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松翠柏慰亡灵———浅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室外景观的处理 ( 2008年第9期 ) [董谦]
- · 基于城市本质认识的城市规划模式探讨 ( 2008年第8期 ) [高军波 张润朋]
城市本质上可看作是人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建筑物。基于此认识构建城市规划模式,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从城市居住功能、就业功能、交通功能和游憩功能四个方面构建宜居城市空间环境,在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证公众利益诉求、延续城市文脉,打造人文城市、关注弱势群体,实现人际公平、促进城市规划体制改革,注重价值层面真理的阐述。
- · 重庆市区县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合川区实证研究 ( 2008年第8期 ) [杨玲]
在推进城乡统筹、《城乡规划法》实施、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转变的过程中,旧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研究合川区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实例,为重庆市区县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他省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 · 浅析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道路网体系的相互关系 ( 2008年第8期 ) [刘威 张玉一]
文章首先总结了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道路网布局的历史演变历程,进而分析了城市空间形态与道路网体系之间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协调城市空间形态与道路网体系的若干建议,以期支撑城市空间的集聚拓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 基于历史文脉的滨水旧工业区改造和利用--新加坡河区域的更新策略研究 ( 2008年第8期 ) [邓艳]
本文从历史文脉的角度出发,研究新加坡河区域在新加坡历史发展中的演变, 着重从总体规划结构、分区规划策略、建筑形态控制等方面分析新加坡河旧工业区改造和利用中的设计手法。针对其改造成果和后续影响,总结滨水旧工业区改造的经验。
- · 苏南地区村庄空间特色初探 ( 2008年第8期 ) [李正仑 汪晓春 季成源]
从苏南地区村庄传统空间特色入手,研究其基本空间特征,并探讨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基本空间特征的继承和发扬,从而打造具有苏南地区传统空间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 中山大学南校区校前区空间特征分析及建议 ( 2008年第7期 ) [林琳 林敏慧]
本文以中山大学南校区的4个校前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语义差别法(SD法)和直接观察法等对各个校前区空间的现状特点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分析位于校园不同功能区的校前区使用者及其行为差异,以及不同的行为特征对空间的需求差异,对不同主导功能的校前区空间提出设计建议。
- · 吕梁山区小城镇建成区扩展研究——以娄烦县城为例 ( 2008年第7期 ) [周国宏]
根据实地调查及获取的相关资料,以位于吕梁山区腹地的小城镇——娄烦县城为例,分析了近20年建成区扩展的特征。认为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建成区扩展方向的主要因素;交通线路是影响其扩展模式的主要因素;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新交通干道的建设、空间欲望的满足、国家政策及县城总体规划的引导和传统文化观念等则是影响其扩展规模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建成区扩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 · 从自组织角度重新定位城市规划 ( 2008年第6期 ) [赵晔 姚萍]
通过分析自组织占主导地位的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提倡变换城市规划角色,从他组织(城市规划)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发展模式转换为自组织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发展模式。他组织需要站在更高的位置,对自组织进行调控,以此充分发挥城市系统内部机制的协调作用,以遵循自然规律的方式来解决各种存在的或即将产生的城市病。
- · 法国城市旧工业区更新的公共政策研究——以里昂维斯地区为例 ( 2008年第6期 ) [黄燕]
传统城市工业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衰退现象是城市复兴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之一。首先概述法国城市复兴与旧工业区更新的理论背景,再以里昂的维斯地区复兴项目为例介绍城市旧工业区更新的公共政策,最后通过总结法国经验,以期对其他城市的旧工业区更新提供借鉴。
- · 复兴滨水区,构建精神港湾——厦门港片区更新与改造研究 ( 2008年第6期 ) [赵晓波]
城市滨水区的重建是重塑城市精神与形象的契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本文从对厦门港片区的城市经济、人文历史、生态环境与城市格局进行综合分析出发,围绕“塑造一个富含历史文脉和人文资源的渔港形象”这一主题,提出了厦门港片区更新与改造的具体方案以及项目开发实施策略。
- · 基于人本需求的园区规划思考——以南京高新区总体规划为例 ( 2008年第6期 ) [申翔 沈政 张超]
我国高新区建设已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城市化是其必然,但高新区的主体人群构成决定了高新区规划并不完全等同于城市规划。文章以南京高新区总体规划为例,通过对主体人群的调研,剖析他们的工作、消费、心理行为等具体的文化特征,从而了解其特殊的需求,进而确定高新区规划中的结构模式、用地组成、用地比例、总体形象及环境建设等重点问题,规划一个人本需求下的高新技术园区。
- · 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及调控路径 ( 2008年第6期 ) [刘艳军 李诚固]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社会等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组合。本文以长春市为研究对象,回顾了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轨迹,划分六个发展阶段,认为因子促生-支撑、产业催化-带动以及政府调控-引导是驱动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机制。分析了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培育城市南部“副中心”、强化城市地域功能结构调整、推进中心城区的空间轴向扩展以及构建城市空间优化的支撑系统等方面提出了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调控对策。
- · 道:一个“超现代”城市规划框架——卡尔·芬格胡斯《向中国学习——城市之道》解读 ( 2008年第5期 ) [王金岩]
卡尔·芬格胡斯在《向中国学习——城市之道》一书中,建构了一个时代转型期的“超现代”城市规划框架。这个框架在反思现代主义的弊病和吸取中国道家思想精髓基础上,将“道”、“字”、“阴阳”、“无为”、“风水”和“德”作为主要元素,形成了一个城市规划游戏的“道德”格式塔。该框架并非是一个普适的城市形态模式,没有流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迷恋和个人“乌托邦”。其来自于中国的“道”,很值得中国规划师在思考的基础上将之再中国化。
- · 马克思的时空观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启迪 ( 2008年第5期 ) [李阎魁 袁 雁]
论文通过对马克思的时空观分析,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按活动的内容,可以将其划分为实体、关系、信息和时间几个阶段。并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应该立足于城市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时间”将是其发展的核心,减少劳动时间的时空距离,增加自由时间的活动空间将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方向。
- · 厦门市海平面上升规划对策 ( 2008年第5期 ) [李晓刚]
厦门作为滨海城市,海岸线长达154km,海平面上升将对厦门的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在城市建设中考虑或预留海平面上升影响因素带来的需求,本文参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海岸地区评估准则,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议的至2100年海平面上升1m作为评估前提,重点对厦门因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规划建设方面的对策建议。
- · 中国小城镇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 ( 2008年第5期 ) [华颖 程泊淞]
我国小城镇规划引入城市设计理论是个新课题,国内的实践不多。如何建立适合小城镇的城市设计理论,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对象、类型和不同阶段设计内容,按照城市设计研究的不同方面进行探索,力图渐进式研究小城镇城市设计理论的核心问题,进行成果的编制和实施研究。
- · 南京湖南路与夫子庙商业街的商业模式比较及对策研究 ( 2008年第4期 ) [王珉]
商业街是中心城市蓬勃发展的商业模式。南京的商业街建设,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湖南路和夫子庙商业街,二者的商业模式各有不同。本文就两大商业街的顾客客流量、年龄、职业、学历、月收入等因素的调研数据进行比较,初步探讨二者商业模式的异同,对二者的交通设施、布局功能、发展管理三方面提出改善对策,以及提出错位经营打造生态商业街观点,为今后提升商业街的竞争力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 · 高密度城区点状绿地研究——以南京老城为例 ( 2008年第4期 ) [王佳成]
针对目前我国高密度城区点状绿地规划和建设中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对南京老城内的点状绿地进行了实地调研,以期获得典型的高密度城区点状绿地现状,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此为基础,对高密度城区点状绿地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 · 城市组群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2008年第3期 ) [王士君 吴嫦娥]
鉴于目前城市规划和城市地理界在社会经济实践领域承担的关于城市群和都市区的应用研究任务愈来愈多,而相关的理论尚不完善、认识尚不统一的实际情况,论文对城市组群、城市群、城镇密集区、都市区、都市连绵区、大都市带、城市带等相关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和进一步的界定,尤其强调了相关概念的关联和区别。论文认为,城市群是城市群体发育到高级阶段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城市组群是城市群形成演化的中间形态,同时也是城市群地域结构的构成单元;“城市单体→城市组群→城市群→都市连绵区”是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有序发展过程。
- · 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研究 ( 2008年第3期 ) [谢涤湘]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近年来我国新兴的一种规划类型。本文首先对法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规划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指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商业网点发展的特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兴起的原因和规划编制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 ·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以青岛为例 ( 2008年第3期 ) [李传斌 潘丽珍 马培娟]
首先分析了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编制现状,继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思路和内容,并结合青岛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进行了实践,认为这一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对我国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的完善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 198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市住区开发的空间极化 ( 2008年第3期 ) [顾翠红 魏清泉 黄文炜]
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研究198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市住区开发的空间极化问题。从外围地区空间层次来看,不同区县之间以及不同镇、街道之间住区开发项目的集中度差异很大,存在着严重的空间极化问题;从中心城区空间层次来看,不同区之间在新住区开发和旧住区改造两方面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空间极化问题。住区开发的空间极化会造成职住过度分离、住区空置率居高不下等消极作用,建议采取住区空间拓展与产业空间拓展联动、特殊政策引导、增加公共物品有效供给、避免公共交通节点过密开发等手段以消除其消极影响。
- · 老工业基地城市棚户型低收入住区改造模式探讨——以沈阳市为例 ( 2008年第3期 ) [林春梅 王敏锋]
以老工业基地城市沈阳为例,总结了当前政府和学界对城市棚户型低收入住区改造方式的利弊,并通过调查分析目前沈阳存在的低收入住区居住状况和居民意愿,在此基础上,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索一种可行性的低收入住区改善模式。
- · 局部与整体——近现代西方城市建筑理论中关于建筑与城市关系的类型分析 ( 2008年第2期 ) [唐斌]
建筑的演变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建筑与城市关系的论述在西方城市建筑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归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基于形体秩序的城市建筑理论,基于一般系统论的城市建筑理论,以及基于复杂系统论的城市建筑理论。这些理论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对城市微观元素与城市系统关系的认知变化,为处理当今城市建筑锲入城市的策略与方法提供有益借鉴。
- · 轴线的中端——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图书馆设计 ( 2008年第2期 ) [齐昉 齐康]
- · 基于地域信息传递城市文化的景观设计——以兰州水车博览园为例 ( 2008年第2期 ) [刘起 刘奔腾]
从概念出发讨论地域与景观的关系,进而论述了地域信息是城市景观的自我辨别的根本因素。结合兰州水车大观园的实践,提出景观设计应传递城市本土的地域信息以求达到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目的。
- · 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若干探讨——基于广州市番禺区控规编制的检讨 ( 2008年第2期 ) [柏巍]
通过对广州市番禺区2000年以来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情况的回顾和检讨,探寻控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而提出控规应以维护公众利益为核心,以市场需求和综合协调为导向,针对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开发项目及不同的土地用途,因地制宜地编制,以引导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 · 我国产业规划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 2008年第1期 ) [吴扬 王振波 徐建刚]
当前产业规划面临编制依据不充分、随意性大、可操作性差、落实困难等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产业规划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产业规划的内涵、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产业规划布局、产业协调与区域整合等,但目前我国产业规划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及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产业规划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丰富和完善产业基础理论体系、注重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定量系统模型、完善产业规划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
- · 宏观尺度城市设计为基础的城市景观综合分析——以广州为例 ( 2008年第1期 ) [刘小南 刘洪杰 王兵]
城市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城市景观发生改变,而城市景观的改变又可反过来影响一个城市的功能与服务。持久的高速城市化,导致城市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的空间环境都处在前所未有的巨变之中,机遇和风险并存。经常性地对城市景观做不同类型和专题的回顾,乃至综合评价均是十分具有建设性的。从中能大量总结关于城市景观变迁与城市功能服务之间的互动关系,吸取和归纳当中宝贵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城市家园。为帮助城市景观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个城市景观综合评价框架。如何振兴老城区而不进一步损害其城市风貌,同时营造宜居的新城区来满足定居城市人口客观上高速增长的需要,是许多中国城市必须长期应对的两大挑战。广州的例子具有一定的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