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产权房”的分类治理策略 ( 2014年第2期 ) [金志丰 赵小风 严长清]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制止“小产权房”建设,但由于这些政策缺乏实质性的整治措施,再加上“小产权房”业态多样、利益关系复杂,“小产权房”的建设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本文在剖析“小产权房”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小产权房”治理路径,包括“小产权房”治理的制度建设和现实手段。“小产权房”治理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以及相关的配套制度。“小产权房”治理的现实手段采用分类治理的策略:要遵循“明确房屋建设状态、判断是否符合规划、确定占地性质、了解房屋用途”的思路,并针对不同类型治理路径给与差别化的政策供给。
- · 国外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 2014年第2期 ) [陈艳超 李德智 邓小鹏 谢政民]
作为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主体,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至关重要。但是,相对于国外而言,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其可持续性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少。从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综合可持续性等四个方面,总结国外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可持续性相关研究成果,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价值。
- · 新疆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2014年第1期 ) [杨忠娜]
针对目前新疆房地产投资REI 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协整分析、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定量分析了1991 年至2010 年新疆房地产投资R E I 对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新疆房地产投资REI 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新疆房地产投资REI 与新疆GDP 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新疆房地产投资REI 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有短期影响。因此,必须审慎处理新疆房地产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控制投资规模,多元化投资主体,优化房地产投资资本结构,从而使新疆房地产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 · 浅论我国大城市住房的发展约束及其政策启示 ( 2013年第11期 ) [彭敏学]
我国大城市住房发展处于快速城市化与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双通道进程中。快速城市化形成的巨量的住房需求,与尚不完善的住房供应方式共同引致了大城市住房发展中的结构性约束。在经济增长与短期利益导向下,分散的住房建设行动进一步“显化”了大城市的住房问题。文章指出,大城市住房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地方政府、开发商等各方主体行动的有效整合。形成“区隔”化的供给结构,将有助于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
- · 基于时间尺度的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 2013年第11期 ) [聂危萧 冯长春]
本文运用小波分析方法,选取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指数两个指标,分析了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划分它们的关联性分析时间尺度,界定其短期为2 个季度,长期为3 年,分别提取相应高频与低频部分的小波相干系数,比较分析短期和长期的关联性;其次,通过小波相干谱,以可视化的形式表征多个时间尺度上房地产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归纳出它们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短期波动较大,长期相对稳定;(2)两者的长期关联性明显,在1-3 年的周期上最为显著;(3)房地产市场开始宏观调控后,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显著增强,说明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与宏观经济发展的互动影响较大。
- · 政府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学分析 ( 2013年第9期 ) [李海波 黄蕾]
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已被业界和学术界所认可,但国内外在论述政府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原因时,大多是从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进行阐述,对政府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学依据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揭示。这不仅使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定位缺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不利于指导保障性住房实践。本文主要探讨政府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学依据、政府失灵的原因以及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 · 针对老龄化社会的通用型老年住宅探索研究 ( 2013年第9期 ) [李洁 杨冬梅 张鑫 关湃]
不同阶段的老年人对住宅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开发一套具有发展性的通用型老年住宅将为解决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通用型老年住宅与其他住宅相比的优势在于: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状况和自我护理能力对老年住宅进行无障碍设施改善和空间调整,帮助老年人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安享幸福晚年。
- · 城市公共基础投入与商品住宅价格的关系——以西安各区为例 ( 2013年第9期 ) [唐晓灵 刘赟]
城市的公共投入对城市的空间结构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将导致消费者对于商品住宅偏好的改变,从而进一步影响商品住宅价格趋势的变化。本文从城市公共基础投入这一角度,采用了对区域居民生活便利性影响的重要投入指标,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教育支出、城市居民医疗卫生支出为指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城市公共基础投入与商品住宅价格之间的关系。以西安各区域为例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公共基础投入与商品住宅价格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并且郊区的公共基础投入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比市区要显著,由此得出政府在郊区基础设施等的重点投入会使得消费者对于商品住宅选择的区位偏好发生了改变,从而会影响西安郊区商品住宅价格的变化。
- · 关于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的讨论 ( 2013年第9期 ) [侯纲]
社会主义的土地公有制决定了不能够变相买卖土地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具有地租的性质,是权利人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对价,因此应该采取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续期的方式。无偿续期实际是补贴富有人群,加剧贫富不均。明确住宅房地产价值的时限性可以有效降低房地产投机行为,稳定房价。国家应该尽早从法律角度细化住宅用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的办法,减少商品房价值的不确定性。
- · 山东省城市扩张规律及增长极限研究——基于边际土地利用计量分析 ( 2013年第8期 ) [彭山桂]
以山东省城市扩张规律为研究对象,以C - D 生产函数为工具,利用1984-2010 年山东省二三产G D P、非农资本存量、二三产劳动力及城市建成区面积数据,估计并剥离出土地边际利用量,在此基础上构建边际分析模型,通过假设验证和函数拟合等方式,计量分析了山东省城市扩张出现的极限时点及其对应的城市规模,进而把握了山东省城市扩张规律。
- · 影响纽约曼哈顿商住混合度变化的因素分析 ( 2013年第8期 ) [殷秀梅 周尚意 唐顺英 付晏]
在不同长度的时期内,影响城市商业与居住混合程度(R C R)变化的因素不同。本论文以美国纽约市规划局和美国统计局等提供的数据为支撑,分析了2003 年到2010 年美国纽约市自下曼哈顿到上曼哈顿的南北剖线上,商业和居住建筑面积的比例(商住比)以及变化趋势,并与4 个影响因素的变化作对比,它们是城市空间格局、可达性、经济景气程度和家庭收入。结论是在这段时期,经济景气程度的变化对纽约此地区RCR 的变化影响明显。此结论对中国大都市的短期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制度缺陷与重构——以江西“三房合一”为例 ( 2013年第8期 ) [鲁 旭]
我国保障性住房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创新发展,已经形成了保障面广泛的制度体系,但是,现有制度一直在用添加补丁的方式来完善,各类保障性住房制度上的缺陷使得保障性住房在建设、分配、监管等方面漏洞很多。江西的“三房合一”新政是对现有保障性住房制度的重构,有助于走出现有保障性住房困境,切实解决房地产市场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 · 激励社会资本供应公共租赁住房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2013年第8期 ) [陈红霞 崔苗 李德智]
公共租赁住房是我国未来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其大规模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的投资主体单一,各级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激励社会资本供应公共租赁住房势在必行。总结英国、美国、德国、荷兰、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激励社会资本供应公共租赁住房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加强公租房立法、建立公租房多元化供应的保障机制、培育公租房的金融扶持体系、完善系统性配套优惠政策等激励我国社会资本供应公共租赁住房的政策建议。
- ·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住房市场与住房保障关系研究 ( 2013年第6期 ) [杜静 刘啸 张建坤]
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作为我国住房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分别代表了住房制度中效率和公平两个方面。本论文在定性分析和统计回归分析筛选出对住房保障与住房市场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基础上,通过问卷调研的形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构建了影响因素的路径关系图,对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证明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并以对路径系数的分析解释了政府现行政策对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的作用与意义。
- · “在宅养老”住宅体系建设研究 ( 2013年第6期 ) [张萍 杨申茂 刘君敏]
文章介绍了美国《通用住宅设计》、日本《应对长寿社会的住宅设计指南》和中国《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通过比较,试图提出适合我国“在宅养老”模式的住宅设计指引,以期能为我国“在宅养老”住宅体系的建构提供依据。
- · 开发区“异变”下的居住空间研究——以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 2013年第3期 ) [田亚微 朱喜钢]
进入21 世纪,单一产业功能的开发区纷纷通过城市功能的植入与完善,实现开发区的“异变”,逐渐发展成为新城(区),而居住作为“城”的第一功能,具有物质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本文以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对开发区居住空间的演变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研究,总结出其居住空间的分布格局与特征,提出现阶段开发区居住空间呈现出以自然景观为核心的“圈层+ 扇形”的空间结构模式,并探讨其背后的综合作用机制。
- · 基于历史数据的南京保障房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 2013年第3期 ) [张建坤 李灵芝 李蓓 秦玲 高旭阳]
我国保障房的大规模建设对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利用2002 年至2012 年的保障房建设历史数据分析了近10 年保障房建设的空间结构演化,总结了当前保障房住区呈“偏远化、集中化、规模化”的宏观布局特征。南京市自2010 年开始建设的大规模集中式保障房社区犹如“造城运动”,在有效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同时,将可能加重城市空间分化和居住分异,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在分析保障房住区居民通勤、就业、购物、教育、养老等社会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散建设、发展多中心模式、大力建设配套设施和构建动态影响监测平台及预警机制等策略,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 · 基于人口结构视角的重庆公租房配置需求研究 ( 2013年第3期 ) [马智利 朱艳杰]
人口结构是影响住房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年龄结构和城乡结构对城市提供足够的住房数量提出了一个挑战,而住房数量和户型的需求又受家庭户数量和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重庆公租房的社会功能,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重庆市已经配租了的和正在等待配租的所有申请者为样本,算出了一个合理、有效、适用的公租房户型比例,这个研究数据可以用来指导接下来的公租房规划与建设。因此,研究人口结构对重庆市公租房配置需求的总量和房型结构面积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基于熵值法的大学城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 2013年第1期 ) [石忆邵 谢萌秋]
近年来我国大学城的土地粗放利用现象比较普遍。以广州大学城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大学城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各高校的综合得分来对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客观综合评价。参照《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及有关省市《高等学校建设用地指标》等地方高等学校建设用地标准,对广州大学城某高校用地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大学城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 · 大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引导策略研究 ( 2012年第12期 ) [周雨杭 章征涛]
保障性住房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以及政府主导因素的影响,在建设方式和空间分布上具有和普通商品住房不同的特点。本文总结国内大城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布局规律,将其归纳为中心散点型、城市外围集聚型、郊区“大盘”建设型三种建设模式。第一种建设方式将呈现下降趋势,而后两种方式将成为未来保障性住房建设主要发展趋势。文章最后针对这三种建设模式提出相应的建设引导策略。
- · 开发商的囤地行为逻辑及其管制 ( 2012年第11期 ) [鲍海君 庄红梅]
运用演化博弈论分析开发商囤地行为逻辑及群体演化趋势,构建了开发商囤地的演化博弈模型。主要结论:当囤地策略支付为正,且大于不囤地策略支付时,开发商都选择囤地策略;当囤地策略支付为正,但小于不囤地策略支付时,开发商动态选择囤地策略,囤地企业稳定于一定比例;当囤地策略支付为负,且小于不囤地策略支付时,开发商都选择不囤地策略。最后,根据开发商囤地行为逻辑和结论给出了管制策略。
- · 国内外公租房社区化管理对重庆的启示 ( 2012年第11期 ) [廖玉姣]
本文归纳总结了新加坡、香港公租房社区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以及常州、青岛公租房管理情况,同时根据实地调研分析认为公租房社区有别于城市普通社区,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根据外地经验借鉴及公租房自身特点,提出重庆公租房社区化管理的启示。
- · 基于贫困疏解视角的美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审视 ( 2012年第11期 ) [黄潇仪 吴晓]
本文基于“贫困疏解”的视角,通过分析低收入群体的居住密度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因子,从租房和售房政策两大领域综合评述了美国保障性住房政策 , 并从中得出对我国未来发展有价值的启示,以有效减少贫困集聚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
- · 上海科技服务业用地特点与绩效分析 ( 2012年第11期 ) [施玉麒]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上海市科技服务业用地具有下列主要特点:(1)科技企业孵化面积及单位面积孵化能力均在波动中趋于稳定;(2)国家级与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用地(用房)结构存在一定差异;(3)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场地的用地(用房)结构总体欠合理。同时,对其用地产出绩效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提出了促进上海市科技服务业用地规模和结构优化及效益提升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推动上海的“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 市场经济体制下服务业用地分类原则探讨——兼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2011)》 ( 2012年第10期 ) [吕冬敏 王兴平]
通过分析市场经济体制下服务业及其用地的新特征,提出服务业用地分类应该遵循的原则,并以这些原则为依据对《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以下简称新《标准》)中的服务业用地分类进行评析。认为新《标准》区分了服务业的性质、考虑了服务业的外部性、增强了用地分类的弹性、考虑了新兴服务业的用地需求,但是对兼具公益性和市场性的服务业用地划分过细,对居住小区级及以下的服务业用地划分刚性不足,回避了服务业用地的混合问题。针对这些不足,文章提出了改进建议。
- · 英国可支付住房的投融资体系及其经验借鉴 ( 2012年第10期 ) [臧崇晓 刘洪玉 徐玉勇]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英国可支付住房的基本状况及投融资体系的发展历史,重点分析了现行投融资体系的重要机构设置和关键机制安排,总结了英国可支付住房投融资体系的经验,为我国走出公租房融资困境、加快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 · 中国城市绿色建筑地理分布 ( 2012年第9期 ) [叶祖达]
论文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我国绿色建筑在不同城市由于市场认受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地理分布差异性,指出虽然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是全国性的,但由于不同城市的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条件差异,导致绿色建筑项目在不同城市的地理分布明显不一样,这种差异表现为“空间非均匀性”。研究绿色建筑项目的地理分布重要性在于:数据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房地产行业提供有效进入绿色建筑市场的战略信息,推动绿色建筑市场化发展;也可以为未来深化绿色建筑标准与激励政策提供参考。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其空间分布差异的 6 个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因素,包括:国民生产总值、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房竣工面积、商品房平均售价、商品房造价。这些因素对不同星级绿色建筑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指出了绿色建筑的政策实施效率和地方经济条件是分不开的 , 必须对绿色建筑在地方实施的成本效益进行研究。
- · 南京市典型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绩效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 ( 2012年第6期 ) [张京祥 陈浩]
中国正在展开大规模的保障性住区建设,文章通过对南京市典型的老旧住区、保障性住区的深入调研和对比研究,揭示了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绩效,并从空间生产的角度剖析了保障性住区社会空间问题的成因,对当前保障性住区的建设方式进行了反思。
- · 基于GIS的房屋征收与补偿费用测算 ( 2012年第4期 ) [许蕾 孙小军 武华文 乔延春]
介绍了以ArcGIS10 为平台的南京市城市房屋征收与补偿信息系统的特点、设计原则、主要功能模块。综合房产、国土、卫星图片以及规划红线等各方面的数据,设定了征收范围确定、征收与补偿测算、数据统计分析等主要功能,初步实现了房屋征收拆迁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和动态管理。
- · 政府主导走向多方参与:日韩国土规划的新动向 ( 2012年第3期 ) [魏筱 刘云中]
日本和韩国一直非常重视国土规划,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两国的国土开发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当今全球化和东亚经济急速发展的背景下,两国都适时调整本国的国土规划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形势。本文首先总结了两国历次国土规划的特点和经验,并结合他们国土规划的新动向,得出对我国的启示:国土规划应重视国际化,充分发挥城市群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中央适当向地方分权以提高效率,以及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