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融入核心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南京战略思考 ( 2012年第5期 ) [郭友良 杨廉 袁奇峰 李郇]
2000 年以后南京市提出建设江北副中心的规划构想,目标是建设江北地区为辐射苏北与安徽、疏解主城压力的副中心。随着区域高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南京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应该置于这一背景下考虑。凭借南京南站和禄口国际机场,江宁成为南京融入长三角核心区的战略性“机会空间”,南京应该沿走廊向南拓展。
- · 强镇扩权下的小城镇发展研究——以浙江省绍兴县为例 ( 2012年第4期 ) [龙微琳 张京祥 陈浩]
强镇扩权的兴起是分权制度变迁和现实发展诉求两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权体系下小城镇的不利地位和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互为矛盾存在,表现为扩权的必要性;地方政府间权力的逐级下放和经济强镇的出现则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表现为扩权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强镇扩权将成为中国地方治理体系变革的一种趋势。文章通过对浙江省绍兴县强镇扩权实践的研究,认为强镇扩权对小城镇发展环境有积极影响:可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促进服务型政府转变;可以提高政府独立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增强城镇发展的自主性和活力;可以增加城镇发展建设资金,促进城镇硬件环境建设。但是,强镇扩权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县域一体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土地财政,抬高城镇地价;发展空间的制约会影响主动性扩权的实施效果;县级政府利益缺失会成为实际操作中的障碍。
- · 嘉兴市中心城市首位度提升研究 ( 2012年第3期 ) [瞿嗣澄 李忠国]
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嘉兴中心城市首位度进行分析,以提出首位度提升的策略,引导嘉兴走出“强县弱市”的发展模式,遵循网络型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发展思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区域联动为途径,促使嘉兴成为长三角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 · 区域协调视角下澳门城市发展的空间响应 ( 2012年第3期 ) [滕熙 岳晓琴 黄雯 李爱城]
在城市发展中如何实现城市与区域的协调是新时期城市发展规划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文章从区域协调基础理论和内涵出发,对区域协调视角下的规划编制思路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澳门实际,从城市的角色定位、空间结构、交通基础设施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等方面出发,对城市空间对于区域协调的具体响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而为城市发展中区域协调问题的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
- · 世界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思考 ( 2011年第11期 ) [祝尔娟 吴常春 李妍君]
世界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所在都市圈存在着共生互动的内在关系。世界城市必然崛起于世界增长重心地区最具实力的城市群之中;世界城市的形成发展需要所在城市区域的强大支撑;世界城市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相互作用的产物。北京依托首都圈建设世界城市,有利于疏解人口资源环境交通等压力,有利于增强其经济整体实力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世界增长重心向中国转移,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了历史机遇;京津人均G D P 均超过1 万美元,为京津同城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京津冀三地发展阶段的不同步性,为重构区域产业分工新格局提供了重要契机。推进首都圈建设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
- · 都市圈边缘城市发展定位研究——以新疆呼图壁为例 ( 2011年第11期 ) [黄明华 邵健容]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科学的城市定位不仅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且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本文从现实依据出发,根据城市发展定位理论探讨了乌鲁木齐都市圈边缘城市呼图壁的发展定位及实现定位的思路与对策,也为都市圈边缘城市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 · 构建山东发展的新模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畅想 ( 2011年第8期 ) [王正立]
“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将以此为契机,重新规划设计半岛的发展模式。城市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定义,它要随形式的变化而重新构建,未来五年山东半岛会有怎样的变化,是本文研究的视角。
- ·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营销初探 ( 2011年第8期 ) [卢陈彦]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城市营销则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方法,在城市营销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城市营销的本质内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城市营销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通过对目前中国城市营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城市营销的基本对策。
- · 中国城市消费型转型研究 ( 2010年第4期 ) [赵宇 张京祥]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外需拉动的作用逐渐弱化,扩大投资作为救急性政策难以持续,而消费作为拉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三大引擎的作用日益显著。文章意在探索世界经济危机宏观背景下,城市消费型转型的特点及其良性循环的社会发展模式。本文运用过程分析法对城市在消费型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产业空心化、经济软性化、社会极化加重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最后得出城市消费型转型将是当前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城市复兴与良性发展的有效政策的结论。
- · 城市发展趋势的哲学意蕴——从“人”的本质论中国城市发展动力 ( 2010年第4期 ) [马溯川]
城市的产生是历史产物,城市的发展也必然是有动力驱动的。掌握城市发展的动力,方能科学分析城市问题、开展城市管理、推动城市进步。从人性的四个特征,“以人为本”的讨论中国发展的动力特点。并根据城市主体“人”的种种需求,对中国城市的未来管理给出科学建议。
- · 基于生态文明的苏北新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 2009年第11期 ) [林祖锐 常江]
对苏北5市43个村庄进行调研,抽取其中基础设施部分调研资料进行梳理,总结苏北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特点和农民对基础设施的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对苏北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具体策略和建议。
- · 南京提升城市品质战略研究 ( 2009年第6期 ) [胡迎春 曹大贵]
本文从探讨城市品质的内涵着手,系统
研究并尝试构建城市品质理论体系。然
后以南京为例,研究了南京提升城市品
质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南京城市品质提
升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不仅能为南京城
市品质提升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可以为
我国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提
供经验借鉴。
- · 国家战略格局中的南京区域联盟研究 ( 2009年第4期 ) [张京祥 殷洁 陈浩 耿磊]
文章基于对国家战略格局的分析,论
述了南京在统筹南北、联动中西过程
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重力模型、可
达性分析以及辅助交通流、信息流分
析等定量方法,划分了南京进行区域
协作联动的三个圈层:战略联盟圈、协
作联动圈、紧密型都市圈,明确了不
同圈层进行区域联动的战略重点。文
章最后指出,南京实施区域协作战略
的目标是“引领中西部、竞合长三角”,
在实现自身发展提升的同时,加快带
领中西部地区接轨长三角与国际经济
体系的步伐。
- ·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 2008年第3期 ) [刘学良 孙斌栋 刘伟 潘鑫]
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比较分析了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产生、运行以及目前状况,通过比较发现,两地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以及政府在其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差别很大,进而带来了两者发展路径的差异。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过去的发展定型了现在的发展,进而导致目前两地发展的特点以及困境。要突破困境,一方面要民营经济的自主独立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市场化进程,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 · 论中国发达城市的方略调整——从“经济共富”到“文化共富” ( 2007年第5期 ) [王亚川]
“文化共富”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下一个目标。民众消费需求转变是“文化共富”的客观生成机制,文化平权思潮的萌动则是其观念形成背景。在实现“文化共富”的路径上,需要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培育民众的文化消费习惯,提供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生活,创建“文化创意社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文化共富”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从“经济共富”走向“文化共富”是发达城市方略调整的必由之路。
- · 新建海港城市发展探究——大连长兴岛港城规划发展研究为例 ( 2007年第5期 ) [郝之颖]
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加强,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应对世界经济变动以及能源格局的战略调整,引发了我国新一轮海港城市建设实践。本文结合大连长兴岛海港城市发展项目,采用纵向历史回溯与横向国内外对比的研究方法,对新建海港城市的发展动力、启动方式、空间发展模式选择等进行了探索。提出工业发展是现代新建海港城市发展的直接动力,城市空间多从独立组团式的工业港区逐步成为工业港口城市或功能综合的现代化海港城市。同时强调新建海港城市要关注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和谐社会的建立。
- · 云南参与泛珠江三角洲合作的重点区域选择研究 ( 2006年第9期 ) [唐常春 陈烈 王欢]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合作为云南经济发展提供难得机遇,如何立足自身优势条件,合理选择重点合作区域和领域,关系到合作的最终成效。本文在客观分析云南与其他省区的经济发展差异、优劣势条件、综合距离系数以及历史联系等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和层次聚类方法对合作区域进行类型划分,并遴选出重点合作区域,旨在为云南参与泛珠江三角洲合作及类似区域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 · 库尔勒市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 2006年第9期 ) [孜比布拉·司马义 吐尔逊·哈斯木 李啸虎]
根据实地调查研究获得的资料和前人研究的资料基础上,从人口与城市化、农业、工业经济和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交通邮电和旅游、科教文卫五个方面对库尔勒市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初步研究。希望能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 · 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国“转型城市”的含义、界定及其研究架构 ( 2006年第9期 ) [魏立华 卢鸣 闫小培]
1987年以来中国城市进入快速的社会经济转型期,国有单位的市场化改革、经济全球化、乡城迁移等多种力量将城市推入急剧的转型过程之中,称之为“转型城市”;城市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居住空间日趋隔离、旧城区拆迁安置补偿等问题成为当前困扰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日趋“空间化”,脱离具体空间来解决城市问题变得不切实际。鉴于此,“转型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管理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社会学等学科亟待研究的中心课题。
- · 纽约城市竞争力与房地产业关系研究 ( 2006年第9期 ) [周京奎]
对纽约城市竞争力与房地产业的关系做了深入分析,通过两者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纽约城市发展状况对房地产业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房地产业发展又对增强城市竞争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统一体。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期,纽约城市发展历程对国内其他城市发展提供了许多经验。
- · 青岛产业和空间拓展方向探析 ( 2006年第8期 ) [王东升 徐科峰 王 萍]
青岛是山东省的“龙头”,在国家战略中也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方向事关重大。青岛的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良机,并且处于新的发展阶段,一定要从大局和长远出发正确把握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宏观层面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是否合理是现阶段青岛发展的关键问题。
- · 进藏咽喉——格尔木市的城市定位问题 ( 2006年第8期 ) [段继业 刘传河]
格尔木市是中国西部边陲的一个小城市,但因其扼进藏咽喉的特殊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而闻名。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格尔木市的地位和知名度必将加速提升,完全有望成为中国远西部的一个城市明星。但这取决于正确城市定位战略。本文从功能定位和形象定位两个方面对格尔木的城市定位问题提出了看法。
- · 关于珠港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 ( 2006年第8期 ) [陈基纯 王枫 陈忠暖]
从系统考虑的角度,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科教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及法制保障能力、资源环境可持续支撑能力四个方面衡量珠港澳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对珠港澳11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评和对比分析中,总结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层次和结构类型,为认清珠港澳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一定参考基础。
- · 武汉城市职能的历史演变与区域比较研究 ( 2006年第2期 ) [赵群毅 金晓哲]
城市职能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传统研究领域,但已有研究多局限于区域中城市的职能分类,而对于单个城市的具体研究则相对薄弱。文章以武汉市为例,采用历史演变和区域比较两个角度综合分析了武汉市城市职能的演变特点、内在肌理和现实区域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职能研究对于武汉城市性质确定的启示,以期为单个城市的城市职能研究提供一个思路。
- · 从“服务京津”到“接轨京津”——保定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构想 ( 2006年第2期 ) [梁队 吴勇]
本文用区域的视角,从保定市所在区域中的地位、宏观形势以及城市发展的内外条件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保定市“从服务京津到接轨京津”的功能定位和“西部山区—保定—白洋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强调“一轴一带”的城市整体发展思路,构建了“西山东水”的城市生态框架,突破行政区划,建设功能强大的中心城市。
- · 宁夏区域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 ( 2006年第2期 ) [张晓华 李惠强]
宁夏地处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区域竞争逐步加强。本篇通过对宁夏自治区区域竞争力现状的研究分析,明确区域竞争力在全国范围所处位置,分析了自治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对策思路。
- · 浅析淮海经济区发展 ( 2006年第2期 ) [刘必成 汪应宏]
本文首先界定了淮海经济区的范围,从经济、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淮海经济区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及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构建徐州都市圈与淮海省的可能性与条件,最后提出了加速淮海经济区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
- · 差异化——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战略 ( 2005年第6期 ) [胡俊成]
探讨差异化战略作为21世纪城市在全球化背
景下发展路径的可能性,通过建立差异化模
型对城市发展战略竞争绩效进行分析,研究
了实施城市差异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途径。
为不同级别、自然禀赋差异较大城市实现以
人为本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研究城市发展战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
式和建构模式。
- · 发展红利:区域经济增长的绿色动力源 ( 2005年第6期 ) [杨苗苗 翟有龙 王绪龙]
- · 大连与苏州城市营销模式比较 ( 2005年第2期 ) [张丽]
城市营销时代的来临,使城市营销这一理念在
城市间得到传播与实践,各具特色的城市营销
模式也应运而生。本文对大连的环境经济模式
与苏州的外资经济模式两种城市营销模式作
了比较,从城市区位条件、城市产业结构、城市
发展战略、城市文化制度四方面分析两种模式
形成与发展机制的差别,并指出两种模式的局
限性及互相借鉴与学习的融合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