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时序及策略探讨 ( 2013年第10期 ) [王振坡 程浩岩]
分析国外养老地产内在动因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现存养老地产与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匹配,并提出:我国人口、社会结构层次变迁的内在逻辑是催生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保障、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和健全等外部环境是我国养老地产的发展依托。由此探讨了我国养老地产三个发展时序,并分别针对每阶段讨论了促进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策略思考。
- ·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社区变迁探究——以深圳为例 ( 2013年第7期 ) [秦瑞英 闫小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变化,也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本文以我国快速城市化典型代表的深圳市为例,探讨城市社区的发展、变迁和类型的分化,旨在为规划城市社区发展、制定社区政策和探索谋划社区治理新路提供积极的现实指导。
- · 城市人口密度的中日比较及对城市研究的反思 ( 2013年第7期 ) [周建高 王凌宇]
我国学界对城市人口密度有不同认识。根据最新统计资料对中国天津、上海、广州和日本东京、大阪的人口密度研究显示,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普遍比日本高许多,上海约是东京的两倍,而且中心市区与周围郊区密度差异悬殊,显著的一极集中。日本城市人口分布较均匀。体现在城市住宅形态上,中国城市以集合住宅为主而日本城市以独立住宅为主。对统计数据不加分析会得出偏离实际的结论,城市研究有待精细化。
- · 南通基本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 2013年第5期 ) [谢虔]
针对南通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实现基本现代化提出的严峻挑战,并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角度分别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践行举措。
- · 台湾的社区规划研究与实践及其启示 ( 2013年第5期 ) [王雨 张京祥]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置身于社会变迁脉络的台湾社区规划发展进行梳理,截取快速城市化时期、地方分权时代、网络社会时期为台湾社区发展的几个重要时代背景,对其紧扣时代的发展轨迹和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针对大陆的社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结合台湾社区规划师制度、参与式规划的模式借鉴,给大陆未来的社区发展研究方向提供一些参考。
- · 专家笔谈 ( 2013年第4期 ) []
有文化的城市才有吸引力,而文化所指应该是独特的文化底蕴,如果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很高,却与其他城市没有什么区别,就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另外,传统与现代得到完美结合的城市才有魅力。如果尽是现代化建筑,高楼林立,传统完全被灭迹,那么,便失去了历史的厚重感,成为城市中的“暴发户”。以北京而言,现代化的高楼与四合院及其他古建筑并存,建筑本身便昭示了首都的发展脉络和悠久的历史。北京的胡同、民间小吃、牌楼、城楼、老字号、民间工艺等,成为北京城市文化的名片,也是北京城区别于全世界其他城市的文化标识。这些文化名片是内在的,为城市文化之命脉,也为北京所独有,不能被复制。
- · 图像盛宴背后的文化危机 ——中国当代城市“千景一面”现象的文化阐释 ( 2013年第4期 ) [邱冰 张帆]
通过对当前盛行的“文化打造”、“遗产克隆”和“城市移植”等 3 种城市景观图像制造模式的解读,认为当前城市“千景一面”的表层原因在于城市空间已经不再仅仅用于组织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是被制造为一种虚拟的图像空间,脱离了真正的日常实践和集体记忆。并进一步揭示了图像制造背后更深层的危机:文化取向的扭曲,即城市景观成为招商引资的工具、符号经济的商品和个人意志的体现。这一切的根源则是对经济与政治利益的过度追逐。
- · 促进文化表现多样性的城市保护 ( 2013年第4期 ) [张松]
城市作为文化多样性重要的表现形式,其空间形态和环境品质构成了我们时代生活的文化背景,塑造了大众文化的整体特征。在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重新认识城市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通过城市保护及其规划管理,提升城市地区的环境品质,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
- · 试论现代城市文化体系的构建 ( 2013年第4期 ) [张小迪 王大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对城市的文化建设问题也日益重视起来,因为它关系到城市发展质量的高低和是否具有可持续竞争力。要构建城市文化体系,就要抓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开展建设活动,唯有这样,城市的发展才能有“量”重“质”又“持久”
- · 基于工业遗产保护的辽宁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探讨 ( 2013年第4期 ) [韩福文 王芳]
文化城市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是人本主义城市理念的具体体现,其精髓在于文化特色。辽宁作为一个工业大省,城市均为工业城市,因而其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必然与工业遗产保护具有密切关系。本文在对特色文化城市基本内涵和精髓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工业遗产保护与辽宁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关系,分析工业遗产保护在辽宁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提出辽宁建设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基本对策。
- · 地域景观中的城市印迹——对景观文化建设的思辨 ( 2013年第4期 ) [王泽烨 栗功]
本文对景观的文化建设问题进行探讨。对秦皇岛的景观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以海港区的景观文化建设为例,运用文化“所指”和“能指”的理论,通过提取具有地域特征的景观符号,形成具有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景观空间组织形式和景观场所。
- · 关于城市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 2013年第4期 ) [刘士林]
城市文化概念主要是一个空间范畴,是人类以不同于乡村的城市为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创造出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及精神价值体系。城市与文化的联系最为紧密和直接,研究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文化。从世界城市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主要可划分出经济型城市文化、政治型城市文化和审美型城市文化三种基本类型。把都市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研究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核心,符合我国的现实需要与长远利益。文化城市既符合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逻辑,也是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
- · 现代化进程中哈尼族聚落的形态演变研究——以云南省勐海县曼冈寨为例 ( 2013年第1期 ) [钱云 杨雯 郦大方]
哈尼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山区的众多少数民族之一,长期以来保留了大量社会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聚落形态,是乡土聚落研究中极有价值的研究对象。近年来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哈尼族传统的聚落形态开始产生变化。本文基于乡土聚落形态演变理论,选择云南省勐海县曼冈寨为案例,充分利用测绘、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哈尼族血缘、政治、经济三种社会关系的变化与聚落形态演变的相互关系,为深入理解这一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实证案例。
- · 出行感知决策的心理学分析与启示 ( 2013年第1期 ) [石飞]
建立在理性假设思维模式下的交通规划往往与现实情况有差距,在分析Downs 定律之后,提出交通系统的非均衡性和交通出行决策的非理性特征。从心理学基础理论着手,分别从信念和偏好两大角度分析交通出行及交通规划中的心理学因素和出行感知决策,并提出政策环境和规划设计层面的对策。最后建议有限理性理论应成为交通规划、研究和决策的基本假设。
- · 外来人口对苏州市社区的影响及规划对策探析 ( 2012年第11期 ) [高朦 赵剑锋]
外来人口涌入给城市带来沉重人口压力的同时,也给城市社区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城市化影响下人口流动为背景,以苏州市这一新兴的“移民城市”为例,着重分析外来人口的主要结构及其对城市原有社区带来的影响,在研究分析相关数据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社区规划对策,期望通过合理、科学、可持续的规划设计手法实现社区的融合与生长,进而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 · 苏南新农村社区形象特色缺失研究——以苏州为例 ( 2012年第11期 ) [文剑钢 吕席金 王传海]
通过对当前苏南新农村社区建设事件的追踪,以苏州为考察对象,以社区形象为着眼点,对社区形象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形象特色缺失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认为应完善新农村社区规划体系,实现规划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准,提出“原乡规划”构筑社区新风貌、分类引导“新、旧”社区形象设计策略。
- · 老城空间碎片化和绅士化的调研样本与思索 ( 2012年第6期 ) [张倩]
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住宅商品化改革,城市空间发生了外延和内涵的巨大变化。老城内是否出现了大面积的碎片化和绅士化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南京老城的实地调研,发现空间“碎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人群之间的隔离并不明显;大规模的绅士化未被证明,人群的贫富混居是老城内普遍的现象。深入挖掘上述过程形成的机理,本文对未来碎片化和绅士化的发展作出了判断,并提出了促进和谐发展的建议。
- · 虚拟社区实体化驱动力机制与演变模型实证分析——以南京西祠街区、淘淘巷、杭州四季星座为例 ( 2011年第10期 ) [何序君 陈沧杰 王美芳]
虚拟社区实体化作为虚拟社区发展的新趋势,是虚拟社区的产业化发展表现,在空间上表现为“网络实体街区”的形成。近年来随着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中国许多互联网发达城市陆续出现“网络实体街区”,并伴随着城市更新运动,有方兴未艾之势。本文通过对虚拟社区实体化驱动力机制的探索,揭示网络实体街区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规律;并对南京西祠街区、淘淘巷、杭州四季星座三个典型案例展开实证分析。
- · “居家养老为主”模式下的老年住宅设计 ( 2011年第10期 ) [周燕珉 王富青]
随着人口的逐步老龄化,发达国家对养老居住模式进行了探索,目前多确立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模式。我国老龄人口多,增速快,且未富先老,老年人的养老居住问题逐渐凸显。国家当前制定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政策。目前我国居家养老的硬件环境和服务体系都有待完善。其中,老年住宅的科学设计是营造安全、舒适的养老居住环境的重要基础。
- ·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下的社区体系规划原理 ( 2011年第9期 ) [王立 王兴中]
以新人本主义城市空间发展观及价值取向分析为基础,提出冲破现代主义城市功能分区藩篱、关注社会公平下,空间公正为方向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指出其理念核心为人本生活场所体系及城市社区体系公正结构的建构与重构,并进一步推演出城市社区体系规划的基本原理为:1)城市社会(居住)阶层化构成原理(城市公正规划);2)城市社区体系分异可获性原理(区域响应规划);3)社区空间质量构成原理(空间共享规划);4)文化生态景观情境认知原理(区位文化尊严规划)。
- ·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结构变迁探析——以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为例 ( 2011年第9期 ) [黄嘉颖 吴左宾]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城市回族社区不仅是城市历史研究和少数民族城市化研究的活体,而且肩负着城市民族和谐的重任,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的实态调研为基础,深入探析了社区内部结构变迁的特征规律,并进一步就城市回族社区的持续发展进行规划思考。
- · 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策略探索——以上海静安区为例 ( 2011年第6期 ) [柏巍 刘昆轶]
基于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认识,通过分析静安区文化发展的困境与优势,明确其未来打造“高格调时尚文化”的发展目标,并提出通过文化资源的整合、文化场所的营造、文化产业的拓展等策略,积极培育静安区商务文化、创意文化和大众文化,重塑静安区的文化品牌,以“国际静安”的文化形象彰显大上海的文化魅力。
- · 上海城市转型背景下的长宁区文化建设规划 ( 2011年第6期 ) [周文娜 沈果毅]
在当前上海城市转型过程中,部分地区也在寻找新的发展抓手。对于上海首先转型的区域-中心城来说,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展成为转型的关键要素之一。文章选取了上海比较典型的区域长宁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文化规划编制,既体现规划的前瞻性又保证规划的实施性。
- ·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价值问题研究进展 ( 2010年第12期 ) [宋立新 周春山]
“公共空间”概念既反映了西方政治价值观的变迁,也映射了城市空间功能的历史巨变和城市文化内涵的转变。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问题贯穿了西方社会空间哲学和社会发展史观的一系列核心价值领域。本文系统回顾了西方政治哲学和空间社会学理论对于公共空间价值问题的认知与思考,并结合对当代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功能变迁的分析,提出了公共空间的价值危机问题和在“社区”组织框架内重建公共空间的地方文化价值的可能性。
- · 国内城市居住空间研究进展 ( 2010年第9期 ) [李君 陈长瑶]
文章从宏观的城市居住空间秩序形态演变和微观的城市居民住宅区位选择两种研究角度对城市居住空间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进一步指出,基于我国特殊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关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居住区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特殊群体住房建设、居民住房选择对住房制度改革的行为响应、城市居民“第二住宅”发展等一些特色内容。
- · 我国迈向老龄社会的两次结构变化及城市规划对策的若干探讨�� ( 2010年第7期 ) [李峰清 黄 璜]
在未来的40年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将加速发展。在这个时期,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既来自于老龄人口比例的急剧增加,更来自于未来连续两次基于“核心家庭”成为社会和主流、而“传统家庭”逐步淡出的社会结构剧变。针对该问题展开分析,探讨由此引发的城市空间问题以及规划应对策略。
- · 我国进城农民居住空间的微观探析及其对策研究——以南京市的租居型外来工为例 ( 2010年第6期 ) [吴晓]
文章以南京市进城农民的典型居住方式——“租居”作为研究重点,归纳了进城农民租居空间的种种基本特征,也阐释了经济收入、就业方向、教育程度、性别等因子的不同影响,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我国进城农民租居空间的改善策略,改变住房租赁市场的运作模式,建立全面介入租赁市场的强有力的住房租赁公司,改善我国出租房源的供给渠道,由政府成立拥有独立裁量权的经营管理机构,从管理调控、市场供给、规划设计等层面入手,大规模地扶持廉租住宅建设。
- · 中国城市封闭住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 2010年第3期 ) [王彦辉]
封闭住区的蔓延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城市空间形象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在综合阐述我国城市封闭住区的现状问题和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其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因,进而对促进居住空间与城市空间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
- · 农民工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 ( 2009年第10期 ) [曹天艳 李开宇]
以金融危机为背景研究中国农民工流动
及其与城镇化的关系。运用相关统计资
料与文献分析法,分析我国快速城镇化
进程中的农民工流动问题及其对城镇化
进程的影响;分析中国农民工流动模
式、特点以及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
题,提出相应对策。研究认为,金融危
机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模式背景下的农
村城镇化模式和农民工进城将带来极大
冲击,它凸显了农民工人口城镇化进程
的脆弱性;促进农民工人口城镇化是解
决农民工流动与实现中国城镇化的可持
续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 · 论健康导向型的城市空间构成 ( 2009年第10期 ) [董晶晶]
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是城市发展的永恒
目标之一。在说明价值导向对城市空间
构成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健康与城市
空间关系的剖析,提出健康价值观引导
下的城市空间应该由两部分构成,即保
障健康生活的环境系统和引导健康行为
的生活单元,目的是通过提供有利于健
康的城市空间环境,实现健康的城市生
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