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时期南京居住社会空间的“双重碎片化” ( 2009年第9期 ) [宋伟轩 朱喜钢]
南京城市快速转型期,城市建成环境的
改变异常迅速,以往学者基于“五普”数
据得出的社会空间结构已经有所松动并
面临重构。房地产市场数据能够直接反
映住宅供给环境的改变,并间接预测出
城市居住分异结构甚至发展趋势。通过
对南京房地产数据的分析发现,新时期
南京城市居住分异表现为邻里社会关系
与物质空间结构的“双重碎片化”特征。
随着相关政治经济背景的变化,城市居
住物质环境的大规模更新将渐缓,文化
植入与再植入可能成为南京居住分异的
主导机制。
- · 荔湾清平街居住环境调研及思考 ( 2009年第9期 ) [杨芸 李建军 户媛 郭晓莹]
选取荔湾清平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
析,发现该地区的居住环境已今非昔比:
这里已经成为外来人口和低收入者聚集
地、社会网络疏离、居民归属感减弱、传统
特色的延承优势不明显。造成的原因是复
杂的,有几方面原因是不容忽视的:物质
环境的“衰败”、居住主体的改变、生活方
式的改变、传统公共场所的消失、商业化
气息过浓以及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等。据
此,笔者对将来旧城区居住环境的改善提
出一系列建议,期望为日后旧城改造提供
参考。
- · 新市民的聚融与历史文化名城类城市的现代复兴——以扬州市为例 ( 2009年第9期 ) [朱季康]
作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扬州,
正在迎接城市的新复兴。在此过程中,
外来劳动力的进入成为无法回避的现
实。如何正视并协调好新扬州市民的聚
集与融并,是摆在以扬州为代表的中国
城市面前的一大问题。
- · 上海市郊区县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 ( 2009年第8期 ) [周文娜]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步伐加
快,人口流动步伐也日益加快,来自外
地的大量人口为了寻找工作而涌入上
海,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和建成环境带
来巨大的影响。本文以上海市郊区外来
人口的社会空间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利
用2000 年外来流动人口“五普”数据,
通过因子生态分析和社会区分析的方
法,对2000年外来人口的社会空间结构
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1990年以来外来
人口的变化进行一些分析。研究结果表
明,在2000年横断面上外来早期非经济
迁入群体聚居区、蓝领人口聚集区、白
领人口聚居区及外来人口少的边缘化聚
居区成为了上海市郊区外来人口的社会
空间结构的主要聚集类型;在时间演变
的纵断面上,郊区外来人口的社会空间
演化表现为圈层化、近域化和扩散化、
边缘化特征。
- · 新信息技术对城市文化空间影响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 2009年第6期 ) [张旭 徐逸伦 钟宜根]
信息化浪潮的侵袭以及文化战略的实施
使南京市面临新的发展方向。文章从新
信息技术应用对象、使用主体、产业发
展三个方面说明南京市新信息技术应用
现状,从城市文化传播、新信息技术产
业与城市文化产业的融合、新信息技术
对文化空间的重构三个层次来分析新信
息技术对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影响,从
而使南京城市特色文化得到推广,文化
产业衍生出新的产业,文化设施产生扩
散,文化产业形成集聚。最后给出了南
京市文化空间的发展建议与思考。
- · 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理念下的城中村发展演进机制 ( 2009年第6期 ) [王立 王兴中 曾献君 谢利娟]
本文以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城市社会—生
活空间质量观理论体系为依据,从居民生
活空间行为角度阐述了城中村发展演进
的机制。指出:1.城中村的本质问题是城
市社会空间问题;2.城中村的居住流动性
与居住空间结构模式对城市低收入阶层,
外来流动人口具有适居性并构成其社会
生活空间;3.城中村的发展演进步入了社
区发展的轨道,并逐步纳入了城市社区体
系与居民日常生活场所体系。
- · 徐州矿区工人村现状调研及改造研究 ( 2009年第5期 ) [常江 袁媛]
徐州矿区工人村作为一个因矿业而形成
发展起来的工人聚居区,不仅仅是徐州
矿业历史发展的见证,也从侧面体现了
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特征。文章从
分析徐州矿区工人村现状入手,分析了
其在新形势下所处的状态以及面临的发
展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更新
措施和规划治理的相关指导措施。
- · 转型期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的探究——基于实证研究的若干思考 ( 2008年第6期 ) [翁一峰]
首先从社会、经济、技术和体制四个方面对转型时期影响社区空间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随后通过实证研究,在整体层面分析社区空间单元、空间单元分异和社区空间类型,在分地区层面定义核心地区、混合地区和城郊地区三个典型地域,并从住宅设施空间、居民属性、服务设施、环境景观、邻里意识六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和揭示三个地区各自的空间特点和现状问题。最后分整体和地区两个层面,讨论转型时期城市社区发展的若干重要议题和策略建议。
- · 商业化冲击下的社区变迁研究——以南京珠江路社区为例 ( 2008年第6期 ) [史北祥 杨俊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城市社区发生了缓慢而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本文通过大量访谈调研与资料整理分析,研究在商业化冲击下社区静态与动态系统构成,阐述城市发展壮大过程中社区的内部组成结构的变化规律与方向,揭示社区结构复杂化、多样化、松散化的变化趋势。同时针对目前社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参考解决方案,包括社区整合与分化的尝试以及在突出商业与居住双向渗透方面的努力。
- · 文化遗产保护转型过程中深圳城市文化保护探索 ( 2007年第10期 ) [赵中枢 胡敏]
文化遗产保护转型期面临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而深圳的历史文化则少有人知,其改革开放文化十分突出,以及城市发展空间受限,需要重新考虑城市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机,本文对新时期深圳城市文化保护进行了初步探索。
- ·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要兼顾区域的经济文化特色——深圳市复兴河网运输和建设水上城区的设想 ( 2007年第10期 ) [刘会远 吕勇 饶志锋 段杰]
- · 南京市文化集群的特征与模式 ( 2007年第10期 ) [刘学 张敏 汪飞]
基于对西方文化集群概念、特征、类型的分析,考察南京主城范围内文化空间,设定评判要素和标准即集聚规模、集聚尺度、文化禀赋、文化内容、关联性和标识性6个方面,选择7个典型文化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分布、功能结构、内部联系上指出南京文化集群现状特征,并从发端途径、业态类型、经济职能、管理体系4个维度对南京典型文化集群进行判别,揭示文化集群的多元性和多维性。
- · 生态城市美学研究的系统建构 ( 2007年第10期 ) [李哲 曾坚 肖蓉]
探讨生态城市美学研究的价值,并对相关概念与生成背景加以判定与阐释。对当前城市美学研究的整体走向与重点作了简要的总结,在明确其逻辑起点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美学研究的框架,并对生态城市美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学科,研究体系与角度作了说明。
- · 把古都改建为近代化城市的先驱者 ( 2007年第2期 ) [王亚男 赵永革]
介绍和总结民国初年朱启钤领导京都市政公所在古都北京改造和发展中所开展的改造正阳门、修建环城铁路、规划建设新市区、整修开放市民公园以及制定完善城市管理法规等重要实践活动,对朱启钤在吸收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和思想基础上推动北京城市建设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进行了评价。
- · 上海市新城人口导入对策研究 ( 2006年第8期 ) [李志平 陈群民]
本文从上海市人口分布与城市区域功能结构错位、城市发展规划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新城人口导入的必要性,给出了新城人口导入应当遵循的原则,研究了上海市新城人口导入的影响因素,最后从经济发展、住宅供应、政策引导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新城人口导入的对策和建议。
- · 藏地城镇空间地域特征的宗教成因 ( 2006年第4期 ) [姚准]
宗教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本文试图通过宗教这种文化因素来解析城镇空间和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显示出,影响藏地城镇空间的文化因素,并不完全在于宗教本身,更在于宗教影响下的社会生活方式。宗教正是通过世俗化,调和了仪式性习惯和行为习惯的矛盾,调和了文化之于城市化的某些矛盾,从而更强化了城镇的地域文化特征。
- · 消费时代人居环境解读 ( 2006年第4期 ) [王又佳]
当今在我国的大都市中,消费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人居环境。本文试图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消费时代的人居环境,分析大都市中的人居环境及其在消费时代的特征,并寻找这种转变带给我们的启示及意义。
- · 中国高速增长地区的社区变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 ( 2006年第4期 ) [魏立华 阎小培]
本文首先对国内学者的社区研究作了回顾,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宏大背景下,边缘社区日益受到关注;但对于高速增长的深圳市而言,经济总量的急剧增长和人口的急速膨胀带来的却是社会的失衡,促进社区(尤其是边缘社区——“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社区物质环境改善与居民民主文化素质提高相并重而成为深圳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 国外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 2003年第1期 ) [刘玉亭 何深静 顾朝林 陈果]
当前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但城市地理学者对这一社会问题的研究很少,且研究深度不够。旨在从城市贫困的含义和界定、城市贫困的特征、城市贫困产生的背景、产生原因及其应对措施等方面,对国外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做系统综述,较全面的介绍国外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概况,以引起我国城市地理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 · 浅析我国社区文化建设 ( 2002年第6期 ) [冯 杰]
社会上存在的现象可以在社区里反映出来。社区文化也是社区存在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文化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社区建设。因此,研究社区文化,努力探寻社区文化发展的新方略,对于推动我国社区建设,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多元化居住社区的规划应对 ( 2002年第6期 ) [肖达]
综观我国居住社区发展的多元化现象,既反映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住宅连同其所在地域作为商品所引起的一种再分配现象,也体现了在城市社会结构转型中,居住社区作为一种社会实体所产生的空间演变表征。本文基于一种规划的视点对此进行考察,并致力于寻求规划的应对机制与策略。
- · “新城市主义”与社区形态 ( 2002年第6期 ) [祁洁]
针对美国社区建筑师近来提出的“新城市主义”一词,探讨城市蔓延带来的社区问题,以及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提炼社区的形态要素,讨论其定义、关联和意义。
- · 城市社区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 ( 2002年第6期 ) [李植斌]
随着城市居民由“单位人”逐渐向“社区人”的转化,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将会日益增强,必须改革目前的社区管理制度。本文探讨了城市社区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社区管理制度创新的对策与措施。
- · 城市边缘区社会环境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 ( 2002年第3期 ) [魏竹琴]
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通过社会调查与资料分析,阐述了城市边缘区社会环境的现状特征、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并就城市边缘区社会环境的发展,从制度、政策、规划、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 · 我国城市贫困群体解析 ( 2002年第3期 ) [李明锦]
城市存在贫困群体是我国面临和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而又重大的社会
问题、政治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的现状及城市反贫困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确立与国情相适应的城市反贫困战略和反贫困对策。
- · 试论城市环境的影响与作用 ( 2002年第3期 ) [纪晓岚]
文章揭示了城市环境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特征,论述了城市公共环境的作用,城市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文章进一步研究了城市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城市环境对人的生理影响。最后,对城市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目前城市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环境的变化不仅不能满足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的发展,偏离了人的需要轨道。文章指出,城市环境建设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不能完全按商业化环境思路来构筑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