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间消费”理论指导下的主题性商业综合体——南京水游城购物中心建筑赏析 ( 2011年第5期 ) [戴磊 朱馥艺]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商业建筑模式的发展,我国的商业模式从远古先民的“市集”到当今风靡大江南北的购物中心(MALL),日臻丰富的商业经济需求在传统百货业的“目标性消费”与购物中心的“一站式消费”的基础之上孕育出了以体验式消费和主题性建筑设计为特色的新一代大型商业中心。南京水游城作为近年来这种商业模式的代表在建筑设计和功能美学方面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 · 村镇规划发展的阶段、趋势及反思 ( 2011年第5期 ) [赵虎 郑敏 戎一翎]
本文首先从改革开放30 年来的村镇规划发展历程入手,根据村镇发展主要背景、相应法规政策出台顺序等要素将其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的规划特征进行了概括。然后,总结了村镇规划的发展趋势,得出其多元化、区域化、有序化和技术化的规律。同时,从实施角度反思其中经济支撑、体制支持、思想转变和内涵挖掘等紧迫性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 · 农村新型社区低碳理念规划构思——以河底铺为例 ( 2011年第5期 ) [姜秀娟]
自2000 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种种内容,之后新农村规划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开来,最近几年以河南新乡、重庆为首的针对农村的新型社区规划逐渐取得了越来越好的成效,之后农村新型社区逐渐在全国推广,本文以河南新乡河底铺社区为例,基于低碳理念的基础上对社区进行规划构思,角度如下:规划布局、道路交通、绿地系统规划、能源和基础设施规划等方面。以期对同行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 空间句法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南京市河西地区空间结构分析为例 ( 2011年第4期 ) [徐璐 徐建刚]
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已被应用于城市诸多方面的分析,包括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可达性,街道布局等。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公共空间设计,空间句法得出的结论有助于预测空间未来的使用模式且使城市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本文以南京市河西地区为例,对河西地区进行了空间句法分析,根据句法分析的结果对河西空间结构组织以及路网进行了一些建议调整,并对调整后的路网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空间句法的定量分析,空间结构被毫不含糊地表达了出来,分析的结果也证实了空间对发展中心以及轴线的选择具有非常强有力的作用。
- · 基于G I S的南京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 ( 2011年第4期 ) [黄莹 黄辉 叶忱 甄峰 王波]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我国城市居住空间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南京作为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受城市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战略调整的影响,居住空间已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基于2007 年南京都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常住人口统计数据计算了南京都市区各研究单元居住密度,利用居住密度与G I S 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初步探讨居住密度分析方法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 单位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 2011年第3期 ) [柴彦威 塔娜 毛子丹]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表现为均质的城市空间向异质的多元的城市空间转变。单位转型是城市空间重构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单位的空间和社区特点对于构建单位退休者社区和基于新单位制的低碳城市空间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单位的制度因素和社会特征和居民迁居,对于重塑城市居住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单位居民迁居和单位隐性化作用是城市空间重构的中心环节。因此,基于单位视角解读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 转型期公共空间重置背景下的中国城市碎片化研究 ( 2011年第3期 ) [胡咏嘉 于涛 罗小龙]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城市传统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表现为城市公共空间出现了重置倾向。文章以此为背景通过分析公共空间重置对城市空间、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对我国城市碎片化系统地进行理论研究,并在与国外相近案例的比较研究中提出使我国城市更为公平与和谐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 · 社会空间重构背景下的贫困空间固化研究 ( 2011年第3期 ) [袁 媛]
伴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重构的过程,各类型人群在不同地域聚居的格局业已形成。户籍贫困人口、失地农民和流动贫困人口因为迁居能力有限,有被固化在既有居住地域和新贫困空间上的趋势。其结果是加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群体隔离和内卷化,最终导致贫困社区衰退,地域的不利影响凸显。本文建议制定、实施反贫困的地域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城市规划和城市地理学的社会影响力。
- · 城市空间重构——依兰县城发展的选择 ( 2011年第3期 ) [马利波]
通过分析依兰县城空间格局现状以及演变历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系统地阐述了依兰城市空间重构的必然性,进而提出城市空间重构策略,以便能够重构一种更加合理有序的空间脉络体系,更好地引导城市增长和促进城市更新、实现依兰县城的真正可持续发展,并希望能够为黑龙江省中小城市的空间重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 ·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空间形态重构——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 ( 2011年第3期 ) [倪毅 冯健]
以浙江省义乌市作为实证研究地区,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空间形态重构。重点选取和处理了9 个年份的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信息,结合计算扩展强度、扩展梯度、扩展贡献率、分形维数以及开展相关分析等定量方法,对城市空间形态重构特征和机制进行多角度分析,结果表明:义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但速度出现下降趋势;扩展方向从单方向转变为多方向,扩展重点逐渐远离市中心并向外延伸;分形性质逐渐变好,但总体而言主城区的分形形态优于市域;自然、人口、经济、政策、交通、文化等多种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形态重构,但人口、交通和经济构成最重要的3 类因素,这实际上反映了义乌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特质。
- · 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模式探讨 ( 2011年第3期 ) [金云峰 周煦]
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是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绿道一直是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在对绿道概念和规划发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明确了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区域- 城市- 场所”三个规划层面,并选取其中关键的城市层面进一步研究。探讨了适合城市绿道系统的规划方法及模式,对未来绿道系统规划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探索绿道系统规划发展趋势,研究一套具有实际可操作和参考意义的城市绿道系统规划的具体模式,为将来城市绿道建设奠定基础。
- · 设计大于功能——美国形态规范规划控制研究 ( 2011年第3期 ) [林磊 吴伟]
“设计大于功能”体现了形态规范背后根本的哲学观。美国形态规范学会把形态规范定义为“形态规范是实现某一特定的城市形态而对开发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形态规范主要是通过控制物质空间形态创建可预见性的公共空间,土地利用则在其次。”形态规范超越传统的区划方法,关注建筑物和街景之间以及建筑物之间的关系,目的是界定理想的城市形态。
- ·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城市空间管制区划——以南昌市为例 ( 2011年第3期 ) [闵忠荣 杨贤房]
城市空间增长形态受城市多种动力机制综合影响,从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动力机制入手,探讨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南昌市为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进中存在的问题,研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目标,并以城市空间管制区划为抓手,对城市及周边区域进行政策分区,提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健康发展的具体空间管制措施。
- ·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基于安徽省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 ( 2011年第3期 ) [方伟]
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前期研究具有科学研究与规划导向双重特点。针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工作,总结梳理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按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归纳研究方法,从形态、实证和政治经济学角度整理研究脉络。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的目的,提出“理论—资料—分析—规划研究结论—比选方案”的空间结构研究与规划工作框架,并以《巢湖城市总体规划(2009 ~ 2030)》空间结构专题研究为例,探讨总体规划编制中的空间结构研究方法。
- · 政府行为视角下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空间形态演化分析 ( 2011年第3期 ) [李珽 李郇]
自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崛起,其空间演变的特征及动力机制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RS 与GIS 技术方法,从整体角度展现和描绘了改革开放30 年间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城镇空间形态由点状扩张到线状空间,再到形成密集发展带和都市建设圈层的动态演变过程,并从政策变化、城市规划调控等政府行为的角度解释该区空间发展演变的机制,以期为区域协调发展决策与管理提供依据。
- · 南通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与特征研究 ( 2011年第3期 ) [方玲梅 姚庆梅 田蕤新 胡静]
借助G I S 软件支持, 综合遥感影像和其他空间数据, 提取南通市1994 年和2008 年建设用地图形信息, 对南通市自建城设州以来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用传统拓扑分析技术研究南通市拓扑空间特征,介绍了南通市市区建设用地现状,从数量、速度、结构和布局方面对南通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作了总结。
- · 法治视角下《城乡规划法》完善思路初探 ( 2011年第2期 ) [朱菁 张沛 李奕霏 张中华]
针对现行《城乡规划法》存在的缺陷,通过对国外城市规划法治经验的借鉴,提出了法治视角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城乡规划法》完善思路,包括法治规划的社会平衡性、法规间的协同统一,和法之含义的明确界说。
- · 城市规划中交通影响评价的运行机制研究 ( 2011年第2期 ) [刘兴权 刘思璇 尹长林 武思杰]
本文以长沙市为例,阐述了城市规划中交通影响评价的发展和现状,探讨了交通影响评价与城市规划管理中“一书两证”的衔接问题,分析研究了其参与机构、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编制内容以及发展前景,提出了城市规划中交通影响评价运行机制的相关思路,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 · 简论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对上海近代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影响 ( 2011年第2期 ) [朱金 王颖 王超]
作为鸦片战争中最早开埠的城市,上海逐步脱离了中国传统的城市发展、形态和布局模式,开始受到西方城市规划的影响。本文将上海自开埠至建国这一历史时期的城市发展分为租界发展时期(1843 年至1927 年)、国民政府《大上海计划》时期(1927 年至1937 年)、日本占领上海时期(1937年至1945 年)、国民政府《大上海都市计划》时期(1945 年至1949 年)四个阶段,详述了各时期几次规划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对上海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影响。本文认为近代上海是中国接受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先锋据点,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状况。
- · Sub-CBD产业空间组织研究——以东京都新宿区为例 ( 2011年第2期 ) [李仙德 侯建娜]
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产业空间组织的演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商业的集聚与扩散,形成多个Sub-CBD,促进了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本研究选取东京都新宿为案例,探讨交通规划对Sub-CBD 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商业空间组织的集聚与关联。本研究认为政府高起点规划,依托交通枢纽,促进产业空间集聚,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商业一体化,发展有助于Sub-CBD 功能拓展。
- · 国外城市社区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理论研究综述 ( 2011年第2期 ) [杨英姿]
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外CPTED(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的发展阶段及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了
从宏观层面的城市犯罪空间分布研究到微观层面的社区空间环境要素与犯罪关系研究,并对实证研究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表明:国外CPTED 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涉及多学科的交流与融合,完成了由宏观到微观的跨越。国外社区空间环境要素,如领域感、监视性、空间维护、入口控制等与犯罪存在显著关联,强化这些要素表象,可以有效地抑制社区犯罪的发生。
- · 失落的城市街道空间 ( 2011年第2期 ) [宋桐庆 朱喜钢]
在中西方城市空间中,街道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包含公共交往与通道功能,是城市不同职能空间的过渡、缓冲区域。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城市街道空间面临环境质量低下、机动车泛滥、缺乏安全感甚至是名存实亡的严峻形式。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城市发展经验的学习比较,认为道路建设标准单一,机械城市主义思想、经济利益驱动、城市人口、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以及虚拟网络的冲击是街道空间衰落的主要原因,并引入人性化道路标准和共享街道的理念,探索解决我国城市道路现状问题,建设良好街道空间的途径。
- · 对经营型城市更新的反思 ( 2011年第1期 ) [张京祥 易千枫 项志远]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地方政府热衷于经营型的城市更新,注重短期现实经济利益的获取,由此导致了大量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文章在分析了当前经营型城市更新导致的经济与社会负面效应后,指出必须建树更加综合的城市经营目标,实现城市经营与城市更新的良性结合与互动。
- · 城市更新中的利益冲突与规划协调 ( 2011年第1期 ) [任绍斌]
结合城市更新的类型和模式的划分,重点分析不同类型和模式城市更新中的利益主体构成、利益冲突形式以及利益冲突的焦点,认为城市更新中利益冲突的焦点集中在政府、开发商和产权人之间的规则性冲突、分配性冲突和交易性冲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更新中规划协调的公平性、全局性和伦理性立场,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协调策略。
- · 城市更新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定位及其影响 ( 2011年第1期 ) [吕晓蓓]
本文回顾了城市更新及城市更新规划概念的演变, 同时也通过梳理和比较国内各大城市的城市更新规划情况,总结了目前城市更新规划在中国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由于城市更新工作的特殊性,城市更新规划较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其他类型规划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未来城市更新规划可能成为各大城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重点,城市更新规划必将对其他类型规划和规划体系本身产生深刻影响,规划体系应该积极面对,并主动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另外也有必要通过规划体系的改革,将城市更新规划有效地纳入到制度化的规划管理平台中,使之能与法定规划有效对接,使之能更有效地指导城市更新工作。
- · 旧城更新规划导则编制技术: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视角 ( 2011年第1期 ) [杨俊宴 潘奕巍 史宜]
规划与设计导则是城市规划与设计成果法令化的形式,既是行为的先导,又是遵守的法则。本文针对旧城更新的规划类型特点,从土地集约利用的视角分析空间发展三类制约因子,提出各项控制要素,进而构建层次分明、便于操作的导则编制方法,有限的、理性的弹性控制城市旧城空间的发展,为旧城更新提供可读、可视的技术参照依据。
- · 城市规划“公权力”与“公信力”价值取向之辩——NGOs参与汶川抗震救灾的规划启示 ( 2011年第1期 ) [郑晓伟]
研究了转型期我国城市规划“公权力”价值取向的发展困境,指出只有建立在“公权力”基础之上的“公信力”价值取向才是我国城市规划在行政领域内行使其权利和义务的根本。并以N G O s成功参与汶川抗震救灾事件为研究案例,通过对事件过程中N G O s 在参与程度、信息公开、互助合作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公信力”行动准则和目标机制的实证分析,在结合相关国外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城市规划“公信力”价值取向建设的问责机制模型,包括透明度、参与、评估、投诉与回应机制四个维度,从而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对政府公共政策体系中的城市规划提出的新要求提供制度化保障。
- · 城乡建设用地联动规划——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必然与必须 ( 2011年第1期 ) [黄明华 陈默 张静雯]
长期以来,城镇化带来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加的“必然”与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耕地保护的“必须”成为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而城乡统筹下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则有可能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一种思路。本文提出的“城乡土地使用联动规划”是在综合考虑当前已有相关规划类型,在编制要求和方法存在差异的前提下,探索的一种既具有“城乡整体”的总体规划理念,又与当前规划编制体系相衔接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城市——乡村联动土地使用总体规划方法。文章试图以规划为平台落实城乡统筹、以联动方式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发展变化,为解决用地增长和耕地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现“必然”和“必须”的和谐统一。
- · 从废弃地到公园:多元视角的分析 ( 2011年第1期 ) [张健健]
世界范围的经济转型给当代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废弃场地,包括废弃的工厂、垃圾场、军事基地、滨水区等。这些场地往往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对于城市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为此,许多西方城市都通过建造公园的方式对一些面积较大、受破坏较重的废弃地进行改造。文章从生态、社会、文化多元角度对国外有代表性的废弃地景观改造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期望给国内同类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 · 基于步行者视角的兰州市步行环境研究 ( 2011年第1期 ) [白永平 闪爱萍]
近年来,伴随着各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热潮,步行空间被挤占、步行环境恶化问题不断涌现。本文基于对兰州市四个区域520 位出行者的问卷调查,分析城市步行环境存在问题及规划的必要性并提出部分建议,以期对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表明:①现代交通体系中,步行仍是居民的首要出行方式,出行时间与年龄影响出行方式的选择。②收入水平及出行目的决定步行者需求,影响着步行者对步行环境的满意度。③步行环境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④城市步行环境规划必须明确观念、原则、对象,抓落实,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