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多样性视角的旧城改造——以上海长风街道为例 ( 2008年第11期 ) [陈华彬]
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原有空间结构和功能已不能满足新的需要。城市部分地区出现了过度拥挤、功能单一、旧建筑保护不力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以上海市长风街道为例,充分借鉴简·雅各布斯城市多样性理念,总结了该街区城市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城市多样性保护提出一些看法,从而为未来旧城改造提供思路。
- · 重视古都郊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2008年第10期 ) [周复多]
我国古都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其中有相当部分散布于古都的郊区。为了防止“城市郊区化”、“住宅郊区化”使古都郊区的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呼吁要高度重视古都郊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并提出了具体对策与措施。
- · 作为产业类历史地段的工人村保护更新研究 ( 2008年第9期 ) [常江 陈华 袁媛]
工人村是伴随着传统产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类产业工人生活聚居区,这其中有部分不仅具有鲜明的工业历史特色,还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产业类历史地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这类工人村所具有的工业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时代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其在传统产业转型时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不同类型的工人村保护更新案例,探讨了其更新改造的途径,最后总结了其保护发展的整体思路。
- · 基于历史文化谱系的传统村镇风貌保护研究 ( 2008年第9期 ) [唐常春 吕昀]
传统村镇的保护对象已经从注重保护典型文物古迹、优秀建筑发展到重点保护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见证实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存。本文引入谱系学原理,提出历史文化谱系概念,并从我国非典型传统村镇的保护实际出发,对传统村镇风貌保护的基本思路与原则进行探讨,进而构建了传统村镇风貌保护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AHP模型,最后提出传统村镇风貌保护的基本策略与建议,以期对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历史文化保护有所助益。
- ·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 2008年第9期 ) [杨俊宴 吴明伟]
注重城市文化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特色的体现是当今城市规划的大趋势。因而,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大背景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价值准则正趋于多元化,文化意义上、社会意义上、经济意义上的不同价值观相互交织,共同推进着保护的进程。落实到城市规划上,同样应尊重不同城市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环境,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总体研究,拓展保护价值观,区别不同保护方法,确定更广泛的实施策略,对其进行多元化保护。
- · 文物引导下的遗产保护制度反思 ( 2008年第7期 ) [张杰 庞骏]
本文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就是文物”的论调,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必须遵循文物的保护方式与要求”的逻辑结论进行了制度概念层面的反思。认为造成这一论调与结论的原因在于:遗产保护制度变迁下所形成的固化思维模式,导致了文物概念范畴上的谬误,致使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同于文物保护,由此,促使现实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及旧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乏力。同时,在这种思维引导下,片面单一的保护模式也成为了制度变迁下的产物,并且也是造成“重传统建筑等遗产,而轻城市文化环境”的制度渊源。
- · 济南老街文化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 ( 2008年第7期 ) [黄少坚 岳欣]
本文主要在济南历史文化为前提的背景框架中叙述济南老街古巷的历史发展变化、政府和现住居民对其的改造情况,以及对其未来规划保护的重要性。在实地考察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分别从政府部门、新闻媒体、旅行社、市民等方面研究了如何对老街巷进行保护和改造;开发老街旅游潜力的必要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 · 城市更新公众参与的动力机制探讨 ( 2008年第7期 ) [龙腾飞 顾敏 徐荣国]
从我国城市更新的现状出发,研究我国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的实践情况,从而对我国城市更新公众参与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总结出我国城市更新公众参与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力,从而做出我国城市更新中必须开展公众参与的结论。
- · 以丽江为例探索历史遗产古城和小商品经济的协调发展 ( 2008年第5期 ) [姚海燕 万强]
以丽江为例探索历史遗产古城中保护和小商品经济的协调发展,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借鉴已有理论和案例,分别从区域、文化、产业、管理的视角来分析历史遗产古城和小商品经济的协调发展,最后对二者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小结。
- · 中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 2008年第3期 ) [曲翠松]
本文以建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结构,针对中国建筑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出发,分析中国建筑业现状和建筑生态节能所面临的难度和问题。一方面提出我们是否能从过去的本土建筑中也得到一些生态节能的借鉴,走自己的绿色建筑之路,一方面也对一些近期改善了环境但却未得到足够重视的成果作出肯定,未来的发展可从中获得启发。
- · 公众参与和可持续的老城更新——扬州老城更新的实践与启示 ( 2007年第12期 ) [徐琴]
在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和普遍运用的实施机制。但在中国的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还相当有限。扬州市文化里的老城更新,全过程地运用公众参与机制,为中国的老城更新提供了具有首创价值的实践范例。扬州市的案例表明,公众参与不仅是实现可持续的老城更新目标的必要路径,也是在城市更新领域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的善治目标的关键机制。
- · 老城旧住区更新发展机制探讨 ( 2007年第12期 ) [黄文炜 魏清泉 李开宇]
老城旧住区更新机制存在需完善之处。本文参考国内外旧住区更新发展经验,分别就旧住区分类更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运作机制、社会参与、实施主体、保障制度等提供更新发展运作机制进行分析及并提出建议。
- · 把根留住——西安西羊市街保护规划与实践 ( 2007年第7期 ) [蔡辉 余侃华 井晓鹏]
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是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西羊市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深入分析研究街区的文化脉络、街巷空间、建筑特色,将各构成要素在街区这个系统中进行整合。探讨使城市的未来景观与传统文脉达到和谐一致的可行之法。
- · 保护、 疏散、 更新——以安庆为例谈历史文化名城的交通规划 ( 2007年第7期 ) [周文竹 王炜 李铁柱 司继若 高娟]
随着城市机动化的到来,保护城市传统风貌特色与满足城市交通需求的道路建设矛盾日益突出,本文结合安庆历史文化名城的交通规划,运用“保护、疏散、更新”理念,旨在探讨如何有效疏导名城内外交通流,处理好街区保护、利用及改造的关系,通过现代交通方式激活古城的生机与活力的模式方法。
- · 当代西欧城市更新的特点与趋势分析 ( 2007年第6期 ) [倪慧 阳建强]
简要回顾西欧城市更新的六个发展阶段,分析当代西欧城市更新的基本特点和面临的诸多问题与矛盾,最后从地域空间、规模手段、关注层面、内容特色等方面研究与总结当代西欧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
- · 浅析城市棕色地带更新的概念与实践——以常州市国棉一厂改造概念规划为例 ( 2007年第6期 ) [王彦]
城市棕色地带更新是近年来欧美国家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介绍了城市棕色地带更新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状况,以常州市国棉一厂改造概念规划设计为例,探讨了我国这一类建设项目的实践操作,并指出当前城市棕色地带更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 · 论现代文化名城的营造——以深圳为例 ( 2007年第6期 ) [张捷]
深圳作为珠三角城市的龙头之一,其经济增长率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在当前日渐激烈的城市竞争环境下,深圳明确了“文化立市”的指导思想、文化建设促进城市发展创新,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文化名城。本文通过对现代文化名城内涵、特征、意义及营造原则的分析,以深圳为例,浅析了深圳的城市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突出的问题和不足,试图探索深圳现代文化名城营造的方法和途径。
- · 论南京城墙之历史价值与世界文化遗产之申报 ( 2007年第6期 ) [沈承宁]
南京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设计的砖石都城墙,全长35.267km。虽经600余年沧桑仍保存2/3的完整墙体。如何更加合理科学有效地保护,并使之成为世界遗产,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的一道严峻课题。根据最新资料,南京城墙已入选国家文物局“申遗”备选名单,这对于南京这座古老的现代城市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 · 历史街区保护的外部经济性及其内部化探讨 ( 2007年第4期 ) [赵天英 刘军华]
外部经济性的发挥是历史街区保护的主要目的之一,而外部经济性的发挥又是以历史街区得到较好的保护为前提的。对历史街区外部经济性内部化的忽略降低了街区保护活动的经济效率,影响了保护的积极性,制约了保护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外部经济性的发挥。文章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提出历史街区外部经济性内部化的方法,以期提高历史街区的保护水平,促进街区外部经济性的发挥。
- · 从我国台湾地区“社区总体营造”运动看我国旧城更新 ( 2007年第4期 ) [顾晓伟]
我国城市的旧城更新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社区总体营造”运动的背景、演进与发展以及实践的概况,由于台湾地区与大陆内地的文化传统及血缘上的特殊关系,台湾地区的“社区总体营造”对内地城市的旧城更新和社区参与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 · 历史环境中街区更新的实践与反思——以歙县人民路中段街区的更新改造规划为例 ( 2007年第4期 ) [冷嘉伟 余爽]
通过对历史环境中街区现状的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凸显的典型问题。并以歙县人民路中段街区更新改造规划为案例,进一步探讨了历史环境中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方法与手段。在规划实施建成后,对其使用情况作了跟踪调查,就其中经验和教训加以分析总结。
- · 福建长汀古城保护与新区协调发展研究 ( 2007年第3期 ) [裘行洁 祁毅 徐建刚]
本文是在长汀总体规划工作中对其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地位进行分析,并对长汀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遗存作了系统的总结与理解。进行了科学论证后。提出:“长汀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是长汀的根本之所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古城保护是第一位必须要做的工作。文章进而分析探讨了长汀在城市定位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只有在对古城充分保护的前提下,满足城市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使古城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同时得以延续与发展,才是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之路。本文所论证的问题,对经济起飞期的其它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定位时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 · 古韵今风——论苏州城市意象元素 ( 2007年第1期 ) [邵靖]
城市意象是一个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包括区域、边界、道路、节点和标志物五大意象元素。苏州是一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城市意象不断改变着,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苏州又呈现给人们什么城市意象呢?本文着重介绍了苏州城市意象元素的变迁,阐述苏州如何在世人面前展示着古韵今风。
- · 探索设计理论 把握城市文化 ( 2007年第1期 ) [刘太格]
- · 遗址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保护态度研究——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为例 ( 2007年第1期 ) [陈稳亮 杨新军 赵荣]
近年来,城市化的胁迫作用使得地处城市郊区的一些大遗址保护区在保护与发展之间产生明显博弈。作为遗址保护的重要利益群体,遗址区居民的保护态度与行为对遗址区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对地处西安市近郊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的居民生活质量与遗址保护态度进行了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遗址区居民生活满意度表现出了一定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空间特征,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同其遗址保护负外部性影响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生活质量满意度愈低的居民群体对遗址保护的认同感愈低,保护知识越欠缺,愈不容易与遗址保护妥协,对遗址保护的支持态度也就愈低。
- · 南京梅园新村民国住区保护改造纪实——兼谈历史街区出新中不变、可变、善变的辩证关系 ( 2007年第1期 ) [刘宁旗]
梅园新村是南京十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长江路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貌格局,独具的文化内涵,优越的区位条件无疑是南京最具魅力的城市名片之一。
- · 南唐金陵城格局追溯 ( 2006年第8期 ) [姚亦锋]
南唐(937~975年)复兴了六朝的城市繁华,进而为后来的明朝城市建设奠定了格局基础,是南京城市建设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与“市”结合。后主李煜的诗词和经历为南京历史留下意蕴无穷的文化气质。
- · 修旧为创新,整合求转型——杜伊斯堡内港公园改造 ( 2006年第3期 ) [陈志翔]
本文介绍了德国杜伊斯堡内港公园的城市更新项目,着重关注以下三点:对现有建筑物进行创造性的利用与改造;用生态方式与技术对内港的城市更新设计与环境整治加以整合;城市工业废弃地的工业与文化转型。
- · 现代化进程中的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 ( 2006年第2期 ) [周岚 童本勤]
南京是中国的著名古都,但在历史进程中南京老城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分析了南京老城的历史价值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老城保护与更新平衡协调的关系,提出了保护与更新协调发展的对策。
- · 南京民国城市风貌调查及其保护规划研究 ( 2006年第2期 ) [严为洁 姚亦峰]
南京民国文化是南京历史上三大文化之一,其城市建设更是具有全国性意义,在中国文化史上起到承前启后、融贯中西的作用。通过大量对现存民国时期建筑、道路和功能分区的调查,对城市风貌各微观要素做出实际评价。运用国际国内历史街区保护的准则,评价民国历史风貌保护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应该注重现有规划中忽视的可视性、可达性、可意象性、元素符号和控制区界定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