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省际边界小城镇整合发展策略研究——以苏皖边界小城镇为例 ( 2008年第10期 ) [王兴平]
省际边界地区小城镇是我国小城镇中一种比较特别的类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统筹发展中肩负特殊责任。本文首先界定了省际边界地区小城镇基本概念和类型,并概括提出其基本特征,然后分析这类小城镇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推进其整合发展的策略,最后结合苏皖两省乌江镇的发展和建设,对其整合策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 · 1985年以来黑龙江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 2008年第10期 ) [张守忠 李玉英]
等级规模结构是城市体系的三大结构之一,其特征可以反映出城市在不同规模层次中的分布状况及城市人口集中或分散的程度, 有助于认识城市体系发展所处的阶段。分析了1985年至2004年近20年间黑龙江省城市等级规模体系的变动特征,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的对策。
- · 城市用地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相关分析——以苏州为例 ( 2008年第10期 ) [朱东风]
借助GIS与空间句法技术,分析总结了1995~2003年苏州城市用地结构与句法结构变化的量化特征。通过SPSS对城市句法结构与用地结构的相关分析,发现城市功能用地结构与句法结构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正是由于建设用地拓展过快、居住用地向心集聚、工业用地离心扩展以及公建用地不足等原因,导致城市句法结构难以适应功能结构演变,从而体现为空间结构与其内在社会逻辑的错位。研究建议转变城市空间扩展模式,整合城市功能用地结构,以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
- · 景观城市主义在工业废弃地改造中的应用——以美国马萨诸塞州军事保护区的景观再生为例 ( 2008年第10期 ) [杨锐]
景观城市主义是指景观替代建筑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媒介,该理论被证实适用于一系列的城市发展问题,如工业废弃地的再生改造﹑不断萎缩的城市再生以及快速发展的新城开发等。本文重点研究美国马萨诸塞州军事保护区的景观再生案例,该地区自1911年以来,一直用作美军的新兵训练﹑军事器械的维修和保养基地等,这些军事活动不但对基地内的水源和土壤造成了很深的污染,也严重影响了上游城市波士顿的地下水资源。本文从研究减少污染的具体方法入手,提出了将之改造成为一个干净健康的大众公园的生态再生策略,并阐述了它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 · 北欧科学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研究——以瑞典和芬兰的高科技园区为例 ( 2008年第10期 ) [吴晓]
以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的科学园区为发端,科学园区在1980年代后步入了井喷式的蓬勃发展阶段。本文在对世界科学园区的概念和发展进行简介的基础上,主要结合瑞典和芬兰的高科技园区案例,较为系统地考察和剖析了北欧科学园区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的规律和特征,以期为我国科学园区纳入国际化的良性发展轨道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照。
- · 基于居民期望与感知的城市居住景观差异分析——以大连市南关岭街道为例 ( 2008年第9期 ) [张玉萍 李雪铭]
城市居住景观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空间和组成实体,是由城市居民的生活、交往、工作及游憩等一系列相关的聚居活动共同组成的景观整体,是城市人居环境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以大连市南关岭街道为例,借助于期望感知理论和Visual Co-plot Version方法评析了城市居民对周围居住景观环境的满意程度。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对居住景观中的实际感知与期望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对街道级远景和住宅级近景的认知需求评价逐步提高。
- · 打造南京河西中央活动区(CAZ)的对策建议 ( 2008年第9期 ) [程茂吉]
河西新城区是南京实施“一城三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河西中心区按照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已基本建成物质载体,如何科学明确发展定位,大力提升中心区活力,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要按照建设中央活动区的要求,建设具有“24小时”持续活力的城市副中心,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河西新城的综合功能,建成真正体现新南京形象的现代化标志区。
- · 城市机动性与反社会排斥——国外城市无障碍交通规划对策的启示 ( 2008年第8期 ) [欧阳鹏]
首先分析城市机动性如何导致社会排斥问题,然后描述当代中国城市(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庞大规模和城市无障碍交通设施供给的薄弱性局面形成的鲜明反差,揭示中国城市无障碍交通规划对策的紧迫性;总结法国、日本和韩国应对城市机动性带来的社会排斥问题的特征,以及在无障碍设计等交通规划方面的经验和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城市反社会排斥的交通规划对策四个方面(交通理念、政策、技术和规划运营管理)的借鉴意义。
- · 新时期南平市空间布局调整和制度设计 ( 2008年第8期 ) [邓剑伟]
空间布局调整是南平市在新时期面临的巨大挑战,通过产业布局和人口布局调整,南平市将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福建省的经济推动区。空间布局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一系列的激励机制,需要社会各界参与其中。
- · “宜居型城市”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 2008年第8期 ) [刘兴政]
当前学术界和实践中对“宜居型城市”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其与密切相关的产业结构相互关系和影响的研究没有得到相应关注。本文在梳理“宜居型城市”概念内涵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宜居型城市”与产业结构两者之间的必然要素、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居民就业和发展契机等内在复杂关系,并尝试建立 “宜居型城市”建设下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性评判的五类一级指标,最后提出在“宜居型城市”建设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政策建议。
- ·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转型——国际经验与启示 ( 2008年第8期 ) [张贤 张志伟]
我国城市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期,积极有效、稳定的城市转型是现实需要。分析了美国纽约和匹兹堡的产业调整过程,一些经验如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生产服务业、注重市场与政府协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关联、关心教育科技及其与产业联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等值得借鉴。
- · 社区建设中的“三巨头”(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角色探讨 ( 2008年第7期 ) [杨小华 苗天青]
现阶段,业主委员会、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不符合社区自治发展,合理定位其角色,方能推进社区自治。目前社区居委会职能行政化、法律法规体制冲突、三巨头职能重叠、冲突,阻碍了社区自治发展,应对三者在社区自治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 · 区划调整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辨析 ( 2008年第7期 ) []
以行政区划调整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各地上层政府对其所辖地域频繁进行区划调整的现实原因,主要包括空间层面的直接效用和行政管理层面的效用。在合理性分析中,从已有的正反面论调出发,在有效配置资源、协调地方矛盾、降低行政成本、改善行政效能等方面进行剖析。而空间的惯性阻碍、以效率挑战公平、保障基层管理和服务效率的信息基础弱化、对地方自治的威胁等成为区划调整中的现实问题。最后提出区划调整配套制度完善的重要性。
- ·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原因分析 ( 2008年第6期 ) [吕作奎 王铮]
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指数进行计算,在选取的27个省区中有4个省区帕累托指数显著大于1。全国各省区帕累托指数的平均值为0.9337,说明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比较分散。随后,将全国27个省区按区域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对各个地区分别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的地区,与城市规模分布关系显著的因素并不完全相同。
- · 城市空间快速扩张过程中的用地效益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 2008年第5期 ) [詹美旭 葛幼松]
从南京城市空间快速扩张的过程分析入手,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三个方面建立了评价城市用地效益的指标体系。以1995年各指标数据为基准,进行标准化后得到了1995~2004年各指标的具体变化数值,改变传统测定指标权重方法,采用改进的信息熵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运用数据加权的方式量化得到了1995~2004年城市用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结果表明:1995~2004年南京城市用地扩展规模偏大,扩张速度偏快,并出现了局部发展失衡,但总体上城市用地的综合效益不断改善。南京市已从注重经济增长进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阶段,其中土地的经济效益呈现阶段性提升的特征,社会、环境效益则持续改善,但工业用地效益下降、经济结构不够合理、扩张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尤其是医疗卫生设施严重缺乏已成为以后需要改进的主要方面。
- · 北京市一日交流圈的空间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 2008年第5期 ) [王德 郭玖玖]
概括北京市一日交流圈的现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各等级公路对一日交流圈的贡献大小取决于其等级、密度和分布形式;1990至2005年北京市一日交流圈的拓展受益于高速公路和国道的修建以及整体网络运行速度的提升;对未来重大交通设施建成后的模拟表明,高速铁路将成为北京市一日交流圈最有效的拓展途径。
- · 城市公共空间的伦理意蕴 ( 2008年第4期 ) [秦红岭]
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概念与城市规划领域中讨论的物质环境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概念有一定的内在关联。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它作为人性场所,满足人性化需求这一精神功能。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努力,在个性化与多样化、人文关怀、场所感、空间尺度宜人性与易交往性、公共艺术的成功介入等特征中获得鲜明体现。
- · 基于健康城市视角的城市管治路径选择 ( 2008年第4期 ) [毛宽 曾刚]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健康城市已成为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采取合理的城市管治路径以提高城市的健康水平,促进健康城市建设,是各大城市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本文首先对健康城市问题作了一些介绍,接着介绍城市管制的内涵,最后对我国健康城市建设指导下的城市管治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
- · 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形态改变过程看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的转变 ( 2008年第4期 ) [作者:Piper Gaubatz 翻译:王晓晓 王楠 林丹丹]
城市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中国城市基本的自然形态和结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能折射出国家动态的经济、社会和政策条件的新的模式正逐渐取代了由浓厚的意识形态所形成的带有鉴别性的模式。这篇论文提供了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形态转变的模式和过程的分析。对于快速变化的城市,分析主要集中在两点:城市发展中区域的变化;在发展和形式上出现共同的趋势。文章重点谈了土地使用的专业化、交通循环和建筑的高度、规划的过程、城市的更新及房地产市场的私有化等问题。
- · 国家级高新区与城市的空间效益比较研究——以南京市国家级高新区为例 ( 2008年第4期 ) [刘伟奇 王兴平]
以南京市国家级高新区为例,通过建立一套空间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南京高新区和城市空间效益的现状进行一系列相关的比较研究,分析评价国家级高新区对城市的贡献作用,并进一步提出高新区拉动城市空间效益的对策,为正确评价国家级高新区的历史功绩以及对城市的贡献作用和现实价值提供依据和参考。
- · 多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扩展与国内研究阶段性进展 ( 2008年第3期 ) [李琳]
针对“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本文尝试从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和规划设计学等几个视角分别概括和归纳国内外城市研究者的相关成果,为在连续的时空背景下全面综合地认识城市发展条件和影响因素提供必要的理论联系。同时,在基本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城市空间扩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后,笔者阐述了对城市规划学科自身研究任务的认识。
- · 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的融合——城市设计解读 ( 2008年第3期 ) [田丽娟 夏健]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具有连续性,城市现代空间和城市历史空间之间不应出现断层现象。本文从城市设计方面寻找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功能、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过渡体和中介空间,使城市现代空间和城市历史空间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 · 郑州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 2008年第3期 ) [刘英 赵荣钦 许明坡]
城市空间结构是目前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分析了郑州市20世纪初以来的城市演变过程,归纳出四个阶段,即停滞、起步、扩张和加速阶段;总结了城市演变过程和发展方向的规律性,并从市场、交通、规划、自然和区域协作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城市演变的因素;最后提出了郑州市未来发展的建议。
- · 标志性——现代建筑的彷徨 ( 2008年第2期 ) [代晓利 仇嵘刚]
- · 中国当代都市景观的变迁与消费文化 ( 2008年第2期 ) [王又佳 金秋野]
当今在我国的大都市中,消费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城市形象。本文选取了几类对消费文化反映相对敏感的建筑形式,并对其随消费文化的演进而发生的变化加以论述,并寻找这种转变对我国建筑学的启示及意义。
- · 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与公交优先的互动机制 ( 2008年第2期 ) [黄文健 裴海疆 杨涛]
文章指出了新区开发面临两大压力,即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甚至枯竭的压力和小汽车爆发式增长带来的道路交通拥堵的压力;提出了从新区规划、建设和政策三个层面建立新区开发与公交优先互动机制,并指出了其内涵和外延;重点从资源配置、路权区分、交通工程、需求管理、公交新模式、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新区公交优先发展若干关键举措。
- · 产业聚集与城市化的互动研究——以浙江为例 ( 2008年第2期 ) [郁文凯 杨金鹏]
城市化通过市场拉动和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产业聚集。而第二、第三产业区位的形成与聚集则是城市化的基本内容。通过对区位商和城市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可以测度两者的互动关系。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聚集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在新一轮产业聚集中将如何进一步实现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 · 长沙市CBD的区位选址研究 ( 2008年第2期 ) [何磊 郑伯红]
本文较为全面的阐述了长沙市CBD的区位选址研究方法与结论;并结合长沙的实际情况,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手段,以及充分的比较分析和论证,指出长沙未来CBD的建设应理性的立足于现状传统的城市中心区,在充分依托城市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来加强和完善CBD所需的各种城市功能用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 · 论创意阶层与城市发展 ( 2008年第1期 ) [盛垒 马勇]
当代社会,知识与创意正在替代传统自然资源和有形劳动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创意型人才则自然而然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创意阶层作为工人阶层、服务阶层之外兴起的又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是培育基于学习、革新和时尚生活方式的新城市经济动力。从地理上看,创意阶层具有独特的区位偏好,创意阶层往往集中在那些能够提供宽松的社会氛围和各种就业机会的多样化城市和区域,创意阶层的密集度与地方多样性呈正相关。从城市发展来看,创意阶层的相对密度与地方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一个城市和地区对于移民、艺术家、同性恋、波希米亚风以及社会经济和种族融合的开放程度与其经济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创意阶层的集中程度与地方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生长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创意阶层集中的城市往往也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发达的创意中心。
- · 浅析德国工业旅游的人文内涵 ( 2008年第1期 ) [刘会远]
通过对德国劳动神圣的传统以及对德国工业旅游景点中得到保护的一些工业景观的分析,探讨了德国工业化时期一些配套的制度是怎样利用工业建筑来进行空间规训的,并探讨了制度文化与新教等精神灌输的呼应。指出我国为改变出口产品因质量问题屡遭抵制的被动局面,仅仅停留在由政府呼吁提高职业道德的层面是不够的,应把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企业以空间规训等手段落实到工人。同时通过对德国保护有代表性工业遗产及开展工业旅游活动经验的总结,及对国内忽视保护有代表性工业遗产行为的批评,从技术哲学和技术文化的层面指出,我们需要一种广义的现代化,需要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协调发展、需要常胜不衰地累积和保有复杂的技术集合体系统。需要培养我们中国自己的技术文化,注意技术的积累并“不断作出精益求精的改进”。论文还对德国以注重体验等方式开展工业旅游的经验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