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安市工业生态化水平测评研究 ( 2018年第6期 ) [刘淑茹 贺萍]
在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形势下,西安市的工业生态化转型已是刻不容缓。为明确其工业生态化发展现状与主要影响因素,将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对工业产值的弹性脱钩值作为动态指标,建立工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安市 2001—2015 年的工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研究表明 :工业烟粉尘去除率、工业企业利税总额、能源消耗情况与污染排放情况在主成分中有较大载荷,是影响工业生态化得分的主要因素 ;研究期内西安市的工业生态化主成分综合得分逐年上升,工业经济虽与资源消耗逐步实现脱钩,但并未与工业污染排放实现脱钩 ;进而在分析西安市工业生态化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分别从健全补偿政策、建立生态导向的发展规划体系、推动区域工业生态化转型等方面提出促进西安市工业生态化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 · 京津冀地区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 2018年第6期 ) [胡彪 程达]
以能值分析法作为账户统计工具,运用 S B M 模型指数对 2005-2014 年京津冀地区城市新陈代谢效率进行时空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 :通过考虑非期望产出的 S B M 模型对新陈代谢效率进行测算能够准确地反映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实际水平 ;2005-2014 年京津冀综合代谢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格局上由 2005 年的“低分散”转变为 2014 年的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高集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污染治理投资水平与新陈代谢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但显著性较低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水平与新陈代谢效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则对新陈代谢效率有负向作用。
- · 品不够的风景 ——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的生态智慧及人居意义 ( 2018年第5期 ) [李奕成 张薇 王墨 兰思仁]
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是以都江堰渠首工程为核心,经历代发展而形成的成都平原上的区域引水工程系统。工程营建“顺势”进行布局,并“巧藉”自然而立工程主体。工程系统因人居需求“度情”发展,水量控制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工程认知以及技术水平逐代提升。树立正确的生态工程观是都江堰数千年不衰的关键所在,其蕴含的生态智慧产生了广泛的区域示范效益。平原水系格局变迁下的区域人居调适、城市形态演进以及地域景观的生成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以点带面”式多层面人居意义的具体表现。
- · 杭州市土地覆被变化与地表土壤渗蓄管理雨水绩效的空间分异研究 ( 2018年第4期 ) [张善峰 钱爱华 陈前虎]
本文使用 3S 技术、SCS-CN 模型、影子工程法研究杭州市地表覆被变化与地表土壤渗蓄管理雨水绩效的空间分异,结论显示 :杭州市及各城区土地覆被均呈现显著的建设用地对耕地的捕捉,土地非农利用趋势明显。杭州市地表土壤渗蓄雨水总量与总价值呈下降趋势 ;林地与耕地是土壤渗蓄雨水与管理雨水价值的作用主体。各城区地表土壤渗蓄雨水量与管理雨水价值整体均呈现下降趋势,上城区呈现相反趋势 ;整体呈现中部城区最低,近边缘城区其次,远边缘城区最高的空间格局。各城区单位面积土壤渗蓄管理雨水效能 ( 渗蓄雨水量与管理雨水价值 ) 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上城区呈现相反趋势 ;整体呈现中部城区低、边缘城区 ( 除江干区 ) 高的空间格局 ;但是效能差异没有各城区土壤渗蓄雨水量、雨水管理价值的差异性显著。
- · 基于RS和GIS的武汉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研究 ( 2018年第1期 ) [张杨 江平]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快速推进,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凸显,成为了当前主要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应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武汉市地表温度进行了定量反演,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城市热岛效应十分明显,主城区形成岛屿状的高温区域并且界线清晰,与城市边缘的郊区、乡村形成鲜明对比;(2)在研究时段内,城市热岛的范围面积不断扩大,并且与武汉市的城市空间扩张方向较为一致。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热岛面积随之扩大,绿岛面积不断缩小;(3)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与热岛强度分布范围关系密切;(4)城市内的水体空间与绿色空间对于分割热岛空间,缓解热岛现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基于LCP的洛阳市多功能复合型绿道网络构建研究 ( 2018年第1期 ) [刘欣嵘 尹海伟 徐建刚 孔繁花 侯玉洁]
近年来,城市绿道网络研究受到学术界、城市管理者和民众的日益关注。本文以洛阳市中心城区为例,采用最小费用路径(L C P)方法,利用城市内部各类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特色,并兼顾城市居民的多种需求,分别构建了研究区的生态绿道网络、遗产绿道网络和通勤绿道网络,通过GIS 空间叠置分析得到了研究区的多功能复合型绿道网络。研究结果对合理确定研究区绿道网络的空间结构、建设重点地段和建设时序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与依据。
- · 武汉市城市通风廊道挖掘研究 ( 2017年第10期 ) [尹杰 詹庆明]
城市通风廊道是利用夏季盛行风改善城市气候和环境的一种生态节能方式。通风廊道即气流可顺畅流过的区域,使城市外围郊区新鲜洁净的冷空气通过通风路径导入城市内部。本文梳理出当前普遍使用的通风廊道划分方法——基于粗糙度长度和迎风面积密度。在迎风面积密度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街道高宽比和高度变化程度的风道划分方法。以武汉市主城区建成环境为例,在迎风面积密度较高的区域,可以采用街道高宽比和高度变化进行深度挖掘。
- · 生态控制线划定方法比较研究 ——基于珠海市与云浮市的比较分析 ( 2017年第10期 ) [顾正江 闵程程 刁彩虹 林俊强]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不断侵蚀城市生态本底。为解决此问题,“生态控制线”应运而生。本研究认为,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差异会导致其划定生态控制线的模式有所不同。研究选取广东省珠海市与云浮市作为研究案例,比较二者的生态基底和生态控制线划定方法,总结这两种划定模式:一是坚持生态优先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协调落实相关规划为主识别生态要素管理边界,以生态控制线被动限制城镇发展边界;二是以生态建设为动力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强化生态保护的完整性为目标识别生态要素管理边界,以生态控制线主动引导城镇空间有序拓展。这两种模式能为我国生态控制线研究提供方法、模式和理论借鉴。
- · 基于透视学原理的旷地型风景资源周边环境高度控制模型——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实证分析对象 ( 2017年第10期 ) [邱冰 张帆]
旷地型风景资源在当代城市中属于稀缺性视觉资源,其周边环境的高度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课题。利用透视学的原理分析了人眼观察不同距离景物时存在的两条规律,以此为基础一方面剖析了现行的高度控制方法存在的某些问题;另一方面设计出了旷地型风景资源周边环境的高度控制模型。模型包括控制级别的分类、主要视点的选择、周边环境高度的算法、高度控制范围的算法四个部分。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实证对象,运用模型提出其周边环境的高度控制方案,并进行现状评价。实验过程及结果证明了研究方法的可靠性。
- · 生态瓶颈因子优先的城镇生态敏感区评价方法探索 ( 2017年第9期 ) [牛强 李县 于立]
本文认为某些生态因子具有瓶颈特性,一旦它们的评价值超过敏感阈值,对应地段的生态敏感性就会急剧提高,而不论其他因子的评价结果,本文称这类因子为生态瓶颈因子。据此,本文根据变权理论,提出了生态瓶颈因子优先的变权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它在综合多个因子评价结果过程中,对超过敏感阈值的瓶颈因子会动态增加其权重以保证这些敏感地段在最终评价结果中得以体现,从而反映出瓶颈因子的作用,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其他生态因子的效果,评价结果更为合理。最后,以毗邻湖北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陶港镇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 · 转型期园林绿化的城市困难立地类型划分研究 ( 2017年第9期 ) [张浪 朱义 薛建辉 张桂莲 仲启铖 傅煜]
生态修复在城市内涵式提升阶段,具有改善“城市病”和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园林绿化在改善人居环境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立地条件与植物关系,这个古老而永恒的科学问题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参考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林业科学研究中森林立地和困难立地的相关概念和内涵,重点阐述了转型期园林绿化的城市困难立地概念及其范畴;提出了城市困难立地立地类型划分的3个主要依据:(1)大尺度与中尺度格局以森林立地分类基本原则为基础,(2)直接人为干扰影响应该特别强调,(3)必须特别关注土壤、水对植被的刚性约束;建立了基于园林绿化的城市困难立地类型划分体系,共计3个一级类别、12个二级类型。
- · 城市棕地绿化植物物种优选方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 2017年第9期 ) [张浪 曹福亮 张冬梅]
城市棕地绿化是对城市棕地再利用的最佳方式之一,是对其生态系统整体恢复和全面优化的一个过程。作为棕地绿化的主体,植物种类的选择尤为关键。论文以上海市5个试验样地为例,针对其棕地类型及受污染程度,阐述了棕地绿化植物物种的优选方法,以期为不同棕地类型和同型不同区位棕地的植物物种优选提供借鉴。
- ·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小区多功能立体化复合排水系统 ( 2017年第9期 ) [贾蔚 陈昌仁]
为了解决传统排水系统在小区车库污水和阳台排水收集、小区面源污染控制等方面的弊端,以居住小区为单元,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从屋面、墙面、地面出发,采用低影响开发的相关技术,构建了多功能立体复合排水系统,以期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支持,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
- · 基于2SFCA的武汉市低收入者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 2017年第8期 ) [岳邦佳 林爱文 孙铖]
城市公园绿地为购物娱乐设施消费能力较低的低收入者提供休息、交往、游乐的免费活动场所,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武汉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计算研究区内低收入者基于步行、自行车、公交三种交通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洛伦兹曲线和区位熵的方法,分析公园绿地分布和低收入人口的相关性和空间匹配程度及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交通方式下研究区内街道的公园可达性差异较大,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内部两极分化的特征;(2)公园绿地可达性与低收入人口分布呈现较弱的负相关关系,在公园绿地规划布局选址时没有把低收入人口的出行便捷程度考虑在内;(3)基于公交交通方式下研究区内公园绿地分布和低收入人口分布呈现出空间匹配的格局,而中心城区低收入人口集聚的街道基于步行方式公园可达性较差,需要在这些区域增加规划公园绿地及其之间的绿色廊道来实现区域公平。
- · 中国低碳城市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基于共词聚类法和战略坐标图 ( 2017年第8期 ) [申立银 杜小云 李天坤 郭振华]
低碳城市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其现有研究呈现出庞杂、散乱的态势,缺乏总结性的文章来梳理该领域研究现状。本文对198个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中低碳城市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整理得到高频关键词。通过运用EXCEL软件得出共词矩阵,然后整理出相异矩阵和相似矩阵;运用SPSS软件,将共词得到的相异矩阵进行聚类分析,按类团展示中国低碳城市的研究近况;最后绘制战略坐标图,显示不同研究的地位。通过上述研究,可以清晰直观地给学术研究者展示低碳城市研究的现状,以便低碳实践者快速准确地收集低碳城市的信息。
- · 基于碳排放构成因子的城市住区低碳规划要素体系构建——以重庆主城为例 ( 2017年第6期 ) [颜文涛 俞诗言 邹锦]
为了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后果,开展低碳住区建设的实践意义重大。通过对重庆主城住区的调查研究,探究住区碳排放构成因子及其特征,采用矩阵分析法分析碳排放因子与低碳规划要素的相关性,结合现有法定规划体系和居住区规划内容,构建基于碳排放因子的低碳住区规划要素体系,提出关键规划要素导向下的低碳住区空间环境类、土地使用类、设施类、行为活动类的减碳路径。
- · 以低碳出行为导向的住区绿色步行系统构建研究 ( 2017年第6期 ) [李春聚 姜乖妮 刘晓倩]
住区是人们每日出行的起点和终点,住区步行系统对于城市低碳出行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针对目前住区步行系统建设现状,结合绿色步行系统的内涵,提出了整体性、连续性和多元和谐的绿色住区步行系统构建原则,并从住区规模控制、出入口设置、相邻住区融合、与公交站点的联系、健身循环回路的构建和步行环境提升等六方面提出了构建方法。
- · 海南省新型城镇化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2017年第6期 ) [许海平 钟茂初]
借助熵值法测算2008-2014年海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在克服内生性问题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市县层面检验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和人均收入等因素对海南省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城镇化的各方面内容,是一个相对更优的指标;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能源效率有负向影响;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能源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未来能源效率提升有持续的促进作用。
- · 城市环境客观绩效对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关系及改进策略研究 ( 2017年第3期 ) [王虹燕 李杰]
本研究使用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公众对城市环境满意度和城市环境客观绩效数据,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城市环境投入并不一定能带来公众满意度水平的提升,与理论假设不符;公众满意度与城市环境客观绩效中的效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提高效率有助于满意度水平提升;公众满意度与客观绩效的效果性呈现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比起投入类和效率类指标与满意度的关系更加紧密,可见当前中国城市环境绩效需要重点关注并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效果。研究最后从投入、产出和过程3个角度提出了提升城市环境公众满意度的相关策略。
- · 东北三省城市规模、紧凑度对能源消耗的作用机制研究 ( 2017年第3期 ) [韩刚 袁家冬]
本研究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对象,提出假设:①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能源消耗增加,提高城市紧凑度可以降低能源消耗;②城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紧凑度降低导致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增加。在假设的基础上构建度量城市规模和城市紧凑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回归估计方法,借助Eviews分析软件,对堆积数据分三组进行分析,第一组的解释变量为所有省份的城市规模和城市紧凑度的一级指标,被解释变量为能源消耗总量,第二组的解释变量为所有省份的二级统计指标,被解释变量为人均能源消耗,第三组为分省份的城市规模和紧凑度一级指标,被解释变量为能耗总量。回归结果显示,城市能源消耗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提高城市紧凑度对降低城市能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不同的城市由于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不同,提高紧凑度对抑制能源消耗的作用强度不同,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差异。
- · 墨尔本城市景观树种规划策略及其启示 ( 2017年第3期 ) [王祝根 李晓蕾 夏管军]
在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等理论与规划思想指导下,我国城市未来将面临生态环境的全面优化和提升。从树种环境适应性、树种选择与技术改良、树种评价三个角度对墨尔本城市景观树种的发展历程、规划原则、目标以及规划策略做了相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相关规划现状做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以期对科学推进我国城市景观树种规划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 · 融入理水理念的江南水乡道路雨洪管理研究 ( 2017年第2期 ) [赵兵 毛钦艺 韦薇 唐健]
快速但不健康的城镇化使得江南水乡城市内涝、缺水、水污染等问题并存,且日趋严重。江南水乡道路常沿河而设,路面雨水未经处理直接通过管渠排入周边河道,引发了严峻的雨洪管理问题。理水作为改善水体径流方式、促进自然水循环尤其是微循环的理念与方法,是中国特有的具有“生态智慧”的雨洪管理方法。本研究总结江浙地区经典园林理水案例的相关经验,提炼出“疏、引、阻、汇、净”的地域化理水手法、“梳理河水、绿地引水、生态理水、湿地净水”等基本流程。进而依据路面、道路两侧绿地和周边水系三者之间的竖向衔接关系,提出三种雨洪管理模式,巧借道路两侧绿地在路面与水系之间建立理水通道,设置引水溪流和人工湿地。从而形成由源头、中途、末端共同组成,具有中国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道路雨洪管理控制措施链。
- · 中国大都市生态足迹的比较研究——以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为例 ( 2017年第2期 ) [胡正李 葛建平 韩爱萍]
生态足迹方法是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四大都市1997-2014年的人均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比较研究。结果显示:①总体上,北京的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相比1997年减少了25.8%;上海的人均生态足迹变化较小;天津和重庆的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上升趋势,2014年相比1997年分别增长了49.5%和71.8%。②在足迹构成中,四大都市的化石燃料用地足迹所占比重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成为影响人均生态足迹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控制生态足迹的增长,本文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 城市密集地区生态廊道网络规划研究 ——以广州都会区为例 ( 2017年第1期 ) [吴婕 李晓晖 龙闹 萧敬豪]
城市密集地区的生态空间管控对于城市生态健康的维护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城市密集区经济与人口聚集、土地价值高,其生态用地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尤其尖锐。本研究以广州都会区为例,基于对城市热岛缓解、生态连接度提升、水系功能完善、道路绿带预控等多重目标构建生态廊道网络体系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管控与实施思路,以期为城市密集地区的生态空间规划控制提供参考。
- ·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乡村绿道网络构建策略研究 ——以宁海县胡陈乡绿道规划为例 ( 2017年第1期 ) [范勇 赵明远 赵兰勇]
快速城镇化使乡村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部分乡村地区的盲目城镇化造成了乡村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和社会结构的诸多问题。本文在对乡村绿道特征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乡村绿道网络建设协调乡村自然生态、文化资源、产业要素、游憩需求以及公共服务等因素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并结合宁海县胡陈乡乡村绿道网络构建,对以“分层+ 叠加”为基本思路的乡村绿道网络规划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基础调研——要素解析——功能分解——合成优化——方案比选——修正深化”6 个步骤为基本规划框架的实践路径来构建乡村绿道网络,研究一套具有参考意义的乡村绿道规划模式。
- ·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生态停车场优化设计研究 ( 2017年第1期 ) [侯嘉琳 李俊奇 王文亮 刘超 任艳芝]
随着我国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停车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效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转变传统停车场径流雨水以排为主的设计理念,在生态停车场建设中纳入低影响开发技术,合理布置及优化设计低影响开发设施,能够有效提高停车场自身的生态效益。
- · 当前美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规划方法和实践 ( 2017年第1期 ) [汪晓茜 孙智 黄越]
随着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充电设施建设未来几年将步入爆发式增长阶段,面大量广的充电设施建设必将会对城乡空间和环境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尽早将其建设纳入空间规划和设计层面进行统筹考虑和系统研究已刻不容缓。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产业大国,美国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规划研究上起步早,方法成熟,实践成果显著。本文系统梳理了美国主流基础充电设施的一些规划思路、方法、案例等,同时分析了其特殊充电设施——特斯拉汽车多层次适应性的充电布局体系及特色,以期对我国刚刚起步但势头强劲的充电设施空间规划研究和实践工作产生启迪。
- · 泸州市限建区划分方法研究 ( 2016年第9期 ) [赵苑迪 朱明仓 辜寄蓉 李俊]
以泸州市为例,从保护自然资源的角度,提出了泸州市的限建要素,并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版)》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五类限建分区。在限建要素和五类限建分区的基础上,采用三种不同方法对泸州市进行限建分区,得出以下结果:(1)基于限建要素分区,给定了泸州市城市发展的刚性边界和弹性边界,刚性边界和弹性边界分别占泸州市总面积的17.01%、36.43%;(2)基于限建指数分区,得出了泸州市可以开发建设的区域面积比例为43.95%。
- · 基于共生理念的风景资源保护与城镇协调发展研究 ——以大理“山水家园”建设为例 ( 2016年第9期 ) [陈耀华 周华庆]
共生理念下的风景资源保护和城镇建设对于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下的我国城市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共生理念的相关概念和内涵,以大理坝区和大理风景名胜区苍山洱海片区为研究范围,从城景共融的资源价值、城景共存的问题矛盾两个维度对共生理念下的大理“山水家园”的资源基础和现状问题进行了解读,进而从资源发展观、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功能分区和城镇风貌设计四个层面提出了以“苍洱大观”的自然风光、深厚久远的南诏文化和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特色,因地制宜地保护大理“山水家园”的“山、水、林、田、城”5 大要素,协调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城镇建设,利用城景共建的相关政策和规划理论实现大理“山水家园”城景共生的健康发展。
- · “削山造城”之生态影响的论战及思考 ——以兰州新城为例 ( 2016年第6期 ) [马蕾]
以兰州为代表的诸多中国城市为应对土地资源匮乏,突破空间限制开展了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土地开发项目,“削山”以造新城。这一举措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引发了包括开发商、媒体、学者、政府、市民等在内的不同群体的论战。论战结果虽不甚清晰,但仍揭示了城市发展中的一些普遍问题,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