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及其规划思考 ( 2012年第3期 ) [孙平军 丁四保 冯章献]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位处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现实背景,使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据此本文从非协调性的视角构建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合理性、效益性分析的理论框架——认为“发展”与“吃饭”问题、“人口—经济—空间”城镇化的时空一致性及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问题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自然资源条件、城镇人口、G D P、地方财政税收、产业就业非农化及社会非农化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区位商和关联系数是其可行的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出对城市规模、城镇化质量及制度安排的规划思考。
- ·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新思路——“五年租制” ( 2012年第3期 ) [林忆南 侯湖平 马昌忠 邱滋璐]
1988 年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对于我国土地市场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耕地流失等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建立在物权基础上的土地使用长约租赁制——“五年租制”,是通过各城市组建国有土地租赁公司,由其代替政府向国有土地使用者每五年收取一次租金,其对象为国有土地使用权期满需要续期或新开发的适于出让用于经营用途的国有土地(不包括商品住宅用地)。本文从4 个方面论证实行“土地使用权长约租赁制”的必要性,提出了“五年租制”的内涵、实行的框架及租金征收标准,并提出其实施的保障措施和建议,对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有偿制度及发展我国土地市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 · 商品住房市场土地供给政策调控的传导机制分析 ( 2012年第3期 ) [唐旭君 姚玲珍]
土地供给政策在中央及各城市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文件中频繁出现,表明了其在住房市场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各土地供给政策工具将如何影响商品住房市场进行研究,希望对土地供给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文章主要通过供求均衡模型分析各土地供给政策对住房市场的作用。并得出如下结论:各土地供给政策通过影响土地市场各环节和住房市场供给弹性对商品住房市场产生影响,其影响渠道较为复杂,但主要土地供给政策工具通过各种渠道影响住房市场的方向是可以判断的。土地供应数量通过住房供给数量、土地价格水平及住房供给预期三种渠道影响住房市场,且同时从三种渠道对房价产生负向作用;我国2002 ~ 2004 年进行的土地出让方式改革则通过住房供给数量、土地价格水平和住房供给价格弹性影响住房市场,且三种渠道都会助推房价的上涨。
- · 新加坡组屋规划设计演变及启示 ( 2012年第3期 ) [陆圆圆 李朝阳 廖金元]
居住是城市的基本职能,住宅建设水平直接体现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新加坡组屋以居者有其屋著称,50 年来,已从单纯解决房荒问题演变为提高住宅品质问题,并提升为国家精神内涵的载体。通过解析组屋规划、设计、建设的发展过程,针对我国城市住宅的发展现状和居民需求的发展趋势,从社会人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探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有益启示,以期为我国城市住房,尤其是保障性住房的新一轮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 再思土地利用的相容性——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模式的思考 ( 2011年第11期 ) [林莉 王英行]
本文对土地利用相容性的概念、特性、原则进行了理论分析。针对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新形势,从主体思维层面阐述了研究土地利用相容性的“双向思维”,从客体特质层面阐述了土地利用相容性的“二象性”。尝试完善并倡导一种适合于我国当下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 · 机场镇土地再利用研究——以南京市六合区马鞍镇为例 ( 2011年第11期 ) [肖林橙 葛幼松]
本文从机场对城镇的影响方面,讨论了机场的建设和运营影响城镇土地利用的因素,具体包括产业导向的改变,环境上对城镇建设的影响和约束以及区域交通对城镇的影响,从以上3 个方面对机场镇的土地利用做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提出了机场所在城镇土地利用开发应注意的事项。在此基础上,对南京市六合机场所在镇——马鞍镇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影响其土地利用的外在和内在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提出了马鞍镇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建议和设想,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今后机场镇的土地利用规划及发展建设作出一些贡献。
- · 对当前公租房规划建设问题的思考 ( 2011年第9期 ) [陶承洁 吴立伟]
本文从公租房建设的必要性和当前公租房规划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出发,建议在公租房规划中要加强制度规划安排;扩大公租房规划覆盖面和规划总量;通过多种规划建设方式保障用地和资金;从群众需求出发来进行公租房的规划选址和规划配套工作。
- · 对完善重庆市公租房管理的思考 ( 2011年第9期 ) [杨玲]
公租房作为补充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的有力手段得到中央以及各地政府的肯定。重庆市更是提出了建设4000 万m2 公租房的宏大目标。而公租房的管理是否科学、合理、有序,将直接决定其保障效率的高低。作为保障性住房的新形式,公租房的管理在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办法。重庆市虽然进行了积极探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重庆市公租房管理问题为导向,力图通过问题研究,为完善公租房的管理提供借鉴。
- · 论我国房屋登记错误赔偿责任制度的完善 ( 2011年第6期 ) [钱静]
房屋登记错误与房屋错误登记的内涵与性质有所区别,前者是房屋登记簿所载明的权利所有人与实际所有人不一致的事实状态,后者则是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由错误登记行为引发的登记错误,房屋登记机构理应对相关权利人造成的现实损害承担赔偿责任。但现有的制度设计让房屋登记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风险过大,笔者认为并不合理。鉴于房屋登记错误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不同的登记错误类型应当适用不同的赔偿方式和标准,唯此构建合理的赔偿责任体系,才能充分保障房屋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 · 城市土地储备规划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 ( 2011年第4期 ) [赵成胜 黄贤金 陈志刚]
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一项创新,是在各级政府针对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土地市场失灵现象而采取的积极干预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部分学者对土地储备制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由于我国开展城市土地储备规划工作起步较晚,部分地方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缺乏相应的标准以及理论层面的规范研究,认识上至今存在模糊和偏差。因此,本文试图基于部分地方的实践探索,针对城市土地储备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细化和探究,从而为我国开展城市土地储备规划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 · 北京市三环沿线土地垂直复合利用结构研究 ( 2011年第4期 ) [黄合 周璞 宋金平 庄立]
土地垂直复合利用是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北京市三环沿线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建筑物内部各项使用功能的垂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活跃度”指标对土地垂直复合利用特征进行刻画,并从区域历史背景、城市发展规划、区位条件等因素初步探析了建筑物活跃度空间分异的原因,为今后城市发展规划和地产开发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 · 城镇内部冲沟坡地土地利用规划基本模式研究 ( 2011年第4期 ) [王华 张晓阳]
城镇内部冲沟坡地是开发和保护难度都较大的区域。本文结合河南中西部丘陵地区城镇规划实践,分析冲沟坡地的规划学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模式。合理规划冲沟坡地,强化防灾规划,提高用地效率,重视城市设计,可使城内冲沟变“废”为“宝”,城镇风貌别具一格,因而是丘陵地区城镇建设的一种良好选择。
- · 南京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 ( 2011年第3期 ) [郭菂 李进 王正]
通过对2002 年至2009 年南京市保障性住房供给的空间特征及其与低收入群体居住空间、大规模拆迁安置等相互关系的分析,本文初步探究了保障性住房在空间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远离就业、交通不便、服务设施差以及居住分异现象等,并从城市规划角度就相关空间发展政策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今后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提供借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 居住与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及其引发的问题思考 ( 2011年第1期 ) [蔡军 陈飞 李彻丽格日]
本文对我国城市居住与工业用地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近20 年来我国城市居住与工业用地的面积比呈“倒V”型,曲线转折点为2001 年。用地出让制度改革、政绩考核及现有的税收体制导致地方政府2002 年之后的供地偏好转变,产生了低价、超量供应工业用地与高价、缩量供应居住用地的供地倾向,致使我国城市工业与居住用地供应出现结构性失衡。在对近10 年全国居住用地比例、商品住宅供求关系、商品住宅平均价格回归分析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居住用地比例下降(即居住用地供应不足)在房价过快上涨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最后,论文针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结构优化及居住用地供应保障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 · 西欧份地花园与美国社区花园的体系比较 ( 2011年第1期 ) [钱静]
一方面纳入地方规划和国家法律以形成保障其发展的政策框架,另一方面建立地方政府监管机构,同时与公共机构、私人团体和非营利组织密切协作以形成促进其发展的体制环境,是西欧份地花园长期稳定存在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美国,没有官方支持、组织松散的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争取土地的多样化渠道,以及在闲置土地再生、社区复兴自治等方面的努力同样值得参照。借鉴和比较西欧份地花园和美国社区花园体系体制内的稳定性与体制外的多样性,将其纳入城市开放空间体系,有利于引导和促进社区花园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实现其积极的社会环境意义。
- · 浙江省保障性住房“内循环”制度实施现状调查、评价、原因及对策 ( 2010年第10期 ) [黄辉玲 吴次芳]
保障性住房退出制度的实施效果可以认为是低效、无效。本研究试图通过实地的调研、访谈来呈现保障性住房“内循环”制度实施的微观图景,评价制度实施绩效,获取主体的行为影响因素和微观行为环境,探究制度异常实践的原因,再提出制度优化措施,希冀完善保障性住房的运作机制。
- · 我国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分析——对加快落实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思考 ( 2010年第10期 ) [黄安永 朱新贵]
商品住宅市场的过快发展凸显出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的落后,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我国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不完善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文章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保障性住房机构、加大财政性资金的投入、改变现有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办法、完善现有保障性的住房法律体系4 个方面对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行政管理机制作了一定的研究。
- · 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基本模式、政策转型及其借鉴意义 ( 2010年第10期 ) [刘志林 李劼]
本文对比了美国、英国及中国香港地区的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目标定位、管理体系、资金保障、分配机制等,总结了国际上公共租赁住房的基本模式、经验教训以及最新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廉租住房建设和管理模式的借鉴意义,认为应当注重发挥非营利性机构在廉租住房管理中的作用,设计与租户支付能力匹配的租金机制,严格资格审查和准入制度,同时通过设置灵活的退出机制和合理的选址与规划,防止贫困集中和居住隔离。
- · 荷兰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 2010年第10期 ) [景娟 钱云]
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给城市住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部分国家的经验显示,政府对住房市场进行干预并逐步建立国家住房保障体系,是应对这一困境的必由之路。对于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的中国而言,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国经历了多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当前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在此过程中,汲取其他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尤为重要。荷兰作为“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国家在住房保障体系上投入之大、方式之有效、成果之卓著,都堪称“西欧模式”的典范,许多政策经验也一直被其他国家广为学习。本文全面回顾了荷兰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过程,分析荷兰公共住房发展多个历史阶段的政策特征,力图全面把握其发展的宏观脉络,评价其优点和缺陷。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荷兰模式对中国住房保障体系健康发展的借鉴和启发。
- · 甘肃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差异研究 ( 2010年第10期 ) [张宇硕 白永平]
文章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为基础,通过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对甘肃省的12 个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差异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1998 ~2008 年,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度水平明显提高,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影响集约度水平的四个因素变化趋势差异显著,其中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度的主导因素由土地利用程度逐渐转变为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益;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度的各因素的空间差异也十分明显,城市土地集约度的空间形态呈以嘉峪关市和金昌市—武威市和兰州市—庆阳市为中轴线的“三轴点”式格局分布。
- · 保障性住房融资的国际经验借鉴:政府作用 ( 2010年第9期 ) [杨赞 沈彦皓]
住房保障政策是政府为解决市场失灵和保障居民基本居住需求而推行的一项公共政策,政府在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应起到重要作用。当前制约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的最主要瓶颈就是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有限,因此如何正确定位并发挥政府在保障性住房融资中的作用是确保资金持续投入、顺利达成“到2012 年末基本解决1540 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目标的关键。本文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保障性住房融资中的作用,为我国政府明确责任、更好地处理保障性住房融资问题提供一些启发和建议。
- ·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与融资:回顾与展望 ( 2010年第9期 ) [陈杰]
长期以来我国的住房保障投入存在较大的欠缺,但自2008 年以来我国保障性住房投入步伐大大加快,对社会民生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住房保障的范围与实施情况做历史总结与评述,并分析了投融资来源的主要渠道与规模。本文指出,保障性住房因其福利性特点,依托市场化融资困难,目前我国对其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政府财政压力较大,住房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展望未来,我国保障性住房需要积极探索融资新路,获得多元化途径的资金来源。
- · 保障性住房的空间选址:理论基础、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 ( 2010年第9期 ) [郑思齐 张英杰]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在空间布局方面的突出问题是选址过于偏远,且大多集中建设。这会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成本负担,降低其就业概率和生活质量,并可能加剧弱势群体的空间聚集,强化居住分异,带来各种社会问题。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启动了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必要慎重和科学地对待保障性住房的空间选址问题,以更好地实现住房保障目标,并促进社会融合。本文将讨论低收入住房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以及国际经验和教训,在分析目前我国城市中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所存在的问题及背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 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储备机制研究 ( 2010年第9期 ) [濮励杰 张润森]
土地储备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住房保障政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和客观要求。但是,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土地储备制度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本文基于保障性住房视角下的土地储备制度缺陷分析,从规划、融资、监控、参与和法规等方面提出了构建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储备机制思路和对策。
- · 基于过滤理论的城镇住房保障研究 ( 2010年第9期 ) [朱建君 李启明 曾晖]
文章研究了住房梯度消费理论和过滤理论,基于过滤理论构建了城镇住房市场供应与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市场化供应解决80%的家庭所需住房,社会保障性住房解决20%的最低收入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实行多层次多样化的住房保障方式;提出非盈利性机构——住房保障中心专门负责住房保障工作,确保住房保障正常运行;最后建议住房保障货币化补贴采用非现金发放模式。
- · 论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政府法律责任 ( 2010年第9期 ) [金俭 朱颂 李祎恒]
政府是城市居住条件得到实质性改善所必需的资源的唯一持有者,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保障性住房建设既是政府的政治责任也是政府的法律义务。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于保障公民住宅权的实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拉动内需,平抑房价飞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与增强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的内在动力与法律责任,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 · 科学推行税费改革,促进地产业良性发展 ( 2010年第5期 ) [华小俊 薛乐群]
以房地产为龙头的建筑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房产经济的过热或太冷都无益于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从房改初期房产市场的迅速火爆到发展不同阶段的起起伏伏,我们不仅要思考消费市场的客观环境变化,也要重新思考国家及地方政府宏观政策的主观环境的影响,以创造一个健康的房地产经济运行环境。文章尝试对影响我国房地产税费体系改革的制度因素进行分析,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及新制度经济学和实践,提出改革我国房地产税费体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 ·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流转对城乡发展的影响 ( 2010年第4期 ) [黄贤金]
针对我国当前较为广泛开展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着重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模式、集体土地租赁模式、资产置换模式、都市休闲农业模式以及跨区域地票模式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主要流转模式,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流转对城乡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体系。
- · 山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开发策略——以遵义市为例 ( 2010年第2期 ) [王国恩 肖荣波 彭涛 吴天谋]
我国山地城市分布广泛,普遍面临着用地紧张的问题。本文以遵义市为例,以遥感、GIS为技术平台,综合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河流水系、植被覆盖等6要素,进行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得到城市建设用地的最大潜力及空间分布,重点提出综合功能选择、组团空间布局、循序开发时序等山地利用策略,为我国其他山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 · 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变化对其客运需求的影响分析—以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 ( 2010年第2期 ) [肖为周 王树盛 黄富民]
在分析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借鉴香港“地铁+物业”轨道发展经验,通过优化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布局和开发强度,实践轨道交通TOD开发模式。基于苏州市城市土地利用优化前后的布局方案,建立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获得轨道交通1号线客运量与沿线人口、总建筑面积、居住建筑面积、商业建筑面积的相关性,探索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变化对其客运量的影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