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规则的城市自组织设计与开发 ——以荷兰阿尔梅勒市奥斯特伍德为例 ( 2019年第12期 ) [王江 臧金源 赵继龙]
城市发展本质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演化过程,系统要素基于特定规则自发形成秩序。然而,常规的城市设计模式却是基于“蓝图式”他组织展开,更加强调对结果进行自上而下的控制。以荷兰阿尔梅勒市奥斯特伍德为例,从开放系统的框架构建、自发要素的交互共生和组织秩序的有机生成三个层面,探讨使用形态约定替代形态设计的策略,提出面向操作层面的他组织与自组织规则,旨在为我国城市设计的方法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自组织视角。
- · 民国《郑州市新市区建设计划草案》田园城市规划思想研究 ( 2019年第12期 ) [韦峰 陈克克 崔敏敏]
民国《郑州市新市区建设计划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编制于1928 年,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在市制运动背景下,最早、最系统地将田园城市理论及功能分区思想应用到新市区规划的近代城市规划建设文本,具有较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价值。论文通过相关背景梳理,对《草案》文本内容中涉及的田园城市理论与应用进行研究,得出:《草案》是以未来理想的城市社会生活场景为明确固有目标的“目标—手段型”城市规划,在规划选址、功能分区、规划布局、路网结构、地块划分等方面,灵活运用田园城市规划理论,并具有鲜明的自主性。《草案》是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省会迁郑”背景下的郑州城市功能布局以及以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 “空间正义”视角下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实施机制优化研究 ( 2019年第12期 ) [刘辰阳 田宝江 刘忆瑶]
随着使用年限的不断增长,城市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面临着环境陈旧,设施老化等一系列问题,在以政府为主导的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的更新实践中,管理者和规划师往往试图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来实现更新规划的公平正义,但更新程序与协商机制的不完善反而激化了居民之间的矛盾,要解决空间资源分配中的矛盾,首先应确立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本文通过回顾“空间正义”的理论源头,反思了当前老旧住区更新中的“非正义”问题,并以实地调研访谈为基础,从实现住区更新的“正义”出发,提出了能够优化住区公共空间更新实施机制的若干策略。
- · 开发区转型创新的“区中园”模式实践:来自江苏省科技产业园的调查 ( 2019年第12期 ) [梁印龙 孙中亚 许景]
江苏省是我国开发区发展最成熟的地区之一,转型发展的需求也最为迫切。近年来江苏省开始探索在开发区内部设立省级科技产业园,以“区中园”的方式带动开发区转型创新的新模式。本文以江苏省第一批省级科技产业园为例,在分析其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科技产业园的成功经验,从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政策设计等方面针对先发地区和欠发地区提出差别化的优化发展策略,为国内其他地区开发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 · 市-区府际事权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考 ( 2019年第12期 ) [张媛明]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成为近年来空间管理中的重要议题。南京市为响应和落实国家和江苏省关于空间治理体系改革的号召,基于自身的府际关系特点探索出了市级统筹、区级协调的编制协调模式。文章从南京市—区府际关系格局及“多规合一”编制总体思路展开,解读了南京市在新型空间规划体系建立中的探索,为完善市级空间规划编制的路径选择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明确了基本方向,清晰认识了府际治理重构是实现市级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 · 基于记忆诠释的公共空间营造 ——以于城粮站街区改造设计为例 ( 2019年第11期 ) [陈晓 陆邵明]
公共空间是小城镇集体记忆、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其城市化的塑造中规避同质化、失忆、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是一个挑战。本文以于城粮站街区改造的城市设计实践为例,聚焦记忆在街区公共空间中的传承这一问题。从诠释的角度出发,挖掘呈现地方文化特色;借用叙事的手法,从“物”、“场”、“事”的角度,通过“保留、改造、再现”的方式,结合小镇日常生活,构建有乡愁文化记忆的街区公共空间,为其他类似设计实践提供借鉴。
- · 产品化的空间规划 ——深圳和殖民时期墨尔本的超级街区规划比较研究 ( 2019年第11期 ) [王裔婷 胡炜杰]
本文研究了深圳和殖民时期墨尔本这两座不同文化与政治背景城市的超级街区规划系统,揭示了超级街区的成因源于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和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产品化的空间规划方式在街区层面的具体呈现。分析了超级街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对其后街演化过程作了对比和总结,希望为新的城市街区规划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参考。
- · 时空间行为分析支撑的乡村规划设计方法 ( 2019年第11期 ) [蒋金亮 刘志超]
快速城镇化阶段乡村要素不断流入城市,引发乡村一系列问题,乡村在各个方面引起社会、学界广泛关注。传统的乡村规划方法多从田野调查入手,通过小微尺度设计及地方语言运用,进行乡村生产生活的空间布局。在信息化背景下,时空间行为分析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城市研究的各个方面,但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乡村地区则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将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引入乡村这一特定空间,采用G P S 设备调查乡村居民日常生活出行习惯,建立人、时间、空间及活动的对应关系,利用新技术挖掘农民出行习惯,对村庄物质环境改善提供规划建议。研究选取苏北一乡村作为调研对象,选取50 位居民作为调研志愿者,采集连续多日G P S 活动轨迹数据,结合问卷访谈内容,建立空间数据库,识别村民日常出行停留点、通过度较高的路径以及本地、外地承载的功能。本文试图采用信息化手段获取乡村居民日常生活出行信息,进而反馈到乡村空间,对空间改造提出相关建议,探索一种时空间行为分析支撑的乡村规划设计方法。
- · 苏南村落空间形态的在地性研究 ( 2019年第11期 ) [汪睿 王彦辉]
苏南地区拥有复杂的地形和水网环境,造就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村落空间形态。根据“地形”和“水体”两种地理环境特征,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湖荡、岛屿和圩区六种类型,分别提取“街巷”、“组团”和“边界”三种结构要素进行图示和量化对比,并对环境选择与适应机制进行讨论。结果显示,不同地域村落空间形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对应关系特征明显,其规律与地形和水体要素的复杂程度高度相关。研究最后从顺应环境建造、产业与生态并重、以及传统技艺传承等方面提出了尊重地域特色的营造建议。
- · 城市公园小型演出退场人流轨迹研究 ——以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为例 ( 2019年第11期 ) [董楠楠 石鸿 张艺洋]
城市公园内的小型演出为公园带来了临时大人流。在演出期间,活动空间的场地设计和公园的管理应有对应的策略,以确保人群退场过程有序、安全。本研究以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为例,研究城市公园小型演出退场期间人流轨迹。首先,通过预研究观察人流退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退场过程的优化方案。其次,运用模拟软件AnyLogic 模拟不同方案对退场过程的优化作用,从场地设计和管理措施的角度对人群安全高效退场提出建议。研究显示,增加出口数量可以提高退场效率,而拓宽出口对退场的优化作用不明显。
- · 新形势下的南京滨江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 2019年第11期 ) [陶承洁 吴岚]
滨江空间是生态价值高、文化底蕴深厚、体现城市活力的重要城市空间。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师开始思考如何在保护滨江空间生态本底的同时,激发其作为城市发展空间和开放空间的活力。本文以南京滨江为对象,分析了地理、经济、规划等因素影响下,滨江功能、空间与景观特征的变迁,并针对现有问题,从生态保护、空间优化、景观提升三个方面提出了滨江空间发展策略,以塑造滨江特色、提升滨江空间活力。
- · 城市运营逻辑下的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误区与体系重构 ( 2019年第10期 ) [朱杰]
文章首先从法理和实践层面对十年来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认为法理上存在目标导向性模糊、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实践中则步入重指标、方案比对,轻实施过程评价和城市运营评估的误区。其次,从政府运营视角对总规实施评估体系进行了重构。优化后的评估框架包含规划事权、政府决策和城市经营等三大维度,能够充分反映“规划—决策—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研究认为规划体系分解和政府决策落实是影响规划实施的直接因素,而城市财力的稳定性则对城市分期建设和蓝图实现起决定作用。最后,以临汾为实证研究,并从评估对总规的动态维护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 · 探索多主体博弈下的控规精细化管控策略与技术方法 ——以南京市主城区苜蓿园为例 ( 2019年第10期 ) [葛大永 张飞]
本文通过对地处新老城交界、多个利益团体纠葛的苜蓿园地区发展现状问题和利益诉求的研究,明确高度管控、路权诉求、用地兼容、开发强度、设施配置是该片区控规编制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据此,笔者提出以“平衡多方权益的管控措施”为研究重点,以“资源共享、整体最优”为规划目标的精细化管控策略,分别构建了基于公众视觉与开发诉求平衡的临山单元高度管控、基于路权适度共享的慢行友好T O D 体系构建、基于存量公益优先与增量适度弹性的用地兼容引导、兼顾经济效益与公众利益的增量用地强度研究和兼顾标准适宜与便捷可达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关键性技术方法。
- · 人地关系视角下西安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及规划应对 ( 2019年第9期 ) [付凯 王卓琳 任云英]
大都市边缘区是“城”“乡”过渡的重要地带,研究立足于土地利用冲突的地域性、系统性、层次性特点:(1)基于人地关系视角建构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的解释框架,从“地—地”冲突、“人—人”冲突、“人—地”冲突这三个方面揭示土地利用冲突的特点、形成机制。(2)基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根源性问题,并从建构规划核心价值标准、补充完善空间规划内容、创新规划实施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大都市边缘区规划应对策略。
- · 城市更新对居民社区依恋的影响: 基于广州新老社区的对比研究 ( 2019年第9期 ) [常江 谢涤湘 陈宏胜 吴蓉]
伴随着我国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城市更新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其对居民社区情感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在系统梳理西方社区依恋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市富力广场和公寿里社区为例,运用t 检验、卡方检验、层次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城市更新对居民社区依恋的影响以及社区依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市更新后社区居民对社区软硬件和社区依恋的感知均高于城市更新前社区居民的感知。对于商品房社区,影响社区依恋的因素主要为婚姻状态、收入、房屋产权、住房条件和邻里关系等;对于传统社区,则主要为居住时间、住房条件和邻里关系等。本研究从居民情感的角度论证了城市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传统社区破败的物质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制约着居民的社区依恋,而合理的城市更新有助于社区依恋的提升。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城市更新应兼顾居民生活需求与情感需求,既要切实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如修缮重建危旧房屋、增加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和休闲娱乐设施等;还要尽可能保持传统的社区网络结构,保护传统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原住民的社区依恋和幸福感。
- · 英文文献中近20年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进展 ——基于CiteSpace 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 2019年第9期 ) [耿清格 杨青山 江孝君]
公共空间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较早地认识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并从多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文献。本文的研究数据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运用CiteSpace 文献计量工具,从研究国别、重要研究学者及被引文献、研究学科的扩散、研究活力及主要研究内容五个方面对近20 年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切入视角及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 · 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 ——以桂平市三街六巷为例 ( 2019年第8期 ) [唐寄翁 陈筠婷 徐建刚 卢一沙 李漱洋]
存量规划背景下,针对我国旧城更新过程中城市设计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结合空间生产理论对我国城市空间进行再认知。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分析框架,在宏观视野下探讨了由多元权力组织参与的城市景观空间生产机制;在微观层面以城市形态为分析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空间- 权力分析评价模型,探讨了城市景观空间与空间权力博弈的内在联系,并以桂平市三街六巷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总结。
- · 基于GIS方法的特大型城市酒店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基于广州酒店POI数据分析 ( 2019年第8期 ) [赖长强 巫细波]
利用广州4736 条酒店P OI 数据信息,通过G IS 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并采用最近邻、空间核密度等方法分析广州地区酒店的总体及各类星级酒店的空间布局特征、集聚离散程度、时间演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基于网络P OI 数据的分析方法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广州地区的酒店空间分布情况,广州全市及各区的酒店空间分布均呈现出集聚特征,在中心城区及重要功能区形成酒店高密度集聚地,新兴区域的酒店发展则明显不足,高等级与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特点差异明显。广州新增酒店在时间轴上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跟随城市发展战略与进程,呈现不断向外扩散趋势。文章从现代城市酒店布局切入,为研究探讨城市商圈及经济实体分布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 · 高密度挑战下的香港市区重建规划机制研究 ( 2019年第8期 ) [郭湘闽 李晨静 汤远洲]
高密度环境中的城市更新是世界范围内的城市治理难题。香港作为以人多地狭闻名的全球性大都市,其市区重建面对着高密度环境的三大典型挑战,包括大量楼宇年久失修、容积率接近甚至超出地块承载上限、楼宇业权构成极其复杂等。为此,香港在多年开展市区重建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以公私紧密协作、弹性灵活等作为特征的城市规划理念及其实施路径。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专业访谈、数据与文献检索等方法,结合对香港特殊历史背景的考察,全面梳理了香港应对高密度城市开发环境的关键性规划举措,并对其实施特色、成效以及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预期该研究能为内地城市的规划机制变革提供有益启示。
- · 交易成本影响居民对存量规划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以杭州为例 ( 2019年第8期 ) [施德浩 于涛 蔡文婷]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以杭州市21 世纪初期大规模存量规划案例为研究对象,实证了交易成本影响居民对存量规划的满意度。首先,引入交易成本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存量规划交易成本对居民各层次需求的影响,并构建了包括空间区位和规划制度两个层面的测度指标集。然后,通过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等方式获取居民对存量规划实施的满意度情况,运用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分析出存量规划交易成本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交易成本确实对存量规划实施后的居民满意度存在影响,规划实施方面比空间设计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更为明显,基于此,针对性地提出了减少存量规划交易成本的相应建议。
- · 乡村规划感知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 ——以南京高淳桠溪国际慢城为例 ( 2019年第8期 ) [李雪琪 徐逸伦]
本文基于环境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视角,构建了“人本感知”、“物本感知”结合的乡村建设感知评价体系,以南京市桠溪国际慢城为例,通过感知调查对桠溪慢城两主体人群(居民、游客)的感知特征与分异现象进行研究,探究感知分异原因并对此提出阶段性改进建议。研究发现,随着不同建设阶段的主要矛盾变化,逐步出现空间异化现象、文化异化现象和情感异化现象,主体人群之间、主体人群内部皆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知分异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价值观、程序、方法层面将感知评价体系引入乡村建设机制的创新建议。
- · 基于政务数据的武汉都市发展区职住匹配与通勤特征研究 ( 2019年第7期 ) [刘稳 詹庆明 黄正东 周俊 周海燕]
中国许多大城市处于制度转型与空间重构的背景下,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关系正发生明显变化,职住空间的合理布局成为城市规划考虑的重要课题。研究利用武汉市大样本政务数据进行数据集成与空间化,得到居民个体精细空间数据,对武汉都市发展区的通勤特征、职住空间匹配关系进行分析与测度,发现:武汉都市发展区居民平均通勤距离处于合理范围;都市发展区职住空间总体匹配较好,但不同区域职住空间匹配差异明显;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与职住空间失配现象密切相关;“武汉三镇”之间、新城组群与邻近主城区之间显著的交叉通勤是影响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
- · 我国城市风道规划研究评述与展望 ( 2019年第7期 ) [王鹏 蒋昊成 雷诚]
随着近年来城市气候与环境问题凸显,风道对提升城市气候环境质量作用显著,城市风道规划理论研究逐步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但如何有效建构城市风道规划应用体系还有待深化。本文从发表时间、资助情况、学科合作方面分析国内近20 年风道规划研究文献,对国内城市风道规划的理论架构、技术与方法、建设与管理进行总结评述。论文提出城市风道规划研究应用方向和要点: 应拓展城市风环境理论研究,验证区域尺度风道构建有效性,探索与现有空间规划体系的融合,强化规划控制与管理研究,并构建城市风道规划评价与反馈机制。
- · 基于DEA模型的城市街区形态集约化评价与分析 ——以南京新街口片区为例 ( 2019年第4期 ) [曲冰 冷嘉伟]
以城市街区为研究对象,从集约化概念和测度方法角度出发,探讨集约化街区评价体系的建构,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法作为评价方法的可行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将上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应用于南京新街口片区的实例分析和讨论中,构建从指标体系到空间评价、再到形态引导的操作方法。
- · 基于三维盒维值算法的城市空间形态分形研究 ( 2019年第4期 ) [李亚桐 张丽君]
为提高城市空间利用和配置效率,城市三维有机增长特征日益受到重视。采用三维盒算法测度郑州市主城区三维空间形态分维值,并对比分析城市空间二维、三维分形特征,进而探析城市功能空间配置结构。结果表明:(1)郑州城市空间形态具有分形特性,但不同维度下分形结构有差异,三维空间分维测度结果更符合实际。(2)郑州市空间分形结构符合城市空间形态分维包容原理,越外围城区建筑布局越合理。越外围城区各功能空间集中性越强。(3)郑州市三维空间盒维值过高,存在城市功能分区待优化、三维景观紊乱、生态负担过重等问题。(4)城市分形结构能判别城市功能集约度、自组织综合结构活跃性,为合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 · 上海城市咖啡馆的空间布局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 ( 2019年第3期 ) [黄丽 周佳]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城市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型消费空间对城市的影响作用正日益凸显。咖啡馆作为城市目前兴起的新型消费空间,逐渐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运用平均最近邻距离、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上海城市咖啡馆空间布局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上海咖啡馆总体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明显,呈现“一主多次”的空间格局,中心城区是其核心集聚区;(2)不同类型的咖啡馆其空间分布特征不同,连锁咖啡馆相较于独立咖啡馆集聚程度更高,中心依赖性更强,数量等级高的咖啡馆主要集中在商务中心,其中星巴克集中度最高,数量规模最大;(3)消费需求、交通区位条件和土地价格对咖啡馆空间布局影响较大,其中连锁咖啡馆对交通通达性、消费需求的要求更高,而独立咖啡馆更注重创新环境。
- ·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昆山市职住分布与通勤特征分析 ( 2019年第3期 ) [陆振波 龙振 余启航]
城市交通问题愈发严峻,利用手机数据探究职住分布及通勤特征分析符合智慧城市和“四个交通”中智慧交通的发展理念,对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手机信令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住空间识别方面,而对识别出来的职住状况背后的原因以及通勤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以昆山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手机信令数据提取用户职住地信息,分析其职住空间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昆山市职住空间分布和通勤交通现状。
- · 基于三维电子沙盘的聚落开放空间可视性研究 ——以浙江省宁波市大堰镇为例 ( 2019年第3期 ) [张晓彤 宇林军 鲁永飞 李婕 任斌斌]
可视性分析是聚落开放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聚落开放空间设计中,通常使用三维电子沙盘模拟景观要素分布,规划人员定性地分析聚落空间中景观的可视性,缺少定量分析方法和工具。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三维电子沙盘的聚落空间可视性分析方法和工具,在天际线曲折度、天际线距离、景观层次感三个维度衡量空间的景观视觉感受。以浙江省宁波市大堰镇景观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三维电子沙盘的可视性分析方法和工具可对景观进行可视性分析和视觉质量的定量计算,可辅助规划师、建筑师更好地认识其景观设计形态。
- · 屯堡聚落空间形态的句法图解及其适应性研究——以云山屯堡为例 ( 2019年第2期 ) [王静文 王仲宇]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贵州安顺屯堡聚落是在明朝军屯制度的推动下,江淮移民基于本初的 汉文化传统,融合贵州山川地貌所造就的半军事半农居的产物。本文以安顺云山屯堡为研究案例, 借助空间句法与生态适应性等理论,并引入相关量化分析软件,对其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句法图解, 进而系统分析与探讨其自然与人文生态适应性,尝试把握屯堡聚落空间形式之后独特的建构机制 与组织逻辑,从个体屯堡聚落的探讨来完善屯堡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以期对屯堡聚落保护与可 持续发展有所启示和借鉴。
- · 河谷型藏族村落空间特征及生成机制研究——以大夏河沿岸村落为例 ( 2019年第2期 ) [李巍 权金宗 王录仓]
在高寒地区特殊的河谷地理环境、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以及浓郁的藏族宗教文化背景下,藏族 聚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容的人居环境空间。通过实地考察、现场 测绘,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空间句法、图底法,对甘南夏河地区大夏河沿岸 3 个藏族村 落自然山水格局、建筑群体空间形态进行解析,提练特征,并挖掘其生成发展机制。研究发现, 河谷型藏族村落空间特征呈现出 :“背山面水、水村田隔、农田占据、村落退让”的山水 - 田舍 格局特征 ;“指状聚合、内部分散”的建筑群体平面形态特征 ;“宗教空间伴生、服务空间植入” 的建筑群体空间形态特征 ;并在“自然环境适应 + 生计方式约束”、“山水格局适应 + 部落传承 沿袭 + 对外交通引导”、“宗教信仰延续 + 现代文化介入”的机制下发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