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社区堆肥:美国实践案例研究 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2021年第3期 ) [米粒儿 李超骕]
社区堆肥是城市垃圾减量与资源化的有效途径,亦是城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分散式社区堆肥实践在国外方兴未艾,其中的理念、模式与方法亟待总结。文章探究了美国社区堆肥的目标、特点和类型,进一步选取其典型案例,分析各案例社区堆肥项目的实践模式,并总结美国社区堆肥实践的要点。最后,阐述对中国的启示,以期为我国社区生活垃圾治理提供政策参考。
- · 国外“无废城市”的相关理论、评 价方法与实践经验 ( 2021年第3期 ) [刘辰阳 刘亿瑶]
消费驱动的生活模式导致城市废物问题日益严峻,促使城市向“无废化”转变成为城市研究与实践领域的重要问题。论文梳理了国外有关“无废城市”的相关研究,首先辨析了“无废城市”的概念、内涵与相关理论,其次分类介绍了国外评价“无废城市”的指标体系,最后从如何引导、谁来买单、系统怎样、谁更有效 4 个角度,阐述了国外城市“无废化”实践的相关经验。
- · 北京市建筑垃圾减量化规划应对策略研究 ( 2021年第3期 ) [荣玥芳 姚彤 孙啸松]
我国城市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量增加,导致城市建筑垃圾产生量逐年递增,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建筑垃圾减量化处理刻不容缓。通过阐述国外建筑垃圾治理模式,分析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问题,最后从建筑垃圾治理与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衔接、构建建筑垃圾全过程减量化模式、完善建筑垃圾治理法律法规体系3 个方面,提出北京市建筑垃圾减量化的规划策略,为我国其他城市建筑垃圾减量化提供借鉴。
- · 考虑街区空间环境的居民低碳出行行为意向研究 ( 2021年第2期 ) [贺慧 李文鼎 余艳薇]
为进一步探究街区居民低碳出行行为意向,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考虑街区空间环境特征,拓展计划行为理论因素体系,提取居民低碳出行行为影响因素;假设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建立居民低碳出行行为意向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调查问卷数据,验证因素假设的准确性,获取影响因素与低碳出行行为间的交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居民低碳出行行为意向都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引入的街区空间环境特征对居民低碳出行行为意向都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街区区域规划和街区布局对街区轨道交通结构和交通运输方式都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 · 中国县域规模结构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关系研究 ——关键要素及代表性指标 ( 2021年第2期 ) [王睿 张赫 冯兰萌]
县域作为我国最大的生态本底系统和基本经济单元,对我国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县域规模结构的特殊性,进行理论模型构建、指标选取及实证检验研究,试图寻找影响县域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关键性规模结构要素和代表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样本显示,人口规模、县城区人口比例以及经济规模是我国县域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2)各地区样本显示,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关键指标及影响关系差异较大;(3)与全国、省市层面相比,县域人口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及用地规模结构等因素与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关系具有一定差异性。结合该研究结论,应在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以及县城区人口用地聚集度等方面结合碳排放目标设定上限或区间管控,并基于不同发展情景设定差异化规模管控要素及指标。
- · 基于生态适宜性的城市增长模拟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 ( 2020年第10期 ) [王澳 张茂茂 廖建军 陈惟刚 行云珩]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和保护国土安全是党中央史无前例的重要会议精神,其中国土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11个安全内容之一,紧跟政治安全之后提出。目前在城市建设发展与城市生态保护二元体问题上,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提出“城市双修”已是解决当下城市生态性保护开发的基本方法论之一。文章以长沙市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以自下而上的探索思路模拟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变化过程,以非建设生态保护区域因子作为阻力因子,选取道路等城市驱动因素作为潜力因子,基于土地适宜性分析得出生态适宜性层级,选取最适宜建设发展级别的用地作为土地增长模拟的邻域地,进而推导出城市建设发展趋势与动向。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未来发展建设选地及城市未来规划提供依据和决策性支持,为国土安全规划给予参考和依据。
- · 中国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研究 ( 2020年第10期 ) [彭倩 刘志强 王俊帝 洪亘伟]
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体现“人—绿地—城市”三者关系的重要指标,具有较高的关联度,探明“两指标”的综合发展情况,可为我国城市绿地科学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阐述“两指标”耦合协调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我国623 个城市为研究单元,呈现1996—2016 年“两指标”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总体态势上,我国“两指标”呈现出高耦合强度、低耦合协调水平状态,“两指标”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是造成低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原因。2)时序演变上,全国总体及大部分城市耦合情况为高耦合稳态,耦合度较低的城市主要为县级市,耦合协调度实现了“失调→协调”转变,呈现“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等级特征,且行政级别较低的城市呈追赶趋势。3)空间格局上,耦合度较低的城市由全国均衡分布向主要聚集于东北地区演变,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东部>中西部>东北”的区域差异特征,各地区从不同程度的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区域间差异呈增大态势。
- · 国内绿地规划研究知识图谱与热点主题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共词分析视角 ( 2020年第10期 ) [尹中健 刘牧 张绿水]
为了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国内绿地规划研究的现状,准确把握国内绿地规划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 N K I ) 作为数据来源,以2000 年至2018 年间发表的2932 篇绿地规划研究论文为样本,对其关键词进行共词网络分析,描绘国内绿地规划研究的知识图谱,通过图谱信息对绿地规划研究热点主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 年国内绿地规划研究包括四大热点主题,即景观生态学在绿地规划中的应用研究、3S 技术在绿地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和园林绿化研究。结合高频关键词的变化和社会科技的发展,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海绵城市、避灾绿地、可达性、大数据、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国内绿地规划研究新的热点主题。
-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优化模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虚拟 ——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 ( 2020年第8期 ) [朱颖 吕寅超]
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在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核算及分析2004-2016 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以恢复重要度指数和实际重要度指数为评价指标,优化吴江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热点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聚类与异常值等方法,进行吴江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虚拟。本研究可为吴江区生态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能为其他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借鉴。
- · 基于城市几何形态的城市热岛模拟 ——以上海市长宁区和黄浦区为例 ( 2020年第8期 ) [何强弟 梁栋栋]
随着高密度城市日益增多,因城市形态改变而导致的热岛效应成为恶化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和加剧能源消耗的重要因素。文章以ArcGIS 软件为平台,基于最小二乘法,通过数理分析揭示上海市长宁区城市形态各因素对热岛强度的影响,并引入遗传算法,构建热岛模拟多因素数值模型,通过黄浦区的数据检验模型的通用性和精确性。结果表明:基于长宁区数据构建的4 个数值模型,同样适用于黄浦区,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其中LHD 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
- · 绿色建筑技术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研究 ( 2020年第8期 ) [嵇晓雷 杨国平]
为了适应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要求,既有建筑需要通过绿色技术改造来降低建筑耗能。文章对绿色建筑相关技术进行探讨,提出绿色建筑技术改造策略,并在实际工程中实施应用,通过软件模拟和实际测量获取改造项目相关评估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既有建筑通过适当的绿色建筑技术改造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建筑运行成本,使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达到绿色节能的目标,同时提高建筑使用者舒适度,满足人民对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估的街道尺度GI调适 ( 2020年第4期 ) [贾佳 吴雪飞]
城市高密度化的背景下,人口和产业的快速集聚使得城市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而与此同时,传统绿地系统规划重“量”轻“质”的规划模式,只关注总量分配而忽略具体配置的规划思维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应能力持续下降,供需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大。针对这一现象,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城市结构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了一个涵盖6 种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供需评估模型,以联系宏观和微观的中间规划层——街道尺度为基本单元,将城市居民实际需求与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数量和类型之间建立联系,以期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GI 调适。
- · 新数据环境下低碳生态城市碳排放评价研究 ——以济南市西部新城为例 ( 2019年第10期 ) [肖华斌 安淇 盛硕]
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量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城市土地利用、功能活力和交通系统组织是影响城市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厘清低碳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评建结合”思想跟踪对比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情况,从城市规划方案和规划建成后两方面选取可量化的低碳生态城市空间特征为指标,评价并对比城市规划方案及建成后碳排放潜力。在新数据环境背景和G IS 技术支持下,基于空间分析及网络分析手段实现评价结果空间化直观表达。以济南市西部新城为例,综合评价并可视化表达其概念规划方案及建成实施后碳排放潜力变化情况,评价结果显示,济南市西部新城概念规划方案基本实现规划理念提出的低碳生态目标,但部分片区建设实施尚未满足低碳城市需求,主要表现为公交线路密度、城市功能密度及功能混合度不足。
- · 保护或保护性开发: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评估 ( 2019年第10期 ) [张善峰 章锦伦 程玲玲 陈前虎]
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Net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NES) 对于生态资源的管治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首先确定其NES 的计算模型。其次采用当量因子法、假设评估法、旅行费用法与效益转移法完成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V ES )、服务成本与N ES 的计算;2016 年其V ES 为169.73 亿元、服务成本为3481.58 万元、N ES为169.38 亿元;文化服务价值是其N ES 的主要贡献者,占比99.27% ;房产增值、文化遗产与游憩休闲价值是其文化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者。再次基于2016 年数据,通过情境对比得出西溪湿地采用保护性开模式比保护模式多增加N ES30.37 亿元,保护性开发模式是一种更实际、可持续的西溪湿地资源的保护方式。最后总结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 基于TPB-TSP-TSA的老旧小区居民参与海绵化改造障碍及其突破 ——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 ( 2019年第10期 ) [李德智 谷甜甜 王艳青]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 P B)、社会实践理论(T S P)和社会行动理论(T S A),构建老旧小区居民参与海绵化改造障碍的模型,并利用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江苏省镇江市的海绵化改造老旧小区居民调查数据,实证分析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中居民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之间的差异及其阻碍因素。研究发现:老旧小区居民参与海绵化改造的意愿对参与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居民参与意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实际的参与行为;场域不完善、社会资本缺乏、社区认可度低是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意愿转化为行为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而提出促进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中居民参与意愿向参与行为的转化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社区场域、增加社会资本和提高社区认同等。
- · “智慧停车”对中国绿色停车评价指标体系的启示 ( 2019年第9期 ) [张彧 雷静雯 冯威]
“智慧停车”是美国USGBC 最新推出的绿色停车设施评价标准。它包含管理、功能、结构及技术设计以及创新四个部分,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及分值对停车设施进行绿色认证及评级。学习智慧停车评价体系,可以为我国制定相关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提供借鉴。
- · 北京中心城区开放性绿色空间格局、评价与优化思考 ( 2019年第9期 ) [廖含文]
城市开放性绿色空间除具备一般绿地所有的生态调节功能之外,还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对自然环境的生物本能性需求,因而对构建和谐宜居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遥感解译、土地利用数据校核和实地勘查等手段构建了北京中心城区开放性绿色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并通过与G a W C 世界级城市相关指标对比,以及与人口密度网格叠置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开放性绿色空间格局和服务范围进行了量化评价,并就如何在未来建设中加以优化提出了一些思考。
- · 西安典型街区风环境数值模拟及城市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 2019年第8期 ) [冯伟 费苗苗 甄蒙 冯世刚]
城市街区空间形态与街区微气候要素耦合研究是改善城市空间微气候环境的前沿课题之一。论文选取西安典型街区进行空间形态解析,通过数值计算的途径提出高围合度和低围合度两种建筑空间类型。利用Phoenic s 软件对街区空间进行风环境数值模拟。分别在两种围合度的地段内选取关键点进行风环境数值实测,并与计算机模拟数值进行相互验证。通过解析街区不同空间围合度产生不同的风环境效应,探索街区风环境与空间形态的内在关联性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优化街区风环境的城市设计策略。
- · 绿色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探索 ——基于徐州市贾汪区的实证 ( 2019年第4期 ) [郑文含]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实现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振兴的一种新路径。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特征和转型难点,结合城市转型的实践探索,提出“资源再造”的绿色转型条件和内涵,强调绿色循环的废弃资源再利用和利用生态优势资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进而探讨了绿色转型的关键对策,通过融入区域发展的方式弥补产业、人才、科技等方面短板;分类引导生态修复和再利用,形成新的城市价值空间;从传统工矿区转向现代化城市,解决历史遗留的民生保障问题;多层面多途径创新转型政策支撑,从“输血式”政策转向增强“造血”功能的激励机制。
- · 基于GIS-MCR高寒藏区城镇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空间发展策略 ——以青海省玉树市为例 ( 2019年第4期 ) [蒋贵彦 运迎霞 任利剑]
以高寒藏区典型城镇玉树市为例,在 G IS、RS 技术支持下,通过地质灾害、生态敏感性、生物保护和水资源敏感性识别生态源地,根据地形位、土地利用类型和主要交通线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 R)识别生态廊道,进而提出生态安全适应性下玉树市城乡空间发展策略。结果表明:①低、中、高 3 个不同安全水平格局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4.90%、 50.41%、14.64%,适宜城镇发展建设的空间非常有限;②重要生态源地面积 4756.5k m2,占全区的 30.98% ;生态廊道总长度为 740.84k m,源间生态廊道连通程度低;③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安全适应性下玉树市在城乡布局、生态空间布局及产业布局上的发展策略,旨在为高寒藏区城镇空间规划体系提供参考与借鉴。
- ·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潜力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 2019年第2期 ) [刘巷序 常江 胡庭浩 冯姗姗 程汀瑞]
采煤塌陷区是煤炭城市发展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地区,它影响城市空间格局、威胁城市生态系统, 但其也是适宜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充足后备资源。以徐州市为例,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以土地类型、距生态红线距离、植被覆盖、坡度、高程、交通作为阻力因子生成阻力面,模拟 城市空间扩展和生态用地扩展竞合过程,确定采煤塌陷地适合恢复城市生态用地的后备空间, 同时确定生态潜力等级。结果显示:徐州市采煤塌陷区有96.32km2 的土地适于恢复为城市生态 用地,其中可作为高等级生态保障用地的范围主要分布在贾汪片区、董庄片区,在今后城市规划 中应对这两个采煤塌陷区的生态建设给予高度关注。
- · 基于可达性的绿地公园服务均衡性分析——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 ( 2019年第1期 ) [刘大鹏 马斌 王悦]
绿地公园服务的均衡性是对绿地公园服务可持续性的表征,对城市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 持续性有着重要影响。研究以包头市 2016 年的绿地公园、交通网络以及建设用地面积为基础, 借助传统累积耗费距离算法(Z 法)和包含阻力系数的引力累积耗费距离算法(Zs 法)测算绿 地公园的可达性阻力和服务范围,统计分析了不同可达性阻力下的建设用地面积,基于此,测 算并对比分析了两种模型下研究区内绿地公园服务的均衡性,其结果可为城市绿地公园规划与 管理提供依据。
- · 空间三元辩证法下景观空间生产的 解构 ( 2018年第12期 ) [连泽峰 张甜甜]
摆脱二元思维定势,运用三元辩证思维重新认识景观空间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景观空间生产 的现象、过程以及内在原因。首先介绍了空间三元辩证法的理论缘起、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 以及再现的空间的具体内容,论述了空间三元辩证法下三种空间之间的关系及其思维方式和空 间三元辩证法对景观的作用。通过阐述空间生产的概念来解析其内在机制。运用空间三元辩证 法对景观空间生产进行三元解构,结合景观专业理论详细论述了景观空间实践、景观空间的再 现以及再现的景观空间的具体内容,并且强调在当下中国城镇发展转型期中,必须通过对景观 解构的研究来更有效地将景观作为一种空间政策。
- · 美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选用及其启示 ( 2018年第9期 ) [李德智 王艳青 谷甜甜]
近年来,世界许多城市面临着水短缺、水泛滥或水污染等问题,海绵城市建设势在必行。美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早、发展快、影响大,而且气候带与我国分布极为相似。通过梳理政府机构报告和学术文献,归纳美国在不同气候带和功能区下海绵技术选用准则和规律,并运用网络爬虫技术,采集了美国海绵城市建设的 125 个典型案例,统计推理出不同气候带下各功能区所选用海绵技术的高频组合,印证前文所归纳的准则和规律。最后,结合我国 30 个海绵试点城市的气候特点和技术选用现状,提出美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选用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主要包括不同气候带内城市的海绵技术组合策略、因地制宜地选用海绵技术、加强对海绵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 ·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绿量测算方法研究 ( 2018年第9期 ) [谭瑛 刘思 郭苏明]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绿化布局特征及绿化不达标原因,认为既有城市规范的绿化测算方法并不适宜用来评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这一特殊地块。通过对绿地率及绿容率的比较研究,认为绿色容积率是一种更为精确的衡量历史文化街区绿化数量的测算方法,并通过对场地温湿度的研究进行证明。
- · 基于CSI体系下的新农村太阳能住宅设计研究 ——以两个 2015 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 (TCISEC) 参赛作品为例 ( 2018年第9期 ) [万邦伟 易飞宇 陶鹤友 万蕴 彭昌]
我国新农村住宅的工业化发展亟需一种科学高效可持续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CSI 体系就是借鉴了日本经过多年研究出的 SI 体系,将建筑支撑体和围护体有机分离,实现建筑物的长寿化、灵活性、绿色节能技术化、工业配套化与后期运营管理规范化。笔者根据我国特有的 CSI 体系对中国新农村住宅展开研究,采用“零能耗”建筑技术与理念,高效利用太阳能等绿色建筑技术 [1],以期实现新农村住宅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参加 2015 台达杯设计竞赛获奖方案为例,铨释出未来新农村住宅有序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 · 基于生态空间可占用性评价的徐州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研究 ( 2018年第7期 ) [朱文龙 徐晨旭 舒帮荣 丁自立]
城市开发边界是抑制城市蔓延,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现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研究关注热点,从城市开发边界的起源到我国的引入与实践都有大量的研究。为了丰富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研究,同时探索出一个合理可行的划定方法,本文以徐州市区为研究区域,进行生态适宜性、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分析,通过生态空间可占用性评价模型,对徐州市区的城市开发边界进行划定,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期望能够对其他类似城市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提供一些参考。
-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城市景观色彩研究现状与前景 ( 2018年第7期 ) [范榕 吴寒玉 赵锴铮]
借助 CNKI、万方、维普和 Elsevier Science Direct 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 30 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城市景观色彩要素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国内外年度文献数量呈不断增长的态势,且研究重点逐步聚焦到城市景观色彩感受分析和评价上,而不仅是色彩本身,其中街道景观色彩研究广受关注。通过构建总量数据库,发现城市景观色彩要素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分布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前期研究成果较少后期增长较快,核心期刊变化趋势和国内外年发表情况一致。借助高科技手段和相关实验设备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为国内城市景观色彩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 居民对公租房社区人居环境感知与居住意愿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 2018年第7期 ) [刘晓君 张丽]
站在居民对人居环境需求感知的视角,从配套设施环境、住房条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4 个维度构建“公租房社区人居环境满意度与居住意愿”结构方程模型,利用西安市实地调研数据,探寻各变量对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和居住意愿的关系。研究显示,配套设施环境、住房条件直接正向影响人居环境满意度,人文社会环境间接影响人居环境满意度,人居环境满意度对居住意愿具有显著正影响。文章最后提出提高房屋的质量与功能性、加强配套设施的有效供给以及搭建社区人文交流的平台等提升公租房社区人居环境的政策建议。
- · 城市棕地污染遥感监测与快速识别途径进展 ( 2018年第7期 ) [傅煜 张浪]
城市棕地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其中重金属、烃类有机物是其最主要的污染源,快速准确地对污染棕地进行准确识别、实地定位、动态监测以及定量分析是开展大尺度棕地修复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遥感技术凭借其大面积、多时相、无破坏性、时间成本低等优势成为开展大尺度城市棕地污染监测的首要选择。本文介绍了遥感光谱技术在土壤污染定性探测及定量反演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分别阐述了土壤污染物与裸土光谱、异常植被光谱的特征响应依据,以及不同数据平台下高光谱遥感在土壤污染快速识别及定量化中的应用,展望了利用遥感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城市棕地污染状况的可能性。利用遥感技术评估城市棕地污染类型、分布和影响程度将成为区域尺度城市棕地污染监测与快速识别的必然趋势,为绘制大尺度棕地污染“人体健康图”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