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域景观中的城市印迹——对景观文化建设的思辨 ( 2013年第4期 ) [王泽烨 栗功]
本文对景观的文化建设问题进行探讨。对秦皇岛的景观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以海港区的景观文化建设为例,运用文化“所指”和“能指”的理论,通过提取具有地域特征的景观符号,形成具有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景观空间组织形式和景观场所。
- · 关于城市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 2013年第4期 ) [刘士林]
城市文化概念主要是一个空间范畴,是人类以不同于乡村的城市为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创造出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及精神价值体系。城市与文化的联系最为紧密和直接,研究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文化。从世界城市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主要可划分出经济型城市文化、政治型城市文化和审美型城市文化三种基本类型。把都市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研究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核心,符合我国的现实需要与长远利益。文化城市既符合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逻辑,也是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
- · 现代化进程中哈尼族聚落的形态演变研究——以云南省勐海县曼冈寨为例 ( 2013年第1期 ) [钱云 杨雯 郦大方]
哈尼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山区的众多少数民族之一,长期以来保留了大量社会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聚落形态,是乡土聚落研究中极有价值的研究对象。近年来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哈尼族传统的聚落形态开始产生变化。本文基于乡土聚落形态演变理论,选择云南省勐海县曼冈寨为案例,充分利用测绘、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哈尼族血缘、政治、经济三种社会关系的变化与聚落形态演变的相互关系,为深入理解这一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实证案例。
- · 出行感知决策的心理学分析与启示 ( 2013年第1期 ) [石飞]
建立在理性假设思维模式下的交通规划往往与现实情况有差距,在分析Downs 定律之后,提出交通系统的非均衡性和交通出行决策的非理性特征。从心理学基础理论着手,分别从信念和偏好两大角度分析交通出行及交通规划中的心理学因素和出行感知决策,并提出政策环境和规划设计层面的对策。最后建议有限理性理论应成为交通规划、研究和决策的基本假设。
- · 外来人口对苏州市社区的影响及规划对策探析 ( 2012年第11期 ) [高朦 赵剑锋]
外来人口涌入给城市带来沉重人口压力的同时,也给城市社区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城市化影响下人口流动为背景,以苏州市这一新兴的“移民城市”为例,着重分析外来人口的主要结构及其对城市原有社区带来的影响,在研究分析相关数据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社区规划对策,期望通过合理、科学、可持续的规划设计手法实现社区的融合与生长,进而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 · 苏南新农村社区形象特色缺失研究——以苏州为例 ( 2012年第11期 ) [文剑钢 吕席金 王传海]
通过对当前苏南新农村社区建设事件的追踪,以苏州为考察对象,以社区形象为着眼点,对社区形象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形象特色缺失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认为应完善新农村社区规划体系,实现规划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准,提出“原乡规划”构筑社区新风貌、分类引导“新、旧”社区形象设计策略。
- · 老城空间碎片化和绅士化的调研样本与思索 ( 2012年第6期 ) [张倩]
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住宅商品化改革,城市空间发生了外延和内涵的巨大变化。老城内是否出现了大面积的碎片化和绅士化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南京老城的实地调研,发现空间“碎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人群之间的隔离并不明显;大规模的绅士化未被证明,人群的贫富混居是老城内普遍的现象。深入挖掘上述过程形成的机理,本文对未来碎片化和绅士化的发展作出了判断,并提出了促进和谐发展的建议。
- · 虚拟社区实体化驱动力机制与演变模型实证分析——以南京西祠街区、淘淘巷、杭州四季星座为例 ( 2011年第10期 ) [何序君 陈沧杰 王美芳]
虚拟社区实体化作为虚拟社区发展的新趋势,是虚拟社区的产业化发展表现,在空间上表现为“网络实体街区”的形成。近年来随着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中国许多互联网发达城市陆续出现“网络实体街区”,并伴随着城市更新运动,有方兴未艾之势。本文通过对虚拟社区实体化驱动力机制的探索,揭示网络实体街区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规律;并对南京西祠街区、淘淘巷、杭州四季星座三个典型案例展开实证分析。
- · “居家养老为主”模式下的老年住宅设计 ( 2011年第10期 ) [周燕珉 王富青]
随着人口的逐步老龄化,发达国家对养老居住模式进行了探索,目前多确立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模式。我国老龄人口多,增速快,且未富先老,老年人的养老居住问题逐渐凸显。国家当前制定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政策。目前我国居家养老的硬件环境和服务体系都有待完善。其中,老年住宅的科学设计是营造安全、舒适的养老居住环境的重要基础。
- ·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下的社区体系规划原理 ( 2011年第9期 ) [王立 王兴中]
以新人本主义城市空间发展观及价值取向分析为基础,提出冲破现代主义城市功能分区藩篱、关注社会公平下,空间公正为方向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指出其理念核心为人本生活场所体系及城市社区体系公正结构的建构与重构,并进一步推演出城市社区体系规划的基本原理为:1)城市社会(居住)阶层化构成原理(城市公正规划);2)城市社区体系分异可获性原理(区域响应规划);3)社区空间质量构成原理(空间共享规划);4)文化生态景观情境认知原理(区位文化尊严规划)。
- ·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结构变迁探析——以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为例 ( 2011年第9期 ) [黄嘉颖 吴左宾]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城市回族社区不仅是城市历史研究和少数民族城市化研究的活体,而且肩负着城市民族和谐的重任,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的实态调研为基础,深入探析了社区内部结构变迁的特征规律,并进一步就城市回族社区的持续发展进行规划思考。
- · 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策略探索——以上海静安区为例 ( 2011年第6期 ) [柏巍 刘昆轶]
基于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认识,通过分析静安区文化发展的困境与优势,明确其未来打造“高格调时尚文化”的发展目标,并提出通过文化资源的整合、文化场所的营造、文化产业的拓展等策略,积极培育静安区商务文化、创意文化和大众文化,重塑静安区的文化品牌,以“国际静安”的文化形象彰显大上海的文化魅力。
- · 上海城市转型背景下的长宁区文化建设规划 ( 2011年第6期 ) [周文娜 沈果毅]
在当前上海城市转型过程中,部分地区也在寻找新的发展抓手。对于上海首先转型的区域-中心城来说,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展成为转型的关键要素之一。文章选取了上海比较典型的区域长宁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文化规划编制,既体现规划的前瞻性又保证规划的实施性。
- ·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价值问题研究进展 ( 2010年第12期 ) [宋立新 周春山]
“公共空间”概念既反映了西方政治价值观的变迁,也映射了城市空间功能的历史巨变和城市文化内涵的转变。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问题贯穿了西方社会空间哲学和社会发展史观的一系列核心价值领域。本文系统回顾了西方政治哲学和空间社会学理论对于公共空间价值问题的认知与思考,并结合对当代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功能变迁的分析,提出了公共空间的价值危机问题和在“社区”组织框架内重建公共空间的地方文化价值的可能性。
- · 国内城市居住空间研究进展 ( 2010年第9期 ) [李君 陈长瑶]
文章从宏观的城市居住空间秩序形态演变和微观的城市居民住宅区位选择两种研究角度对城市居住空间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进一步指出,基于我国特殊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关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居住区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特殊群体住房建设、居民住房选择对住房制度改革的行为响应、城市居民“第二住宅”发展等一些特色内容。
- · 我国迈向老龄社会的两次结构变化及城市规划对策的若干探讨�� ( 2010年第7期 ) [李峰清 黄 璜]
在未来的40年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将加速发展。在这个时期,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既来自于老龄人口比例的急剧增加,更来自于未来连续两次基于“核心家庭”成为社会和主流、而“传统家庭”逐步淡出的社会结构剧变。针对该问题展开分析,探讨由此引发的城市空间问题以及规划应对策略。
- · 我国进城农民居住空间的微观探析及其对策研究——以南京市的租居型外来工为例 ( 2010年第6期 ) [吴晓]
文章以南京市进城农民的典型居住方式——“租居”作为研究重点,归纳了进城农民租居空间的种种基本特征,也阐释了经济收入、就业方向、教育程度、性别等因子的不同影响,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我国进城农民租居空间的改善策略,改变住房租赁市场的运作模式,建立全面介入租赁市场的强有力的住房租赁公司,改善我国出租房源的供给渠道,由政府成立拥有独立裁量权的经营管理机构,从管理调控、市场供给、规划设计等层面入手,大规模地扶持廉租住宅建设。
- · 中国城市封闭住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 2010年第3期 ) [王彦辉]
封闭住区的蔓延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城市空间形象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在综合阐述我国城市封闭住区的现状问题和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其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因,进而对促进居住空间与城市空间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
- · 农民工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 ( 2009年第10期 ) [曹天艳 李开宇]
以金融危机为背景研究中国农民工流动
及其与城镇化的关系。运用相关统计资
料与文献分析法,分析我国快速城镇化
进程中的农民工流动问题及其对城镇化
进程的影响;分析中国农民工流动模
式、特点以及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
题,提出相应对策。研究认为,金融危
机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模式背景下的农
村城镇化模式和农民工进城将带来极大
冲击,它凸显了农民工人口城镇化进程
的脆弱性;促进农民工人口城镇化是解
决农民工流动与实现中国城镇化的可持
续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 · 论健康导向型的城市空间构成 ( 2009年第10期 ) [董晶晶]
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是城市发展的永恒
目标之一。在说明价值导向对城市空间
构成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健康与城市
空间关系的剖析,提出健康价值观引导
下的城市空间应该由两部分构成,即保
障健康生活的环境系统和引导健康行为
的生活单元,目的是通过提供有利于健
康的城市空间环境,实现健康的城市生
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 新时期南京居住社会空间的“双重碎片化” ( 2009年第9期 ) [宋伟轩 朱喜钢]
南京城市快速转型期,城市建成环境的
改变异常迅速,以往学者基于“五普”数
据得出的社会空间结构已经有所松动并
面临重构。房地产市场数据能够直接反
映住宅供给环境的改变,并间接预测出
城市居住分异结构甚至发展趋势。通过
对南京房地产数据的分析发现,新时期
南京城市居住分异表现为邻里社会关系
与物质空间结构的“双重碎片化”特征。
随着相关政治经济背景的变化,城市居
住物质环境的大规模更新将渐缓,文化
植入与再植入可能成为南京居住分异的
主导机制。
- · 荔湾清平街居住环境调研及思考 ( 2009年第9期 ) [杨芸 李建军 户媛 郭晓莹]
选取荔湾清平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
析,发现该地区的居住环境已今非昔比:
这里已经成为外来人口和低收入者聚集
地、社会网络疏离、居民归属感减弱、传统
特色的延承优势不明显。造成的原因是复
杂的,有几方面原因是不容忽视的:物质
环境的“衰败”、居住主体的改变、生活方
式的改变、传统公共场所的消失、商业化
气息过浓以及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等。据
此,笔者对将来旧城区居住环境的改善提
出一系列建议,期望为日后旧城改造提供
参考。
- · 新市民的聚融与历史文化名城类城市的现代复兴——以扬州市为例 ( 2009年第9期 ) [朱季康]
作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扬州,
正在迎接城市的新复兴。在此过程中,
外来劳动力的进入成为无法回避的现
实。如何正视并协调好新扬州市民的聚
集与融并,是摆在以扬州为代表的中国
城市面前的一大问题。
- · 上海市郊区县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 ( 2009年第8期 ) [周文娜]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步伐加
快,人口流动步伐也日益加快,来自外
地的大量人口为了寻找工作而涌入上
海,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和建成环境带
来巨大的影响。本文以上海市郊区外来
人口的社会空间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利
用2000 年外来流动人口“五普”数据,
通过因子生态分析和社会区分析的方
法,对2000年外来人口的社会空间结构
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1990年以来外来
人口的变化进行一些分析。研究结果表
明,在2000年横断面上外来早期非经济
迁入群体聚居区、蓝领人口聚集区、白
领人口聚居区及外来人口少的边缘化聚
居区成为了上海市郊区外来人口的社会
空间结构的主要聚集类型;在时间演变
的纵断面上,郊区外来人口的社会空间
演化表现为圈层化、近域化和扩散化、
边缘化特征。
- · 新信息技术对城市文化空间影响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 2009年第6期 ) [张旭 徐逸伦 钟宜根]
信息化浪潮的侵袭以及文化战略的实施
使南京市面临新的发展方向。文章从新
信息技术应用对象、使用主体、产业发
展三个方面说明南京市新信息技术应用
现状,从城市文化传播、新信息技术产
业与城市文化产业的融合、新信息技术
对文化空间的重构三个层次来分析新信
息技术对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影响,从
而使南京城市特色文化得到推广,文化
产业衍生出新的产业,文化设施产生扩
散,文化产业形成集聚。最后给出了南
京市文化空间的发展建议与思考。
- · 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理念下的城中村发展演进机制 ( 2009年第6期 ) [王立 王兴中 曾献君 谢利娟]
本文以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城市社会—生
活空间质量观理论体系为依据,从居民生
活空间行为角度阐述了城中村发展演进
的机制。指出:1.城中村的本质问题是城
市社会空间问题;2.城中村的居住流动性
与居住空间结构模式对城市低收入阶层,
外来流动人口具有适居性并构成其社会
生活空间;3.城中村的发展演进步入了社
区发展的轨道,并逐步纳入了城市社区体
系与居民日常生活场所体系。
- · 徐州矿区工人村现状调研及改造研究 ( 2009年第5期 ) [常江 袁媛]
徐州矿区工人村作为一个因矿业而形成
发展起来的工人聚居区,不仅仅是徐州
矿业历史发展的见证,也从侧面体现了
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特征。文章从
分析徐州矿区工人村现状入手,分析了
其在新形势下所处的状态以及面临的发
展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更新
措施和规划治理的相关指导措施。
- · 转型期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的探究——基于实证研究的若干思考 ( 2008年第6期 ) [翁一峰]
首先从社会、经济、技术和体制四个方面对转型时期影响社区空间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随后通过实证研究,在整体层面分析社区空间单元、空间单元分异和社区空间类型,在分地区层面定义核心地区、混合地区和城郊地区三个典型地域,并从住宅设施空间、居民属性、服务设施、环境景观、邻里意识六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和揭示三个地区各自的空间特点和现状问题。最后分整体和地区两个层面,讨论转型时期城市社区发展的若干重要议题和策略建议。
- · 商业化冲击下的社区变迁研究——以南京珠江路社区为例 ( 2008年第6期 ) [史北祥 杨俊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城市社区发生了缓慢而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本文通过大量访谈调研与资料整理分析,研究在商业化冲击下社区静态与动态系统构成,阐述城市发展壮大过程中社区的内部组成结构的变化规律与方向,揭示社区结构复杂化、多样化、松散化的变化趋势。同时针对目前社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参考解决方案,包括社区整合与分化的尝试以及在突出商业与居住双向渗透方面的努力。
- · 文化遗产保护转型过程中深圳城市文化保护探索 ( 2007年第10期 ) [赵中枢 胡敏]
文化遗产保护转型期面临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而深圳的历史文化则少有人知,其改革开放文化十分突出,以及城市发展空间受限,需要重新考虑城市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机,本文对新时期深圳城市文化保护进行了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