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四个主题 ( 2007年第7期 ) [约翰·弗里德曼 / 翻译:汤茂林]
- · 略论中国的现代化与城市化 ( 2007年第7期 ) [胡序威]
分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历史演进过程,阐明城市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重视城市自身的现代化,为此对城市现代化的内涵、衡量指标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我国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也应该是同时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的过程。
- · 试论苏南地区乡村城市化转型——以苏州为例 ( 2006年第7期 ) [王勇 李广斌 曹恒德]
全球化带来了生产要素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集聚。以苏州为例,深入分析苏南地区乡村城市化转型的背景:全球化背景下乡镇发展的分化、乡镇发展动力转向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在此背景下,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从乡村人口转移的角度,提出了苏南地区乡村城市化地域推进三种模式:乡村人口向大中城市集聚、向小城市集聚和向乡村集中社区集聚。
- · 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差异 ( 2006年第7期 ) [梅志罡]
从城市化的微观角度出发,研究外来流动的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两个不同群体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差异。农民工虽然在物质条件上远不如城市居民,但在精神方面,城市生活使他们获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这些使他们在这些方面更具有城市人的品质。而城市居民,虽然在物质方面城市化的速度很快,但他们在精神方面仍旧还不具备城市人的素质,还处于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因此,有必要将这两个群体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差异及其原因,从而对我国今后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 · 国内城中村研究综述 ( 2006年第7期 ) [高峰 董晓峰 侯典安 成刚]
通过对国内近年来对于城中村和城中村改造的文献进行研究,总结了国内近年来城中村及其改造研究的特征和所发现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城中村研究的趋势,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 · 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地区高密集城中村的形成——一个分析框架 ( 2006年第7期 ) [魏成 赖寿华]
从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向型乡村工业化入手,分析其对区域空间的影响,并从区域增长与制度供给层面、华南宗族聚居特征与重商传统等角度探讨其与城中村建设的关系,从而搭建一个对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地区高密集城中村形成的大致分析框架。
- · 1980年来国内城市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 2006年第3期 ) [刘望保 曹小曙 薛德升]
在系统总结国内城市化基础理论、城市化与空间发展、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研究领域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城市化研究态势,着重从城市化理论和方法体系建设、城市化水平衡量研究、体现区域差异性的城市化发展方针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城市郊区化的实证与利弊分析、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社会转型研究与加强城市化过程与全球环境变化(GEC)相互作用分析等7个方面来展望我国城市化研究的发展。
- · 中国粗放型城市化道路原因探析 ( 2006年第3期 ) [任太增 李敏]
在我国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种种粗放型特征——只注重人口数量增加,忽视人口质量的提高;小城镇遍地开花,城市体系结构失衡,功能减弱;忽视“软件”建设,城市特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矛盾突出等等。粗放型城市化道路是粗放型的城市化理念、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道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 1990年代我国省区间城市化进程的差异研究——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的分析 ( 2006年第3期 ) [李震]
1990年以来,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本文主要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各省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比较分析。鉴于1990年和2002年我国各城镇人口统计的口径不一,按照双轨城市化的概念,本文先对我国1990年代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进行调整,然后与各地区历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来表示)进行相关分析,得到1990年代我国各省区城市化进程的五种演变类型。结果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我国省区间城市化进程差异较大,区域城市化不平衡现象依然显著;东部沿海部分发达省区城市化程度较高、速度较快;东北和西部省区城市化水平发展相对较慢、城市化水平也是最低;而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已经进入城市化的稳定增长阶段,未来提升的速度和幅度都不高。
- · 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差异研究 ( 2006年第3期 ) [欧向军]
本文运用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两种类型,结合泰尔指数和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差异的演变轨迹和现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县市人口城市化水平总差异缩小的同时,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地区之间差异不断缩小,但对它总差异的贡献不断扩大,三大地区内部差异也不断缩小,且苏北地区内部县市城市化水平差异最大,在区域城市化水平总差异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综合差异主要表现为城市现代化、建成区规模和密度差异三个方面,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南北梯度差异和市区与县域之间的差异。
- · 19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化机制研究 ( 2006年第3期 ) [吴莉娅]
19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特征发生较大变化。世界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产生的网络化效应、制度创新等对苏州城市化均产生积极作用。从市场机制角度出发,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对苏州城市化起基本作用。资本、货币、金融市场化促进城市化投资机制的完善与发展;技术市场建设构成城市化的提升机制,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促进城乡人口流动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直接推动城市化发展;而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则构成城市化的牵引机制,也是推动开发区建设这种城市化空间扩展新动力出现的根本原因。
- · 轴向城市化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上海西南地区为例 ( 2006年第3期 ) [贾铁飞 倪少春 郑辛酉]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对上海西南城市边缘地区近10年来轴向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图像叠加获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利用缓冲分析法,揭示了该区域城市扩展强度、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 · 中国城市化的政府主导因素分析 ( 2006年第3期 ) [谷荣]
政府主导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政府行为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经济体制的起点、经济转型、国际竞争的要求,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等原因,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居于领导和支配地位。政府是城市化战略的制定者,政府也是城市化制度的供给者,政府又是城市化进程的执行者,政府还是城市化绩效的评定者。
- · 城镇化的经济成本测算——以甘肃天水为例 ( 2005年第10期 ) [甄延临 陈怀录 文达其 姚致祥]
城镇化水平高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是
各级政府追求的目标,也是经济学者们重点
研究的对象。但目前大部分研究成果以城镇
化率的测算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措施为研究
重点,忽略了城镇化过程中区域所付出的经
济成本。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地区为例,测算
其未来15年将为城镇化水平提高所支付的经
济成本,得出了投资不足将成为今后天水城
镇化发展的瓶颈,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 · 我国城市人口、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 2005年第10期 ) [孙秀锋 刁承泰 何 丹]
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是城市规划的
基础,本文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
出发,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采
用传统的回归分析预测法,预测了未来一段
时期内我国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进而算出
城市人口,并根据可能的人均用地水平科学
地预测了未来我国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 · 安徽省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与分析 ( 2005年第10期 ) [胡和兵 林逢春]
文章在构建安徽省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
系的基础上,对全省17个地级城市进行主成
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将城市划分为4个类型,
并作相应评价。结果表明:大多数城市的人
居环境得分值偏低,且各城市的人居环境差
距较大,合肥城市人居环境得分最高,排名
前4位的合肥、马鞍山、芜湖、安庆与其后诸
城市差距较大。
- · 山东省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分析与评价 ( 2004年第8期 ) [宿鹏]
首先解释了与城市现代化有关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城市现代化的评价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计算山东省17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得分,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对不同类别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进行评价.
- · 苏北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趋势 ( 2004年第8期 ) [周蜀秦 徐琴]
针对近些年来苏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着重介绍和评价其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趋势,并根据目前苏北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现存的症结,提出一些关于加快苏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 南京郊区化水平评价 ( 2004年第2期 ) [杨海寰]
在界定郊区和郊区化概念的基础上,主要从工业和人口两方面对南京的郊区化水平做出评价,通过分析,以期能对南京郊区化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全新认识,从而有助于新时期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 · 武汉市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变动 ( 2004年第2期 ) [刘耀彬 张云]
利用近32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利用汉森模型,对武汉市的人口空间变动进程分三个时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三个时段内武汉市的人口空间变动存在着显著差别,剖析了武汉市近32年来人口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的主要原因。
- · 从区域的角度来理解城市郊区化 ( 2003年第5期 ) [张骁鸣]
郊区化在西方国家的发生过程已经有基本固定的模式,国外学者对郊区化的研究能够在概念上统一起来;国内的“郊区化”研究必须针对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从概念定义到模式过程都不可能照搬国外成果,因此在一些基础认识上还没有实现必要的一致。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郊区化研究的成果,尤其重点考察了现有国情下有关“郊区化”的一些重要概念。结合目前同样是热点的城市空间发展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如果从区域的角度来理解郊区化的概念,我国的郊区化实际上是城市发展从集中到扩散的一个过渡阶段,是城市与其郊区共同发展的一种过程。
- · 对“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评价 ( 2003年第5期 ) [郑世刚]
城镇化道路和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两种不同思路,但目前占主流的城镇化道路,在城市功能、城镇化作用、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政府职能上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我们还是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中心,自上而下实现城市化。
- · 关于我国城市化认识上的几个误区探讨 ( 2003年第5期 ) [苏中兴]
从城市化的现状水平与评价、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与内需、城市化与就业等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有关城市化认识上的几个误区,同时指出城市化既非经济发展的必然手段,也非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种经济社会演变过程。城市化的进程应遵循其自身的演变规律。
- · 现代化进程中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以广东大城市为例 ( 2003年第1期 ) [阎小培 翁计传]
从讨论现代化城市辐射作用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分析广东四个大城市(广州、深圳、湛江、汕头)的优劣势入手,对四个大城市的辐射能力、辐射方式和影响腹地进行了定位,探讨了四个大城市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 ·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 ( 2003年第1期 ) [王万山]
- ·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考 ——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 ( 2003年第1期 ) [蒋玲玲]
包含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市的苏北地区是江苏省欠发达地区,也是重点发展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进步是苏北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通过对苏北地区城镇化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 · 信息时代城乡互动与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研究* ( 2003年第1期 ) [刘玉]
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征,信息时代空间集聚与扩散引发新型城乡交互模式,网络社会改变了传统城镇体系等级概念,区域空间结构由核心边缘型向网络式发展。本文初步探讨在这种新形势下城市的集聚与扩散,乡村的转化与发展,区域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化趋势及其优化调控。
- · 创建一个健康有序的都市核心——谈南京主城的发展 ( 2003年第1期 ) [童本勤]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心城市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中心城市的问题和矛盾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本文以南京主城为例,对其发展过程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评价,提出了保证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 · 深圳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代谢的演变 ( 2003年第1期 ) [颜文洪 黄向]
深圳是小城镇向现代城市快速转变的典型个例,本文从生态系统代谢的角度描述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与自然的压力、中间代谢物形成的原因,定量分析了深圳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输入输出的变化,探讨了在超负荷情况下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
- · 拆建物料循环再造的发展 ( 2003年第1期 ) [陈志恩 方富基]
由于公众对社会的持续及长久发展日趋关注,循环再造已被香港建造业认同为一项有价值的工序,能把无用的物料转化成有用的制品。本文探讨了拆建物料循环再造的初步构想、引用循环再造的拆建物料的预备工作、推广使用这些产品,以及如何筹建首间试验性循环再造设施。最后提出有关循环再造拆建物料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