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城市规划的回应 ( 2010年第5期 ) [魏成 沈静]
经济全球化是中国区域与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既给城市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竞争加剧、经济波动与不确定性等影响。与全球化时代相伴随的快速社会经济形势演变解构了中国传统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由此,城市规划面临现实的严峻挑战,需要适时变革加以回应,才能以基于竞争压力的积极行动能力、弹性的空间安排与快速的治理应变来应对快速的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与地方发展的诉求。
- · 中小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方法探讨——以泰兴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例 ( 2010年第5期 ) [张强华 葛幼松 李胜全]
作为建立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一背景之下,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载体——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在各地相继展开。本文总结集聚区规划中功能定位、业态选择、内部组织以及实施运营等关键性的问题,并以泰兴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为例,详细探讨了中小城市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方法和步骤。
- · 川西灾区重建中的街区色彩探索 ( 2010年第5期 ) [朱冬冬 陈更 沈慧雯]
街区色彩,作为视觉体验的首要因子、饱含着城市文化情怀的必需元素,理应在规划设计中予以重视。根据色彩地理学、色彩景观理论,以四川绵竹富新镇区灾后重建的色彩规划作为实践案例,探索了以细致的现状调研、色彩基调的准确把握、针对不同街区给出不同的色彩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色彩设计、景观色彩设计的街区色彩设计手法。
- · 场所理论应用于城市空间设计研究探讨 ( 2010年第4期 ) [张中华 张沛 朱菁]
场所是一个充满经济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微观认知单元。场所精神的回归是后现代建筑学、城市学、地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人本主义空间观的焦点与趋势。场所理论从人的行为认知角度来认识人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景观是一个被赋予多重行为(文化)意义的地理外观,场所的差异性彰显出人的场所感。场所理论在地域文化建筑与本土化城市设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城市景观环境认知与形态塑造等空间设计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试图从人本主义空间观——场所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从场所的行为文化认知规律切入,结合国外场所理论应用城市空间设计研究的价值取向及研究趋势,探讨场所理论架构下的城市空间设计的本质与方法论体系。从而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微观原理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及其实践应用可能。
- · 都市港湾:多伦多堂河下游地段一次成功的景观城市主义实践 ( 2010年第4期 ) [杨锐]
加拿大多伦多堂河下游地段位于城市滨水区与堂河的交界处,原先处在城市的边缘地区,但是随着多伦多城市的不断扩张,大量移民人口的不断涌入,原先是工业码头的堂河下游地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如何运用景观城市主义理论来缓解困扰多年的闲置与发展的矛盾,将该地区建设成能协调好城市、堂河和安大略湖之间关系的绿色湖滨社区,是摆在多伦多滨水保护建设组织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对多伦多堂河下游地段2007年设计竞赛获奖方案“都市港湾”的介绍和解析,阐述了景观城市主义理论在快速发展背景下的适用性并总结出相应的规律,以期对我国新一轮的城市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 · 城市物质空间结构中的面元素 ( 2010年第4期 ) [韩晓峰]
基于建筑师立场,对大尺度的城市物质空间的诠释和操作提出分类。主要提出镶嵌状的面、元素层叠形成的面、地块-街区-街道形成的面三种面元素。面元素与点元素和线元素的主要区别在于,城市中的面自身占据较大尺度的空间面积,而点和线元素则是局部的空间构成要素。结合具体案例深入解析三种面的诠释视角对设计操作的影响。在结论中点明了提出“点-线-面”诠释和操作城市物质空间的意义。
- · 分形与城市规划 ( 2010年第4期 ) [吴越 王冉然]
以分形的概念入手,论述了分形与混沌、全息的关系,初步探讨了城市规划领域中区域规划、城市功能结构规划、城市生活空间形态的分形特征,提出了运用分形理论思考城市规划发展问题的新思路。
- ·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主要内容探讨 ( 2010年第3期 ) [朱查松 张京祥 罗震东]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城市居民对生态休闲的追求,城市非建设用地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如何编制科学合理的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以保护城市非建设用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一些快速城市化地区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文章认为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理念应为“生态优先”和“精明增长”,主要内容为确定“图底关系”、用途管制、容量控制、确定各种增长边界、建立指标控制体系。
- · 公园绿地中建筑功能拓展探究 ( 2010年第3期 ) [周曦]
随着时代发展,公园绿地从封闭走向开放,绿地内建筑需要超出目前规划以外的功能来满足更广泛的需要。从公园绿地的属性出发,首先制定了拓展建筑功能的原则,然后梳理出可能适合绿地的建筑功能,进而采用分类的方法制定了具体的绿地建筑功能表。
- · 城市物质空间结构中的线元素 ( 2010年第3期 ) [韩晓峰 赵纯]
基于建筑师的立场,重点讨论了城市物质空间结构诠释和城市建筑分析与设计中的线元素。将线元素分为对城市空间起到完形作用的界面线,空间对景轴线两类。接着,以具体案例解析了线元素在城市建筑分析与设计过程中的作用。最后,揭示了线元素对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诠释与操作的双重作用,并指出其在“点-线-面”抽象系统中的位置。
- · 动态理念下的控规指标体系及实施机制 ( 2010年第2期 ) [郑晓伟]
提出一种具有“动态”特征理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以及实施机制。在规划控制指标层面,通�过构建效率和公平双向视角下开发控制指标体系的技术路线,体现出控制指标对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动态兼容特征;在规划实施机制层面,在“总规——控规”一体化规划管理体系的背景下,提出具有“分期”理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机制,从而为新形势下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编制和管理两个层面的“动态”转变提供一种借鉴性的思路。
- · 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规划的控制性指标体系 ( 2010年第2期 ) [王立]
以社会公平对应空间公正的人本主义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为最高目标,运用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的方法,并结合人们微观认知的行为主义方法,构建了社区生活空间规划的三大控制要素(城市空间资源、社区资源、城市生活场所)及其两套指标体系(社区生活空间观下的社区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和居民对生活场所感应—认知的存在主义控制指标体系),总结出了社区(体系)规划的棱柱体控制模型。
- · 城市立交桥下绿地设计现状分析 ( 2010年第2期 ) [许晶晶]
随着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的不断发展,城市立交桥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形式和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景观,并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原有景观空间结构形成冲击,而城市立交桥下绿地设计在改善和恢复环境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文章以南京中央门立交桥、新庄立交桥和南京站立交桥桥下绿地设计为研究对象,对桥下绿地设计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力图探讨较为系统、融生态、视觉美学、地域文化于一体的桥下绿地设计。
- · 关于加油站安全规划建设的几点建议 ( 2010年第2期 ) [李新海 吴越 祁双]
结合《长沙县成品油站规划修编》实例,首先分析了我国加油站行业现状以及呈现单站规模大型化、服务综合化、更加注重安全和环境等发展趋势。其次归纳了我国目前加油站规划建设热潮背后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规划布局的随意性、相关规范的不严谨、工艺设计的欠环境、日常管理的疏忽等方面。最后提出了科学规划选址、确�安全距离、优化工艺设计、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应急体系等五个方面的对策及具体措施。
- · 上海苏州河滨水区更新规划研究 ( 2010年第1期 ) [张凯旋 王瑞 达良俊]
总结了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的发展历程和内在动因,介绍了城市滨水区的研究动态,以上海苏州河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苏州河更新规划以复合规划、立体分层设计、无界限设计和多方位体验为规划理念,强调防洪安全、交通设施、滨河文化和遗产保护、生态格局、视觉景观和游憩感知六大体系,将滨水道路、滨水绿地、河道水系以及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进行一体化规划,并明确规划结构。
- · 融合城市设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探索——南京浦口中心区规划实践 ( 2010年第1期 ) [章飙 杨俊宴]
阐述了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加入城市设计引导的操作方法和技术路线,分别从总体以及微观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宏观层面“土地利用规划+总体城市设计”与分地块层面“控详导则+分图则”相结合的规划编制方法,并通过南京浦口中心区的规划实践,应用宏观和微观层面相结合的规划编制方法,旨在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整体城市形象的把握和对下层次规划进行指导的目的。
- · 徐州城市建筑色彩规划设计与管理研究 ( 2010年第1期 ) [季翔 单磊 巩艳玲]
中国许多城市都在研究和制定城市建筑色彩规划并希望通过有效的管理建设和谐的城市。徐州也缺乏有效的建筑色彩规划和管理。文章通过分析徐州建筑色彩现状和建筑色彩规划存在的问题,将城市建筑色彩进行分区规划并探讨管理的一些方法,为今后城市色彩规划与色彩管理提供了思路。
- · 从加拿大格兰威尔岛的景观复兴看后工业艺术社区的改造 ( 2009年第12期 ) [杨锐]
后工业景观是指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重组与再生,使之成为具有全新功能和场所精神的新景观。后工业艺术社区则是以艺术为导向的后工业景观形态之一。本文详细分析了加拿大温哥华格兰威尔岛的景观复兴实践项目,总结其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其以保护为主体的规划布局、以大众艺术为导向的复兴模式及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的复兴策略等,对我国类似地区复兴改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 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中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 2009年第12期 ) [张晓瑞 周国艳]
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利用开发区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以安徽固镇经济开发区为例,运用GIS技术对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中的用地适宜性评价进行了研究。在ArcGIS9.2支持下,通过建立开发区的数字高程模型,提取高程、坡度因子,同时建立水域、居民点和道路交通因子图层,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最后在ArcGIS9.2的空间分析模块中进行多因子叠加分析,从而得到开发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很适宜用地占11.95%,基本适宜用地占69.08%,不适宜用地占18.97%。通过应用GIS旨在为科学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开发区土地资源提供定量化的分析手段和结果,从而起到决策支持的作用。
- · 关于南京城市转型与规划创新的思考 ( 2009年第12期 ) [吴月静]
总结了当前全球城市转型的4个基本趋势,认为生态与可持续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基于ICT技术的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创意功能提升与紧凑集约发展是后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生态与经济共进、人文与科技并举的“智慧南京”的目标,并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规划创新思路。
- · 城市边缘区空间环境现状分析与城市设计对策 ( 2009年第12期 ) [薛华培]
目前城市边缘区在发展中存在着布局分散、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分异等问题。要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必须在分析城市边缘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加强�统一规划,应用合理有效的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并重视城市设计的过程控制与实施�障,以促进城市边缘区和谐、有序地发展。
- · 营造自然、和谐的新农村空间环境初探——以登封徐庄镇王屯村安置规划设计为例 ( 2009年第12期 ) [刘晨宇 李广慧 袁媛]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是我国当前城乡建设关注的焦点。文章以登封徐庄镇王屯村安置规划设计为例,探讨新农村规划的相关理念、策略和方法。规划以“自然”、“和谐”为基础,提出“中心共享、和谐统一”的规划概念,以期塑造一个“集约、生态、宜居”的新型农村社区。
- · 理想主义与人本主义: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价值诉求 ( 2009年第11期 ) [秦红岭]
现代城市规划自产生之时便背负着改造社会、改造城市的道德使命,其思想基础有着鲜明的价值诉求。从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乌托邦思想,到被誉为西方近现代人本主义规划大师的霍华德、格迪斯和芒福德的城市规划思想回顾中,不难发现,理想主义与人本主义大致构成了近代以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的两个重要的价值诉求。恰当地张扬理想主义精神和人本主义原则,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应然”的价值尺度,有效抑制当今城市规划中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滥觞。
- · 商业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 ( 2009年第11期 ) [江泓]
商业空间日益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总结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特点,对商业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详尽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建议。
- · 灾后街区重构中的空间句法的应用——以四川富新镇街区设计为例 ( 2009年第11期 ) [朱冬冬 陈更 沈慧]
5·12 汶川地震之后,川西传统街区空间结构遭遇严重破坏,文章运用空间句法的理论和探索手法,并以四川省绵竹市富新镇为实践项目,通过技术手段得到关系图解和整合度值,寻找到街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和震时减灾的规划手法,定性描述了人和空间的关系以及空间的重新组构。希望一脉相承的全新规划思路对当下和日后类似的工程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 · 重大城市规划与建设项目的社会影响领域初探 ( 2009年第10期 ) [陶德凯 黄亚平]
文章就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中“社会
绩效”缺失的现象,进行一定的剖析和研
究,并着重指出研究重大城市规划与建设
项目社会影响的重要性。文章归纳出重大
城市规划与建设项目的社会影响主要集
中在“物质空间环境建设”和“目标人群的
益损状况”领域,并对影响领域中土地和
空间资源的配置、社会居住隔离状况、开
敞空间的共享性以及社会目标人群的益
损差别性和原居民权益的保护等方面进
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 · 新形势下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确定方法探索——以太仓市西区为例 ( 2009年第10期 ) [何鹤鸣 罗震东 李雪飞]
快速城市化的总体发展趋势与新的法制
要求所构成的当前中国城市规划与管理
的新形势对控规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更具可操作性的控规日益成为城乡规
划主管部门和规划编制单位迫切需要研
究的课题。结合太仓市西区控制性详细规
划编制的实践,对控规编制的核心问题—
—指标确定方法进行探讨,提出适用于快
速城市化地区的城市设计和经济分析相
结合、公众参与贯穿始终的技术路线,为
新形势下控规的编制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 · 对当前城市总规公众问卷调查热的冷思考 ( 2009年第10期 ) [邱少俊 黄春晓]
当前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日益兴起的
“公众问卷调查热”,正面临着几个方面
的困境:1)调查面面俱到,缺乏针对性,
对规划编制的作用十分有限;2)问卷的
问题设计存在诸多弊病,无法解决实际
问题;3)对问卷调查的使用比较盲目,
调查多流于形式。究其原因,问卷调查
方法自身的局限性导致调查作用有限;
而公众参与途径的匮乏、城市规划核心
理论的缺失和科学性的不足则是问卷调
查被热捧和滥用的根源。针对这些问
题,应从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完善基础
资料收集制度、加强理论研究、针对专
题开展调查、改良问卷设计与实施等方
面进行相应改进。
- · 现代济南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 2009年第10期 ) [汪坚强]
运用城市形态学研究方法,以城市用地和
空间拓展作为切入点,梳理建国以来现代
(1949~2002年)济南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
脉络,探寻其形态演变的轨迹、特征及动
力机制,发掘现代济南城市形态演变与社
会经济发展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总结现
代济南城市形态演变潜在的基本规律。
- ·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 2009年第9期 ) [徐溯源 沈清基]
城市生物多样性对城市生态建设有着十
分重要的意义。探讨了城市规划与生物
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认为城市规划
应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重要作
用,分析了城市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护
所面临的挑战,分别从城市生物多样性
保护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生物多
样性信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三个方面
详细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途
径,并提出了城市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
护的技术框架。最后得出城市规划中城
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
过程,需要从规划理念、规划方法、规
划技术等多方面入手,各方协调,共同
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