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实施性规划下欠发达县域空间生产机制与可预见问题解析 ——以湖北省麻城市为例 ( 2016年第5期 ) [单卓然 洪世键 黄亚平 张衔春]
以湖北省典型欠发达县市麻城为例,对其实施性规划蕴含及其反映出的共性目标诉求、关注重点、空间生产机制与可预见问题等进行实证分析与理论解读。首先分析指出了现阶段湖北省欠发达县域实施性规划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技术层面的不同目标诉求;其次提炼得到了县域实施性规划编制及实施过程的特定关注重点——重点关注近期产业项目空间布局、重点关注近期道路交通及公益性设施建设、重点关注近期行动计划;再者认为,欠发达县域实施性规划备受重视且具有上述目标诉求与关注重点的原因, 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背后遵循一套以“空间”为核心的土地出让与资本循环机制。阐述了机制运行的三个环节——以土地为信用抵押换得资本进驻、以设施为触媒实现涓滴增收与土地信用提升、以有序行动计划降低整个过程财政支出成本及风险;最后预判了因欠发达县域实施性规划目标导向而不可避免产生的若干可预见问题,尤其强调了生产过剩与不足并存问题、红利前置与矛盾后延问题,主张要充分认识、提前警惕并同步运用相应政策工具降低上述负面影响。
- · 乌海市乌达区城市色彩规划及建筑色彩整治的实践探索 ( 2016年第5期 ) [贺龙 张玉坤 王伟栋]
基于目前乌海市乌达区城市色彩种类繁杂,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主体色调,以及城市色彩管理失控的现状,在对乌海市乌达区城市色彩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先进的色彩规划理论,梳理总结了该地区的城市总体色谱、区域色谱、建筑类型色谱以及色彩管理措施。同时,依托上述研究成果,对该城市中10 余座对城市色彩影响因素较大的建筑群进行了色彩评价,最终提出了建筑色彩整治方案。
- · 共建潮汕揭组合城市对接区的研究 ( 2016年第5期 ) [胡刚 吴晗]
在区域竞合时代,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991 年潮汕“三分天下”后,该地区进入经济发展的“滞涨期”,这激起了学界、民间和政界对三市再次融合的持续探讨。近5 年官方和民间都出现了推动潮汕揭三市同城化和以汕头为新中心的言论,本文的写作背景正是潮汕地区经济长期的停滞和“以汕头为牵头,推动潮汕揭一体化”意见的出台,提出同城化并非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最佳方法,构建组合城市对解决城市竞合问题更为有效,这其中对接区的选择是城市组合的关键,通过共建对接区——沙溪镇将三个独立的城市衔接起来,优势互补,抓住高铁的契机,合作共谋,促进粤东整体的复兴和繁荣。
- · 高品质、多元化 ——城市雕塑规划机制研究 ( 2016年第5期 ) [王承慧 华琳 张丹蕾]
针对我国城市雕塑品质不齐、类型狭窄等问题,聚焦城市雕塑规划机制,基于公共艺术的国际视野梳理成功运作机制——包括制度环境和计划/ 规划体系的作用,继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制度建设建议和与之联动的城市雕塑规划体系优化策略。
- · 面向旅游的高速公路镇区出入口地区空间构成与整合对策 ( 2016年第3期 ) [钱芳 刘代云 张宇 冯婷婷]
针对高速公路镇区出入口对小城镇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及现存的问题,提出旅游通道的概念,从交通服务、信息展示、生境联系方面探讨了高速公路镇区出入口地区的空间构成,并结合沈大高速公路李官镇出入口地区城市设计探讨旅游通道概念下的高速公路镇区出入口空间整合策略,旨在为推动小城镇旅游发展、促进城乡旅游统筹提供有效途径。
- · 城市农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案例解析 ( 2016年第3期 ) [孙莉 张玉坤 张睿 贡小雷]
提出应将城市农业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并以农业系统乃至食物系统的视角重新组织城市空间。简要概括了国外将城市农业纳入规划体系的经验。详细介绍了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农业城市主义、食物城市主义及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4 个当代城市农业规划理论;并以宋庄艺术与现代农业城总体规划为例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开展城市农业规划所需的工作内容予以总结,提出了实现城市农业多功能发展的规划策略。
- · 论华盛顿国家林阴大道规划的演变 ( 2016年第3期 ) [郝思嘉 刘晓明]
美国首府华盛顿林阴大道是美国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美国城市规划史演变的见证者。通过探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林阴大道的规划理念,结合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论述其历史上三次重要规划的特点和影响,并从城市空间角度对其做出分析,提出其对于我国城市规划的借鉴之处。
- · 日本东京城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与开发经营 ( 2016年第3期 ) [何仲禹 翟国方]
城市综合体开发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占有愈加重要的地位。以日本城市更新政策为背景,回顾了东京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池袋阳光城、惠比寿花园、六本木之丘、东京中城等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综合体的开发经营理念和规划设计手法;总结出东京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四个特点:空间剧场化、交通立体化、功能多样化和运营持续化。
- · 利益制衡过程中的规划设计变迁 ——记天津西于庄地区城市设计 ( 2016年第2期 ) [吴书驰 张泽鑫]
通过对天津西于庄地区城市规划设计实践的梳理,剖析棚户区改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多元利益主体及其不同诉求,并通过绿轴变迁、地铁站点选择、文保单位地块的变迁三个事件的分析,揭示利益冲突和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若干规划执行上的有效建议。
- · 追本“诉圆” ——城市圆形空间形态发展演变及设计思路分析 研究 ( 2016年第2期 ) [赵亮 张宇 赵健]
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中,城市形态历来对于描述和定义城市的特性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鉴于圆形空间这一特殊形态在城市空间构成中的愈加显现的重要性,以此类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西方和我国此类型城市空间的发展进程进行阐述,继而从政治、文化、功能等方面分析其形成的不同因素,并对圆形城市空间尺度感、衔接性、特色提出相应设计思路。
- · 国外城市设计领域的研究设计协同实践 ——以新奥尔良‘Dutch Dialogue’ Workshop 与布宜诺斯艾利斯巴拉那河规划为例 ( 2016年第2期 ) [王祝根 陈荻 张青萍]
面对越来越复杂与多样化的城市问题,城市设计中研究与设计关系的构建将成为未来城市设计方法关注的重点,也是探索解决城市复杂问题的新思路。对国外研究设计协同实践(Researchby-Design)设计思维的背景、思想与案例实践做了介绍,对其将设计与研究整合规划的概念做了案例解读。美国与荷兰合作的‘Dutch Dialogue’workshop 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巴拉那河规划的设计模式诠释了城市设计领域中设计与研究的互动性关系,建立了设计与研究领域的学科交叉与紧密联系,其模式作为研究设计协同概念的实践,为调整传统规划程序及促进设计与研究的整合创造了条件,其设计思想与方法对我国探索城市设计与研究的整合方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 · 区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市民意象实证研究 ——以济南都市圈为例 ( 2016年第2期 ) [王雪芹 王成新 崔学刚]
进入21 世纪,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组群发展的态势日趋明显,城市群(圈)成为区域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态势。本文以济南都市圈为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分析济南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程度、核心城市功能、发展前景等市民意象。结果显示:市民认为济南都市圈经济一体化水平不高,缺少相关组织协调部门和没有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是一体化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各要素一体化程度差异明显,交通一体化水平意象较高,核心城市济南的作用不强但前景看好。而且不同年龄组、不同学历、不同收入人群对都市圈一体化的认知意象有所差异,市民意象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为此,未来济南都市圈要从产业、市场、交通和政策四个方面入手、平衡用力,促进区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 · 1949年后无锡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的定量研究 ( 2016年第2期 ) [熊伟婷 杨俊宴]
城市空间形态不仅包括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也包括城市内部各要素的空间布局模式。本文以无锡市为例,从城市内部要素的布局模式出发,通过对主城区各街坊地块内建筑物的实地调研,分析了解放后至今四个历史阶段内无锡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在总结无锡城市空间形态现状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年轮分析、全局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及圈层分析等方法,以建筑层数、建筑年代、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地块地价和开发强度等为评价指标,以A r c G I S9.3软件为操作平台,定量分析了无锡城市空间形态“集聚式”分布和“年轮式”增长的演化特征。
- · 韩国首都功能疏解研究 ——从三个空间层次分析韩国世宗特别自治市规划 ( 2016年第2期 ) [汪芳 王晓洁 崔友琼]
北京作为首都面临众多严峻的城市问题,2014 年政府已提出调整、疏解北京部分功能至周边地区。与此类似,韩国首都也面临着与周边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由于各种资源过于集中在首尔,2013 年人口已增至2360 万人,接近总人口的50%。因此,韩国设立了世宗特别自治市,通过迁移首都部分功能来带动整体发展。本文旨在从中心、周边、广域地区等三个层次,研究世宗市的规划思路和发展模式,提炼其特点,为北京首都功能疏解提出可借鉴经验。
- · 制度绩效与城市规划转型——一个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 2015年第12期 ) [江泓]
城市规划在传统经济分析中作为市场的对立面,其行为机制长期无法进行规范经济分析。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认为城市规划是对未来的空间产权配置进行限定的手段,目的是降低城市空间产权更替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其发展受到经济规律和外部制度环境的制约。继而通过对城市规划基本功能、作用机制和成本收益情况的剖析,指出城市规划制度绩效的长期变化决定了其转型方向,并对我国城市规划的转型目标、方式、路径进行了讨论。
- · 新型城镇化的城市视觉生态 ( 2015年第12期 ) [倪静]
在中国城镇化建设发展的今天,我国城镇化发展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政府对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避免不良的城市蔓延,增加新型城镇发展的弹性机制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解释。而各个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等城市发展要素有着巨大差异,因此在城市文化生态和城市形象整合的关联性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从城市视觉生态的基础环境,设计语境和建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 · 基于同城化视角的汕潮揭城镇群规划研究 ( 2015年第11期 ) [李宏志 蔡穗虹 姚苑平]
同城化已经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从同城化的内涵出发,首先提出构建汕潮揭城镇群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汕潮揭同城化;通过分析汕潮揭同城化的现实基础和约束条件,从空间布局、职能分工、产业协作、快速交通、生态环境管制、水环境整治等方面提出构建汕潮揭城镇群、实现同城化的实施路径。
- · 港口空间与土地利用规划:新加坡港与天津港的比较研究 ( 2015年第11期 ) [杨旸 洪再生 张丽梅]
针对目前天津港大发展时期出现的土地利用粗放、港城空间分离等问题,本文选取新加坡港口作为比较研究案例。以港城关系理论为基础,通过纵向比较港口的空间演变和发展阶段,揭示形成目前空间布局的动因;通过横向比较港口产业类型、空间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等,提取出天津港发展中可借鉴的规划经验。
- · 新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对比分析研究 ( 2015年第11期 ) [薛海燕 张旺锋 陈怀录 迟守乾]
“90国标”在长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呈现其不适应性,“新国标”在城乡统筹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和规划工作需求转变的影响下应运而生。文章详细分析了国标更新的成因机制,接着从出台背景、适用范围、用地分类体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四个方面对新旧国标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指出“新国标”与“90国标”在规范和指导城乡用地分类方面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并对“新国标”的继承性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阐明“新国标”仍存在对混合用地控制不足、对土地的过程性控制不足、分类深度不足及绿地分类与绿地标准衔接不足等问题,最后提出增加混合用地类型、深化分类层级性、建立地方标准等建议,旨在使我国的用地标准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以满足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 · 新市镇城市设计创新与实效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 ( 2015年第11期 ) [朱东风 吴月静 李志明]
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心城市外围新市镇发展的需要,南京市全面启动新市镇城市设计,期望新市镇成为新时期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承载空间。本轮新市镇城市设计试行了3个创新,包括在技术目标层面着力达成城镇功能和品质的共同提升,在制度目标层面尝试以城市设计协同法定规划编制与实施,在组织目标层面致力于多元主体参与。以高淳区6 个新市镇的城市设计为例,对城市设计技术、制度和组织创新的成效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城市设计的技术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使城市设计协同法定规划体系有路径可循,多元主体的参与度逐步提高。但就新市镇对城乡系统发展的能动作用要求而言,还应更多地推进政策联动和自下而上的治理。
- · 基于多维视觉影响的城市空间环境定量评价探索——以襄阳古城护城河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 2015年第10期 ) [彭建东 许琴]
本文旨在探索一种运用多维视觉影响技术评价城市空间环境的定量分析方法。从多维视角将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影响因素分解为城市空间通视程度、轮廓形态、空间层次3个方面;构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影响评价体系,探讨其构成要素的定量研究方法。该评价体系适用于城市现有及规划方案或城市设计多方案对比评估。在此基础上,对襄阳古城护城河周边地区城市设计进行实证研究,利用评价体系对现状及规划的城市整体空间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 · 精细化理念下的公园绿地集约型布局优化调控方法 ( 2015年第10期 ) [周聪惠]
集约用地的规划导向对公园绿地布局调控中的指标均衡分配、用地效率提升、空间均匀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探讨了精细化理念下的公园绿地集约型布局优化调控基本特征与内涵。其次,解析了公园绿地集约型布局优化调控的要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佛山市公园绿地规划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以佛山中心组团中的区域性公园布局分析和调控为例,介绍了公园绿地集约型布局优化调控的应用特点。
- · 城镇化进程中的地域文化景观建设研究——以山东省高密市为例 ( 2015年第10期 ) [陈金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小城市建设从外貌到文化都存在缺乏自身独特性,并呈现“同质化”的现象。打破中小城市在景观建设中照抄大城市、盲目跟风的做法,从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将中小城市的地域人文景观建设提高到城市形象设计的层面上来,能有效地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文化产业一体化,实现城市持续稳定的发展。
- · 规划的流变——对增量规划、存量规划、减量规划的思考 ( 2015年第9期 ) [陈宏胜 王兴平 国子健]
基于新型城镇化下中国城乡转型的背景,对增量规划、存量规划和减量规划三类规划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对增量规划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变以及减量规划的出现分别进行了论述,并对三类规划的不同特征做了具体研究。文章提出增量规划的繁荣是中国特殊的城市增长逻辑决定的,而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型是由城市增长要素的变化诱发,减量规划的出现则受衰退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需求影响。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城市经济高速增长,接近增长瓶颈的城市不断增多,城乡规划的转型不可避免,规划转型将是规划界的重要议题。
- · 我国城乡规划体系下公用设施规划编制现状探析 ( 2015年第9期 ) [欧阳丽 王晓明 赵建夫]
城乡规划体系下的公用设施规划目前面临规划内容简单、空泛、格式化,多由非专业、专职人员编制,规划审批时受关注度低等问题。导致规划失效的成因包括:当前的政治、经济背景使公用设施规划编制和实施不被重视;法规和技术规范存在缺陷,其修订滞后于行业发展现实和发展需求;实践者缺少创新理论指导;缺乏专业、专职人员持续关注并创新提升。未来,急需对城乡规划体系下公用设施规划的核心价值进行重新定位。
- · 大学城周边村镇发展新模式探索——以厦门集美大学城为例 ( 2015年第9期 ) [叶茂乐 李艳艳]
通过对厦门市集美大学城周边区域各因素进行调研、数据分析和总结,依托大学城的先天优势并合理利用区域内不同特点的高校资源,提出“一校一特点,一村一文化”的发展理念,探索有效规划和统筹大学城周边村镇文化的发展途径与改善策略,旨在改变中国大学城与周边区域“有关系、少联系”的普遍局面,提升大学城周边村镇发展潜力,形成“同城化”效应,从而构建大学城和周边村镇协调发展的双赢新模式。
- · 基于共享理念的大学城色彩规划探析——以福州大学城区域色彩规划为例 ( 2015年第9期 ) [朱里莹 兰思仁 潘鹤立]
现代大学城与传统高校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共享理念对于资源配置以及空间布局的影响。共享理念延伸至色彩规划层面可以将大学城色彩结构划分为城市共享色彩、校际共享色彩以及校区共享色彩三个层次。以福州大学城区域色彩规划为例,从共享型城市特殊社区的角度思考色彩规划,可以更全面地呈现大学城色彩空间面貌,为新建大学城甚至新建城区的色彩规划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参照。
- · 再论科技革命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影响 ( 2015年第9期 ) [王林申 运迎霞 潘昆]
科技革命之于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哲学传统启迪、学科诞生先导、方法路线推动与热点主题引领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直接性与间接性、同步性与滞后性、全面性与局限性、单向性与双向性的特点。新的科技革命影响下,现实、公共、物理空间之外的体验、私人、虚拟空间或许也应成为关注点,城市社会规划或许将成为编制体系重点之一,超尺度空间重构或许将成为可能;城市规划学科应努力摆脱实证技术困境和“科学价值”困境。
- · 基于CA模型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综述 ( 2015年第8期 ) [苟爱萍 赵瑾瑾 王江波]
CA 模型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具有时空计算特征的时间、空间、状态都离散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具有模拟复杂系统时空动态演化过程的能力,常用于自组织系统演变过程的模拟研究。自产生以来,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经济、军事和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本文在综合分析C A 模型基本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对C A 模型在城市空间规划相关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分类研究,包括城市土地利用演变、交通流、生态系统演化、景观格局演变、城市灾害和人流疏散等仿真模拟等。
- · 城市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域分层控规图则编制 ( 2015年第8期 ) [沈雷洪 李峰源]
城市中心、交通枢纽、高强度开发的商业商务区等城市地下空间重点开发的区域,开发深度大、层数多、功能复合、系统繁杂,常规的单一层控规图则无法全面、清晰、明确地表达出地下各维度空间的控制要素。结合地下空间的特性与常规控规图则编制体系,构建地下空间控规图则的控制指标体系,并详细探讨了城市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域的分层图则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