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绿色经济视角的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研究 ( 2015年第5期 ) [唐晓灵 张慧敏]
本文运用熵权法构造复合环境污染指数,并将其纳入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模型(D E A)中,在考虑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测度了2003 年至2012 年西安市建设用地绿色经济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基本有效,整体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但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成区面积出现的冗余比较高,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的状态,还需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加大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同时提高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 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 代理经租型公租房运营模式的思考与建议——基于上海长宁、嘉定两区的公租房试点 ( 2015年第5期 ) [李海涛]
上海市在长宁、嘉定两区试点由公租房公司“代理经租”居民存量房用于公租房的运营模式。该模式虽然优势明显,但也存在诸多争议。以上海长宁、嘉定两区的公租房试点为观察点,阐述了该模式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分析了该模式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要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推动该模式良性发展,政府应该在厘清公租房的公共物品属性、诠释公租房的供应战略的基础上,做好服务宣传工作以提高公众对该模式的认知度,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以发挥公租房公司的运管优势,鼓励将社会存量“小产权房”转入公租房运营以及确定合理的公租房租金定价以确保多赢等。
- · 基于认知权利理论的土地权益分配模式变迁研究——以深圳市原农村集体土地为例 ( 2015年第4期 ) [聂家荣 李贵才 刘青]
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基于认知权利理论和协调博弈理论,对原农村集体土地权益分配模式的演变过程及现状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原农村集体土地权益分配博弈,是城市政府和原村集体及其成员,以国家法律规定的权利边界为基础,在各自的认知权利边界存在重叠、但未能被法定产权有效覆盖的区域,进行利益协调的过程。其中,存在两种权益明晰的模式,一种是城市政府借助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地进行产权安排实现收益边界的明晰,另一种是通过收益分配博弈自下而上推动产权边界的明晰,深圳市城市更新政策的出台正是后者得以实现的重要契机。在此背景下,利益相关方可以通过博弈形成各方认可的收益分配方案,进而通过更新改造活动完成空间重构,将收益分配方案固化成明晰的产权边界。
- · 城市住房投资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特征分析 ( 2015年第4期 ) [沈昊婧 王福良 陈春]
城市住房投资对住房供给有重要影响,故城市住房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分析城市住房投资的区域差异性,其次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城市住房投资的影响因素,从全国和区域尺度分别构建滞后一年和两年的住房投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发现城市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可达性和住房市场规模对城市住房投资均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在空间上存在区域差异。研究丰富了城市住房投资影响因素的时空研究,可为住房调控政策的地区差异化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 · 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 ( 2015年第4期 ) [杨轶 赵楠琦 李贵才]
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城市生态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应对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方法。本文从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入手,针对不同地域类型的特征,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研究认为,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研究难点。
- · 城市工业用地置换研究进展 ( 2015年第3期 ) [王宏光 杨永春 刘润 卢红 杨佩]
随着城市职能的转换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的城市工业布局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今后发展的需要,工业企业纷纷选择迁移、转职或倒闭,使得城市面临工业用地置换问题。在此背景下,开展对工业用地置换的研究异常重要。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与其相关的理论进展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年来关于工业用地置换的相关研究,发现:我国对工业区转型的研究较多,而以用地置换为视角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与西方国家相比,其研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老工业区转型的理论和模型研究相对匮乏。同时,在工业遗址的开发再利用过程中,对工业区的历史和人文因素关注较少。
- · “模范与系列”——社会阶层的身份划分与城市住宅的趋同现象 ( 2015年第3期 ) [高强]
人们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原本应当是多样与个性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住房实物分配,曾经模糊了这种多样性,但如今,市场体制下的城市住宅却表现出另外一种形式的单调、乏味与趋同。本文从消费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城市住宅相互模仿、跟风复制的动因,指出正是由于消费社会对住宅商品属性的过度关注而导致了住宅空间形态的趋同现象。
- · 紧凑城市背景下我国城市居住用地“中层中密度”开发模式探索 ( 2015年第2期 ) [黄明华 王垚 蒋伟]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既要提供足够的住房,又要满足紧凑城市背景下集约发展。我国居住区目前“高容积”的开发模式存在着种种不足。新的《城乡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居住用地指标的增大和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造成居住用地的容积率降低,使得“高层低密度”和“低层高密度”的开发模式能够实现,而这两种开发模式不能满足集约发展的要求。借鉴欧洲紧凑城市的发展理念,本文提出了“中层中密度”的开发模式,通过研究分析,“中层中密度”是一种集约的开发模式,能够在满足住房需求的前提下实现集约发展的目标。
- · 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小城镇“遗传系统”失衡危机及其应对策略 ( 2015年第1期 ) [陈萍 徐秋实]
阐述中国小城镇“基因遗传”系统及其均衡发展的要素特征,论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与小城镇基因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房地产价格的快速增长对中国原生性小城镇基因系统的危害, 提出强调“核心遗传”要素的地域性特征,注重土地要素与人口、经济要素的关联,保持经济要素与交往/ 空间要素的关联,重塑经济要素与社会政治要素关联的应对策略。
- · 产业地产的发展方式及策略 ( 2015年第1期 ) [石七林 汪文生 董檬]
产业地产是一种全新的城市经济发展空间理念。本文在界定产业地产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地产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产业地产发展遵循的主要原则、开发思路和盈利方式。结合未来产业地产专业化、特色化、科技化发展趋势,提出了提高管理水平、多元化发展、发展配套服务、进一步升级产品以及向二线城市扩张的发展策略。
- · 城市规划在房价调控上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GIS以济南市中心城区为例的实证分析 ( 2014年第12期 ) [孙雯雯 吕学昌 孔德智]
文章针对“房价”热点问题,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首先,利用地统计学分析工具得出济南市中心城区房价空间分布三维立体图;然后,根据结果归纳总结房价空间分布规律,借助空间分析工具以实证方法分析济南市中心城区各规划要素对房价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对城市规划作用于房价空间分布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了城市规划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应把房价空间分布作为重要研究对象的建议。
- · 转型期大城市住房供给的空间梯度特征及其政策启示——以上海为例 ( 2014年第12期 ) [彭敏学]
在住房制度的转型发展中,实现“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不仅有赖于供应方式的转变,形成恰当的空间结构也至关重要。分析表明,在单中心结构的约束下,过于商品化的开发导致了上海中心地区住房的极化供给,降低了住房供给效率;价格机制将大量低收入群体挤出了中心城区优势区位,造成了非公平的住房配置。尽管政策调控能改善住房供给的空间梯度,但分散的住房建设仍需进行空间整合。文章指出,长期的住房建设应重视存量保障性住房资源的有效利用;而短期内住房结构的优化则有赖于微观区位内住房供给的调整。
- ·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取值思路探索——兼论眉山工业新城的工业用地比重 ( 2014年第10期 ) [代伟国 张捷 邢忠]
对照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考察近年来上海和重庆工业用地比重情况,指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超常规发展的典型现象,运用理论模型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作用原理和合理性,最终根据“时间、职能、空间”三个要素提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合理取值的三种思路,并以“眉山市工业新城概念性规划”作为案例进行佐证和解释。
- · 房地产产权内核的阐释 ( 2014年第10期 ) [刘升]
西方主流学界中的产权与所有权在理论上具有相异性与缠合性,实践中西方注意到产权与所有权基本内涵上存在的区隔,对房地产使用所有权而非产权。我国的房地产离开了产权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的应然内核与所有权不做区分使用,进而将原来的房地产产权大小之分附加了国情色彩,致使现实中大产权房遵循资本优先价值向度,其精神不符合公民适足住房权要求,小产权房尤其是建造于农村宅基地的小产权房,则具有较强的人权性价值。
- · 新就业大学生的住房供需现状及特征研究——基于南京市的调研 ( 2014年第10期 ) [徐菊芬 胡月 朱杰]
新就业大学生的住房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以这一群体为主要受众之一的公租房政策在各地纷纷出台并被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本文通过对南京市新就业大学生住房供需状况的调研,首先分析这一群体的社会特征及其对住房的实际需求,认为这一群体有着强烈的租房需求,并对低租金、小户型、交通及配套设施以及政策关注等方面的需求特征明显,然后从市场租赁主导下的住房供给、政策主导下的公租房供给两个角度分析新就业大学生的住房供给现状,并对当前公租房政策的实施状况进行了阶段性分析,最后对新就业大学生未来住房的多途径供给进行了总结,并对相应的公租房政策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
- · 工业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政府管制行为辨析 ( 2014年第9期 ) [王海卉 张倩]
随着工业区土地集约利用逐渐成为共识,各地的政策实践正聚焦于具体的操作手段。但工业用地的非集约利用有其现实逻辑,对此的认识往往不足,并引发政策制定中的谬误。本文从工业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既有评价标准出发,对相关政府管制行为进行分类,从市场供需关系和交易行为的角度分析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指出集约化相关政策行为应该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融合对政策问题的认知、政策方案的评价以及政策实施的反馈,才能富有实效地推进。
- · 从节地角度探讨合理的居住建筑用地指标——以南京、上海、杭州市为例 ( 2014年第9期 ) [张彧 李岗 王烨]
文章以南京、上海、杭州市为例,探讨了影响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的主要因素,一是居住建筑面积标准,二是容积率。从影响容积率的两个主要因素——建筑密度和建筑层数的角度,探讨了建筑层数与节地的关系及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合理阈值,最终给出了长三角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的建议。
- · 美国城市用地分类体系的构成和启示 ( 2014年第9期 ) [王卉]
城市用地分类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下控制土地开发的基本手段。论文通过阐述美国城市用地分类的产生、演变和现行的分类体系,探讨区划技术下用地分类的目的、方式和实施机制,并对完善我国适应市场经济的用地分类体系提供思路。美国的用地分类提供一个相对宽容的控制体系,它以排除用途之间的相互干扰和促进城市合理的土地使用为原则,为未来的土地开发提供多种可能性。
- · 单一形态住区规划指标分析 ( 2014年第6期 ) [仲早立 金俊 白鹭飞]
从住区规划指标体系的再思考入手,通过近300 个研究样本的指标分析,对单一形态住区基本指标的取值区间进行了重新界定。针对高层与多层住区,分析容积率、建筑密度、用地规模等指标之间相关联的紧密程度,以此来探索单一形态住区规划指标的影响因素,并对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做了相应阐述。
- · 论中国土地财政与房地产业的相互影响及对策 ( 2014年第6期 ) [杨梦洁 张海荣]
随着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众多学者的研究热情。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房地产业相关政策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土地财政与房地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深入解析了土地财政的实质。其次从中国土地财政的运行模式出发,阐述了其对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针对中国土地财政目前所出现的问题,围绕土地财政和房地产业发展两个主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速公路用地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 2014年第6期 ) [胡一琦 金晓斌 周寅康]
为探索高速公路用地影响因素,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本文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区域经济发展、土地供需、用地解析和综合运输四个子系统,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高速公路用地系统分析模型,并对江苏省高速公路发展和用地态势进行了仿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政策影响因素和单位里程造价因素的改变,对区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和用地规模同时起制约作用;高速公路用地闲置率和用地理论值的改变仅对区域高速公路用地规模起制约作用。
- · 打造中国绿色建筑推广的合力 ( 2014年第6期 ) [周宇 蔡一帆]
本文基于对5 个城市的政府官员、学者、建筑师、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经理等不同对象的访谈,以及13 个省/ 直辖市的121 位资深建筑师的调查,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探讨了中国绿色建筑的现状。本文集中分析了影响技术选择的原因,指出有效的绿建推广机制必须建立在公众教育的基础上,形成针对开发商的地方化弹性激励,强化建筑业专业人士中绿建知识网络的培育,并完善覆盖建筑生命周期的多样化服务。
- · 新版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实施后的混合用地规划对策初探 ( 2014年第4期 ) [任利剑 运迎霞]
新颁布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通过明确混合用地定性原则、拓展部分用地兼容性及增强分类系统开放性等方式体现了土地混合使用理念,但在指导混合用地的规划编制与管理实践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借鉴相关成熟经验,结合新版用地分类标准和我国规划体系特点,从总规、控规、修规三个层面初步探讨了混合用地的规划应对方法。
- · 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用地效率评价 ( 2014年第4期 ) [冯长春 刘思君 李荣威]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262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用地效率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目前我国城市工业用地效率普遍偏低,且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低,大城市高、小城市低,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高、传统工矿城市低的分布规律;2. 我国城市工业用地效率低的最主要表现是工业企业利润较低,其次是资金投入的利用不足,再次是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投入冗余;3. 我国多数城市处于工业用地规模效率递增状态,且城市规模等级越低,规模效率递增城市所占比例越大。
- · 不同外部约束条件下的住房保障供给模式选择 ( 2014年第4期 ) [苟兴朝]
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是两种主要的住房保障模式,二者各有优缺点。影响住房保障供给模式选择的外部约束条件主要有四个:政府财政收入水平、城市建设土地资源、城市住房存量以及城镇化不同阶段。本文以住房保障供给模式的成本收益为视角,基于我国35 个大中城市的数据,分析了不同外部约束条件下当前各城市最优和次优的住房保障供给模式。
- · “小产权房”的产生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法探讨——基于保障性住房体系的视角 ( 2014年第4期 ) [潘磊 葛幼松]
分析研究“小产权房”产生的原因及背景,从出房群体、购房群体、房地产市场以及国家战略的角度分析“小产权房”带来的影响,研究目前小产权房问题解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着重从保障性住房的视角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小产权房”与保障性住房之间的联系,着重于房屋产权、土地性质、开发主体、受益群体、房价、区位、购房群体、出让类型以及其法律性9 个层面,分析“小产权房”是否有融入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从保障性住房体系的视角,解决“小产权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 绿色住宅发展潜力及需求分析——以银川市为例 ( 2014年第4期 ) [马静 邓宇]
发展绿色住宅已成为节能降耗、建设低碳房地产市场、打造生态城市的重要发展趋势。文章先通过对绿色住宅的内涵界定及潜在价值和需求进行浅析,借鉴陈红等建立的生态住宅需求模型,运用银川市的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对2011-2015 年银川市绿色住宅的需求量做出预测,最后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对银川市住宅产业的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市场需求的理论分析依据。
- · 分类指导下的开发区土地合作再开发模式研究 ( 2014年第3期 ) [杨忠伟 陆媛 华晔]
目前,我国发展较为成熟的开发区走上了以土地再开发为手段的开发区转型之路。但是,传统的城市更新开发模式将原权利人的更新诉求排斥在外,单纯以政府为开发主体的再开发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本文将开发区土地划分为“实”、“虚”、“伪”三类地区,比较分析各地区的再开发方向,并在现有的城市更新模式的基础上论证多元利益合作再开发的可行性,提出了各分区土地的多元利益合作模式,为推进开发区的转型进程奠定基础。
- ·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分析及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建议 ( 2014年第2期 ) [袁韶华 施松 汪应宏 刘勤侠 翟鸣元]
文章总结了近年来中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及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了调控政策的内在缺陷及调控乏力的主要原因。并借鉴了国外发达工业国家房地产市场管理的经验,从法律体系的完善、住房信息系统的建立、科学的税制设计、有效的住房保障、对土地和房产闲置的打击、公众的参与、资本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城镇化的方向、小产权房的解禁等多个角度对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 · 城市住房价格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 2014年第2期 ) [李广娣 沈昊婧]
区位差异深刻影响城市住房价格。本文采用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分析方法研究沈阳市住房价格的空间分异规律和格局特征,利用Kriging 插值法在空间上模拟沈阳市房价,生成房价等值线图和表面图,以直观分析沈阳市住房价格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市房价总体上具有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局部地区存在异质性;不同方向上住房价格的空间自相关尺度不同,表现出各向异性的结构特征,房价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要大于随机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