式规划共324 篇论文,利用Citespace Ⅲ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从“政府放权”、“公众参与”、“伙伴关系”、“制度设计”、“协作方法”、“规划评价”6 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主要内容,以期能为我国规划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转型提供借鉴。
- · 借鉴英国零售空间规划经验,优化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效能 ( 2016年第11期 ) [周维 张艳]
商业网点规划作为专项规划的一类,加强它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是推进“多规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中心体系、发展规模、商业空间培育三方面,梳理了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商业网点规划对零售型商业网点在空间布局引导中存在的不足,并在借鉴英国零售空间规划编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改善建议。
- · 前TOD时代的铁路站点地区规划布局模式解读 ——以近代东北铁路附属地为例 ( 2016年第11期 ) [刘泉]
近代东北地区的铁路附属地的规划设计布局具有模式化、标准化的特点,在功能布局、路网结构、街廓尺度、形态控制以及中心体系等多个方面与TOD 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这些铁路站点地区重视通过构建规划法规体系对规划建设进行有效管理,并采用了土地综合开发的机制作为开发建设的保障。上述经验对今天区域层面的TOD 规划建设体系构建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 · 美国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组织案例研究 ——以德州丹顿大学城为例 ( 2016年第9期 ) [彭翀 李婷 彭仲仁 黄婷]
近年来,美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都已趋于成熟。在美国,公众参与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全过程已经成为小城镇规划的基本模式。本文深入分析了美国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组织特点、组织程序和实施效果,并以德州丹顿(Denton)2030 总规为例,从参与主体、组织形式、实施过程及内容、反馈机制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分析其规划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组织,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小城镇规划提出建议与启示。
- · 探讨住区休憩空间价值的量化评价方法 ——基于规划控制与设计视角 ( 2016年第9期 ) [杜宏武]
当前我国紧凑型城市住区的休憩空间日益呈现丰富多样的形态和结构变化,需对其基本模式和发展方向做前瞻性研究,尤其需要应对休憩空间“数量”、质量和整体空间协同效益不足带来的挑战,应对休憩空间设计缺乏理论数据支持和规划指标管控“失灵”的情况。论文提出应从反映休憩空间质量的功能指数的量化研究入手,结合可达性分析得出空间价值的折减系数,进而引入协同系数反映休憩空间分布的协同效益,提出住区休憩空间价值整体量化的方法与思路,强调居民行为心理测量与专家评价方法的综合研究与相互印证。
- · 国家级生态示范城中的绿色市政行动实践 ——南京河西新城江东南路地下综合管廊及一体化设计 ( 2016年第9期 ) [章瑛]
江东南路位于南京河西新城南部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按照“生态、绿色、低碳、智慧”的设计理念,对江东南路道路、轨道交通、有轨电车、综合管廊及地下通道等进行一体化设计。以江东南路道路下部空间综合利用为核心,围绕市政公用管线布局,结合新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综合管廊,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入廊管线,实现管线的集中运营管理,长久保护道路路面的完整性和各类管线的耐久性,有效利用道路地下空间,节约城市用地,美化城市景观,使其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综合管廊工程。
- · 从自然要素到共生网络 ——无锡市太湖新城水岸空间专项城市设计探索 ( 2016年第7期 ) [王承华 杨宇 谭伟]
基于当前新城建设中水岸空间功能单一、活力缺乏等问题的反思,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提出构建“共生网络”的思路,促进水城空间融合和水岸空间活化。通过对水岸空间类型及其与城市的关系进行梳理分析,提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水城共生的要素与建构策略。结合无锡市太湖新城水岸空间专项城市设计项目实践,从“面的构建”、“线的策划”、“点的营造”三个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强调需要形成分级分类、具有操作性的水岸空间设计导则,指导水岸空间建设。
- · 工业遗产场地保护与再利用规划步骤探索 ——以沈阳铁西区红梅1939规划项目为例 ( 2016年第7期 ) [于淼 王浩 刘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工业遗产场地如何能在保护内部工业遗产的同时,兼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丰富市民娱乐休闲生活的功能,成为目前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关键。文章从沈阳市铁西区红梅1939 工业遗产规划项目的项目背景、规划内容、场地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等方面来分析、探讨工业遗产项目在规划过程中的规划步骤。
- · 城市中心区人群空间利用的时空特征及动因研究 ——以南京市新街口地区为例 ( 2016年第7期 ) [汪程 黄春晓 李鹏飞 王超]
随着规划及设计的转型,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正朝着以人为中心的规划转变,人对空间的使用逐步成为空间构建的焦点。本文正是以南京市新街口地区人群的空间使用为研究对象,利用百度地图热力图,配合观测、问卷与访谈,在人、空间、时间三个维度上分析了中心区空间利用的特点,总结了中心区在不同空间、时间、人群三个层面上的分异特征,并深入分析了其产生的动因,包括空间公共性、功能业态、环境设计、人群差异等因素。面对城市中心区未来的空间更新与品质提升,厘清中心区时空利用现象及其背后逻辑,将有助于规划理念、方法的转变。
- · 基于空间生产视角的历史街区改造困境 ——以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为例 ( 2016年第7期 ) [袁奇峰 蔡天抒]
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是20 世纪初潮汕华侨打工经济回流与外商投资共同推动城市化的结果。随着城市中心漂移,其商业垄断地位渐失,物质结构与社会结构双向老化。房屋产权细碎化,预期收益不稳定,使得地方财政与市场资本的空间生产均趋向交易成本较低的新区,旧城则被负向循环锁定。小公园街区从改善居住条件到追求城市土地收益,经历了“见缝插针”式的独栋危房改造、“成片配套”式的居住组团建设、“大拆大建”式的空间生产三个改造阶段,最终政绩效应与市场利益的契合使小公园街区的改造沦为权力和资本主导下以土地效益为目标的城市开发活动。本文从小公园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的困境出发,讨论了保护规划预期与实际开发博弈的深层矛盾。
- · 存量型“次新居住片区”特征及提升研究 ——以南京为例 ( 2016年第6期 ) [颜丙金 袁娟 蒋伶]
在面临严重的土地紧缺的背景下,我国的城市规划势必将逐步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目前存量型次新居住片区处于新旧之间尴尬的“夹心层”地位,正被政府及城市规划师们所忽视。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区别于新、旧居住片区的现状特征,并尝试提出了“问题+ 需求导向”的总体提升思路,具体采用了“问题与需求-提升潜力-提升规划-改善评估”的提升策略。
- · 地域性建筑的前提:地域层级与有效性 ( 2016年第6期 ) [徐永利 那明祺]
地域性建筑概念中,地域范围与有效性的关系一直模糊不清。将地域分出层级并逐层解析,最终指出:地域层级越低,其对地域建筑创作的影响越直接、有效;与自然特征相比,地域层级越低,地域文化特征影响越明显。城市的地域性需要城市设计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