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生活空间的人性化和通用化设计思辨——新加坡城市生活空间无障碍设计及启示 ( 2014年第12期 ) [张晓 李朝阳 苗君强]
无障碍设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新加坡城市生活空间无障碍设计以合理实用为基础,以通用细致为方向,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理念,营造了系统、精致、和谐的城市无障碍环境。通过分析新加坡居住空间、休闲娱乐空间、商业空间的无障碍细部设计,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提速的社会现状和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需求增长,从社会观念、规划设计等方面探讨对我国城市生活空间无障碍化与人性化的有益启示,以期为我国城市无障碍体系建立及和谐社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 城市保障房住区建设及其居住环境研究评述 ( 2014年第11期 ) [刘玉亭]
本文关注保障房建设的核心议题,即保障房住区及其居住环境建设,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述。国外的保障房住区建设已有丰富的历史经验,相关研究因而较为深入,对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并已经展开了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改善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相比而言,国内保障房住区建设的时间较短,居住环境的研究较为薄弱,少量研究一方面主要是对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简单借鉴,另一方面,研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实证分析,对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目前存在的客观问题、居民的主观感受、住房保障性人群的真实需求,以及两者之间的不匹配等问题尚缺乏深入探讨。
- · 后“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住房保障比例分析研究 ( 2014年第11期 ) [石光只 刘传俊]
本文首先对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以及“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已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其次通过计量模型分析预测“十二五”时期末及后“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比例,得出“十二五”时期保障性住房20% 覆盖率规划目标并不能满足住房需求,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的结论;针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土地供应、资金、建设管理以及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为后“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参考。
- · 容积率奖励在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应用与创新 ( 2014年第11期 ) [黎明月 吴璟 郑思齐]
土地和建设资金是当前各级政府持续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的两个主要瓶颈,容积率奖励作为一种规划激励手段,有可能成为破解这两个难题的有效政策措施。围绕容积率奖励机制,本文首先探讨其在我国“狭义”层面的应用现状,并基于北京市某项目的案例分析,证明容积率奖励是提升开发企业配建保障性住房积极性最有效的配套措施之一。在此基础上,针对在“狭义”层面应用中存在的两大局限,从丰富容积率奖励对象和引入容积率转让机制两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在“广义”层面上更充分发挥容积率奖励机制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作用。
- · 大规模定制在我国保障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 2014年第11期 ) [张显成]
保障房建设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公平。引入工业工程中的大规模定制理论,探讨大规模定制在我国保障房建设中应用的可行性,从经济性、个性化和规模性来分析大规模定制应用于保障房建设的优势,给出了大规模定制条件下保障房供应链组织形式和保障房建设的运作流程,构建了大规模定制条件下我国保障房建设的指标评价体系。
- · 基于三方博弈的保障性住房选址机制研究——博弈失衡与角色重构 ( 2014年第11期 ) [董世永 张丁文]
本文在对我国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问题和建设模式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三方博弈的角度,探讨了低收入居民的社会需求、开发商的经济诉求和政府对综合效益的平衡,指出我国保障性住房边缘化集中布局、职住分离、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等问题根本上是源于因为政府主导、开发商偏向和低收入居民话语权缺失而失衡的三方选址博弈机制。最后通过借鉴美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角色激励的经验,提出了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对开发商采用制度激励、强化公众参与和城市规划引导和控制能力等重构策略。
- · 城市发展与智慧城市 ( 2014年第10期 ) [郭理桥]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建设符合城市发展趋势,体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和环境优美的城市发展准则。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四个环节,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自2012 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智慧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目标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并以城市自主和上下协同两条主线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试点工作形成了一城一策智慧发展、人为核心质量关键、产城相融互促共进、体制创新机制融合、多元筹资优配资源五大特色。
- ·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总体框架研究 ( 2014年第10期 ) [甄峰 秦萧]
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论文在对智慧城市概念与内涵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要从全局和公共利益及需求出发,去制定科学、理性的顶层设计方案。论文提出了一个更加综合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框架,即包含数据平台层、业务应用层、空间规划层、实施保障层的四层次框架体系。
- · 人本导向的智慧社区的概念、模式与架构 ( 2014年第10期 ) [申悦 柴彦威 马修军]
在智慧城市的实践中,由于社区所具有的相对适中的空间尺度,及其在城市生活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智慧社区已成为当前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及应用的热点领域,也是未来城市社区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智慧社区实践在全国各城市由政府或企业主导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政府主导作用较强、以技术和系统为核心、对社区规划和社区交往考虑不足等问题。本研究倡导构建人本导向的智慧社区,以综合居民个体数据的数据中心为基础,涵盖智慧化规划、信息化管理、个性化服务、社会交往几方面应用,强调政府、相关产业与居民的互联与协作,聚焦居民的日常生活,通过创新的手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 · 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空间规划方法探讨 ( 2014年第10期 ) [秦萧 甄峰]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传统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范式面临转型。本文在梳理传统城市空间规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方法论和编制方法两个层面对智慧城市空间规划方法进行探讨,并强调了大数据应用在规划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智慧城市空间规划应该以满足政府、企业及居民需求和解决城市问题为导向,更加关注城市空间的流动、土地混合利用、微观个体分析及空间相关研究,并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设备及传感器等大数据采集和挖掘分析技术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制定、质量评价、规模预测及用地布局等方面的革新作用,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 大数据方法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作用的理论分析 ( 2014年第10期 ) [赵鹏军 李铠]
如何利用大数据方法改进当前智能交通系统,进而缓解交通拥堵,是当前智慧城市研究和交通规划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首先依据交通流用户最优均衡理论和系统最优均衡理论,分析大数据在交通诱导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其次,讨论大数据在交通流量判研和拥堵实时评价方面的应用;第三,讨论大数据在交通拥堵收费中的应用;第四,分析大数据在对公共交通运行与服务水平进行实时监控方面的应用; 最后提出一体化交通监测与需求管理系统理论框架。
- ·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构建研究 ( 2014年第9期 ) [李灵芝 张建坤 石德华 王效容]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主导下解决养老问题的助推器。本文从社会组织的参与角色为出发点,基于可持续理念,构建社会组织“双向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且对该模式运行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初步探讨,包括养老服务内容制定、运营模式选择、人力资源配置、资金运作方式等。文章以南京市丁家庄社区为例,结合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模拟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分析关键环节的同时,为实施路径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思路。
- · 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探讨 ( 2014年第9期 ) [陈佳 冯长春]
随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我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社会、政府、家庭都极其关心的社会问题。老年人适宜的居所是养老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养老地产在中国发展较晚,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众多企业进入养老地产行业,方兴未艾,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养老地产在美国、西欧及日本发展得极为成熟,已经形成体系化的发展,中国可借鉴其先进的理念和经验。
- · 老年友好型城市研究进展与建设实践 ( 2014年第9期 ) [胡庭浩 沈山]
阐释老年友好型城市概念,综述老年友好型城市的研究进展与建设实践,总结老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实践发展演变过程。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特征、规划策略、建设内容三个方面;国内主要从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城市规划以及建筑学对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展开研究。针对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学术研究较为匮乏,提出构建系统化的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学科综合化研究体系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 ·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及支撑体系研究 ( 2014年第9期 ) [仵亦畅 成虎 张建坤 王效容]
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我国今后社会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养老问题背景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模式及支撑体系两方面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以养老服务为基础在老年人与服务提供者之间建立联系,并为实现服务运作的社区平台提供包括设施建设、组织管理、资金运作以及信息化平台四个方面的支撑“元素”,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思路。
- · 国内城市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研究进展 ( 2014年第9期 ) [沈山 胡庭浩 栾阿诗]
在国内,以城市为尺度的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梳理我国城市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概念、相关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从城乡规划学以及人口学和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视角对国内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我国城市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在概念、规划规范、建设内容、运营机制、配置理念研究上仍需探索。
- · 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的时空耦合分析——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 2014年第8期 ) [贾琦 运迎霞 尹泽凯]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颁布并已进入实施阶段,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与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我国三大城市群为例,分别建立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构建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时空耦合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中超过九成的城市处于中低度协调阶段,且于2005 年后呈现不断优化的态势,就城市群内部而言,其表现为相异属性集聚的状态,其协调集聚的程度与自身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总体集聚的空间格局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 · 城市间地价竞争的人口城镇化效应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 2014年第8期 ) [彭山桂 汪应宏 陈晨 雷刚 吴先华]
以山东省为例,研究城市间“双向竞争”地价策略对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计量模型,引入人口城镇化的其他主要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将地价政策的人口城镇化效应单独剥离显示,利用2006-2010 年山东省17 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双向竞争”地价策略的人口城镇化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山东省城市间无论是向下竞工业地价还是向上竞商住地价,均对人口城镇化和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产生了正向作用。
- ·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土地政策改革 ( 2014年第8期 ) [王庆日 张志宏]
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本文在阐释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土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分析了农村土地政策改革作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工具的必然性和有效性。最后,总结了当前农村土地政策改革的启示并讨论了其未来走向。
- ·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征地制度改革:南京的补偿安置政策改革及其绩效 ( 2014年第8期 ) [周洁 姚萍 徐玲 陈志刚]
改革现行征地制度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在对比分析南京市近十年来两次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改革方案的基础上,从区片综合补偿、接轨城镇社保、设立调剂资金三方面,着重介绍了2011 年征地新政的亮点。最后,分别从政策条款分析和抽样调查评价两方面,评判了南京市征地制度改革的绩效。结果显示,南京市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改革遵循着一条市场化、一体化、公平化的演进路径,并始终关注对被征地农民生计的有效保障。作为我国首批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南京市近年来的政策改革经验为有序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 · 基于行政与市场主体决策行为的城乡土地使用分布解释 ( 2014年第8期 ) [曾华翔 朱宪辰]
基于中国行政权主导城乡发展的现实背景,将行政权决策主体作为分析对象,主要通过设定四类行为主体的目标函数和决策集,得出权力层级的城乡空间分布基本与市场交易枢纽程度的空间分布一致。主要原因是:行政决策主体在升迁业绩驱动下,权力剩余租在土地拍卖竞价中得以体现,当乡村和低级别城镇空心化低到不足以提供财产和身份地位改善者群体年度增长时,物价及就业等景气指标不变的条件下,高级别城市不动产购置需求将下降。
- · 城市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以北京市为例 ( 2014年第7期 ) [姜玲 邱志德]
对城市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进行界定,认为城市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主要是由产业关联损失与资源关联损失所构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存量- 流量机理、产业关联机理和空间维度传导机理分析城市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机理。基于间接经济损失机理,分别提出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关联分析、城市产业部门关联分析和资源关联分析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最后,利用城市产业部门关联分析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以北京7·21 暴雨洪涝灾害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在7·21 暴雨洪涝灾害中,农业部门的间接经济损失为直接经济损失的2.43倍。
- · 我国城市雨洪管理困境解析与行动应对 ( 2014年第7期 ) [林小如 曹韵]
中国的雨洪灾害呈现受灾面积广、灾害损失大、灾害频繁化等现状及趋势。其原因在于各城市防洪标准普遍偏低,排水设施存在刚性缺口,水资源危机与雨洪资源利用不善同时存在。另外,雨洪管理理念技术落后、法规体制不健全等现实与智慧城市的弹性发展目标相悖。结论是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通过防患型、技术型、自然型、资源型及法制型五个维度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的综合型雨洪管理行动计划。
- · 利用智慧排水系统应对城市旱涝并发问题研究 ( 2014年第7期 ) [刘丽 刘晓青]
在分析我国旱涝并发现状的基础上,具体提出以数值模拟为基础的路缘石扩展区排水设计和结合信息技术动态控制的可生长型深层排水系统。前者从微观角度,结合国外实例经验,具体阐述将数值模拟技术应用于路缘石扩展区排水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后者从宏观角度,论述利用信息技术对现状排水系统结构进行革新的原理及其研究意义。论文用以应对我国面临的城市内涝灾害、水资源危机和地面沉降等问题,是智慧水务大背景下,对智慧排水系统进行探索的基础应用研究。
- · 应对城市热岛效应及空气污染的城市通风道规划研究 ( 2014年第7期 ) [陈宏 周雪帆 戴菲 管毓刚]
如今,50% 以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中,而城市由于其特殊下垫面及人类活动影响存在一些特有的环境与气候问题,其中最为严重和明显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及空气污染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本文提供了一种城市尺度着手的调节策略: 城市通风道。在城市中设计通风道,有助于打破城市热岛环流帮助城郊凉爽气流渗入,提高城市内空气的流动性,增加城市绿化率,分割大面积城市空间,消除热岛的规模效应及叠加作用。本文浅析了城市通风道建立的必要性,对城市环境、气候的调节作用,给出了通风道设计的原则和设计策略,最后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案例开拓研究思路。
- · 基于防灾安全理念的填海造城规划研究 ( 2014年第7期 ) [曹湛 曾坚]
首先明确了填海造城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具有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则导致多种潜在的安全隐患。然后对填海城区的固有属性和其灾害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防灾安全角度出发构建了具有针对性的填海城区防灾规划体系,强调建立基于避灾、减灾、防灾和救灾综合目标的全程化防灾规划途径。旨在为今后的填海造城的防灾工作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理论与实践框架。
- · 历史性城市景观视角下的街区可持续整体保护方法探索——以拉萨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 ( 2014年第6期 ) [杨涛]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脱胎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保护与发展这一主题,保护理论与方法不断积累完善。历史性城市景观理论的出现,提供了街区保护的新视角。本文回顾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的演变,结合本轮规划的研究与编制过程,简述本次规划在保护方法上的探索与收获。
- · 基于视觉图式的历史街区景观空间组织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 ( 2014年第6期 ) [张凤阳 王子强]
以历史街区的景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从视觉图式的角度,总结苏州地区视觉图式要素,探讨其在历史街区景观空间组织中的运用。区别于常见的三大景观空间类型,本文提出图式视角下节点景观空间、街巷景观空间、整体景观空间和景观意境空间四大历史街区景观空间类型,并通过传统图式符号景观化方法的总结,分别对四大景观空间的组织进行讨论,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总结的方法,为景观规划提供参考。
- · 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的“ 文化之殇”——以哈尔滨市道外历史街区为例 ( 2014年第6期 ) [尹海洁 王雪洋]
本研究作为一项社会学质性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和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以靖宇街为中心的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经过对老道外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梳理并前往街区实地走访观察,发现正在进行中的道外历史街区改造工程实质是一场以破坏历史建筑、迁走原住居民为代价的商业开发;在此基础上对街区改造中的各方展开深入访谈,探寻这场利益纠葛中文化之殇的原委,并推而广之,挖掘我国城市发展中历史街区改造工程走入误区的根源,最后提出如何在历史街区改造中明确政府角色,处理好安居工程与历史街区改造的矛盾关系,并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对策建议。
- · 苏南水网地区历史古镇规划途径探析 ( 2014年第6期 ) [黄耀志 傅德仁 郑婷婷]
分析总结历史古镇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苏南水网地区特殊的地理特征与古镇保护与发展的需求,提出古镇文化战略与景观生态产业一体化发展为规划理念,并以黎里古镇为例,寻求从宏观层面、城乡资源统筹角度,探索出一种既能保护历史遗产,又能发挥地域特色的发展策略,以期实现“水”文化与“古”文化在空间及产业上的落实,引导水网地区历史古镇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