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像盛宴背后的文化危机 ——中国当代城市“千景一面”现象的文化阐释 ( 2013年第4期 ) [邱冰 张帆]
通过对当前盛行的“文化打造”、“遗产克隆”和“城市移植”等 3 种城市景观图像制造模式的解读,认为当前城市“千景一面”的表层原因在于城市空间已经不再仅仅用于组织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是被制造为一种虚拟的图像空间,脱离了真正的日常实践和集体记忆。并进一步揭示了图像制造背后更深层的危机:文化取向的扭曲,即城市景观成为招商引资的工具、符号经济的商品和个人意志的体现。这一切的根源则是对经济与政治利益的过度追逐。
- · 促进文化表现多样性的城市保护 ( 2013年第4期 ) [张松]
城市作为文化多样性重要的表现形式,其空间形态和环境品质构成了我们时代生活的文化背景,塑造了大众文化的整体特征。在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重新认识城市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通过城市保护及其规划管理,提升城市地区的环境品质,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
- · 试论现代城市文化体系的构建 ( 2013年第4期 ) [张小迪 王大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对城市的文化建设问题也日益重视起来,因为它关系到城市发展质量的高低和是否具有可持续竞争力。要构建城市文化体系,就要抓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开展建设活动,唯有这样,城市的发展才能有“量”重“质”又“持久”
- · 基于工业遗产保护的辽宁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探讨 ( 2013年第4期 ) [韩福文 王芳]
文化城市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是人本主义城市理念的具体体现,其精髓在于文化特色。辽宁作为一个工业大省,城市均为工业城市,因而其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必然与工业遗产保护具有密切关系。本文在对特色文化城市基本内涵和精髓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工业遗产保护与辽宁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关系,分析工业遗产保护在辽宁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提出辽宁建设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基本对策。
- · 地域景观中的城市印迹——对景观文化建设的思辨 ( 2013年第4期 ) [王泽烨 栗功]
本文对景观的文化建设问题进行探讨。对秦皇岛的景观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以海港区的景观文化建设为例,运用文化“所指”和“能指”的理论,通过提取具有地域特征的景观符号,形成具有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景观空间组织形式和景观场所。
- · 关于城市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 2013年第4期 ) [刘士林]
城市文化概念主要是一个空间范畴,是人类以不同于乡村的城市为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创造出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及精神价值体系。城市与文化的联系最为紧密和直接,研究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文化。从世界城市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主要可划分出经济型城市文化、政治型城市文化和审美型城市文化三种基本类型。把都市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研究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核心,符合我国的现实需要与长远利益。文化城市既符合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逻辑,也是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
- · 我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 ( 2013年第3期 ) [王桂新 潘泽瀚]
根据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流动人口已形成省内为主、省际为辅的分布特征,省内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人口大省,省际流动人口的迁入地主要分布在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迁出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人口大省,省际流动人口的迁出分布较为分散,而迁入分布较为集中,省内流动人口多的省份省际迁移人口也会较多。这些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省内人口迁移主要受人口规模因素的影响,省际人口迁移则主要受迁入省的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迁出省的人口规模, 以及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 · 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基于地级市数据的研究 ( 2013年第3期 ) [王智勇]
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是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中国目前面临中等收入阶段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2005 年全国1% 人口抽样数据和地市级统计数据,采用2S L S 回归分析法,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并且相互的影响程度大致相当。流动人口每增加1%,将会使区域G D P 提高0.54%。在金融危机之后,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沿海地区加工企业也逐渐向内陆转移,因而中西部地区将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区域,而流动人口的增加也会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 · 中国流动人口制度障碍的宏观负面效应解析 ( 2013年第3期 ) [叶裕民 钟治锋 米玛顿珠]
中国走新型城市化之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城市化的制度架构致使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陷入发展的困境。他们作为两栖人口长期徘徊于城市与乡村之间,长期承受居无定所、与家人分离,他们缺乏上升发展的制度通道,从而对未来缺乏预期。他们作为生产者缺乏提升创造力的条件;作为消费者,他们的购买力低下;作为社会成员,他们长期被排斥在规范社会秩序之外;作为自然人,不能很好地承担家庭责任。中国传统城市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的制度障碍导致国家经济、社会、城乡结构失调和发展难以持续。直面流动人口问题,构建全面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架构和政策体系是中国新型城市化的首要任务。
- · 城市产业发展、就业需求与人口流动:中国与国际经验 ( 2013年第3期 ) [都阳 屈小博]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典型国际大城市在城市产业分布、就业与人口聚集方面的一般规律及特征,揭示相应经济发展阶段城市人口规模、产业分布与劳动力就业分布关系的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经济结构即产业结构及其布局将会根据要素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并不断调整,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需求变化促进就业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由此城市人口流动及规模相应发生变化,国际大城市人口总量规模及其增长也将随之变动直至趋于平稳。
- · 基于多主体包容性的邻避效应全过程风险规避研究 ( 2013年第2期 ) [张飞 张翔 徐建刚]
邻避效应是城市设施各种负外部效应的总称,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重大风险,邻避效应的缓解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根据设施的影响范围、服务范围及城市全域提出基于空间区划的利益群体划分,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而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将城市设施划分为规划选址、建设、运营和废弃四个阶段,运用包容性的理念,提出各阶段邻避效应风险规避的方法途径和技术手段。
- · 由邻避公用设施扰民反思规划编制体系的改进对策 ( 2013年第2期 ) [钟勇 欧阳丽 郑卫 包存宽]
针对当前国内邻避公用设施落地难、最终实际选址结果与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成果中邻避公用设施规划布局毫无关联的状况,结合若干案例剖析了规划编制决策体系自身缺陷,提出了改进对策,包括:邻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启动、采取互动编制模式;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影响半径大的邻避公用设施及早开展全面的选址论证工作;对邻避公用设施周边防护距离的规划控制,周边用地布局考虑环境兼容性和社会风险,并对开发强度进行控制;在规划实施评估或规划环评跟踪评价中制定邻避公用设施监测与跟踪评价计划。
- · 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公共决策和公民参与的新挑战及对策研究——以启东7.28王子造纸厂排污事件为例 ( 2013年第2期 ) [李敏]
南通市和宁波市都是在全国最早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典型城市,却在同一年爆发了影响全国的环境维权群体性事件。由此,有关政府大型工程的公共决策所引发的市民群体性维权事件,越来越引起各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为了预防和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创新政府公共决策和公民参与的要求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江苏南通启东王子造纸厂排污事件,来诊断同类事件的灾源,并以小见大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 · 公众参与规划环评、源头化解社会矛盾 ( 2013年第2期 ) [包存宽]
围绕“通过公众参与规划环评化解社会矛盾”这一主题,包括什么是邻避设施和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的起源)、为什么需要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的意义与理论基础)和如何在规划环评中开展公众参与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认为,规划环评是各相关方沟通、交流、协商以达到价值共识的过程,通过公众参与规划环评,让公众对与规划相关的环境影响、环境问题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是取得公众尤其是受到不良环境影响的公众理解、支持的重要手段,也是从源头预防、化解可能因规划实施导致的不良环境影响及其进一步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的有效途径。
- · 大型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邻避冲突规避研究——以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 ( 2013年第2期 ) [陈玉兴]
在城市建设日益加快的发展情形下,如何降低邻避公共设施建设所带来的邻避冲突,关乎政府威信、企业效益、公众利益各方面。本文针对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及运营管理所引起的各种邻避冲突,全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策略,为建构科学发展的全新局面奠定基石。
- · 公交都市的理解和对策 ( 2013年第1期 ) [陈阳 杨涛]
阐述了我国创建“公交都市”的宏观背景和重大意义,给出了“公交都市”的定义和内涵,讨论了“公交都市”的目标与指标体系,初步提出了建立“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指数”和“公交都市”保障措施的建议。
- · 建设“公交都市”的思考与建议 ( 2013年第1期 ) [孙明正 刘雪杰 郭继孚]
2011 年11 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并于2012 年3 月正式启动“公交都市”的选拔。本文重点探讨了“公交都市”的内涵和外延,对当前我国城市在建设“公交都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建设“公交都市”中应该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
- · 构建公交都市公交骨干网络的经验与启示 ( 2013年第1期 ) [徐康明 冯浚 何民 李佳玲]
本文对“公交都市”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通过总结纽约、香港、哥本哈根、库里提巴、苏黎世和常州6 座不同类型城市建设“公交都市”的具体经验,提出了6 座城市经验对中国城市发展公交都市的启示。文章指出,公共交通骨干网络规划及实践关系到公交都市建设的成败,重要的是不要盲目追求特定的大容量公交模式、线网形态,而应该根据各自城市的形态、出行特征、经济发展水平量身制定公共交通骨干网络的发展规划和实施策略。
- · 轨道沿线常规公交线网优化——基于目标要素分析法 ( 2013年第1期 ) [陈素平 刘岱宗 姜洋]
目前各大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大运量、高速度的轨道线路投入运营后,如何对现有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进行优化调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公交企业利益、代表乘客利益的公交服务水平和公交网络运载效率三方均衡发展为优化目标,构建公交线网优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目标要素分析方法,抽离各评价指标的关键要素,并基于上述关键要素对公交线网优化的比选方案进行进一步分析,并选取最终的实施方案。本方法论已经在重庆市基于轨道交通的公交线网优化实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并获得了很好的成果。
- ·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法治化路径思考 ( 2013年第1期 ) [杨洁 过秀成 杜小川]
以推动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法治建设为目标,分析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转变趋向,就规划编制体系、编制主体、编制程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通过对国外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法治经验的借鉴,提出了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法治化完善的具体途径。
- · 机动化背景下的城市自行车交通复兴发展策略研究——以哥本哈根为例 ( 2012年第9期 ) [姜洋 陈宇琳 张元龄 谢佳]
近年来中国许多城市自行车交通环境日益恶化,出行比例持续下滑。本文在文献、访谈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哥本哈根半个世纪以来机动化挑战下城市自行车交通复兴发展策略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出积极制定自行车交通政策、坚持城市 TOD 紧凑开发与有机更新、限制小汽车交通发展、完善自行车系统自身建设和养护、开展自行车交通评估与反馈,重视自行车形象提升与特色宣传 6 个方面的措施。以期为当前中国城市的自行车交通复兴之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 · 多模式平衡交通体系的构建——自行车与轨道交通间的换乘 ( 2012年第9期 ) [潘海啸 薛松 赵婷]
本文首先分析了随着我国城市轨道建设所出现的问题 , 指出建立多模式平衡交通体系的重要性。论文结合我们在上海的多年调查,探讨了轨道交通站点的影响范围,指出这一影响范围要大于传统 TOD 所确定的范围。通过出行者的货币和时间成本分析,得出自行车是在汇流段最有效的交通工具的结论。通过对站点地区交通方式选择与工作地点关系的分析,指出在城市中心区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可以减少分流段的时间成本达 25% 以上。所以在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交通系统中,必须全面鼓励自行车的发展。自行车是多模式平衡绿色交通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平衡因子。
- · 西雅图步行交通规划经验及启示 ( 2012年第9期 ) [邓一凌 过秀成 叶茂 过利超 龚小林]
西雅图是美国公认的适宜步行的城市,并于 2011 年被评为全美步行友好社区项目铂金奖。步行交通规划在西雅图建设步行城市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剖析了西雅图步行交通规划,包括规划任务、目的、目标的制定,规划内容的组成,规划中应用的分析技术,以及规划的实施计划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分析规划成功的原因和对国内步行交通规划发展有益的经验,即规划的综合性、理性的技术、资金统筹与实施计划、评估机制、公众参与等。
- · 南京六合生活片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 ( 2012年第9期 ) [龚小林 过秀成 陈玥 朱光远]
基于南京六合生活片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分析生活片区慢行交通现状问题,提出系统规划的技术路线;确定城市内部慢行出行的主要脉络,进行慢行系统结构性布局;遵循城市功能、慢行出行特征差异,进行慢行分区划分与慢行交通设施分类分级;结合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合理配置慢行交通设施。最后强调在“公交优先、慢行友好”理念下,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引导居民公交 + 慢行方式出行,将成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 ·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避难空间整合建设初探 ( 2012年第9期 ) [戴慎志 刘婷婷]
慢行交通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交通模式,也是连接城市公共避难空间的主要通道。本文针对当前城市灾害频发、公共避难空间资源有限、可达性较差等问题,提出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避难空间整合建设的思路。为实现慢行交通空间的安全性和安全避难空间的系统性,文章从规划设计和交通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 · 大都市适老型整体环境规划应对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 2012年第8期 ) [丛喜静 王兴平]
我国大都市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时期,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在大都市老年人口发展趋势以及政策保障、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及养老设施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我国大都市适老型城市整体环境的建设目标,并针对现状问题从提升城市尊老爱老社会环境、优化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建设适老交通体系、配置多级养老设施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应对措施,并通过构筑老年生活评估体系引导大都市老龄社会建设的持续更新与发展,从而构筑整体环境包容、健康、永续发展的适老型大都市。
- · 发达地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的探索——以昆山为例 ( 2012年第8期 ) [陈小卉 邵玉宁]
本文基于昆山等发达地区市县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了发达地区在流动人口影响下的老龄化动因、空巢化和高龄化的发展趋势以及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昆山等苏南发达地区为例,构建了以“社区- 机构”为主的养老设施体系和以“医- 教- 文- 体- 广场”为主的为老设施体系,论证了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养老服务设施的影响,探索养老设施的“市区- 片区- 街道(镇)- 社区(村)”分级配置标准,同时提出发达地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应关注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新(城)老(城)更替、多元配置、适度超前等规划要点。
- · 天津市滨海新区老年人住区环境空间设计研究 ( 2012年第8期 ) [李汉琳 史津 高楠]
我国已进入典型的“老年型”社会,各种各样的老龄问题接踵而来。滨海新区原有的住区环境已不适应老年人行为和心理的要求,住区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针对滨海新区住区环境的空间布局和空间设计方面存在的空间层次、可达性、坐息空间设计、步行空间设计和绿化空间设计等问题,应用老年心理学、生理学、环境设计等相关理论,提出了注重安全性及舒适性的设计原则,以及增加空间层次、结合绿化空间、细化空间设计等相应的设计方法。
- · 新加坡城市交通无障碍设计及启示 ( 2012年第8期 ) [张晓 李朝阳 陈启宁]
交通无障碍设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以及城市发展的要求。新加坡城市交通无障碍设计以合理实用为基础,以通用细致为发展方向,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了系统、精致、和谐的公共无障碍环境。通过分析新加坡交通空间的无障碍设计,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提速的社会现状和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需求增长,从社会观念、规划、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对我国交通无障碍化的有益启示,以期为我国交通无障碍体系建立及和谐社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 美国社区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启示 ( 2012年第8期 ) [王承慧]
老龄化作为全球性人口发展趋势,已成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急需应对的重要挑战。社区养老模式根植社区,无论对于政府还是老人及其家庭,都是成本低、效益高的养老模式,因而在发达国家亦是养老事业发展趋势。本文聚焦美国,分析了美国政府对于提升老人住房可支付性和宜居性的政策支持、对于多层次的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以及市场特别是非营利机构等非政府机构在社区养老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最后总结了美国社区养老模式对于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