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CiteSpace分析的国内外乡村碳排放研究进展与展望 ( 2024年第8期 ) [戴林琳 罗杰 Karine Dupre]
文章采用 CiteSpace 软件对国内外乡村碳排放研究进展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为明晰规划减排目标与技术路径提供支撑。结果表明 :国内外相关研究均高度集中于环境科学与农学,研究热点都包括农业碳排放及影响因素,研究思路上都逐渐注重多尺度机制探究和综合要素分析,研究进展聚焦在乡村碳排放核算和预测、影响因素和减排路径。未来应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框架,拓展研究尺度和基础技术途径,强化乡村主体研究。
- · 城市公园的生态设计问题再认知 ——基于生态敏感性与人群活动的叠合分析实验 ( 2024年第8期 ) [江澎 邱冰]
文章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为实证对象、清凉山公园为对照实验对象,在进行基地生态环境调查基础上,借助 Arc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选取了高程、坡度、坡向、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类型 5 个生态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完成单因子生态敏感性分析,再通过加权叠加法获取综合生态敏感性布局图。将公园的生态敏感性布局与人群活动分布进行叠合分析,两者高度重合的结果表明人群活动使得在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游园等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公园中维护生态敏感性不具有现实可行性,且城市公园的生态设计问题并非一个简单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问题,进而从城市绿地系统景观格局、公园内部整体或局部生态过程、专类公园中的“自然公园”3 个方面讨论了城市公园生态设计的实践范畴。
- · 基于KANO模型分析的生态乡村景观设计需求聚类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乡村聚落为例 ( 2024年第8期 ) [王玮 韦姿言 张嘉龙 刘汉成]
文章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深度挖掘生态型乡村景观的设计需求,利用全面质量管理 KJ 法整合用户需求卡片;编制 KANO 模型问卷,依据调研结果对生态乡村景观设计需求进行属性分类;结合 Better-Worse 系数明确构成优先级分析的设计依据。研究得出 3 项必备型需求、5 项期望型需求、2 项魅力需求的优先等级,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案与研究思路。运用 KANO 模型分析生态乡村景观各项设计要素属性与优先级,为生态景观设计提供了依据与方向,有利于丰富现有生态型乡村景观。
- · 情景分析在城市低碳交通规划中的应用及启示 ——以波士顿、伦敦、纽约为例 ( 2024年第8期 ) [邓一凌 周蕾 陈梦微 高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部门成为城市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双碳”目标下,交通部门急需采取情景分析等灵活的规划方法应对未知的复杂前景。文章首先阐述了情景分析的过程及步骤,涵盖了构建情景、开展情景分析、评估与选择情景及确定首选情景;其次以波士顿、伦敦、纽约为例,探讨了情景分析在国外城市低碳交通规划中的应用;最后总结国外实践经验,提出指导我国城市情景分析及低碳交通规划的实践启示,对我国城市低碳交通规划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 社会资本参与污染场地修复项目的投融资模式研究 ( 2024年第5期 ) [王宏婕 陶吉 孙凯成 杜芸 刘碧云]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大量污染场地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阻碍城市高质量发展。当前污染场地修复多由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数量和程度较低。单纯依靠政府财政难以维系污染场地修复事业的有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场地的修复、开发与再利用。文章梳理对比了社会资本参与场地修复的 6 类投融资模式,分析各模式的资金来源、典型案例、运行机制并评析,旨在为社会资本参与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实践提供参考。
- · 基于VORC模型的水网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管控策略 ——以吴江区为例 ( 2024年第5期 ) [须如怡 丁金华]
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生态活力及组织力,抵御和适应外界压力,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文章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基于“活力(V)—组织力(O)—恢复力(R)—贡献力(C)”模型,定量评价水网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分析生态系统健康空间分异特征,为生态空间分区管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吴江区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呈正相关性,表现出“高值区较离散,低值区较集聚”的特征。健康高值区多聚集于乡村水网密布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生态功能较完善 ;健康低值区主要集中于乡村工业产业建设集聚区域,受建设用地扩张影响,水网乡村景观生态健康水平下降。结合健康等级将吴江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协调发展区和开发管控区等 4类空间管控分区,并针对性地提出差异化管控策略。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为生态空间分区管控提供依据和参考,促进水网乡村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
- ·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城市污染地块修复PPP模式风险评价研究 ( 2023年第10期 ) [刘碧云 王令杰 杜芸 张家峰]
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城市污染地块的风险防控俨然成为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挑战。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结合专家访谈,将风险来源归纳为政策、技术、管理、市场、信用和环境6 个维度,筛选出18 个PPP 模式风险因素。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并确定城市污染地块修复PPP 项目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对风险权重基于全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应重点关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动、政府信用风险、市场需求变化风险、地方政府区域规划要求调整等风险的发生;在城市污染地块修复PPP 项目中,需要重点针对项目的立项、运维阶段实施风险管控工作;要求项目参与方做好信用预估工作、重视市场需求预测工作等对项目的数据支持,并时刻关注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变动,以降低此类风险对项目产生的不良影响。
- · 高密度城区公园绿地景观环境特征与访客数量相关关系研究 ( 2023年第10期 ) [朱丹莉 潘剑彬 许传青]
城市化水平高企背景下的高密度城区公园绿地是城市中稀缺的绿色开放空间,其有效、高效利用至关重要。文章以北京市属公园绿地为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探索标示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结构及其功能的环境特征指标与访客数量的相关关系。首先得到访客量预测方程并进行误差分析,其次通过预测方程计算访客量与实际访客量对比分析,验证方程可靠性并进行优化,最终得到预测公园绿地年访客量模型为V= -1098.020+3.047A-9.250A A+31.784R P +13.944RW。研究定量化阐释公园绿地环境特征与访客数量的耦合作用机制,为高密度城区公园绿地基于高效利用的景观更新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 ·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的南昌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 ( 2023年第8期 ) [张鑫 任云英]
为了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进行识别,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修复,文章以南昌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采用InVEST 模型、ArcMap 中的Linkage Mapper 模块构建了南昌市基础生态安全格局,并通过电流理论对南昌市国土空间的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生态“夹点”及生态障碍点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南昌市共有生态源地42 块,共计1697 km2,主要由河流水系和森林公园组成,生态廊道98 条,共计568 k m,呈现“建成区少而长,周边区域生态廊道多而短”的分布特征;(2)南昌市共有生态“夹点”14 处,共计24.36 k m,生态障碍点12 处,共计32.77 k m ;(3)综合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分布及其用地类型,针对性地提出了各类型生态修复及保护策略。
- · 基于多源大数据和网络模型的城市绿道精细化选线研究 ——以武汉市城市绿道为例 ( 2023年第8期 ) [郑段雅 周星宇 何迎佳 江文文]
技术分析是绿道精细化选线的重要手段,文章根据城市绿道特点,构建“两类三层次”的城市绿道精细化选线技术体系。“两类”是指将城市绿道分为资源游憩类和慢行交通类两种主要的选线模式,前者是以目标为导向,重点实现城区重要游憩资源高效串接,后者是以需求为导向,重点研究并满足居民实际慢行(以骑行为代表)诉求。“三层次”是指利用资源类和行为轨迹类等多源数据,结合ArcGIS 网络模型、百度地图智能选线API、空间句法模型等技术,形成“节点聚合提取、线路连接构建、网络评价优化”3 个层次的选线步骤。最后以武汉市主城区城市绿道选线为例,判断该方法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 · 双碳目标下平台治理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以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为例 ( 2023年第7期 ) [蔡强 张凌凡 郑雅文 夏菖佑]
碳减排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传统的碳减排政策更多注重从“供给侧”发力,抓住主要碳排放源而忽视社会面参与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巨大潜力。文章以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为例,分析了在互联网3.0 背景下,互联网平台因其联结性、数据能力和影响力,具备引导和动员社会面参与碳减排的能力,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应对气候变化之间依然存在矛盾,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赋予平台碳减排法律义务、优化碳市场激励机制、完善平台公司治理体系以及创新减排模式应对气候变化。
- · 基于ENVI-met模拟的城市校园绿地夏季微气候适应性优化设计 ( 2023年第7期 ) [徐欢 朱珈仪 李红]
文章以校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微气候变化规律,比较生理等效温度(PET)与微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最后探讨其适应性优化设计。结果表明:4 种不同类型校园绿地改善微气候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草坪+ 乔木类”和“草坪+ 灌木+ 乔木类”绿地降温、通风、增湿效果最好,“纯草坪类”绿地效果最弱,但4 种绿地的日变化趋势具有同步性;PET 与空气温度、风速呈显著正相关,空气温度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为城市校园绿地的微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
- · 亚热带城市边缘区街道空间舒适感的气候与建成环境要素解析 ( 2023年第7期 ) [王丹 肖作鹏 林姚宇]
微观气候环境的舒适性是激发街道空间公共性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亚热带地区,形式、功能以及舒适在街道公共空间营造中共存织合,舒适及其带来的活力是形式与功能的最终结合点。尽管现在已经有丰富的针对街道的气候环境设计的研究讨论,但是有关街道空间舒适感的研究仍然可以继续深入探索。基于在深圳坪地开展的一项街道气候环境与空间行为调查,研究结合街道上活动人群的主观体验以及客观的气候环境观测变量,对街道舒适感与街道建成环境的空间和气候进行关联分析。基于街景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建筑普查等数据对街道空间进行量化,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街道微气候环境舒适性的建成环境要素,以利于对街道空间进行舒适性的基因编辑。
- · “流空间”视角下淮河生态经济带网络结构研究 ( 2023年第6期 ) [钱月祥]
论文以“流空间”为研究视角,构建了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口、物流、资金及信息流联系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区域联系网络特征。研究发现,区域内资金和信息联系高于人口和物流联系,徐州市各类要素联系总强度都较高且3 种中心性指标均为最高,为区域要素联系的枢纽性城市;扬州市与其附近单元联系紧密因而要素联系总强度也较高但与其他单元联系强度较弱。淮河生态经济带28 个单元可划分为4 个凝聚子群,由江苏板块和山东板块组成的子群内部凝聚力最强且对其他子群具有相对较强的凝聚力,其他子群内部凝聚力较弱且对其他子群影响也较弱。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可划分为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一般城市和边缘城市,其中核心城市为徐州,次核心城市为阜阳、蚌埠和淮安,边缘城市往往在区域内处于边缘位置且本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最后,基于区域网络结构特征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争创“中国发展第四极”提供有益指导。
- · 黄土高原地区流域生态空间分区管控研究 ——以三水河流域为例 ( 2023年第6期 ) [张令达 侯全华 王玥 段亚琼]
流域生态空间管控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环节,建立多维多级空间管控体系是实现
黄土高原地区流域生态修复和“三生”空间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立足黄土高原
地区,以旬邑三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相结合的分区划定方法,提出了“流域—片区—单元”3 个层级的管控单元,建立了基于“区划—网络—布点”3 个维度的流域生态空间管控模式,对其生态区划、生态廊道以及村庄分类3 个方面提出具体的管控策略。研究可为旬邑三水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提高其生态空间管控的科学性与操作性。
- · 居民通勤满意度与建成环境影响关系研究 ——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 ( 2023年第3期 ) [陈玉豪 井晓鹏 熊海燕 赵鑫]
通勤作为居民日常出行活动,会对其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产生作用。研究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基于相关文献总结的理论假设,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居民通勤满意度与建成环境影响关系。研究表明,建成环境直接影响通勤模式,进而间接影响通勤满意度;通勤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步行、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高密度的路网和服务设施点、高混合度的土地利用,可促进通勤满意度最高的慢行通勤发生。基于此,通过优化建成环境与制定城市交通管理政策,可鼓励慢行通勤、规范电动车通勤、改善公交车通勤,最终提升全民通勤满意度。
- · 沿海都市区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关联性分析 ——以海口市秀英区为例 ( 2023年第3期 ) [樊应凭 金晓斌 陈传钊 马丽 周寅康]
以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推动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对资源利用不当,土地利用方式与类型发生剧烈变化,景观格局特征愈发复杂,受格局影响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变化。为探究沿海都市区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性,文章以海口市秀英区为案例区,利用4 期遥感影像数据在对1990—2015 年区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估,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景观因素,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主导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景观格局经历了显著变化。边缘密度(ED)和斑块个数(NP)不断减小,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减弱;斑块平均规模增大,形状复杂程度减小;邻近度和蔓延度(CON TAG)波动变化,结合度(COH E SION)渐高;景观类型多样性有所下降,优势景观类型的主导性逐步降低。(2)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整体下降”的态势,北部沿海地带生态环境条件较优。1990、2002、2007 和2015 年R SEI 优良区面积占比分别为91.60%、75.28%、69.64% 和84.04%。生态质量提升区主要集中于秀英区中西部乡镇,生态质量下降区集中于南部地区。(3)散布与并列指数(IJI)、欧式平均最邻近距离(MNN)、结合度指数(COHESIO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相关。其中散布与并列指数(I J I)、欧式平均最邻近距离(MNN)对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负向影响,而结合度指数(COHESIO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的影响效应既有促进也有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 · 城市公园绿地绿色绅士化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 2023年第3期 ) [李诗尧 李玉婷 魏星 李永正 殷炜达]
随着城市更新与绅士化对快速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影响加强,城市公园与绿色绅士化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文章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选取2011—2018 年朝阳区城市公园绿地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绿色绅士化的现象特征和水平测度,并对绿色绅士化现象进行验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朝阳区绿色绅士化的现象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社会经济特征相关性强、社区需求不匹配等特征。在2011—2018 年之间,朝阳区城市公园绿地指标与区域社会经济指标的变化具有一定相关性。望京、亚运村、安贞、和平街等街道绿地绅士化水平较高。居民关注且绿色绅士化现象影响度高的公园无形价值因素包括公园风景、文娱活动、公园可达性、视线盲区、噪声、犯罪率、安保管理等。艺术构筑物、轮滑活动、公园可达性、社会凝聚力等因素影响性与绿色绅士化现象具有相关性。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改造和公平使用提供决策依据。
- · 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层级中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修复的思路探讨 ( 2022年第9期 ) [王琪 王存颂]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对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回顾国内主要城市的生态修复进程,各生态要素的关系统筹、国土3 类空间的资源整合以及生态修复规划的层级地位逐渐成为当前生态空间规划工作的重点。文章结合武汉等国内城市正在开展的生态修复规划研究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探讨生态保护修复详细规划的定位问题,提出生态保护修复详细规划的编制思路,进一步从用途管制、生态保护及发展等角度构建包含生态修复、用地规划、空间形态3 方面内容在内的生态空间规划管控体系。
- · 基于区域主体功能视角的生态补偿立法研究 ( 2022年第9期 ) [周子航 张京祥 王梓懿]
从生态补偿内涵出发,首先通过分析生态补偿的历史演进,细致研究生态补偿的制度背景与法理性基础,包括生态补偿制度的国情差异、法系差异、部门事权分配、区域主体功能与生态补偿之间的关系等4 个问题,总体建构我国生态补偿立法工作所处于的“中国语境”。进而探讨了生态补偿与现行法律的协同关系、生态补偿法律体系位阶及地方层级设置,从系统性的角度对生态补偿立法提出具体措施。最后,文章对生态补偿的立法内容设置提出建议方案,提出以资源产权界定、权责主体确定、生态损益评定、补偿形式规定、获利利用限定、补偿绩效厘定的“六定方案”为主要立法内容,以期为生态补偿立法提供参考。
- · 重庆市渝中区生态景观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 ( 2021年第12期 ) [刘青霞 谷达华 刘勇 林雪]
基于重庆市渝中区298 个小区共计2685 个住宅样本点,利用GIS 空间分析的网络分析和视域分析工具,在特征价格模型的框架下采用地理加权模型分析重庆市渝中区生态景观对住宅价格的空间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公园绿地和水体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力不同。(2)综合公园、专类公园距离与房价呈空间负相关,社区公园、游园对房价的影响小。(3)湖景距离、两江距离与房价呈空间负相关,湖景视域、两江视域与房价呈空间正相关。(4)与特征价格模型相比,地理加权模型对房价的解释能力提高了约23%,为厘清生态景观对房价的影响机制、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提供参考。
- · 基于街区空间的公园绿地—道路—居住用地分布关系研究 ——以南京为例 ( 2021年第12期 ) [邵大伟 殷文彧 吴殿鸣]
公园绿地—道路—居住用地是居民到访、享用绿色空间的主要空间载体和路径,街区是实现其均衡服务、高效布局的基本单元。基于路网自然形成的街区空间,利用核密度、Spea rman 秩相关、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南京为例探究公园绿地、居住用地、道路及不同等级道路的空间布局关系。结果表明:(1)三者空间分异特征突出,均具有较为明显的集聚区域;(2)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道路整体具有一定错配特征。公园绿地与道路的整体数量相关性和空间相关性均较低,而居住用地和道路关系密切。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数量关系显著负相关,空间关系则为正相关;(3)局域空间具有显著的道路等级、尺度分异规律。次干路与公园绿地、居住用地关系均最为密切,支路次之,快速路、主干路最小。以期从街区空间介入,优化公园绿地、居住、道路的协同、适配关系,促进生活空间宜居水平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提升。
- · 基于ENVI-met模型的南京市新街口地区垂直绿化降温效应评价 ( 2021年第12期 ) [史宝刚 尹海伟 孔繁花 刘佳]
垂直绿化作为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与绿化用地不足矛盾的重要绿化类型,可较为有效地降低以热岛效应为代表的热环境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文章以南京市新街口地区为例,将建筑尺度上有较多研究基础的垂直绿化降温效应上推至街区层面,依据垂直绿化的适建性构建其建设情景,基于ENVI-met 模型对不同情景下垂直绿化的降温效应整体的、可能的特征或态势做出判断。结果表明:依据适建性所构建的3种垂直绿化建设情景,整体降温效应均呈现出早晚时间段好于中午的特征,在水平空间上降温效应随距离呈函数衰减的特点;相同面积不同建设布局的垂直绿化降温效果较为相似,但其内在降温特征存在差别;在仅考虑对研究区空气温度降低方面,垂直绿化降温效能偏弱,其整体的降温效能为部分的简单叠加。研究弥补了街区尺度上进行垂直绿化生态评价方面定量分析之不足,研究结果可为规划实践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垂直绿化的推进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
- · 健康支持性环境对城乡居民规律性 体力活动的影响 ——基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 ( 2021年第10期 ) [王依明]
利用CGSS2010 调查数据,比较我国城乡居民的规律性体力活动参与和环境健康支持性感知的异同,运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方法,识别对城市与乡村居民规律性体力活动有显著促进或制约作用的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因素。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和社区的体育锻炼适宜性影响城市居民的规律性体力活动参与,水污染、噪声污染和社区的体育锻炼适宜性、设施丰富性影响乡村居民的规律性体力活动参与,据此提出相应城市与乡村环境改善建议。
- · 基于PSR模型的大都市外围乡村生态安全空间格局优化 ——以武汉市为例 ( 2021年第10期 ) [朱霞 李振林]
大都市的快速发展对外围乡村生态安全格局造成了较大影响。以武汉市农业生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PSR 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生态安全指数并分析生态安全空间特征。武汉市农业生态区生态安全指数的圈层特征明显且轴向差异较大,三生空间的生态安全状况同时存在轴向和圈层差异;山体、水体生态安全状况由近到远梯次递增。按照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复合的调控思路,提出分类、分级、分层的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
- · 福建省区域环境效率的空间分异与驱动因素 ( 2021年第9期 ) [梁晨 曾坚 沈中健]
基于2013—2017 年福建省各市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 和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模型对其区域环境效率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面板回归分析讨论了其驱动因素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福建省区域生态全要素效率以年均2% 的速度增长,但是内部发展质量不高,区域全局性规模无效和技术供给不足是主要限制因素;②环境效率在市级尺度上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各市发展差距有扩大趋势;③经济集聚和扩大科研投入可显著提高区域环境效率,而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开放程度对区域环境效率产生负向影响。最后提出梯度集聚、优化规模,差异发展、适度均衡,转型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的发展建议。
- · 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可持续性度量方法研究 ( 2021年第9期 ) [张勉 李德智 谷甜甜]
近年来,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在我国全面加快推进,成效显著,但是“回潮”现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可持续性。文章根据我国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的政策内容和相关文献,确定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基于网络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南京市玄武区一枝园小区,进行案例研究,结合指标权重、案例研究和政策关切,提出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可持续性提升的措施。
- · 基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采煤沉陷区治理规划研究 ——以淮南市西部采煤沉陷区为例 ( 2021年第5期 ) [陈笑凯 王建龙]
采煤沉陷区一直被看作是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城乡空间等各个方面造成巨大影响,同时治理耗时耗财、成效不佳的城市负面空间。随着我国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资源型城市迎来转型发展的契机,而采煤沉陷区的治理是转型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以淮南市西部采煤沉陷区为例,通过对其生态、功能、土地、景观、设施等多要素的研究,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和城市转型的角度,重识空间价值、重构发展动力、重塑城市品质,探索新时期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思路。
- ·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研究 ( 2021年第5期 ) [张浪 李晓策 刘杰 仲启铖 张桂莲]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提出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城市生态网络的建设实施将有效保护城市生态底线、融合城乡生态空间、促进城市“三生空间”复合发展,为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生态引导。文章通过解析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内容,阐明了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多层次转型需求、规划定位与衔接关系,并从整体规划框架、多元体系构建、城乡要素统筹、分级分类划定、空间控制实施5 个方面构建城市生态网络体系。
- · 山地乡土聚落与水系的关联与互动 ——以云南阿者科为例 ( 2021年第5期 ) [高凯 雷叶舒 张榕珊 陈虹羽]
水与城之间的渊源与互动贯穿整个历史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阿者科为例,研究了山地乡土聚落与水系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在分析阿者科山地乡土聚落及水系基本概况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 个层次深入研究了山地乡土聚落与水系之间的互动特征,进而分析了聚落与水系的关联逻辑,并讨论了蕴含的启迪及价值。研究成果对山地乡村的水系统规划、保护传承等具有参考意义,对现代城市水系统的营建管理及乡村振兴等也具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