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造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基于江苏的养老服务发展实践 ( 2012年第8期 ) [宋言奇]
结合江苏的实际,研究如何打造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其一,分析当前打造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其二,分析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中各个主体的定位问题,包括各个主体的作用、已有成就以及今后努力方向。其三,分析在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构中,如何加强政策推动。
- · 中国城市化水平统计数据的问题分析 ( 2012年第7期 ) [陈彦光]
城市是一种没有特征尺度的现象,故其只能主观定义,而不能客观界定。城市化水平统计难题因此而生。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各地测量标准不一,二是统计上的不适当高估,三是建设中的想当然拔高。由于城市形态和城市规模分布都具有无标度性特征,一个城市的边界和一个区域的城市数目都无法客观确定。这种现象为城市化水平统计过程中的主观操作留下了理论上的漏洞。可是,国内至今没有统一、科学的城市定义,城市化水平统计各地标准参差不齐,水分明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至少要开展下述基础性工作:基于统计学知识规范城市定义,合理制定城市人口规模门槛,细化城市人口普查单元,在大众中普及正确的城市化概念。
- · 我国快速城镇化时期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对策评价与思考 ( 2012年第7期 ) [陈宇琳]
国内学者从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多个学科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的探讨并未形成统一意见,有必要对大城市人口规模能不能控制、该不该控制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本文首先从行政控制、产业置换和空间疏导3 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大城市采取的主要人口调控对策进行梳理,发现并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进而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视角对大城市人口规模应不应该控制进行追问,发现理论层面并不对大城市人口规模构成绝对约束。最后,回归大城市的发展模式,提出人口规模调控是实现社会发展的众多手段之一、城乡差距是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能否实现的关键,以及构建人口发展的“环境- 经济- 公正”分析框架等建议,为政府制定人口政策提供参考。
- · 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进展及展望 ( 2012年第7期 ) [王德利 方创琳]
正确处理好城市化速度与质量的辨证关系,使城市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与城市发展及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总结了当前城市化质量研究领域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理论研究方面已从多元视角诠释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但至今尚未形成对“质量”的共识,缺乏对城市化发展质量影响机理及演变规律的系统探讨。方法方面尝试建立多种测度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及方法模型,但未形成通用范式。实践方面形成了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过慢”两种对立的观点,但尚未达成共识,但仍未将“提质”摆在首要位置,且缺少有效的调控策略。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应注重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及机理、时空(时间、空间)演变规律及城市化发展水平与质量的协调性研究。
- · 转型与提升:城市化水平超过50%之后——以百强县前十名江苏省县(市)城市化发展为例 ( 2012年第7期 ) [郑俊 赵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迅速,“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城市化的发展将由注重速度向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论文在对当前城市化质量研究进展回顾的基础上,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前10 名中江苏的县(市)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体现民生、社会公平和谐的视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对百强县前10 名江苏省县(市)城市化发展进行评价,探讨城市化水平超过50% 之后城市化发展的特点、转型的方向与提升的重点,期望能够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参考。
- · 自然资源对中国城市化的约束:基于31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 2012年第7期 ) [王家庭 曹清峰 赵晶晶]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凸显的资源问题,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回顾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土地、水资源及其它自然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模型,并利用面板数据方法实证研究了土地资源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约束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基于社会视角的研究 ( 2012年第7期 ) [单菁菁]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发展史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相对于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明显滞后,并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着重阐述了城镇化过程中来自城乡社会的双重挑战,指出必须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大力推进和实施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同步并举、城乡互动的二元城镇化战略,同时针对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城乡社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 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问题探讨 ( 2012年第6期 ) [张可云 刘琼]
2010 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出台,“主体功能区”从一个概念和构想变成了跃然纸上的规划,但要把规划文本转换成新的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探讨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可能面临的各项挑战,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政策细化以及制度基础的完善问题。
- · 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权补偿研究 ( 2012年第6期 ) [杜黎明]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求限制开发区放弃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限制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权。市场机制作用下,在城市化地区以其工业品和服务品交换限制开发区的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过程中,限制开发区的经济利益诉求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城市化地区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关联、空间关联、政策关联、项目合作、企业合作、园区共建、资金及资本输出等方式,带动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既是妥善处理区域主体功能和辅助功能的要求,也是弥补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权损失,使不同区域共享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成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 · 基于我国区域制度的区域生态补偿难点问题研究 ( 2012年第6期 ) [王昱 丁四保 卢艳丽]
国家的主体功能区划是一次重大的实践,但是要解决的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区域划分和分工等追求发展效率的问题,而是要同时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区域与区域的矛盾,其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区域生态补偿。任何的生态补偿政策都是“嵌入”于具体的区域制度当中,因此本文以我国的行政经济区域制度为切入点,从区域生态补偿的责任机制、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等三个维度探讨其理论和实践上的难点问题,并分析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负面影响。在主体功能区划的战略格局下,如何在区域制度的约束中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本文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经济援助和人口迁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 · 广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管制指标体系研究 ( 2012年第6期 ) [魏宗财 肖荣波 唐勇 李晓晖]
自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后,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梳理国内相关规划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广州市为例,结合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标要求,从广州市、5 类主体功能区两个层面构建了市层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管制指标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目标落到实处,而且将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并为市层级进行相关规划(特别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管制指标体系的研究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 ·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苏北五市发展条件评价 ( 2012年第6期 ) [马随随 朱传耿 仇方道]
运用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以全国为参照标准对苏北5 市2000 ~ 2009 年的相对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进行计算,并将其计算结果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连接,分析得出:徐州面临人口、经济双重超载的问题,应划为优化开发区,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4 市则表现出人口超载、经济在满载周围波动发展的状态,均应划为重点开发区。降低人口压力是整个地区共同面临的任务。同时徐州还应注重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地区经济朝集约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4 市则要大力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壮大自身经济规模,努力构建地区经济的集群发展模式。
- ·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建设思考 ( 2012年第5期 ) [邢海峰]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保障房供应不足的问题。目前,保障房建设已经在各地大规模展开,但要实现“十二五”规划中的保障房建设目标,则还有赖于合理有效的保障房供应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本文通过剖析影响保障房有效供应的制度成因,进而提出了保障房供应体系建设的取向及目标,并从社会、经济和空间三个维度,提出了建设保障房供应体系的政策建议,旨在为我国制定保障房供应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 · 中国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研究进展 ( 2012年第5期 ) [李小广 邱道持 李凤 曾珍]
文章运用文献检索法、比较分析法评述了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保障性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目标不明确、体系结构不完善、规划选址不合理与建设融资模式单一等问题。研究结论: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研究必须夯实保障性住房体系发展的理论基础,深化保障性住房体系发展关键问题研究,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发展创新研究。
- · 基于共有产权的公共租赁住房融资建设研究 ( 2012年第5期 ) [王效容 张建坤 刘科伟]
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着资金缺乏和不可持续两大主要难题。公共租赁住房引进民间资本、创新融资模式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共租赁住房融资建设经验,在PPP 模式的基础上,以中低收入、未婚群体为保障对象,构建了共有产权形式下的公共租赁住房融资建设模式,并以南京岱山某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为例进行了收益测算,测算结果表明此运作模式达到了“三方(民间资本、政府、入住者)满意”的结果,在经济上是可行的。该运作模式具有自身造血功能,可以实现良性可持续运营。本文的公共租赁住房融资建设研究为完善我国公共租赁住房融资体系,更好地推动全国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提供一些启发和建议。
- · 保障房建设的可持续探讨 ( 2012年第5期 ) [曹建海]
我国提出“十二五”时期建设3600 万套保障房的规划目标,这是基于我国长期以来保障房供给严重不足的一次制度纠偏。到2015 年底,如果不计算小产权房,保障房供给套数大约可占全部住房的36%,在住房保障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我国保障房建设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因此3600 万套保障房建成之后,大规模的实物保障将逐步过渡到实体保障、资金保障与制度保障并行的阶段,其中通过改革现行制度促进保障房的转化是关键。
- · 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分配与退出机制 ( 2012年第5期 ) [高波]
在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按照公平兼效率的原则,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分配与退出机制十分重要。关键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建立居民经济和住房信息系统,为保障性住房分配和退出,提供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2)构建保障性住房申请联动审核机制,建立严格的审核、公示与监管制度。(3)完善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促使非住房保障对象主动退出保障性住房。(4)制定住房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进行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和退出。(5)推进保障性住房产权制度创新,治理住房保障对象的违规交易行为。
- · 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模式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 2012年第5期 ) [李俊杰 张建坤 刘娟]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如何作好保障房的物业管理,是一个既迫切又严峻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保障房物业管理与一般商品房物业管理进行比较分析,梳理保障房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当前形势下可行的保障房物业管理模式,并对各种模式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准市场化模式”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保障房物管模式。
- · 南京市保障房建设的质量安全管理 ( 2012年第5期 ) [毛龙泉]
文章对南京市四大片区的保障房项目的质量监管模式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整合监督资源、优化检测手段,统一建设标准、确保项目品质,优选参建单位、激励创先争优,严抓安全生产、强化文明施工等方面是保证质量的有力手段。
- · 绿道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城市规划整合中的对策研究 ( 2012年第3期 ) [金云峰 周聪惠]
近年来绿道规划设计在我国开始兴起,本文首先以研究范围和关注点为两条脉络,回顾了绿道规划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关注点的演变。接下来阐述了我国当前绿道规划的总体背景和发展现状,并选取了最为典型的广东区域层面珠江三角洲地区绿道网规划和市区层面的佛山市绿道网规划为例来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绿道理论在我国应用实践所要面临的挑战,以及我国当前城乡规划当中的绿道规划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城市特性差异性对于绿道发展的挑战,如何将绿道规划良好地整合到我国当前的城乡规划体系当中,以及绿道当中的用地来源、组成与控制、绿道平衡发展等方面的挑战和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的国情并借鉴其它国家和城市的规划经验,来探讨应对以上问题和挑战的对策。
- · 构建与法定规划体系相衔接的绿道规划体系 ( 2012年第3期 ) [朱江 尹向东 周健]
文章结合珠三角地区绿道规划建设的实践,通过理清各层级绿道规划与法定规划之间的关系和构建与法定规划体系相衔接的绿道规划体系,将绿道规划融入相应的法定规划体系中,使绿道建设变成城市日常建设的一部分,从而达到保障绿道规划建设长期推进的目的。
- · 绿道旅游功能开发与运营管理初探 ( 2012年第3期 ) [焦建春]
国内众多省市越来越重视绿道的规划建设,如何对在建和已建成的绿道进行旅游功能开发和运营管理维护,已经急迫地摆在眼前。本文以国内绿道的特点和类型为基础,尝试对上述问题作初步的分析与探讨,以期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与思考。
- · 规划协调实施机制的现实性初探 ( 2012年第2期 ) [董金柱 林大鹏]
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我国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三规”在具体实施进程中存在规划标准不统一、规划内容交叉、规划布局难以有效融合等问题。研究从促进规划实施的角度,提出了现实条件下促进“三规”有机衔接的原则、目标、机制框架及有关政策措施建议。
- · 体制改革与规划整合——对国内“三规合一”的观察与思考 ( 2012年第2期 ) [黄叶君]
为探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这三大综合性规划协调融合的发展动态和主要途径,本文总结归纳了体制改革和规划整合这两大类普遍采用的方式,并以上海、深圳、武汉、广州、重庆、浙江等地的实际案例加以分析阐述,最终提出对现实体制的对策建议。
- · 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部门协调 ( 2012年第2期 ) [李昕 林坚 杨有强 楚建群]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的指导作用举足轻重,其由不同的行政职能部门制定,在目标定位和内容上各有侧重,但内容存在交叉,加上受部门职能分割,在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冲突。本文试图针对这三项规划,从规划编制的内容、时序实施和项目管理作用等方面,探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部门协调问题。
- · 现实约束之下的“三规”协调发展——深圳的探索与实践 ( 2012年第2期 ) [牛慧恩 陈宏军]
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之间的“三规”协调问题,是和我国规划管理体制有关的颇具中国特色的一个问题,只能从我国的规划实践中探求解决的办法。深圳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和特区管理创新的需要,在规划管理、规划编制、规划协调等方面一直在尝试着一些新的探索,本文以“三规”协调为核心,对深圳的相关规划实践进行了梳理和介绍。
- · 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适应性规划 ( 2012年第1期 ) [彭仲仁 路庆昌]
鉴于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我国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应对气候变化事件的适应性规划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首先,总结了国外尤其是美国气候变化适应性规划研究的现状及其政府规划部门采取的适应性规划和措施。其次,讨论了适应性规划研究的内容和整体框架,概括了国外适应性规划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从理论方法、方案实施和法律规章等方面分析了适应性规划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旨在探讨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规划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框架,以引起学术、政府和民间对适应性规划研究的重视,为我国更好地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打下基础。
- · 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发展战略——英国等国的经验 ( 2012年第1期 ) [姜允芳 Eckart Lange 石铁矛 李莉]
通过分析当今国际上以英国等国为例的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发展方法与策略,论述城市规划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专业工具,需要在规划的政策管理体系、规划编制的内容与方法、场地规划的基础设施适应设计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适应发展战略,以提高城市系统的恢复能力。
- · 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对策研究 ( 2012年第1期 ) [戴慎志 曹凯]
近年来,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城市防洪排涝直接涉及城市安危和市民日常生活、生产。本文从寻找问题成因着手,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从而系统地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 · 我国城市雨洪管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 ( 2012年第1期 ) [吴海瑾 翟国方]
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的理念和技术相对落后,不符合现代城市雨洪综合利用和管理的新要求。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在雨洪管理和资源化利用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他们的经验和方法对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科学的城市雨洪管理应该以专项规划为引导,以先进的预报、模拟、监测、控制等技术为支撑。在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生态工程,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将城市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美化与雨洪的防、滞、排、用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文明和亲水宜居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