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纹理断裂商业街区规划弥合——以厦门市台湾商业街区改造规划为例 ( 2009年第3期 ) [陈志诚]
弥合城市纹理断裂商业街区纹理缺失,
增强商业街区活力,是现代城市管理者
及规划师面临的现实而具有挑战的问
题。本文以厦门市台湾商业街区改造规
划为例,通过新要素的介入,旧要素的
更新利用,在历史传承和现状更新基础
上,考虑街区功能、文化、环境、交通等
四个方面新旧要素的交替作用,实现商
业街区公共空间的回归,创造新城市空
间和公共生活。
- · 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中村”非正规部门与“城中村”改造——深圳市蔡屋围、渔民村的案例研究 ( 2009年第3期 ) [尹晓颖 闫小培 薛德升]
本文分析了“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的特
征和形成原因,指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
化、正规供给渠道不畅、规划的缺失、管
理的不到位等因素是目前深圳非正规
部门主要集中在“城中村”的主要原因,
由此引发对蔡屋围的综合整治和渔民
村的全面改造两种改造模式的反思。从
宏观看,现有改造多是从实施规划的角
度考虑,而规划往往注重物质规划、轻
社会因素,这种重物质景观的改造模式
过于简单化;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看,
“城中村”村民出租房屋的非正规经济
活动是一种房地产开发行为,渔民村的
全面改造还不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
房需求,蔡屋围的综合整治模式应是主
体改造模式,不同改造模式可以同步推
进;从社区的角度看,“城中村”属于一
种类型的社区,“城中村”改造应在社区
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最后,对如何通过
“城中村”改造使非正规部门正规化和
社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城
中村”改造可以将村民视为房地产开发
的主体之一,将其纳入正规房地产市场
体系,将社区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体系。
- · 悠悠三十载,漫漫规划路——以市属规划院视角回眸审视我国城市规划行业变迁 ( 2009年第3期 ) [赵辉 殷健 李晓宇 由宗兴]
改革开放30 年之于中国,可谓岁月峥
嵘,万象更新。我国的城市规划行业
也随之有了30 年的伟大变革、30 年的
春华秋实。市属规划院的发展历程就
是城市规划行业嬗变的最直接写照。
本文调取了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 0
年存档项目的数据及信息,准确记录
了这座城市的规划编制历程,也从一
个特别的视角回眸审视我国城市规划
行业30 年的发展变迁,以期对未来城
市规划行业发展提出审慎的判断和理
性的思考。
- · 城市滨水区更新设计——以杭州江河交汇区城市设计为例 ( 2009年第3期 ) [张如林 卢新宇 孙鹏 孙伟]
城市滨水区更新与复兴是当前我国城
市规划与建设的热点。本文以杭州市江
河交汇区城市设计为例探索城市滨水
区的更新设计。规划以“文化休闲、现代
活力、生态和谐”为设计理念,着力打造
多功能滨水公共空间以及宜居的滨水
住区。
- · 城市物质空间结构中的点元素 ( 2009年第3期 ) [韩晓峰]
本文基于建筑师的立场,提出点、线、面式解读当代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抽
象性元素视角。接着,重点讨论了物
质空间结构诠释和城市建筑分析与设
计中的点元素。以具体的设计案例说
明了点元素在城市建筑分析与设计过
程中的作用。最终,揭示了点元素对
物质空间结构的诠释与操作的双重作
用。
- · 上海新城建设中的景观“迪斯尼化”倾向 ( 2009年第2期 ) [郑颖]
文章重点讨论了上海新城建设中的景观风貌问题,具体通过对上海新城建筑景观的分析,指出上海新城风貌塑造面临的不是“风格化”的问题,而是“迪斯尼化”的问题,进而将建筑景观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入手进行研究,试图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对新城景观的“迪斯尼化”现象作出解释,指出这类景观对于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的影响,以及可能导致中国设计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失语的危险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 · 新加坡新市镇规划设计的探究与启示 ( 2009年第2期 ) [王蕾 袁中金]
新加坡政府因住者有其屋政策的成功实施而闻名于世。新市镇与地铁的整体规划,以及由地铁连接的城市公交便捷系统,构建了一个和谐有序、层级分明的花园城市。规划的保障、实施及后期管理、为保障交通采用的电子收费系统及抑制小汽车数量发展政策,对于空间的巧妙处理、以及城市的保护与更新为我们建设中国的城市提供了借鉴。
- · 探索弹性多元的我国城市设计制度建设途径 ( 2009年第1期 ) [唐燕 吴唯佳]
文章从界定城市设计制度概念、研究我国城市设计运作的制度环境、剖析我国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矛盾和争议三个角度入手,探讨了我国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适宜策略和途径。
- · 关于我国空间管制规划体系的若干分析和讨论 ( 2009年第1期 ) [张玉娴 黄剑]
本文讨论目前空间管制的3大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管制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首先介绍各自的政策法规并作文献综述,由此发现3大规划的重叠点和不同点,指出当今中国空间管制方面存在的悖论和矛盾,并提出若干建议。
- · 浅析城市轴线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 2009年第1期 ) [成 亮]
城市轴线是城市规划中一种常用的空间组织手法,在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中都能找到城市轴线的存在,本文通过对城市轴线的基本概况与特征的分析,并以北京和巴黎两座典型的城市为案例,分析了城市轴线在中外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 · 南京工业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对策 ( 2009年第1期 ) [何世茂]
面临国际资本和制造业基地转移的机遇,面对现有工业基地分散和产业结构不完全合理的实际状况,适逢国家宏观调控和土地政策的进一步紧缩,南京的工业将如何走?文章分析了南京工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南京工业用地需求与供应关系,提出南京工业发展的思路和空间分布对策,并对适应南京生态环境、生产质量等要求提出了发展措施。
- · 广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与发展策略 ( 2009年第1期 ) [张建峰 杨木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州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地上空间高度密集化,地价随之暴涨。要遏制这一趋势,达到控制城市增长,增加城市容量,缓解交通堵塞,增加人们的活动空间,实现不占或少占土地的目的,开发利用广州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成为必然的选择。文章主要探讨了广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了关于广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策略,希望能够对广州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意见。
- · 法定图则与地方发展框架的比较研究 ( 2008年第12期 ) [吴晓松 缪春胜 张莹]
本文以深圳法定图则和英国地方发展框架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立的背景、编制的内容及编制与审批过程等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比较和总结,吸取各自的优点,以期为探索国内地方层面的法定规划新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 · 广州开发区的地域空间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 2008年第12期 ) [王峰玉 李瑞霞]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广州开发区经历了起步发展、快速扩张、综合优化3个阶段,其空间形态也从“孤岛”状、“串珠”状进而演化到“团块状”的特征。政府的政策体制导向、跨国公司的示范作用和产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是开发区地域空间演变的重要动力。同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空间的不断扩张,开发区正向着地域空间一体化、内部功能综合化、空间布局多样化和空间环境内涵化的态势发展。
- · 南京市道路系统对城市形态演变作用分析 ( 2008年第12期 ) [胡畔 王振波 王兴平]
通过对南京历年城市道路的发展历程的介绍和对比,建立主要公路以及主城内部连接主要公路的主干路道路网络轴线模型,运用缓冲区叠合分析、相关性分析及成对明智比较分析得出,城市道路系统尤其是城市公路的建设是影响南京市城市形态发展演变的主导因素,除此之外自然地形、河流、政府导向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发展,它们同道路网系统一起塑造着南京总体城市格局。
- · 塑造活力街区——沈阳中街商业步行街人性化研究分析 ( 2008年第12期 ) [张海畅 彭晓烈]
步行商业街是一个城市最富有生命力的场所之一,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沈阳中街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现状存在的问题,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人性化商业街区的若干重要组成因素进行了探讨,以期塑造更加富有魅力和活力的城市商业公共空间。
- ·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优化——以合肥市为例 ( 2008年第12期 ) [张华如]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而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取决于绿地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合肥市为例,在分析城市绿地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优化进行了探讨。基于景观生态规划最优化原则,立足于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基本构型,提出保护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绿色廊道网络和增加绿地斑块的景观格局优化途径。文章旨在探讨合肥这一园林绿化质量层次较高的城市,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 基于居民认知的城市水域景观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以开封市为例 ( 2008年第12期 ) [曹新向]
保护城市水域景观,并加强其开发利用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尝试从居民意愿的角度出发,以开封水域景观保护和开发利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分析了开封居民对开封水域景观特色、保护和开发的认知和态度。基于此,提出开封水域景观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城市水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决策方法。
- · 近百年来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 2008年第11期 ) [姚秀利 王红扬]
通过对大连近百年来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变化过程的分析,归纳得出自1899年以来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殖民统治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异;二是消除阶级、阶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异;三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异。通过对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的形成机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的形成机制主要可分为五大层面:社会制度、市场经济、技术变革、城市管理、居住心理。
- · 新制度主义方法论对我国城市空间发展内在机制研究的启示 ( 2008年第11期 ) [李强]
城市空间发展的内在机制本质上可看作是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人类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互动过程,选择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是我国城市空间发展内在机制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新制度主义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三方面均能给我国城市空间发展内在机制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最后在新制度主义方法论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我国城市空间发展内在机制研究的初步分析框架。
- ·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的新探讨 ( 2008年第10期 ) [相秉军 顾卫东]
分析了在《城乡规划法》背景下控规编制的新要求,提出了“宽编制、严执行”的设想,以提高控规的适应性。
- · 中心城区概念辨析 ( 2008年第10期 ) [段德罡 黄博燕]
中心城区规划在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被明确规定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部分,但只是在其中提出中心城区规划的内容,对中心城区的概念没有明确解释;直至目前,国内的法律、文件及权威部门均没有对中心城区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对中心城区概念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如主城区、中心城等一系列的概念,在使用时,较为混乱。中心城区规划是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重要内容,如果不对中心城区的概念作出辨析,势必影响中心城区规划的科学性,进而导致城市总体规划的不合理性。因此,对中心城区概念的辨析非常有必要。
- · 创建城市和谐公共活动空间方法探讨——以“百里柳江”景观概念性规划的公共空间设计为例 ( 2008年第10期 ) [陶德凯 农红萍]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通过对交往关系与空间形式关系的分析,提出我国当前的公共空间建设应当充分发挥空间设置对交往关系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共空间模式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公共空间的要求与对策,并结合“百里柳江”景观概念性规划的公共空间设计,介绍了创建和谐空间的关键性问题。
- · 人性化空间设计与大学校园规划——以宁波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为例 ( 2008年第10期 ) [凌莉 徐进 陈芳 张金荃]
高校发展、社会变迁给传统的校园空间造成冲击。虽然校园规模变大了,新建筑变多了,道路变宽了,但空间的活力程度却大大下降了。究其原因,是人性化关注不足。本文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分析大学生的各类需求,以宁波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为例,阐明如何将人性化设计理念应用于校园规划设计实践。
- · 现代城市空间和谐模式的特征 ( 2008年第9期 ) [陈群元 喻定权]
和谐的城市空间模式,会使城市空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使城市各项功能高效运转。人类对城市空间和谐模式的追求变化映射了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需要与变化。但由于城市规模大小、经济水平、人文习俗、社会制度与自然环境基础等的不同,现实中很难找到一个适合于每个城市的空间和谐模式。基于此,结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探讨了城市空间和谐模式应该具有的特征,以期为各城市在构建和谐空间结构与模式提供借鉴。
- · 转型期上海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探讨 ( 2008年第9期 ) [李仙德 白光润]
转型期间,上海城市空间重构主要表现在郊区化、城市土地利用优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新城市空间浮现、公共空间失落、历史文化街区消亡等方面。影响上海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主体是政府、企业、个人。政府通过制度和政策经营城市空间,企业通过市场实现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个人主要通过对居住空间选择等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居民活动共同驱动着上海城市空间重构。
- · 基于GIS的开发区产业空间布局评价研究——以常州市天宁经济开发区为例 ( 2008年第9期 ) [章建豪 王兴平]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开发区产业空间的布局现状与存在问题,建立一个基于多因子的评价体系,并剖析其对传统开发区产业空间规划的影响。同时,通过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常州市天宁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空间布局进行研究探讨,为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 · 规划设计期决策的困境及出路探讨 ( 2008年第9期 ) [张晓阳 张海燕 孔德永]
决策失误或者决策不良将会使城市规划丧失方向。规划进入设计操作阶段后会遇到大量具体而细碎的决策问题。本文对目前规划设计期决策所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反思,分析了影响设计决策科学性的原因,探讨了实现规划设计期科学决策的出路。提出应进一步完善设计决策机制、决策技术方案和决策理论研究,使决策向全面、科学、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 · 空间构形的内在可读性与寻路设计 ( 2008年第9期 ) [丁顺 周晓文]
本文旨在探讨空间构形的内在可读性与在寻路之间的关系。在对常州某区域进行虚拟寻路实验后发现,空间构形的内在可读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主体在寻路过程中的表现。笔者相信研究结果对城市设计特别是寻路设计将会有很大帮助。
- · 城市纪念性空间的功能整合与空间套叠——雨花台烈士陵园江苏公安英烈纪念墙及纪念广场剖析 ( 2008年第9期 ) [张四维]
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内江苏公安英烈纪念墙及纪念广场为例,从城市纪念性空间场所功能的整合、场所空间的套叠,以及场所精神的把握入手,探讨了类比“城市综合体”这一实体的“纪念空间复合体”的“虚空”范畴。随着城市用地紧张的不断加剧,原有城市纪念性空间在无法扩展的前提下,逐渐向一种功能、空间、精神高度综合的形式演进,趋于浓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