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朝建康都城规划手法初探 ( 2009年第9期 ) [范骁]
六朝建康是南京史上首次以都城建置而
大规模建设的开端,作为国都达360年,
始自公元229 年至589 年止。作为古都
之一,虽有悠久历史,但关于其建城状
况、空间形态的共识鲜见,本文以空间
研究为目的,以尺度研究为切入点,以
文献资料、现实地理、考古发现以及前
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六朝建康都城的
空间形制作出一种探索,并探讨其规划
意义上的合理性。
- · 探索精明增长理论在我国城市规划的应用之路 ( 2009年第9期 ) [朱江]
本文在深入分析精明增长理论在美国的
产生原因、理论精髓、实现途径和实例运
用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城市规划、城市
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和我国运用精明增长
理论的有利条件分析,指出我国运用精明
增长理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本文
从精明增长的实现途径出发,针对我国存
在问题,提出了明确政府责任、加强区域
规划宏观调控力度、完善控制性详细规
划、加强TOD发展模式应用和有效控制新
区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建议,旨在探索一条
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精明增长应用之路。
- · 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灰色用地规划研究 ( 2009年第9期 ) [郑皓 杨忠伟]
本文承接“精明增长”的内涵提出了灰
色用地的概念,阐述了灰色用地的分
类,探讨了灰色用地规划的内容和方
法,明确了灰色用地的选区方法、提出
了灰色用地的规划过程与特征。
- · 旅游资源资本化规划 ( 2009年第9期 ) [张琳 刘滨谊]
旅游资源资本化是一种以价值为导向的
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旅游
资源资本化规划可以为旅游区的开发建
设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是旅游发展规
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山东泗水泉
林泉群风景区为例,具体探讨了旅游资
源资本化规划的方法、模式等问题。
- · 地域传统与时代特征的碰撞 ( 2009年第9期 ) [刘长春 张宏 范占军]
传统地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使南
通城市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城市色彩。在
城市大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南通传统建
筑色彩逐步丧失、城市色彩缺乏系统性
的现状急需改变。最后,本文提出了南通
城市色彩的规划策略。
- · 公共文化视角下城市设计的指标与分析框架 ( 2009年第9期 ) [王新跃 仲德崑]
城市文化建设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要
求,与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的背景相适
应,公共文化的建构是当下文化转型中
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采取从文化视角
探讨城市设计的路径,目的是研究城市
设计促进公共文化发展的可能性。以定
性分析研究方法,归纳了基于公共文化
理念的若干城市设计指标,根据这些基
本指标,建立城市设计的一个基本分析
框架,以此作为分析评价城市设计是否
可以促进公共文化、促进理想城市场所
形成的标准。
- · 遗址公园模式在城市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 ( 2009年第9期 ) [王军]
近年来,我国大量遗址面临破坏或潜在破
坏的威胁,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困难重重。
遗址公园模式的提出为城市遗址的保护
与展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本文在对
城市遗址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
遗址公园的保护理念及作用,归纳了遗址
公园存在的三种类型,并在唐大明宫遗址
公园概念设计的研究中,提出了遗址公园
规划的三大原则——严格保护原则、可识
别性原则、可逆可还原性原则,进而阐述
了遗址公园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 · 城市总体规划对多组团城市物质空间安排的实施效果分析——以兰州市为例 ( 2009年第8期 ) [汪昭兵 杨永春]
运用GIS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
时期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四类用地
实施效果发现:(1)在多组团城市中,城
市规划如果对该城市的某一组团在做城
市规划方案时有很明确的城市职能定
位,那么该类职能的城市规划用地实施
效果比其他承担综合职能组团的城市规
划实施效果要好;(2)从选取的四类用
地来看,不管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
革开放以来,工业用地的实施效果最
好,而居住用地和仓储用地的实施效果
都比较差;(3)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物质空间安排的实施效果
并不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实施效果要好。
- · 城市规划管理实施过程中的矛盾与协调初探——以一起规划管理行政诉讼为例 ( 2009年第8期 ) [王鹏飞 王桢]
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或城
市详细规划被批准后城市当局对规划实
施的管理,主要包括城市用地的管理和
城市各项建设的管理。本文分析了城市
规划管理中各利益相关主体,对规划管
理实施和公众利益之间产生的各种冲突
与矛盾做了初步探讨,指出城市规划管
理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
建议。
- · 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对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 2009年第8期 ) [陈有川 范静]
揭示了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必然导致
城市建设由“发展需求决定新增建设用
地供给”转变为“新增建设用地供给选
择发展需求”,分析它对城市空间增长、
规划布局、用地配置、开发强度变化和
开发时序选择的影响,并从合理引导城
市发展和科学编制城市规划角度对以上
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 · 谈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城市边缘区的规划问题 ( 2009年第8期 ) [姜秀娟 赵淑玲]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的前沿地区,是城乡
作用力交织碰撞的地域空间,同时也是城
市建设发展中变化最大、发展最迅速、问
题最多和最敏感的地区。本文从城市规划
专业的角度,分析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应用
特征、城市边缘区规划时应注意的问题,
并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提出建议。
- · 商业与轨道交通相结合的理性设计 ( 2009年第8期 ) [代晓利]
世界范围内经济发达的城市大都建立了
完善的城市公交系统,其中城市轨道交
通系统与城市商业生活紧密结合,更以
其便捷、高效的特点成为城市交通和生
活的命脉。目前国内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速。从某种意
义上,轨道交通的节点就是人流的节
点,更是城市商业生活的节点。从建筑
设计角度而言,如何更理性地将二者有
机结合,创造出高效而又宜人的空间效
果,是在进行交通建筑设计的同时,急
需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希望本文对
商业与轨道交通理性结合的设计方面所
进行的初步研究,会对同类型的商业和
交通节点的建筑设计规划提供一定参
考,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 · 以灵动、活力、关联再造城市特色水湾——“十里银河湾”周边地带城市设计案例探析 ( 2009年第8期 ) [刘晨宇 张建涛 李广慧]
在我国,城市滨河水系的规划设计日益
受到关注。本文以郑州市“十里银河湾”
周边地带城市设计为例探讨滨河水系的
开发、更新与发展,提出规划应注重“功
能多元整合、景观关联互动、要素开放
渗透、整体活力发展”等相关理念,共
同打造一幅刚柔相济、水景一体、突出
整体性的生动城市景观。
- · 庞庄工业广场概念性更新改造方向探析 ( 2009年第8期 ) [张威 常江]
分析总结了徐州市庞庄工业广场在矿区
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现状下存在的问题。
通过比较现有矿区改造模式,结合庞庄
矿区社会背景和自身特点,从科研开发
和城市文化传承的角度探索庞庄矿区功
能结构的重组方向和更新改造的可行性
措施。
- · 城市规划视野下的物流园区规模预测——以济南市为例 ( 2009年第7期 ) [吴琳 沈德熙]
规模预测是物流园区空间布局及用地模
式确定的主要依据,目前城市规划专业领
域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物流园区规模
确定方法。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相关
学科已有研究及探索的基础上,从城市规
划的视野出发,提出基于定量分析与定性
分析有机融合的物流园区规模容量分析
方法——主体定位与多模型分析法,并在
济南市峨嵋片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进行了
实证。
- · 城市化过程中武汉城市景观系统的演变特征 ( 2009年第7期 ) [梅琳 龚胜生 颜俊]
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景观的扩
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市的景
观系统发生了剧烈改变,各类型景观都
处于不断的相互转移和变化过程中。在
概括武汉城市景观演变历程的基础上,
从城市景观系统的层面,以定量分析为
基础,结合定性分析方法,分别对其要
素、结构和功能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得
出,武汉市城市景观要素的演变最主要
表现为建成景观不断吞食生态景观和农
业景观的过程。城市景观结构发生变化
主要表现在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
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优势度指数则呈现
逐渐降低的趋势。从景观利用程度来
看,各类型建成景观变化幅度最高。武
汉城市景观的功能演变主要表现为功能
分化过程和交互式分布模式。分析城市
景观系统演变特征,能为改进武汉市景
观结构和功能提供理论支撑,为探索武
汉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景观的未来发
展趋势打下基础。
- · 景观和我们的城市发展 ( 2009年第7期 ) [孙蕴路 宗良纲]
过去20多年,大部分中国城市经历了大
规模的开发和建设,新的城市形象迅速
形成。但面对这种速成结果,除了“量
大”和“快速”方面的成就感之外,人
们对城市环境的质量,以及对城市形象
的突变开始提出质疑。幸运的是,城市
景观的介入缓和了人、城市及自然间的
紧张关系。本文在阐述景观含义的基础
上,列举景观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并结合国内外优秀城市景观作品的赏
析,讨论目前国内景观建设的不足之
处。
- · 创新和整合可持续住宅设计——马尔默Bo01欧洲住宅展览会“探戈”街坊经验谈 ( 2009年第7期 ) [钱锋]
文章以近年北欧可持续住宅设计的示范
作品——瑞典马尔默Bo01欧洲住宅展览
会“探戈”街坊为例,通过详细的调研,
从场地到总体格局、户型、能源利用、色
彩、景观设计、户用智能控制系统等方
面综合展示了欧洲当前先进的兼顾舒
适、人性化的可持续住宅设计策略和效
果,以期为当代中国生态型居住建设中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 · 基于主体利益相关性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 ( 2009年第6期 ) [何子张]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政策活动,是各种主体
基于不同利益目标相互作用的过程。新古
典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
不断地发展和修正“理性经济人”假设。理
性自利假设为我们理解城市规划的公众
参与提供新的认识视角。在新制度环境
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的改进,应该
基于“主体利益相关性”确定参与规划过
程的主体、内容和程度。
- · 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作用与角色探讨 ( 2009年第6期 ) [肖红娟 张翔 许险峰]
新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在法律上进一步确
定了城市特色塑造的必要性。在急于摆脱
“千城同貌”尴尬局面的目标下,赣榆城市
特色的塑造就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文章
研究了如何通过空间布局、绿地景观系统
等方面,整理赣榆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品质
意境,打造赣榆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艺术
特色,构筑赣榆整体景观的形象框架,塑
造赣榆充满“河海灵韵”的滨海城市特色。
- · 风景名胜资源的地段性保护与系统完善——中山陵园规划建设回顾 ( 2009年第6期 ) [杨红伟]
风景名胜资源并非相互割裂的孤立文保
单位或景观点,风景名胜地段的整体性和
连续性具有独特价值,应在风景名胜资源
保护与利用中予以充分关注。文章结合中
山陵园风景区的近年实践,进行阐述归
纳。
- · 新城乡规划法下的城市特色塑造——以赣榆县城市特色塑造为例 ( 2009年第6期 ) [方豪杰]
新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在法律上进一步确
定了城市特色塑造的必要性。在急于摆脱
“千城同貌”尴尬局面的目标下,赣榆城市
特色的塑造就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文章
研究了如何通过空间布局、绿地景观系统
等方面,整理赣榆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品质
意境,打造赣榆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艺术
特色,构筑赣榆整体景观的形象框架,塑
造赣榆充满“河海灵韵”的滨海城市特色。
- · 城乡专项规划编制特点探讨 ( 2009年第5期 ) [邱强]
城乡专项规划是在城乡总体规划的指导
下,对城乡要素系统中的某一类或若干
类专门设施进行的系统性的空间布局规
划。文章在分析城乡专项规划内涵、特
点的基础上,立足于对目前城乡专项规
划编制中存在的现实困境的分析,从编
制主体、编制层次和编制内容三个方面
对城乡专项规划的编制协调整合进行了
初步探讨。
- · 西北生态脆弱地区工业园区规划研究 ( 2009年第5期 ) [段德罡 戴海雁]
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正陷入“贫困——
掠夺资源——环境退化——进一步贫
困”的“贫困陷阱”。如果要遏制生态环
境继续恶化的趋势,以农业为主的产业
结构需要改变。文章分析了西北地区发
展工业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以及国内
产业分工带来的机遇,揭示了规划建设
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城乡规划法》、新
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出台的背景下,
结合项目实例论述了西北生态脆弱地区
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
的协调措施:在资源承载力基础上进行
区域合作,以确定工业园区产业定位;
严格进行空间管制,以保护生态环境、
限制工业用地的无限制扩张;规划建设
高效率工业园区,确保土地资源有效利
用。
- · 区域整合:文化的可能角色及其实现——关中城市群规划的启示 ( 2009年第5期 ) [潘春燕 刘洋 王红扬]
区域规划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内部
条件、问题、需求差异性都很大的不同
空间单元,通过何种手段能够被联合成
为一个协调共赢的整体。既有研究和实
践最终归结到管治体制和区域基础设施
建设两方面,空间的协调利用则是上述
两方面手段的结果。文章认为,文化作
为一种精神、价值“共享”,理论上应该
可以对促进区域整合方面发挥关键性作
用。进一步,文化如何在区域整合中扮
演更重要的角色?文章作者参与完成的
对关中城市群规划进行的相关探索为解
答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些启示:首先,进
行整合的区域内部单元大都具有共同的
文化特征;其次,文化对区域内部和外
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内在于建立认
同,形成整合的基础,对外则是凸显差
异,成为区域的象征;两个方向共同作
用,把区域作为具有独特文化品质的单
一整体单元进行营销,文化成为区域整
合的有效手段;第三,文化载体的空间
特征使文化成为区域整合的可操作手
段;第四,文化由于无界限、长久性等
特征,成为整合区域的可持续的关键要
素。这一案例部分地反映了当前中国区
域规划中对文化因素的理解和处理。
- · 从策略孵化到空间再创造的城市复兴新思路——以泰州市三河地区复兴设计为例 ( 2009年第5期 ) [沈政 申翔]
基于“重振”的目的,对泰州古文化发
源的三河地区进行了城市复兴设计研
究,与普通的城市设计不同,本研究重
点在于提供形象的复兴设计方法,首先
提出整体层面和重要功能空间的分级复
兴策略体系,搭建复兴的理论孵化平
台,再通过具体的示范性规划操作,在
总体方案设计的指引下,对包括居住复
兴、商业复兴、滨水旅游空间建设等重
点功能空间复兴进行模式化研究,由虚
到实,避免复兴理论的空泛化,最大程
度地保障了在物质空间层次的价值空间
再创造得以实现的可能性。最后对策略
和实践的契合点提出一些启示建议。
- · 县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江苏赣榆县为例 ( 2009年第4期 ) [程同升]
文章分析了赣榆县的空间利用特征,
找出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
空间发展的趋势和影响因素,并提出
了区域空间分类指导、城镇空间集聚
发展、产业空间协调对接和基础设施
共建共享等空间发展战略措施。
- · 基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空间管制研究——以南京市金陵监狱地区为例 ( 2009年第4期 ) [王宝强 徐建刚 蒋海兵]
以南京市金陵监狱地区为例,以GIS 分
析技术为手段,选取影响该地区土地
开发和城乡建设的高程、坡度、坡向、
洪水、地质、水域、植被七个因子作
为衡量指标,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
方法,进行了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此
基础上将该地区划分为规划调控区、引导开发区和严格保护区,制定了相
应的土地开发策略,对总体规划、土
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具有重要的引
导作用。
- · 论文化要素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以宁波梁祝文化产业园概念规划为例 ( 2009年第4期 ) [张琳]
以宁波梁祝文化产业园概念规划为例,
具体探讨了文化要素在旅游规划和开
发中的运用问题,提出要深入挖掘文化
的内涵和特征,将文化融入到旅游区的
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旅游产品开发、旅
游活动策划的全过程,并形成文化产业
链,使文化成为贯穿整个旅游活动的内
在灵魂。
- · 基于边缘视域的山地滨水空间土地利 ( 2009年第3期 ) [邱强 徐千里]
山地滨水空间是山地滨水城市的重要
发展空间和公共开放空间,具有典型的
水陆结合部边缘性特征。文章针对当前
山地滨水空间土地利用中出现的山地
滨水生态敏感区被恣意占用、土地利用
类型单一、土地超强度开发、山地滨水
景观风貌受到破坏等现象,基于边缘视
域的角度,在剖析山地滨水空间边缘性
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环境边缘区与
建设边缘区内在生态关联的规划设计
理念与方法,着重从土地利用形态、土
地利用类型以及土地利用强度三个方
面进行分析与控制,并提出了基于“四
线”管控的具体土地利用规划导引措
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