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 ( 2016年第11期 ) [杨伟红 徐艳红 于鲁冀 梁亦欣]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河南省18 个省辖市2005-2014 年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动态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评价时间段内:①河南省18 个省辖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处于稳步上升态势,2011 年开始,河南省18 个省辖市均摆脱了失调状态,但整体协调发展水平仍较低;②各省辖市的协调发展度地域差异较大,省会郑州的辐射效应较为明显;③目前全省18 个省辖市中仅有郑州达到了“良好协调”,其他省辖市仍以“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发展状态为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依赖和破坏。在对以上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改善对策,以期为促进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 · 转型背景下成都市空间发展特征与转型路径 ( 2016年第10期 ) [何为]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成都市已经进入城市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攻坚期。对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的探索和思考必须立足于对城市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科学研判。文章重点聚焦城市空间,在客观分析成都当前城市转型发展背景的前提下,对现状特征进行研判,并根据成都市未来发展的趋势,提出从优化全域空间结构和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两方面探索全域空间转型的路径。
- · 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分期方法研究 ——以改革开放以来的西安城市为例 ( 2016年第7期 ) [刘淑虎 任云英 马冬梅 田野]
目前国内学界对城市空间历史分期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与总结,提出以物质空间演化为主导,兼顾制度、经济、社会因素的综合分析方法。进而,以改革开放到21 世纪初这一分期的西安城市空间发展为对象,通过对西安城市的制度、经济、社会、空间因素的显性时段判识,提出西安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分期方案,总结西安城市空间发展的阶段特征。结果表明,以物质空间演化为主导的历史分期方法,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具有普适性。
- · 基于“航空大都市”理论的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空间发展实证研究 ( 2015年第12期 ) [段莹 马祎静]
全球化浪潮背景下,机场成为物联网的路由器,带动空港与城市关系变化。国务院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使地处内陆的河南打通了通向世界的经济发展新途径。本文依据“航空大都市”理论及空间模型假设,对实验区发展过程进行审视。对这一演变过程和特征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助于归纳航空城市的发展规律,预测实验区发展方向,并为我国航空新区建设提供一定的研究素材。
- · 高速铁路建设对淮安可达性及承接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影响 ( 2015年第12期 ) [毛广雄 蒋武 曹蕾]
高速铁路能够缩短区域旅行时间,提升区域交通可达性,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促进要素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从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日常可达性和经济潜能三个方面了分析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高铁建成后将对淮安可达性和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淮安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由通车前的221.89min降低为通车后的79.23min;日常可达性范围的扩大,将形成以淮安为中心的苏北“0.5h都市圈”,淮安也将纳入南京的“1h都市圈”和上海的“2h都市圈”内;淮安经济潜能指标由通车前的79.23上升为324.03。受新建高铁可达性改善的影响,淮安承接产业集群化转移将在要素集聚、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布局等方面将发生深层次变化。新建高铁的可达性分析为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集群化转移提供了理论支撑。
- · 东方高密度都市逻辑 ( 2015年第11期 ) [王婷 曾坚]
快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基于亚洲国家人口众多且对城市空间诉求增大的紧迫性,分析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特征,结合东方自然观重新审视欧洲式“低密度宜居”的片面性,阐述亚洲都市形态应走高密度紧缩模式,协调人地关系,拒绝“摊大饼”式的低密度城市蔓延,探析高度昌盛的远东古老文明与西方现代主义如何发生碰撞,随之交融。
- · 智慧城市内涵、特征与发展途径研究——以北京智慧城市建设为例 ( 2015年第5期 ) [李春佳]
对智慧城市的内涵做了界定,提出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应是知识与知识资本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发展基本途径和内容应包括城市市民知识化、城市技术智能化和城市环境智慧化三方面良性互动,并结合北京智慧城市建设的案例分析,给出发展智慧城市的对策建议,探讨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的新策略与模式。
- · 基于引力模型视角下的“昌九一体化”实证分析 ( 2015年第5期 ) [周德才 谢尧 卢晓勇]
当前城市经济一体化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潮流。以“昌九一体化”为带动的江西省城市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江西中部崛起战略的核心内容。本文选择江西省11 个地级市的产业分工、城市空间结构、人口以及城市规模等反映城市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指标,借助引入克鲁格曼指数的引力修正模型,从经济联系强度、经济隶属度两个方面实证测度了江西省城市一体化程度,分析发现南昌、九江和抚州在江西省城市经济一体化中处于龙头和双核地位。据此,本文提出了关于“昌九一体化”的提升建议,以引导江西省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
- · 沈阳浑南高新区管理体制创新案例研究 ( 2015年第5期 ) [刘新竹]
合理的制度安排是高新区及所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高新区与所在行政区的融合是近年来高新区发展的新趋势。沈阳浑南高新区与东陵区南部的合并,不是简单的行政复归,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体制创新实践,进行地区政府管理机构的高度整合,本文对此案例进行了剖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 · 我国城市群层级结构研究 ( 2015年第2期 ) [郑少峰 黄启 张帅]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选取代表城市群发育程度的指标,运用系统聚类法,对我国城市群进行层级划分。研究表明我国25 个城市群按照发育程度可分为4 个等级。本文从发育程度、产业结构和分布形态3 个方面对各发育层级城市群的基本形态进行分析。通过对各层级的城市群发育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为各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 · 国家战略视角下兰州城市空间格局的战略重构 ( 2014年第11期 ) [杨永春 朱宽樊 杜正喜 曹军 贾云鸿]
今后30-50 年,无论从国家政策导向还是从区域资源特色而言,我国西部城市必将承担起带动西部地区整体崛起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的历史使命。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典型的特大河谷型城市——兰州在推进东西合作与双向开放、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增强民族团结等方面所承担的任务,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在快速扩张和重构中面临的用地限制、产业空间重置、生态环境约束等特殊矛盾,从都市区、市域、中心城区三个层面提出了未来30 年兰州城市空间格局重构的战略方案,并对城市生态、文化空间的建设进行了探讨,认为兰州在城市空间重构进程中应重点关注水资源短缺、高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多元产业体系构建等关键问题。
- · 我国城市群中心地体系与聚集分形特征研究——以湖南“3+5”城市群为例 ( 2014年第11期 ) [刘志宇 张扬]
以湖南省为例,运用中心地理论与聚集分形模型分析了“3+5”战略规划下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等级体系。结果表明:“3+5”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兼有市场原则(K=3) 与交通原则(K=4) 的双重性质,且服从K=133 的勒施市场等级指数,属第46 级市场区;同时,“3+5”城市群以一级中心地为中心,其二级中心地空间分布紧凑合理,三级中心地较为松散,四级中心地呈现内松外紧的双分形结构。
-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从“竞次”走向“竞优”的战略转型 ( 2014年第6期 ) [刘瑞强 张沛]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深度的发展,然而我国部分城市长期存在的以降低地价、降低税收、牺牲劳动者权益、降低环保标准来吸引投资的“竞次”发展战略,导致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环境承载力日趋紧张,甚至导致城市之间出现不良或恶性竞争,是一种消极向下的非可持续发展方式。城市“竞优”发展通过合理有效利用资源,通过多元创新来提高城市发展的效率与效益,是积极向上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对于推动我国城市的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在分析“竞次”与“竞优”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构建出城市战略转型的“竞优”模式,并从城市发展理念“竞优”,城市驱动力“竞优”,城市发展内核载体“竞优”三大方面提出现代城市“竞优”发展的转型方向。
- · 榆林中心城市区域城乡一体化问题检讨及其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 2014年第6期 ) [李矫镅 张沛 孙海军]
城乡一体化及其空间规划是缩小城乡差距、塑造城乡可持续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阐述了榆林中心城市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空间结构发展特征,通过建立与运用AHP 评价指标体系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对存在的问题与成因进行解析。继而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模式,提出新形势下榆林中心城市区域城乡一体化适宜的空间规划策略,以此推进榆林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最终从根本上消灭城乡二元结构、破解城乡区域经济、生态、社会一体化难题。
- · 紧凑型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理念 ( 2013年第11期 ) [段龙龙 陈有真]
紧凑城市是规划界致力于解决当代城市蔓延、郊区无序发展所提出的空间改造方案,但由于忽略了城市经济系统的空间力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而受到诸多质疑,生态城市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传统紧凑城市中的经济空间和生态空间限制,成为一种更加具备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本文通过搭建六律协同体系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紧凑型生态城市系统框架,在弥补紧凑城市的缺陷的同时亦拓展了生态城市的现有理论体系。
- ·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政策工具研究 ( 2013年第9期 ) [赵连荣 葛建平]
本文在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现实障碍的基础上,运用豪利特(M.Howlett)和拉米什(M.Ramesh)的政策工具分析框架,系统研究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政策工具的运用状况。研究发现,政策工具运用在纵向上逐渐完善和丰富,但对于转型问题的治理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政策工具的运用呈现强制性工具占主导地位、混合性工具为辅、以信息传播和补贴为主、自愿性工具种类单一且力量薄弱等特点。针对现有政策工具选择和运用的不足,本研究从强制性、混合性和自愿性政策工具角度分别提出了政策建议。
- · 石嘴山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因子时空变迁及未来趋势预测 ( 2013年第9期 ) [冯斌 陈晓健]
本文立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的自然基质和转型发展要求,既着眼于全市域,又突破行政界限范围,研究处于复杂发展变动态势下的石嘴山城市用地空间扩展。论文通过对1951-2010 年间城市空间扩展影响因子的时空动态模拟以及石嘴山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进程判定分析,预测得出适宜于未来2015 年和2020 年的影响因子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借助于“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地理信息系统工具以及成本加权距离等数学方法,对回归预测模型和空间扩散模型进行运算,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城市空间扩展的规模与方向,从城市自身层面提出石嘴山城市空间扩展的趋势导向,并从宁蒙边界区域层面提出构建两个同城化片区发展的趋势。
- · 游牧民定居视角下的村庄整合与发展战略研究——以甘南州合作市为例 ( 2013年第9期 ) [李巍 王录仓 王生荣 李得发]
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进少数民族游牧民人口聚居区的城镇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藏区游牧民定居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是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牧民生活质量、结束牧民游牧历史、减轻政府管理成本、推进牧区走向小康的重要途径。论文在回溯合作市游牧牧民定居基础上,选择经济发展条件、社会发展条件、区位条件14 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合作市41 个行政村(37 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管辖的2 个村民小组)的综合实力进行测算,按照实力大小将全部村庄划分为四级。对比发现,其中城郊村庄实力明显优于周边乡镇,牧区优于半农半牧区;游牧民定居点选择往往选择发展实力和条件较好的村庄;根据合作市游牧民定居的方式和途径,可以将其村庄的发展类型总结为村改居、发展村、控制村、撤并村四种,并提出了各类村庄发展引导的路径。
- · 云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基于新型工业化视角 ( 2013年第9期 ) [李瑞光 段万春 许成磊]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工业化这两种进程的协调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基础和重要动力。通过进行云南省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发现云南省各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质量不高,两种进程发展不协调,部分评价方面呈现出增大趋势,进而从完善发展规划、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本制度建设、提升大中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这四个方面,提出了云南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策。
- · 基于城市吸引力的市域总人口预测方法的完善 ( 2013年第5期 ) [李嘉靖 刘玉亭]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市域总人口规模的预测结果常偏差过大,主要由于现有预测方法存在一些缺陷。本文在总结国内现有预测方法的现状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城市吸引力的预测方法,以补充现有方法。通过解读城市吸引力的内涵,选取相关指标,再结合国内统计资料情况确定相关变量。为验证预测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以国内三大城市群中的城市为案例,确定各指标与市域总人口规模的相关性,并提出该预测方法的适用性及尚待改进的地方。
- · 创新型城市形成的条件及其内在关系研究——基于对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城市的分析 ( 2013年第5期 ) [李焱 喻金田]
目前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构成要素、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以及评价指标等方面,对于创新型城市的形成条件尚未有比较成熟的理论;而且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城市还没有建成,缺乏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实践,总结得出创新型城市的形成条件,进而揭示创新型城市形成条件的内在逻辑。
- ·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西为例 ( 2013年第5期 ) [殷耀宁 曾光 尹佳]
在我国,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萍乡、景德镇、新余市是江西省三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三市坚持生态立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 · 城市形象塑造的概念、尝试、问题及对策——以宁波为例 ( 2013年第2期 ) [朱占峰 王发曾 赵永杰 张晓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形象塑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首先对城市形象塑造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然后以宁波为例,理性总结了城市形象塑造的尝试,深入分析了城市形象塑造中的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城市形象塑造的对策和建议。
- · 穗莞合作的体制•机制•途径研究 ( 2013年第1期 ) [胡刚 杨亚男]
广州与东莞两市地域相连,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各有优势,具有坚实的合作基础。随着广州与东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两市的合作开始由构想步入实操阶段,然而燊莞合作才刚刚起步,具体的合作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文以组合城市理论为依据,通过全面分析燊莞合作的现实条件和基础,提出了构建燊莞组合城市的设想,并就燊莞组合城市的体制、机制和途径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 · 北京南部新区城区发展战略的模型分析 ( 2012年第12期 ) [许建生 陈成 倪方树]
当前,在北京南部新区发展战略中,决策者面临着在不同时间视角下选择双中心平衡增长路径或单中心非均衡增长路径的问题。基于局部溢出模型,本文构建了北京南部新区的城区发展战略分析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 · 南京空港新城整体定位及发展战略研究 ( 2012年第11期 ) [钱维 罗晓祥]
本文分析了南京禄口机场的空港地区发展的优势条件及面对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空港新城发展的定位及目标、产业发展战略、功能区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与措施等方面的建议。
- · 南通港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 ( 2012年第9期 ) [王宇]
本文从南通港口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入手,分析了南通港口与城市互动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南通港城发展策略。
- · 洛阳老城的功能空间演化及其启示 ( 2012年第7期 ) [刘鹏 董卫]
避开老城另建新城的发展模式通常被认为能较好达到老城保护的目的,但实际一些城市依然无法摆脱老城活力衰退、形态瓦解的命运。本文通过中国典型古城洛阳老城从清代至今城市功能空间的分布和演化研究,分析城市核心功能的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发展活力的影响机制,认为承担合理的城市发展功能对老城的保护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 · 国外慢城市生活研究进展及启示 ( 2012年第6期 ) [王立]
近10 年来,国外发达国家在慢餐、慢城、慢活等倡导性运动的基础上演绎出慢城市生活的研究,与低碳城市、人文城市、社会城市等理念一道成为城市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回溯了国外慢城市生活研究的缘起、慢城市联盟框架及实质,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以慢城市理念为基础的城市生活空间及阶层化生活行为方式的城市研究,目的在于抗衡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城市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生活及空间剥夺等生活不公平现象,构建人本、包容的城市生活空间及发展方向。
- · 智慧城市刍议 ( 2012年第6期 ) [金江军 潘懋 承继成]
城市信息化经历了数字城市、信息城市阶段,目前正迈向智慧城市。本文首先论述了数字城市、信息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演变过程,指出了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然后阐述了什么是智慧城市,介绍了智慧城市的相关概念,如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系统、韩国U-City;分析了智慧城市的特征,如感知、自动反应、主动服务、辅助决策等。最后从基础设施、应用创新、产业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对策,即建设智慧的城市基础设施,开展“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发展“智慧城市”相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