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居民通勤满意度与建成环境影响关系研究 ——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 ( 2023年第3期 ) [陈玉豪 井晓鹏 熊海燕 赵鑫]
通勤作为居民日常出行活动,会对其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产生作用。研究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基于相关文献总结的理论假设,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居民通勤满意度与建成环境影响关系。研究表明,建成环境直接影响通勤模式,进而间接影响通勤满意度;通勤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步行、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高密度的路网和服务设施点、高混合度的土地利用,可促进通勤满意度最高的慢行通勤发生。基于此,通过优化建成环境与制定城市交通管理政策,可鼓励慢行通勤、规范电动车通勤、改善公交车通勤,最终提升全民通勤满意度。
- · 沿海都市区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关联性分析 ——以海口市秀英区为例 ( 2023年第3期 ) [樊应凭 金晓斌 陈传钊 马丽 周寅康]
以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推动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对资源利用不当,土地利用方式与类型发生剧烈变化,景观格局特征愈发复杂,受格局影响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变化。为探究沿海都市区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性,文章以海口市秀英区为案例区,利用4 期遥感影像数据在对1990—2015 年区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估,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景观因素,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主导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景观格局经历了显著变化。边缘密度(ED)和斑块个数(NP)不断减小,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减弱;斑块平均规模增大,形状复杂程度减小;邻近度和蔓延度(CON TAG)波动变化,结合度(COH E SION)渐高;景观类型多样性有所下降,优势景观类型的主导性逐步降低。(2)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整体下降”的态势,北部沿海地带生态环境条件较优。1990、2002、2007 和2015 年R SEI 优良区面积占比分别为91.60%、75.28%、69.64% 和84.04%。生态质量提升区主要集中于秀英区中西部乡镇,生态质量下降区集中于南部地区。(3)散布与并列指数(IJI)、欧式平均最邻近距离(MNN)、结合度指数(COHESIO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相关。其中散布与并列指数(I J I)、欧式平均最邻近距离(MNN)对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负向影响,而结合度指数(COHESIO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的影响效应既有促进也有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 · 城市公园绿地绿色绅士化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 2023年第3期 ) [李诗尧 李玉婷 魏星 李永正 殷炜达]
随着城市更新与绅士化对快速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影响加强,城市公园与绿色绅士化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文章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选取2011—2018 年朝阳区城市公园绿地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绿色绅士化的现象特征和水平测度,并对绿色绅士化现象进行验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朝阳区绿色绅士化的现象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社会经济特征相关性强、社区需求不匹配等特征。在2011—2018 年之间,朝阳区城市公园绿地指标与区域社会经济指标的变化具有一定相关性。望京、亚运村、安贞、和平街等街道绿地绅士化水平较高。居民关注且绿色绅士化现象影响度高的公园无形价值因素包括公园风景、文娱活动、公园可达性、视线盲区、噪声、犯罪率、安保管理等。艺术构筑物、轮滑活动、公园可达性、社会凝聚力等因素影响性与绿色绅士化现象具有相关性。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改造和公平使用提供决策依据。
- · 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层级中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修复的思路探讨 ( 2022年第9期 ) [王琪 王存颂]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对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回顾国内主要城市的生态修复进程,各生态要素的关系统筹、国土3 类空间的资源整合以及生态修复规划的层级地位逐渐成为当前生态空间规划工作的重点。文章结合武汉等国内城市正在开展的生态修复规划研究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探讨生态保护修复详细规划的定位问题,提出生态保护修复详细规划的编制思路,进一步从用途管制、生态保护及发展等角度构建包含生态修复、用地规划、空间形态3 方面内容在内的生态空间规划管控体系。
- · 基于区域主体功能视角的生态补偿立法研究 ( 2022年第9期 ) [周子航 张京祥 王梓懿]
从生态补偿内涵出发,首先通过分析生态补偿的历史演进,细致研究生态补偿的制度背景与法理性基础,包括生态补偿制度的国情差异、法系差异、部门事权分配、区域主体功能与生态补偿之间的关系等4 个问题,总体建构我国生态补偿立法工作所处于的“中国语境”。进而探讨了生态补偿与现行法律的协同关系、生态补偿法律体系位阶及地方层级设置,从系统性的角度对生态补偿立法提出具体措施。最后,文章对生态补偿的立法内容设置提出建议方案,提出以资源产权界定、权责主体确定、生态损益评定、补偿形式规定、获利利用限定、补偿绩效厘定的“六定方案”为主要立法内容,以期为生态补偿立法提供参考。
- · 重庆市渝中区生态景观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 ( 2021年第12期 ) [刘青霞 谷达华 刘勇 林雪]
基于重庆市渝中区298 个小区共计2685 个住宅样本点,利用GIS 空间分析的网络分析和视域分析工具,在特征价格模型的框架下采用地理加权模型分析重庆市渝中区生态景观对住宅价格的空间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公园绿地和水体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力不同。(2)综合公园、专类公园距离与房价呈空间负相关,社区公园、游园对房价的影响小。(3)湖景距离、两江距离与房价呈空间负相关,湖景视域、两江视域与房价呈空间正相关。(4)与特征价格模型相比,地理加权模型对房价的解释能力提高了约23%,为厘清生态景观对房价的影响机制、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提供参考。
- · 基于街区空间的公园绿地—道路—居住用地分布关系研究 ——以南京为例 ( 2021年第12期 ) [邵大伟 殷文彧 吴殿鸣]
公园绿地—道路—居住用地是居民到访、享用绿色空间的主要空间载体和路径,街区是实现其均衡服务、高效布局的基本单元。基于路网自然形成的街区空间,利用核密度、Spea rman 秩相关、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南京为例探究公园绿地、居住用地、道路及不同等级道路的空间布局关系。结果表明:(1)三者空间分异特征突出,均具有较为明显的集聚区域;(2)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道路整体具有一定错配特征。公园绿地与道路的整体数量相关性和空间相关性均较低,而居住用地和道路关系密切。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数量关系显著负相关,空间关系则为正相关;(3)局域空间具有显著的道路等级、尺度分异规律。次干路与公园绿地、居住用地关系均最为密切,支路次之,快速路、主干路最小。以期从街区空间介入,优化公园绿地、居住、道路的协同、适配关系,促进生活空间宜居水平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提升。
- · 基于ENVI-met模型的南京市新街口地区垂直绿化降温效应评价 ( 2021年第12期 ) [史宝刚 尹海伟 孔繁花 刘佳]
垂直绿化作为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与绿化用地不足矛盾的重要绿化类型,可较为有效地降低以热岛效应为代表的热环境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文章以南京市新街口地区为例,将建筑尺度上有较多研究基础的垂直绿化降温效应上推至街区层面,依据垂直绿化的适建性构建其建设情景,基于ENVI-met 模型对不同情景下垂直绿化的降温效应整体的、可能的特征或态势做出判断。结果表明:依据适建性所构建的3种垂直绿化建设情景,整体降温效应均呈现出早晚时间段好于中午的特征,在水平空间上降温效应随距离呈函数衰减的特点;相同面积不同建设布局的垂直绿化降温效果较为相似,但其内在降温特征存在差别;在仅考虑对研究区空气温度降低方面,垂直绿化降温效能偏弱,其整体的降温效能为部分的简单叠加。研究弥补了街区尺度上进行垂直绿化生态评价方面定量分析之不足,研究结果可为规划实践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垂直绿化的推进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
- · 健康支持性环境对城乡居民规律性 体力活动的影响 ——基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 ( 2021年第10期 ) [王依明]
利用CGSS2010 调查数据,比较我国城乡居民的规律性体力活动参与和环境健康支持性感知的异同,运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方法,识别对城市与乡村居民规律性体力活动有显著促进或制约作用的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因素。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和社区的体育锻炼适宜性影响城市居民的规律性体力活动参与,水污染、噪声污染和社区的体育锻炼适宜性、设施丰富性影响乡村居民的规律性体力活动参与,据此提出相应城市与乡村环境改善建议。
- · 基于PSR模型的大都市外围乡村生态安全空间格局优化 ——以武汉市为例 ( 2021年第10期 ) [朱霞 李振林]
大都市的快速发展对外围乡村生态安全格局造成了较大影响。以武汉市农业生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PSR 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生态安全指数并分析生态安全空间特征。武汉市农业生态区生态安全指数的圈层特征明显且轴向差异较大,三生空间的生态安全状况同时存在轴向和圈层差异;山体、水体生态安全状况由近到远梯次递增。按照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复合的调控思路,提出分类、分级、分层的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
- · 福建省区域环境效率的空间分异与驱动因素 ( 2021年第9期 ) [梁晨 曾坚 沈中健]
基于2013—2017 年福建省各市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 和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模型对其区域环境效率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面板回归分析讨论了其驱动因素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福建省区域生态全要素效率以年均2% 的速度增长,但是内部发展质量不高,区域全局性规模无效和技术供给不足是主要限制因素;②环境效率在市级尺度上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各市发展差距有扩大趋势;③经济集聚和扩大科研投入可显著提高区域环境效率,而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开放程度对区域环境效率产生负向影响。最后提出梯度集聚、优化规模,差异发展、适度均衡,转型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的发展建议。
- · 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可持续性度量方法研究 ( 2021年第9期 ) [张勉 李德智 谷甜甜]
近年来,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在我国全面加快推进,成效显著,但是“回潮”现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可持续性。文章根据我国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的政策内容和相关文献,确定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基于网络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南京市玄武区一枝园小区,进行案例研究,结合指标权重、案例研究和政策关切,提出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可持续性提升的措施。
- · 基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采煤沉陷区治理规划研究 ——以淮南市西部采煤沉陷区为例 ( 2021年第5期 ) [陈笑凯 王建龙]
采煤沉陷区一直被看作是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城乡空间等各个方面造成巨大影响,同时治理耗时耗财、成效不佳的城市负面空间。随着我国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资源型城市迎来转型发展的契机,而采煤沉陷区的治理是转型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以淮南市西部采煤沉陷区为例,通过对其生态、功能、土地、景观、设施等多要素的研究,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和城市转型的角度,重识空间价值、重构发展动力、重塑城市品质,探索新时期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思路。
- ·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研究 ( 2021年第5期 ) [张浪 李晓策 刘杰 仲启铖 张桂莲]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提出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城市生态网络的建设实施将有效保护城市生态底线、融合城乡生态空间、促进城市“三生空间”复合发展,为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生态引导。文章通过解析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内容,阐明了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多层次转型需求、规划定位与衔接关系,并从整体规划框架、多元体系构建、城乡要素统筹、分级分类划定、空间控制实施5 个方面构建城市生态网络体系。
- · 山地乡土聚落与水系的关联与互动 ——以云南阿者科为例 ( 2021年第5期 ) [高凯 雷叶舒 张榕珊 陈虹羽]
水与城之间的渊源与互动贯穿整个历史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阿者科为例,研究了山地乡土聚落与水系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在分析阿者科山地乡土聚落及水系基本概况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 个层次深入研究了山地乡土聚落与水系之间的互动特征,进而分析了聚落与水系的关联逻辑,并讨论了蕴含的启迪及价值。研究成果对山地乡村的水系统规划、保护传承等具有参考意义,对现代城市水系统的营建管理及乡村振兴等也具有借鉴价值。
- · 城市社区堆肥:美国实践案例研究 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2021年第3期 ) [米粒儿 李超骕]
社区堆肥是城市垃圾减量与资源化的有效途径,亦是城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分散式社区堆肥实践在国外方兴未艾,其中的理念、模式与方法亟待总结。文章探究了美国社区堆肥的目标、特点和类型,进一步选取其典型案例,分析各案例社区堆肥项目的实践模式,并总结美国社区堆肥实践的要点。最后,阐述对中国的启示,以期为我国社区生活垃圾治理提供政策参考。
- · 国外“无废城市”的相关理论、评 价方法与实践经验 ( 2021年第3期 ) [刘辰阳 刘亿瑶]
消费驱动的生活模式导致城市废物问题日益严峻,促使城市向“无废化”转变成为城市研究与实践领域的重要问题。论文梳理了国外有关“无废城市”的相关研究,首先辨析了“无废城市”的概念、内涵与相关理论,其次分类介绍了国外评价“无废城市”的指标体系,最后从如何引导、谁来买单、系统怎样、谁更有效 4 个角度,阐述了国外城市“无废化”实践的相关经验。
- · 北京市建筑垃圾减量化规划应对策略研究 ( 2021年第3期 ) [荣玥芳 姚彤 孙啸松]
我国城市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量增加,导致城市建筑垃圾产生量逐年递增,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建筑垃圾减量化处理刻不容缓。通过阐述国外建筑垃圾治理模式,分析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问题,最后从建筑垃圾治理与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衔接、构建建筑垃圾全过程减量化模式、完善建筑垃圾治理法律法规体系3 个方面,提出北京市建筑垃圾减量化的规划策略,为我国其他城市建筑垃圾减量化提供借鉴。
- · 考虑街区空间环境的居民低碳出行行为意向研究 ( 2021年第2期 ) [贺慧 李文鼎 余艳薇]
为进一步探究街区居民低碳出行行为意向,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考虑街区空间环境特征,拓展计划行为理论因素体系,提取居民低碳出行行为影响因素;假设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建立居民低碳出行行为意向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调查问卷数据,验证因素假设的准确性,获取影响因素与低碳出行行为间的交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居民低碳出行行为意向都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引入的街区空间环境特征对居民低碳出行行为意向都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街区区域规划和街区布局对街区轨道交通结构和交通运输方式都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 · 中国县域规模结构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关系研究 ——关键要素及代表性指标 ( 2021年第2期 ) [王睿 张赫 冯兰萌]
县域作为我国最大的生态本底系统和基本经济单元,对我国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县域规模结构的特殊性,进行理论模型构建、指标选取及实证检验研究,试图寻找影响县域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关键性规模结构要素和代表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样本显示,人口规模、县城区人口比例以及经济规模是我国县域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2)各地区样本显示,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关键指标及影响关系差异较大;(3)与全国、省市层面相比,县域人口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及用地规模结构等因素与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关系具有一定差异性。结合该研究结论,应在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以及县城区人口用地聚集度等方面结合碳排放目标设定上限或区间管控,并基于不同发展情景设定差异化规模管控要素及指标。
- · 基于生态适宜性的城市增长模拟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 ( 2020年第10期 ) [王澳 张茂茂 廖建军 陈惟刚 行云珩]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和保护国土安全是党中央史无前例的重要会议精神,其中国土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11个安全内容之一,紧跟政治安全之后提出。目前在城市建设发展与城市生态保护二元体问题上,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提出“城市双修”已是解决当下城市生态性保护开发的基本方法论之一。文章以长沙市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以自下而上的探索思路模拟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变化过程,以非建设生态保护区域因子作为阻力因子,选取道路等城市驱动因素作为潜力因子,基于土地适宜性分析得出生态适宜性层级,选取最适宜建设发展级别的用地作为土地增长模拟的邻域地,进而推导出城市建设发展趋势与动向。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未来发展建设选地及城市未来规划提供依据和决策性支持,为国土安全规划给予参考和依据。
- · 中国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研究 ( 2020年第10期 ) [彭倩 刘志强 王俊帝 洪亘伟]
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体现“人—绿地—城市”三者关系的重要指标,具有较高的关联度,探明“两指标”的综合发展情况,可为我国城市绿地科学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阐述“两指标”耦合协调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我国623 个城市为研究单元,呈现1996—2016 年“两指标”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总体态势上,我国“两指标”呈现出高耦合强度、低耦合协调水平状态,“两指标”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是造成低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原因。2)时序演变上,全国总体及大部分城市耦合情况为高耦合稳态,耦合度较低的城市主要为县级市,耦合协调度实现了“失调→协调”转变,呈现“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等级特征,且行政级别较低的城市呈追赶趋势。3)空间格局上,耦合度较低的城市由全国均衡分布向主要聚集于东北地区演变,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东部>中西部>东北”的区域差异特征,各地区从不同程度的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区域间差异呈增大态势。
- · 国内绿地规划研究知识图谱与热点主题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共词分析视角 ( 2020年第10期 ) [尹中健 刘牧 张绿水]
为了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国内绿地规划研究的现状,准确把握国内绿地规划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 N K I ) 作为数据来源,以2000 年至2018 年间发表的2932 篇绿地规划研究论文为样本,对其关键词进行共词网络分析,描绘国内绿地规划研究的知识图谱,通过图谱信息对绿地规划研究热点主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 年国内绿地规划研究包括四大热点主题,即景观生态学在绿地规划中的应用研究、3S 技术在绿地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和园林绿化研究。结合高频关键词的变化和社会科技的发展,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海绵城市、避灾绿地、可达性、大数据、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国内绿地规划研究新的热点主题。
-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优化模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虚拟 ——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 ( 2020年第8期 ) [朱颖 吕寅超]
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在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核算及分析2004-2016 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以恢复重要度指数和实际重要度指数为评价指标,优化吴江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热点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聚类与异常值等方法,进行吴江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虚拟。本研究可为吴江区生态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能为其他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借鉴。
- · 基于城市几何形态的城市热岛模拟 ——以上海市长宁区和黄浦区为例 ( 2020年第8期 ) [何强弟 梁栋栋]
随着高密度城市日益增多,因城市形态改变而导致的热岛效应成为恶化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和加剧能源消耗的重要因素。文章以ArcGIS 软件为平台,基于最小二乘法,通过数理分析揭示上海市长宁区城市形态各因素对热岛强度的影响,并引入遗传算法,构建热岛模拟多因素数值模型,通过黄浦区的数据检验模型的通用性和精确性。结果表明:基于长宁区数据构建的4 个数值模型,同样适用于黄浦区,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其中LHD 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
- · 绿色建筑技术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研究 ( 2020年第8期 ) [嵇晓雷 杨国平]
为了适应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要求,既有建筑需要通过绿色技术改造来降低建筑耗能。文章对绿色建筑相关技术进行探讨,提出绿色建筑技术改造策略,并在实际工程中实施应用,通过软件模拟和实际测量获取改造项目相关评估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既有建筑通过适当的绿色建筑技术改造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建筑运行成本,使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达到绿色节能的目标,同时提高建筑使用者舒适度,满足人民对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估的街道尺度GI调适 ( 2020年第4期 ) [贾佳 吴雪飞]
城市高密度化的背景下,人口和产业的快速集聚使得城市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而与此同时,传统绿地系统规划重“量”轻“质”的规划模式,只关注总量分配而忽略具体配置的规划思维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应能力持续下降,供需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大。针对这一现象,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城市结构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了一个涵盖6 种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供需评估模型,以联系宏观和微观的中间规划层——街道尺度为基本单元,将城市居民实际需求与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数量和类型之间建立联系,以期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GI 调适。
- · 新数据环境下低碳生态城市碳排放评价研究 ——以济南市西部新城为例 ( 2019年第10期 ) [肖华斌 安淇 盛硕]
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量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城市土地利用、功能活力和交通系统组织是影响城市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厘清低碳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评建结合”思想跟踪对比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情况,从城市规划方案和规划建成后两方面选取可量化的低碳生态城市空间特征为指标,评价并对比城市规划方案及建成后碳排放潜力。在新数据环境背景和G IS 技术支持下,基于空间分析及网络分析手段实现评价结果空间化直观表达。以济南市西部新城为例,综合评价并可视化表达其概念规划方案及建成实施后碳排放潜力变化情况,评价结果显示,济南市西部新城概念规划方案基本实现规划理念提出的低碳生态目标,但部分片区建设实施尚未满足低碳城市需求,主要表现为公交线路密度、城市功能密度及功能混合度不足。
- · 保护或保护性开发: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评估 ( 2019年第10期 ) [张善峰 章锦伦 程玲玲 陈前虎]
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Net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NES) 对于生态资源的管治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首先确定其NES 的计算模型。其次采用当量因子法、假设评估法、旅行费用法与效益转移法完成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V ES )、服务成本与N ES 的计算;2016 年其V ES 为169.73 亿元、服务成本为3481.58 万元、N ES为169.38 亿元;文化服务价值是其N ES 的主要贡献者,占比99.27% ;房产增值、文化遗产与游憩休闲价值是其文化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者。再次基于2016 年数据,通过情境对比得出西溪湿地采用保护性开模式比保护模式多增加N ES30.37 亿元,保护性开发模式是一种更实际、可持续的西溪湿地资源的保护方式。最后总结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 基于TPB-TSP-TSA的老旧小区居民参与海绵化改造障碍及其突破 ——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 ( 2019年第10期 ) [李德智 谷甜甜 王艳青]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 P B)、社会实践理论(T S P)和社会行动理论(T S A),构建老旧小区居民参与海绵化改造障碍的模型,并利用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江苏省镇江市的海绵化改造老旧小区居民调查数据,实证分析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中居民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之间的差异及其阻碍因素。研究发现:老旧小区居民参与海绵化改造的意愿对参与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居民参与意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实际的参与行为;场域不完善、社会资本缺乏、社区认可度低是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意愿转化为行为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而提出促进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中居民参与意愿向参与行为的转化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社区场域、增加社会资本和提高社区认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