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内生驱动机理实证研究 ( 2020年第10期 ) [王忠君 张琼锐]
培育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对旅游地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研究以T P B 为理论视角,将道德规范与低碳知识纳入T P B 构建理论模型,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440 位旅游者样本进行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与道德规范通过低碳旅游行为意向间接驱动低碳旅游行为;(2)知觉行为控制对低碳旅游行为意向不存在驱动作用;(3)低碳知识通过行为态度间接驱动低碳旅游行为。文章研究的成果有利于补充低碳旅游行为的研究成果,并为旅游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参考依据。
- · 基于宣传口号的南京市旅游形象社会公众感知研究 ( 2020年第6期 ) [赵琳 章锦河 陆佩 陈草惠]
本文利用南京市旅游委员会公开网络征集的8611 条旅游主题形象宣传口号,采用内容分析法,根据名词、形容词、动词的指示特征,从认知、情感和意动3 个维度,分析了南京市旅游形象的社会公众感知。结果表明:南京市旅游总体形象“六朝古都,山水金陵”的感知特征突出、“认知为主,情感为辅”的感知诉求明显,具有“核心—次核心”的感知表征结构;社会公众对南京市旅游认知形象的感知差异明显,对旅游资源、环境和产品的感知居多,对旅游服务和设施的感知不足;情感形象以“乐”和“好”为主,包括快乐、喜爱、赞扬、相信和祝愿;意动形象包括旅游供给方的欢迎邀约,及旅游需求方的休闲度假、游览观光、体验感受、口碑推荐等动机和行为。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未来南京市旅游形象的建设方向。
- · 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时空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 2020年第4期 ) [朱婷 黄丽]
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124 个城市为例,结合空间自相关和区域差异测度方法,选取2011 年、2013 年和2016 年为研究时间节点,对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时空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旅游景区分布的热点区和冷点区具有明显的时空继承性,且热点、冷点区空间集聚现象显著,地理邻近效应突出;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在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呈现不同结构模式,分别为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旅游景区的整体时空分布均衡程度不断增加,但区域内部差异显著:中游地区的旅游景区时空分布趋于均衡,下游和上游地区则呈现集中态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时空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品牌塑造、创新意识等内在驱动力以及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交通建设等外在驱动力。最后,提出了景区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 · 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与旅游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 2020年第3期 ) [程智 贾铁飞]
通过社会网络法和熵值法分别计算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和旅游环境综合发展水平,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与旅游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研究发现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与旅游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通过对旅游流网络结构指标值与各旅游环境评价指标位序关系的对比分析,剖析不同区域耦合协调分异机理,在此基础上从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优化两个层面提出上海旅游流与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关系优化策略。
- · 基于大数据的多时间尺度城市旅游流特征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 2020年第1期 ) [许丹丹 王茜雅 张建新 赵宁曦 颜丙金]
基于南京“智慧旅游”监测平台的大数据,本文分析了“年度季节变化”“节假日期间的日变化”“时刻变化”不同时间尺度下闲暇日来宁游客的旅游流时间分布特征;引入引力模型和齐夫位序—规模法则,建立不同时间段内来宁城市客流引力位序,全面细化地探究了旅游流的时间特征。研究表明:①南京市年度旅游客流分为旅游旺季、淡季和平季,呈现“峰林结构”;②节假日每日旅游客流分布均为单峰型结构,且客流量峰值均出现在假期的中间时段;③节假日实时旅游流量总体上呈现出倒“U”型,每日客流峰值基本上出现在10:00-17:00 ;④以不同时间段的阻尼系数作为景区吸引力指标,发现闲暇日的长短影响景区吸引力;⑤南京旅游吸引力的客源市场省份等级结构符合齐夫位序—规模法则,是以江苏省为首位客源市场的首位型分布,且为单分形结构。本研究为南京旅游在节假日期间客流量的控制和疏散等方面提供了一定依据。
- · 122 旅游│ TOURISM 内生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地社会网络结构分析 ——以苏州市W 村为例 ( 2020年第1期 ) [周莉 丁金华 贺风春]
乡村旅游地向内生发展模式过渡,行动者间的主体地位更迭。本文以社会网络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以苏州市W 村为案例,分析乡村旅游地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景区经营单位和地方各级政府单位,分别从经营管理和政策引导这两个角度,主导着W 村旅游发展;景区经营单位的中介中心度最大,初显内生式发展的特征;村民群体所体现的内生力呈明显趋利性,内生式转型尚不完全;区位优势与乡村旅游地的内生式发展进程间尚未呈正相关性。
- · 台胞入境旅游线路的空间格局与特征分析 ( 2019年第12期 ) [张卉 张家榕]
本文对台湾雄狮旅行社2351条线路行程以及包含的省市级行政单位进行提取和量化分析后发现:在入境游的基本特征方面,台湾同胞倾向于选择知名度较大或和台湾本地旅游资源差异较大的旅游热点区域,并对枢纽型目的地较为依赖;在线路的空间模式方面,台湾团队客源主要选择多目的地完全环游模式和区域环游模式,并且主要以途经一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路线为主;在线路的空间分布方面,在全国范围尺度中呈现出强烈的空间聚集特征,形成“三带两圈”的聚集分布特征。
- · 基于文本大数据的游客旅游意象感知挖掘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 2019年第12期 ) [顾渐萍 王远斌 刘贵文 田宗舜]
利用旅游者对重庆市景点的旅游评价大数据,通过基于 Word2vec 的词向量模型进行语义挖掘,识别城市旅游意象感知要素类型,结合游客情绪表达分析旅游认知意象和情感意象的对应关系,以及意象感知的空间分异。研究发现重庆市的旅游意象分为空间感知、旅游核心吸引物及旅游支持体系这三个层面以及具体十类意象,游客感知以正面积极为主,但也对交通及旅游服务等因素给予较多负面评价。研究表明在利用 Word2vec 工具处理网络文本基础上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可有效提取意象感知要素,便于分析城市旅游意象结构体系和感知情况,为利用社交媒体大数据实现城市旅游意象感知、指导城市旅游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 · 基于引力模型的旅游客源市场时空收敛分析 ——以南京市为例 ( 2019年第10期 ) [王婉玉 刘培学 张建新 魏瑞兵]
基于旅游引力模型的逆向推导及超制图学理论,通过南京客源城市游客量与百度指数,计算66 个大中城市至南京的可达距离与吸引距离,通过原地图的变形形象地展现并分析客源市场的时空收敛及特征。结果表明,交通与通讯技术的“时空收敛”效应对南京市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产生明显作用,旅游现象及网络搜索行为下所反映的人们前往目的地旅游的可达距离与吸引距离均表现出明显的时空收敛。由于网络环境中的信息可获得性的趋同导致空间摩擦减弱,吸引距离收敛更为明显。时空收敛所带来的感知范围扩大,将使居民旅游和休闲出行大量增加。研究结果为旅游城市与客源城市的空间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并为南京市旅游市场运营决策提供帮助。
- · 旅游影响下北京郊区传统村落空间集体记忆研究 ——以爨底下村、古北口村、灵水村、琉璃渠村为例 ( 2019年第8期 ) [杨若凡 钱云]
随着旅游的发展,传统村落“千村一面”的问题日益严重,以游客需求为主导的建设使得村民和游客有关空间利用的冲突加剧。本文基于集体记忆理论和城市意象理论,对比分析北京市爨底下村、古北口村、灵水村、琉璃渠村四个传统村落中村民和游客的空间集体记忆,探讨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村民与游客的矛盾空间,认为旅游经营的相关因素如经营年限、经营模式、旅游核心区面积等是村民与游客矛盾空间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试提出协调发展的建议。
-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我国国家公园研究进展与展望 ( 2019年第6期 ) [杨阳 唐晓岚 唐芳林 吉倩妘 贾艳艳]
国家公园体制作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已成为新的一轮国家战略。基于文献统计, 结合 Citespace III软件对我国国家公园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梳理文献来源概况、研究历程、 空间概况、研究热点和期刊来源等内容。现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经验总结、建设理念与途径、管理与治理、规划体系模式与生态旅游发展五个方面。总体而言,30 多年来相关研究文献在国外经验总结、管治问题、生态旅游基础问题的研究成果已初显丰富。但是也表现出一些 明显不足之处,如 :学术研究缺乏国际合作、研究内容以总结性描述为主、问题的探讨偏重体 制等政策性问题等。结合当前研究的特点与不足,本文提出丰富国际学术合作与创新研究理论方 法、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建设、深入自然资源资产与功能区划研究以及加快推进国家公园法立法工作等 7 项建议,对新时期研究进行一定展望。
- · 基于大数据的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 2019年第2期 ) [戴文 丁蕾 吴晨 刘培学 张义杰]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成为近年旅 游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基于南京市智慧旅游大数据监测平台上 2015-2017 年的旅游流数据, 研究南京市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时间分布方面,以“年”、“季节”、“月”、“周”、“日”五个时 间尺度研究其变化规律 ;空间分布方面,从游客旅游路线偏好角度出发,并对最优路线进行研究, 得出相关结论,进而为指导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旅游营销、线路设计等提供 针对性对策。
- · 中国西部城市休闲化协调发展特点 及差异研究 ( 2019年第1期 ) [徐爱萍 楼嘉军]
城市休闲化协调发展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构建城市休闲化协调 发展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实证分析 1999-2016 年我国西部城市休闲化协调发展的特点及差异。 研究结论如下:1西部城市休闲化协调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地域不平衡性:由北向南形成了“低— 高—低”的倒“V”型空间格局 ;2总体上,西部地区各城市向着优质协调方向发展,但各城 市的进程和速度略有不同 ;3城市基础环境是制约西部城市休闲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 城市居民消费的水平和结构较为相似,休闲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梯队式发展 ;4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发展基础等因素是西部城市休闲化协调发展差异存在的重要原因。
- · 基于城乡产业一体化视角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中哈边境城市塔城为例 ( 2019年第1期 ) [旦志红]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契机,以中哈(塔城)1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为平台,以跨学 科研究方法,实现对“城乡产业一体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整合性研究。以城乡产业一体 化推进城乡总体发展一体化为目标,探索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背景下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路径。 充分发挥塔城第一产业(种植业)的前向关联效应,挖掘塔城第三产业(旅游、餐饮业)的价 值洼地,并带动以塔城优势种植业产品为原料的第二产业(特产加工)的发展。以农业旅游资 源开发为切入点,探索中哈旅游资源共享的合作方式,培育塔城三次产业之间的供需链,形成 三次产业联动、可循环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开发塔城水域风光、生物观光、旅游商品资 源,精心打造“油画中的塔城”——“千泉塔城”、“花园塔城”、“果蔬塔城”、“厨房塔城”、“丝 路塔城”等系列特色旅游品牌。为农业主导型边境小城在城乡产业一体化背景下的旅游资源开 发提供借鉴。
- · 主题公园“模块娱乐”转型研究 ——以中华恐龙园为例 ( 2018年第11期 ) [刘松 楼嘉军]
模块化为主题公园的转型发展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本文以中华恐龙园为例,考察和分 析了主题公园“模块娱乐”转型的动力机制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1)中华恐龙园“模块娱乐” 的转型发展是供需双向拉动以及外部环境推动交互作用的结果。(2)中华恐龙园“模块娱乐”转 型的实现路径主要基于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和空间产品3大模块展开,并呈现出不同的“模块 娱乐”组合方式。(3)充分发挥模块协同创新的作用,持续丰富娱乐模块的类型和结构,以及合 理布局娱乐模块的空间和功能,是中华恐龙园“模块娱乐”转型的重要实施保障。
- · 基于地理标签照片的国外旅游研究述评与展望 ( 2018年第8期 ) [王丽]
近年来,地理标签照片逐渐成为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其元数据中的拍摄地点经度与纬度、拍摄时间、上传时间、曝光时长等信息得到了国外旅游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统计、归纳,分析了 10 年来国外学者基于地理标签照片开展的旅游研究情况,这些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标签照片与实际旅游者数量相关度、旅游者时空行为分析、旅游线路推荐系统、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和重大事件对旅游影响的探测等方面,并且取得了一定进展,对多角度全方位研究旅游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未来全面认识旅游者行为、改进旅游目的地管理与营销开拓了一个新的、有重要潜在价值的大数据视角。
- ·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以江苏省13市为例 ( 2017年第7期 ) [曹培培]
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相互关联,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结合SPSS19.0软件,对江苏省13市2010-2014年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5年间,江苏省13市协调性指数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协调性指数较大的城市所占份额增加,协调性相似城市在空间上更趋于集中;②江苏省13市具体可被划分为3个等级,第一等级包括南京、苏州、无锡,数量较少,得分显著高于第二、三等级。协调性水平总体呈现出由苏南向苏北、由中心城市向边缘城市衰减的空间格局;③经济发展、区位条件、旅游资源是影响江苏省13市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的主要因素。
- · 自然山水格局下的成都古镇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 2016年第9期 ) [李朋瑶 徐峰]
将成都古镇依自然山水格局特征分为平原、河流和山水型,从中选取安仁、平乐、五凤镇作为研究对象。由实地调研和地图资料判别镇区旅游空间范围;采用空间句法(Space syntax)进行量化分析,建立线段模型并通过Depthmap 软件运算相关变量。研究表明:自然山水格局对古镇旅游空间形成具有显著作用;历史遗存、开发建设和功能重构空间的划分有利于古镇的保护与建设;离心式、网络式和向心式古镇格局呈现出不同的规划要点。
- · 平遥民俗旅馆居住形态演变及动力机制研究 ( 2016年第9期 ) [杨槿 徐辰 陶伟]
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案例地,分析了平遥民居改造成为民俗旅馆过程中因居住形态演变所表现出的街坊、院落及建筑单体空间形态的变化。平遥居住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可以归纳为主体要素、社会要素和文化要素。改造所形成的新空间成为外来游客活动与交往的载体,同时产生了独立于传统街区及民居的社群关系、文化形态。研究加深了对旅游商业化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演变的认识,并为其保护和更新提供借鉴和引导。
- · 旅游业扩张对旅游城市经济影响的均衡分析:一个理论模型 ( 2016年第8期 ) [钟伟]
旅游业扩张对旅游城市经济的影响不仅是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去工业化”及其他负面作用同样会带来极大冲击。本文借鉴小型开放经济模型,从其适用性入手,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通过研究旅游城市制造业、产品价格、收入分配和劳动力迁移等变化,探讨旅游业扩张带来的旅游城市收入效应和资源转移效应两方面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净福利效应取决于旅游业相比于农业部门劳动密集度的大小, 应注意防范旅游“荷兰病”的发生。
- · 国内创意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 ( 2016年第8期 ) [宋河有]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检索与统计,发现创意旅游已成为近年国内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系统梳理与分析基础上,将研究内容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创意旅游的基本内涵、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和创意旅游产品及其开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创意旅游的实践应用。从总体上看,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尚没有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研究主要停留在表面说明问题阶段,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从研究趋势看,基本内涵与研究框架将逐渐明朗,创意旅游理论研究将紧跟实践发展,并且与相关产业的渗透融合仍将是研究重点,同时国际比较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将得到加强。
- · 多学科介入研究的旅游及旅游规划之思维方法 ( 2016年第8期 ) [黎兴强]
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及旅游规划研究已成为学术领域的一门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这可能会起到为多学科在这一领域研究问题上的融合与交流搭建桥梁的作用。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及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可以预见,在大数据时代和以高铁为主干的快速交通影响下,一种倡导全球化研究视角、强调研究回归旅游本源,重视永续、紧凑和绿色的协同发展以及强调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旅游及旅游规划研究之思维方法,将会在未来的数十年内影响旅游及旅游规划研究与述评。
- · 天津蓟县乡村旅游规划策略研究 ( 2016年第8期 ) [王楠 张戈 李楠]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形式,近些年在我国各个省市地区迅速发展。其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推动了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天津蓟县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为蓟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从城乡规划学的角度,通过对蓟县乡村旅游的现状阐述,总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划策略,为乡村旅游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 HOPSCA视阈下城市主题公园发展模式优化分析 ( 2016年第7期 ) [陶宁]
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国民休闲需求不断升级,加之部分房地产商基于投机圈地目的的旅游地产开发,催生了大量大型城市主题公园项目,2010 年起中国将进入一个大型主题公园发展的新时期①。然而数量上的繁荣并不能掩饰时下多数主题公园连年亏损甚至关门歇业的惨淡现状,如何帮助国内主题公园找到一条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本文借助建筑学上H O P S C A 理念,提出主题公园导向型休闲旅游综合体的优化发展模式,并就理念设计、交通设计、绿色环保设计及智慧综合体设计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希望主题公园的发展能积极贡献地区经济、提升地区形象、早日实现产业升级。
- · 旅游小镇规划中的利益主体剖析及责任主导策略研究 ——来自西藏鲁朗地区旅游小镇的实证分析 ( 2016年第5期 ) [陈可石 刘彬蔚 王安杰]
在当代以旅游发展为主的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政府、企业、公众与设计师等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大量的利益矛盾与博弈现象,合理处理矛盾、平衡各方利益是维护社会和谐,增强规划可实施性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对西藏鲁朗地区旅游小镇规划中各利益主体之间博弈的深度剖析,从责任主导角度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探索“总设计师负责制”的控制程序和协调机制,继而探讨了设计师责任主导下的旅游小镇发展策略。
- · 新疆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 ( 2016年第5期 ) [杨洁明 许辉]
以新疆3A 级以上旅游风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例,基于ArcGIS 技术,通过核密度和可达性分析法研究新疆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和空间可达性。结果表明:新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一轴一带格局(一轴即亚欧第二大陆桥,一带即新疆沿边境带);新疆旅游资源空间可达性较低,尤其是南疆,据此,对新疆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战略提出建设性意见。
- · 基于网络关注度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实证建议 ——以武汉为例 ( 2016年第2期 ) [黄娟 黄英 张敏]
网络搜索数据记录了用户的搜索关注与需求,能为基于旅游经济行为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和决策参考。文章采用百度指数,且以武汉市为例,对城市旅游与景区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当前武汉旅游核心竞争优势不明显,建议从个性化定制游客市场、旅游信息资源整合、选择黄鹤楼等试点景区入手完善在线旅游信息服务集群和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从而成功构建“以人为本”的武汉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 · 浅析旅游业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 2016年第1期 ) [沙莎 汪辉]
本文着重论述旅游业的发展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旅游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不仅能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还能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增加就业人口、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促进城乡统筹等综合社会价值,其产业特性对带动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带来活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来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引领新型城镇化走健康、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实现由旅游引导、内需型产业带动的新型城镇化。伴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条例的颁布,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旅游业的发展,既成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转型。
- · 大都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研究——以上海为例 ( 2015年第10期 ) [蔡萌 杨传开]
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大都市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大都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是公共服务理论介入大都市旅游发展战略管理的前沿性命题,也是都市旅游研究中的开拓性命题,对于深化我国公共服务的理论研究,促进我国大都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上海为例,就我国大都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的优化对策,以期为我国大都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 南京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刍议 ( 2015年第9期 ) [黄婕 胡浩]
通过对南京市旅游者的信息服务需求和南京市现有的供给状况的调查研究,从供需两个层面,分别对南京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完善南京市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从而提高南京市的城市形象并方便游客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