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历史文化名镇更新设计——以开封朱仙镇为例 ( 2014年第6期 ) [韦峰 徐维波]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及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名镇的前提下延续特色文化、提升区域活力、创造与时代背景相融合的新文化,仍是当前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更新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朱仙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更新规划基于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理念,从物质空间构成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要素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根据其特征与分布,提出不同的保护与更新模式,通过产业功能调整、文化资源培育以及重点地段的详细设计,力求实现特色文化产业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2014年第6期 ) [张靖 董雅]
由于传统文化概念被人们重新认识和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以特有的民族符号形式被重新诠释,推上了新的历史舞台,成为现代设计的亮点。本文简略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总结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从绘画、色彩、传统符号等方面,通过比较与分析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实验和应用。文章的提出对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 · 共生的聚落场景——以石家庄于家村为例 ( 2014年第6期 ) [刘昆]
文章以石家庄于家村为例,分析和探讨了传统聚落的文化景观及现状,提出要使聚落真正意义上“活下去”,就必须在地域类型学的基础之上沿承有序的发展。更新与发展是必然趋势,意味着新与旧的并置是环境多样性的共生,也是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之路,因此更新设计在于满足现实的需求,但又需要着眼于未来。
- · 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 2014年第4期 ) [王春程 孔燕 李广斌]
以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动力机制为主线,对建国后不同时期乡村公共空间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原因。经过研究认为,计划经济以来,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国家力量呈现“全面渗透→退场→弱化→回归”的转向,乡村公共空间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异化”,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走向“复兴”,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趋“衰亡”,新时期乡村建设中对村民需求的忽视以及乡村文化的丢失,导致乡村公共空间的“迷失”。最后,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反思。
- · 村庄布点调整中的多元利益博弈——以马鞍山市博望镇为例 ( 2014年第4期 ) [孙洁 朱喜钢]
本文以马鞍山市博望镇村庄布点调整为实例,以问卷、访谈、座谈等方法调查公众意愿,通过研究发现:各主体之间存在多样化利益诉求的矛盾,以政府、部门、农民与开发机构为主的四类利益主体围绕土地流转成本与收益展开博弈。农地产权缺失、征地程序缺陷、政府与开发机构联盟以及农民维权意识与能力薄弱是导致农民利益受损的主要原因,利益非均衡博弈是导致村庄布局调整遭遇实践阻力的根本原因。最后针对如何实现利益有效协调提出相关建议。
- · 基于政府与村民双向需求的乡村规划探索——以安徽省当涂县龙山村美好乡村规划为例 ( 2014年第4期 ) [李伟 徐建刚 陈浩 王水源]
乡村规划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长期以来单向需求导向下的建设模式致使乡村规划建设一度遇到瓶颈并流于表面。本文以当涂县龙山村美好乡村规划为实践基础,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人居、生态、公共服务设施、体制和产业五个方面探求政府和本地乡村居民对村庄规划建设的多维期许,并基于总体和详细两个规划层面探讨了乡村规划中双向需求的落实与协调策略,以期能为目前的乡村建设活动提供参考借鉴。
- · 城市重大项目建设中传统村落景观特色的保护与传承——以广州小谷围岛练溪村为例 ( 2014年第4期 ) [卢道典 蔡喆]
重大项目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投资数额大、建设强度高、工程时间短等特点,而近年来大量传统村落则在快速的城乡规划建设中消亡,许多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濒临遗失。本文以广州小谷围岛练溪村为研究案例,总结其在村落选址与区域格局、空间布局与肌理、历史建筑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梳理了在广州大学城选址小谷围岛实施建设中对文化景观特色保护与传承的做法,包括开展历史建筑调查研究、纳入文保体系、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探索兼顾村落文化保护与功能置换的共赢模式、引入民营资本与运营机制等,最后文章从项目背景、运营体制、物质景观保护、文化传承等角度进行了反思。
- · 新型城镇化中的古村落风貌保护研究——以楠溪江芙蓉古村为例 ( 2014年第4期 ) [叶定敏 文剑钢]
古村落作为乡土“耕读聚落”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我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然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对“产业集聚、人口聚居、资源统筹、产业升级”的快速发展,乡村空间将再次面对聚落村寨空间的结构整合,这对古村落以及周边环境风貌的保护与发展将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本文以楠溪江芙蓉古村为例,分析村落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结合芙蓉村风貌保护的现状问题,探讨“自然· 古村落· 人”整体保护策略,以期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 · 门头沟产业转型背景下采煤塌陷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和战略 ( 2014年第3期 ) [王海 赵华甫 吴克宁]
矿业城市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矿产资源日益枯竭成为制约矿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严重的挑战。修复和开发利用废弃土地,引导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升级,是矿业城市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向。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方法,在系统研究国内外典型矿业城市产业经济发展历史、转型趋向、废弃矿业用地的再利用模式及相关政策工具的基础上,以门头沟为例,基于门头沟新城发展的土地紧约束现状和开发潜力,提出基于产业转型发展背景的城市采煤塌陷地修复和再利用的战略和模式。
- · “灰色用地”理念在矿业城镇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 2014年第3期 ) [余翰武 吴越]
矿业城镇在发展转型过程中,面临多种变数,存在多种不确定性,这需要灵活的土地使用政策来适应。本文以“灰色用地”在湘潭市鹤岭镇总体规划中的实践为例,详细阐述了“灰色用地”在矿业城镇规划中的指导作用和应用方法。
- · 日本重化工型临海工业建设经验及启示 ( 2014年第3期 ) [陈飞 陆伟 蔡军]
日本战后以国土开发为契机建立了大量重化工型临海工业区,以发展钢铁、石油、化学产业为主。当前,我国滨海地区陆续开展以钢铁及高能耗产业为主的临海工业区建设,日本重化工型临海工业区建设与我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介绍日本重化工型临海工业发展情况,总结其在港口建设、用地布局、产业集群建设方面的经验,以及由过度开发引发的环境破坏教训;并在此基础上,从规划衔接、港口工业一体化建设、填海形制探索等方面,探讨了对我国临海工业建设方面的启示。
- · 西方国家后矿业景观改造的启示 ( 2014年第3期 ) [刘晓惠 刘小庆]
西方国家对于后矿业景观改造经历了长期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德国和英国等主要西方国家后矿业景观改造的思路和成功案例,从多元角度探究后矿业景观改造和转型的理念及方法,可为国内同类实践项目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 · 我国县域城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际测度——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 ( 2014年第2期 ) [贺建军 张维维]
基于对城市品质概念的理解,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遴选50个评价指标构成我国县域城市品质理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等科学方法对理论遴选的指标进行实证筛选,并用Alpha 信度系数法和因子分析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构建了由经济发展、环境生态、道路交通、城市文化、市民生活、社会和谐共6个维度30 个指标组成的我国县域城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浙江省慈溪市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县域城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际测度。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我国县域城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应用价值。
- · 试论生活品质之城建设的城管逻辑和行动框架——以杭州为例 ( 2014年第2期 ) [房立洲]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品质之城”建设成为共同愿景。作为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管理,在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在“改革创新”成为主流话语的时代背景下,坚定不移走城管创新之路,当是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宜居城市的不二法门。
- · 基于扎根理论的城市转型中的城市形象定位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 2014年第2期 ) [姚刚 刘纪元 刘文青]
运用扎根理论对徐州的相关资料进行逐级译码分析,从全部资料中萃取出19 个概念,继而从这些概念中发展出5 个主轴译码,最后通过深入分析,得出“绿色生态· 古城新貌”的整体城市形象定位,以期在徐州今后的城市转型与发展中发挥形象带动的引导作用,并为国内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作为典范参考。
- · 边缘效应作用下的城市商业街区成因及特征研究——以日本原宿商业街区为例 ( 2014年第2期 ) [马戈]
城市被看作是人类聚落组成的生态系统,其中不同功能的场所是各种尺度相异的群落,如居住区、商业区、政府办公用地等。在这些群落交错处形成复合区域并产生边缘效应。日本原宿是世界最著名的时尚中心之一,并且区位条件复杂特殊,本文试从其区位因素分析导致其产生文化与商业俱荣的原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尺度上的周边环境、空间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解析边缘效应的成因,论述边缘效应对商业街等城市空间的塑造。
- · 雕塑“圆通天衢”与现代城市的和谐共生 ( 2014年第2期 ) [刘宗红]
临沂市的城市雕塑“圆通天衢”以其表象化的独特形态,将雕塑与现代城市的自然环境、审美情趣及文化个性融合起来,彰显了雕塑与现代城市的情境性与协调性。
- ·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评析及中国社区管理机制初探 ( 2013年第12期 ) [李嘉靖 刘玉亭]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城市“社区制”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公众诉求未能获得良好表达与响应,基层社区自治也因此受到影响。本文出于理清社区管理的主导力量及职能结构的考虑,基于管理主体及其作用与地位对国外及港台地区的主流社区管理模式进行重新划分,确定为行政主导型、议行分离型、权力开放型、组织推动型、社工推动型和义工推动型六大类,并分别就其实践做出评述。同时,从社区自治视角分析并判断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发展趋势,指出其机制问题,进而提出社区管理“智慧”转型的理念,将社区管理模式进行区域机制管理分类,通过“分步走”和公众参与平台的构建完善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机制。
- ·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社区居民市民化研究 ( 2013年第12期 ) [王昭 张红]
新型社区居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着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市场排斥下的职业分化、社会关系网络的解体、价值观念的失范四个方面的困境,为了实现从被动市民化向主动市民化的转变,必须发挥新型社区居民的自身主体性,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和居民四方主动参与和良性互动的格局。
- · 对新城市主义社区空间规划价值理念的审视 ( 2013年第12期 ) [常芳 王兴中 王锴 魏红妮 于二强]
城市规划的新城市主义理念是伴随着解决工业化后城市物质功能空间问题而逐渐成熟的,自此形成了以城市社区为单元的人居性规划与设计原理。20 多年来,全球化与消费文化中人权问题的消长、城市空间人本公正问题日益凸显,促使社会公平的人本价值观问题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矛盾,反映出在社会空间层面新城市主义缺少如何构建良好社区的探讨。本文从人本主义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的视角来审视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空间价值观,系统地从空间价值观的角度对其人本性、技术性与实践性理念进行审视。
- · 城市蔓延语境下新城市主义社区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 2013年第12期 ) [张衔春 牛煜虹 龙迪 胡国华]
新城市主义从城市设计角度,通过社区活力更新力图抑制城市蔓延。近些年,我国滥用新城市主义理论、机械照搬国外经验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文在系统梳理新城市主义根源与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强调现阶段我国新城市主义实践背景与西方国家内在差异,包括城市蔓延动因、社区紧凑度、中心与蔓延区关系、社区思想文化及交通发展阶段五方面,并针对我国践行新城市主义中出现的机械照搬设计原理、盲目复制地方文脉造成文化根基丢失、刻意模仿致宜居性丧失等问题,提出建设中国新城市主义社区的规划原则及实施途径,包括城市道路及通勤交通公正原则、社区资源共享原则、社区公共空间可达原则、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原则以及社区场所文化可持续原则五项内容。
- · 北京市低收入社区的“循环衰败”及更新改造的多维度评价——以什刹海-金鱼池对比分析为例 ( 2013年第12期 ) [钱云 景娟]
城市中低收入人口聚集的“衰败社区”更新是国内外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衰败社区”问题十分复杂,从欧洲经验来看,近年来更新改造项目更注重以消除“循环衰败”为核心任务,并对其成果以涵盖经济、就业、教育、治安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来考量。本文借鉴欧洲经验,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对北京市什刹海、金鱼池两个社区展开调查,全面评析了金鱼池更新改造工程的成果,为未来相关更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建议。
- · 英国低碳社区挑战项目的经验及借鉴意义 ( 2013年第12期 ) [陈凯芳 朱隆斌]
英国是低碳发展的倡导者之一,在低碳社区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基于对具有代表性的Low Carbon Community Challenge(LCCC)项目的案例研究,从实施模式、技术措施选择及公众参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探讨英国低碳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 对文化创意产业与其支撑要素的关系探讨 ( 2013年第11期 ) [张懿玮 刘士林]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于城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但产业政策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充分考虑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同水平。本文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要素支撑。政府只有充分考虑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围绕不同的工作重点,依据支撑要素,出台不同的产业政策,才能真正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又快又好发展。
- · 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功能、路径与对策 ( 2013年第11期 ) [张振鹏]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重心,文化创意产业对其发展具有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农村文化资源、创意能力、产业结构和市场空间的分析结果表明,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具有可行性,其发展路径分为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三个阶段,其发展政策应该明确目标,协调两个关系,注重两个均衡。
- · 政府主导集群发展模式下的创意城市建设——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形成与发展 ( 2013年第11期 ) [唐燕 黄鹤]
我国现阶段的创意城市建设表现出较强的政府主导特色,因此论文以北京为例,探讨了政府主导下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及其经验得失。文章分析了北京文创资源的基本状况和政府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相关做法,并在剖析文创集聚区的产业结构、空间分布特征等的基础上,指出文创集群在城市更新、工业遗产利用、新农村建设、产业园区开发等方面对北京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及未来改进措施。
- ·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创意城市发展路径及其实践研究 ( 2013年第11期 ) [陈芳 褚劲风 王倩倩 邹琳]
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首个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其在充分挖掘多元文化的内在优势条件下,颁布一系列发展创意设计的政策,培育本土创意设计人才和创意企业,以最新技术和专业知识驱动设计产业发展,使设计产业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本文通过分析布宜诺斯艾利斯设计之都的发展路径和成果,探讨其推进设计之都的实践与经验,以期为我国创意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 · 转型时期基于消费文化视角的创意产业空间再生产研究——以田子坊为例 ( 2013年第11期 ) [周宇]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上海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积累,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在不断变迁的同时出现了以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代表的新的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类型。针对这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空间现象,本文将基于21 世纪初上海城市转型背景,以田子坊创意产业集聚区为实证案例,通过消费文化的研究视角,力图从中发掘出潜藏于创意产业空间演变过程的作用力量和原因机制,从而揭示并解释这一空间再生产的现象和过程。
- · 数字化城市规划管理中的技术体系及应用策略研究 ( 2013年第10期 ) [孙海军 张中华 刘靖]
在全面阐述数字化城市规划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特征、重新审视发展概念与意义的基础上,论文系统总结与解读当前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并依据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架构了数字化城市规划管理技术体系,对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强调技术的无缝对接、耦合关联及综合运用是数字化规划管理的关键与精髓。
- · 城市管治“智慧化”:电子管治到智慧管治的嬗变 ( 2013年第10期 ) [孙中亚]
自1990 年代以来,城市与区域管治就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地理学、政府管理学等研究领域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密不可分的同时,城市管治也与不同时期的技术发展水平形成非严格的耦合关系。作为信息技术革命高级阶段的衍生物,“智慧城市”概念在全球范围的城市科学研究、城市建设实践中得以持续深化,城市管治也随之因此日趋呈现出智慧化的特征,即“智慧管治”。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方法对“电子管治”到“智慧管治”转变的过程进行了大致梳理:(1)城市管治由“管制”衍化而来,与全球技术水平革新、生产力及生产方式优化密切相关;(2)作为“智慧管治”的初级形式,电子管治,尤其是电子政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政府管理重获城市居民信任,充分体现“电子”形式的民主;(3)随着物联网、LBS、微博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载体的广泛使用,“智慧管治”得以产生并发展,内涵相较于电子管治更为丰富且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