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综合体布局规划研究——以厦门为例 ( 2010年第12期 ) [李晓刚]
伴随着国内各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城市就业变化下带来的出行模式以及出行需求也在发生着改变。作为城市商业地产开发建设的新模式,“城市综合体”正在国内各经济发达地区建设使用。然而现实是城市综合体往往由商业策划机构进行单体设计,很少从规划角度进行总体分析研究。本文以厦门市为例,从分析城市综合体现状入手,借鉴国内其他城市提出的商业功能区设置标准,确定城市综合体设置标准;最终结合厦门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出厦门市城市综合体布局规划以及实施思路。
- · 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区再开发初探 ( 2010年第12期 ) [袁新国]
开发区启动区是开发区在开发时间和空间上的先发区域,也是目前开发区二次创业的重点区域,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及开发区自身发展需要的驱动下,对这类空间的研究具有很强现实意义。本文以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典型案例,梳理其发展历程,阐述启动区再开发的必要性,评价其启动区在功能、空间、景观等方面的再开发现状,最后阐述了政府、市场、企业和政策等要素对启动区再开发的推动作用。
- · 基于公共设施角度的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 2010年第12期 ) [熊薇 徐逸伦]
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体现,它除了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外,更多的受到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本文以城市内部人居环境为研究尺度,从人的行为特点和需求出发,选择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等公共设施因子作为评价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因素,在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分为基本生活圈和城市生活圈的基础上,研究城市内部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以南京市为例,定量评价城市内部人居环境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的满足情况,发现城市内部人居环境分布具有明显的圈层分异的特点,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的满足情况有所差异,并提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措施。
- · 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 2010年第11期 ) [苏阳]
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作为现代建筑风格中“高技派”的创始人之一,其大胆并且引人注目的设计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现在,罗杰斯主要的精力已经从单纯的建筑设计转移到城市整体规划中来,并且成为了一个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技术的倡导者。本文结合理查德·罗杰斯的有代表性的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作品,分析探讨了他对“可持续城市”的理论研究以及利用自然资源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实践工作。对理查德·罗杰斯是怎样通过更好的设计,创造更紧凑的城市,反映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关系,创造一个更合意的城市生活形式的实践成果作出总结和归纳。
- · 低碳导向下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 2010年第11期 ) [顾大治 周国艳]
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碳排放具有锁定作用。文章针对低碳城市发展目标,从空间规划入手,提出了绿色城市规划策略:构建公交导向的绿色交通体系,发展混合密集型城市和城市单元,建设生态单元与楔形绿地系统,实现在碳来源、碳排放、碳捕捉三个方面的减碳化,真正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
- · 特大城市近郊乡镇总体规划初探——以南宁市为例 ( 2010年第11期 ) [史大联]
乡镇总体规划存在编制主体模糊、规划方法和目标定位较随意、空间布局依附性及利益协调复杂性等特征。具体到南宁市近郊乡镇总规,主要面临发展竞争性、规划被动性与反复性、条块分割、主从关系、利益分歧等基本矛盾。论文还从优化编审组织形式、规划内容方法务实创新、新形势下条块利益协调及多层面推动城乡统筹等方面进行了借鉴与探索。
- · 兰州主城区城市意象空间和意象元素分析研究 ( 2010年第11期 ) [苗涛 李丁 徐晓天]
本文根据兰州城市特色,将林奇的5 类城市意象要素进行细分,并转换为地点场所意象元素,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照片辨别以及认知地图对兰州市民进行城市意象的调查,得出兰州市的公众意象图:以南北向天水路、皋兰路- 金昌路- 城关黄河大桥- 大桥北路,东西向东岗路-庆阳路- 西津路- 西固路等道路及黄河为骨架形成的网格状城市空间意象图。功能分区、行政区划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总体城市意象空间结构,黄河、白塔山和五泉山却起到了边缘要素的功能。总的来看兰州市存在着较为清晰的群体意象即“公众意象”。
- · 基于虚拟地理学观下的虚拟空间对现实(社会)空间互动关系的初探 ( 2010年第11期 ) [吴茜 王兴中 孙洁 刘晓霞]
空间问题与空间相互作用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空间网络化发展趋势不仅整合了科技,而且也连接了人类的组织、社会、文化,从而极大地延伸了人类发展的时空界域。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从地理学角度对网络空间问题的探讨,也逐渐形成虚拟地理学研究方向。虚拟地理学观下的虚拟空间基本特征及其与现实(社会)空间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没有涉及。本文在基于虚拟地理学观探讨虚拟空间对现实(社会)空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旅游现实与虚拟社区的社会空间公正和谐构建理念进行初探。
- · 国际方案征集后的设计整合——以南京浦口中心地区为例 ( 2010年第10期 ) [杨俊宴 阳建强 周慧]
随着城市发展的加速和城市设计工作的日益国际化,国际方案征集逐渐成为业界常见的投标程序,但是在投标后如何融合各国的设计方案,纳入我国建设控制体系,形成能真正实施的建设控制手段,需要大量的研究与整合工作,这些工作不同于单独完成一项设计工作。文章以南京浦口中心地区为例,详细介绍国际方案征集后的综合整合,提出了整合设计过程中应着重解决的要点与难点。
- · 控制开发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研究——以无锡市太湖新城市民中心东侧地块城市设计为例 ( 2010年第10期 ) [汪滋淞]
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项目的核心内容,是城市设计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途径。它把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美好预期与日常的规划管理联系起来,其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的品质。文章从释义、本质与作用、编制与表达等方面对城市设计导则进行研究与论述,并结合无锡城市设计项目导则编制的归纳研究,总结城市设计导则的特性与要素,以期为促进我国城市设计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 · 绿地内旧建筑的改造与利用 ( 2010年第10期 ) [周曦]
我国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大量遗留在规划绿地内的旧建筑,对待这些旧建筑物不能只是简单地拆除更新,选择部分旧建筑进行改造并加以利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绿地内旧建筑改造可以增加绿地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绿地生态保护,同时也更加经济。具体可以采用功能置换、外部空间更新及建筑内部改造方法来实现对绿地内旧建筑的改造。
- · 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 ( 2010年第10期 ) [黄瑛 张伟]
以大都市地区的县域城乡空间为样本,在解析县域城乡空间系统构成的基础上,辩证地阐述了城乡空间融合的内涵与理想目标,提出城乡空间融合是城乡空间关系的顶级状态,也是城乡空间关系的发展过程。最后,提出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所包含的四个方面内容,即区域发展融合、经济发展融合、社会发展融合和空间整合。
- · 转型发展视角下南京城市东部地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 2010年第10期 ) [官卫华 陈雯]
南京城市空间呈现出快速化增长的势头,在空间功能逐步得到优化配置、战略重点更为明确的同时,但开发时序仍不够清晰,存在分散建设、投资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不高的问题。今后考虑到环境容量的约束性和城市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南京城市空间增长亟待转型。基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趋向以及激烈的区域竞争态势等多重发展背景,南京城市东部地区必将成为南京城市空间增长的重要战略空间和弹性空间。本文对其发展回顾与评价、现状分析、发展战略及实施建议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 · “城郊”走向“城中”的森旅历程——以丽水市南明山景区控制区概念规划为例 ( 2010年第9期 ) [吴琳]
“城郊型”风景区向“城中型”风景区转变过程中,城市建设与风景区保护之间面临着现实而又复杂的问题,尤其是风景区的外围控制区域将成为保护与建设的焦点所在。本文通过丽水市南明山景区控制区概念规划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城中型”风景区及外围控制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 ·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住区的规划设计——瑞典斯德哥尔摩新阿斯塔法特住区国际建筑竞赛获奖方案解析 ( 2010年第9期 ) [梁江 杨帆]
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城市住区设计是当今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也是未来城市生活倡导的主题。文章通过对瑞典斯德哥尔摩新阿斯塔法特住区国际建筑竞赛获奖方案进行解析,从城市一致性与可持续开发、都市混合与新旧并置、识别性强的公共空间等方面阐述了瑞典在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方面的创新理念和策略,同时结合新阿斯塔法特住区竞赛获奖案例,归纳和总结出对我国城镇发展与社区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 · 城市规划语境下城市自组织及其系统探讨 ( 2010年第8期 ) [罗跃 段炼]
文章基于自组织理论,旨在化解城市规划的他组织属性与城市的自组织本质间的对立关系,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立足城市规划范畴,从自组织的典型特征及其与他组织的辩证关系对城市自组织进行了辨析,得出规划行为中也有自组织成分的结论,并提出城市规划的自组织与城市内部力量的自组织成正相关;进而构建城市自组织系统,将城市规划的自组织界定为城市自组织的外延部分。最终,提出通过构建开放系统、界定体系范畴、强调对过程的规划来实现城市规划技术体系的自组织完善。
- · 合并中的隔离——对国外封闭社区发展机制及规划应对的思考 ( 2010年第8期 ) [余侃华 朱菁 芮扬]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伴随新自由主义城市空间思潮的影响,以封闭隔离为特征的社区空间私有化现象日趋明显,成为西方典型的城市社区空间景观,这种社区景观被西方学者定义为“封闭社区”。封闭社区的急剧蔓延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产生了诸多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外封闭社区的发展现状、特征、形成机制、经验反思及对中国城乡空间格局演化的启示和规划应对策略。
- · 城市雕塑系统规划的任务与程序探析 ( 2010年第8期 ) [黄耀志 李清宇 赵潇潇]
作为一个城市公共艺术的总体概念时,城市雕塑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城市雕塑系统规划的任务,就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层面上对雕塑系统的布局、主题与题材、体量尺度、背景空间、视域控制以及用地需求等做出具体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并制定实施与管理的措施。针对规划编制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本文论述了城市雕塑系统规划任务与原则,从前期调研、规划内容和编制技术路线、审批程序和规划成果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 · 江南水乡城市道路景观个性的营造——以昆山市顺陈路为例 ( 2010年第8期 ) [赵兵]
以昆山市顺陈路为例讨论江南水乡道路景观个性的营造方式。江南水乡景观特色的营造不但是要体现出江南景观的多种直接要素,更要考虑到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的间接要素,体现出江南水乡诗意的环境氛围,表现出当地固有的历史文化,营造出让当地市民能感到自豪的道路景观。
- · 城市规划期限新视角解读 ( 2010年第7期 ) [胡建锋 朱霞]
城市规划期限研究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文章对规划期限的作用和低效用原因进行了相关探讨;从逻辑关系和规划理论的角度对规划期限进行了分析,并对规划期限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考。
- · 权力视角下的城市形态变迁——以沈阳为例 ( 2010年第7期 ) [王鹤 董卫]
从城市形态出发,将沈阳的变迁划分为明代军事城堡、清代都城和近代奉系统治三个主要阶段。进而分析了上述历史时期内沈阳城市空间、景观形态和建筑形式的特征及异同,同时探讨了权力影响城市形态变迁的途径。最后总结了权力与城市形态变迁的关系。
- · 城市意象理论在休闲旅游特色街开发中的应用——以哈尔滨宏景天地酒吧一条街的可行性分析为例 ( 2010年第7期 ) [徐锐 黄福才]
休闲旅游特色街,作为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特色街的开发成功与否取决于其自身所处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的组合与配置。以哈尔滨宏景天地酒吧一条街为例,通过区位分析、市场分析,以及运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对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完成项目的可行性前期论证。将城市意象理论应用于休闲旅游特色街的空间结构分析,为休闲旅游特色街的定位、可行性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 · 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调整的探讨 ( 2010年第6期 ) [段德罡 王瑾]
文章针对目前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存在的用地分类与工业项目特征不吻合,忽略对土地经济效益的控制,缺乏动态适应性等问题,结合实证研究,提出其控规编制应进行适当调整,以强化工业用地的特殊性和经济性,并结合规划控制的动态适应性对其进行了系统完善,在此基础之上尝试构建一套适合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指标体系,旨在加强工业园区土地的利用效率。
- · 宜居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特色营造与追寻——中德的对比与启示 ( 2010年第6期 ) [林柯余 袁奇峰]
通过对宜居城市建设的政治、经济、社会三个维度的总结,以德国宜居城市建设实践为参照,提炼出围绕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宜居城市”建设在功能、尺度、风貌、历史文化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的举措,探寻了中国“宜居城市”建设小型化、特色化的可行路径。
- · 公权与私权博弈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建设 ( 2010年第5期 ) [张京祥]
本文将城市规划建设置于公权与私权博弈的分析框架下,揭示了城市规划建设以公权干预私权的合法性——维护公共利益。同时,文章客观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面临的公权力异化问题,并指出未来完善城市规划建设行使公权力及其对私权领域干预方式的基本方向。
- · 城市管理中的权力制衡与机制创新 ( 2010年第5期 ) [陈秉钊]
城市规划攸关城市健康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为确保规划的决策正确,准确实施,并置于有效监督之下,在政府行政体制内实行行政三分,战略决策从规划管理局分离出去;战术管理在规划局内加强规章建设,在实行体内监督的同时,加强体外公众监督。
- · 推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度建设 ( 2010年第5期 ) [孙施文 朱婷文]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实施的可操作性,已经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已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在现实中,公众难以真正有效地参与,制度化的公众参与要么流于形式,要么难以达成最终的结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制度建设的角度针对这些提出相应的对策,意图通过完善公众参与的具体制度,保证公众更加有效地参与到城市规划过程之中。
- · 加强规划沟通 均衡决策权力 ( 2010年第5期 ) [张立新]
文章尝试以沟通规划思想方法分析我国建设规划过程中的权力现状,提出规划决策者的权力观念急需转变,公众参与规划决策权力的法律保障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设想在以下方面改进规划决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决策权力的均衡分配和决策者沟通意识的养成;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信息公开机制;沟通调解机制;换位思考教育等。
- · 面向政策和制度设计的区域规划 ( 2010年第5期 ) [胡佳 高华央]
本文通过对当前区域规划的国内外观背景进行分析,明确了加强政策和制度设计在当前区域规划中的必要性。同时通过新一轮的区域规划与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轮城镇体系规划的对比分析,明确了新时期区域规划在规划理念、工作重点、规划方法等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政策制度设计层面进行了方法和对策的探讨。最终得出结论:立足于政策和制度设计的区域规划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 · 城乡统筹规划中城乡发展权转移研究 ( 2010年第5期 ) [谈步稳 马璇]
城乡统筹的目标导向一种理想的城乡关系,而统筹城乡则是指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操作手段。当前的研究更侧重于城乡统筹理论研究,而实施领域的研究仍然很缺乏。文章以发展权转移为切入点,通过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抓住当前城乡关系的核心问题——土地、社会保障问题,即与城乡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重点研究城市近郊区的城乡统筹,为城乡统筹的推行提供可操作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