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住房租赁市场房屋维修投资决策与均衡空置率确定 ( 2020年第10期 ) [张敬云]
通过比较出租人“总是”和“从不”进行维修投资时整个租赁生命周期内的预期收益现值,对住房租赁市场出租人开展维修投资行为的决策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出租人开展维修投资活动时的最低租金水平,并获取了房屋维修最低租金的影响因素。通过构建最低租金逆需求函数和市场租金逆需求函数,给出了均衡空置率的计算方法。结果显示:①最低租金与利率、承租人搬出房屋的外生概率、维修成本和需求量存在正向关系;②最低租金与出租人不进行维修投资时承租人搬出房屋的概率、出租人在下一阶段开展维修投资的概率、政府成功监管房屋质量未达标的概率、政府惩罚力度、房屋质量、房屋位置和空置率存在负向关系;③适当的空置率有利于出租人开展维修投资行为;④均衡空置率位于最低租金逆需求函数和市场租金逆需求函数的交点。最后给出了激励出租人积极开展维修投资活动的政策建议。
- · 基于需求侧的旅游用地分类标准探究 ( 2020年第7期 ) [孔卫鹏 耿玉环 张建军 康秀芬 武侠]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旅游用地的内涵和需求,针对旅游产业用地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旅游用地分类标准。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旅游用地正面临着供需数量的失衡化、用地类型的缺失化以及“易类”使用等突出矛盾。本文分析了用地问题和分类标准的有机联系,以用地需求为导向,依循主导性、衔接性、排他性、实用性等原则,结合实际用地类型,提出了旅游用地分类标准,即在原有用地标准有所修改的基础上,确立了共2 个一级地类,15 个二级地类(《分类》)和2 个中类,15 个小类(《标准》),以期解决用地矛盾。进行旅游用地分类,为当前旅游产业制度改革提供了方向,也为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保护与传承旅游资源、建立旅游用地基准地价体系、实现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 · 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的政策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 ( 2020年第7期 ) [曾鹏 李晋轩]
当前,存量工业用地占据着城市中可供开发土地的较大比例,强化了土地闲置、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存量工业用地具有“土地权属清晰、交易成本较低”等“弱存量”特征,政策制度因而成为推动其转型更新的主导动力和重要媒介。以天津为例的存量工业用地时空演变量化分析,进一步确认了城市政策在“作用强度”与“作用要素”这两个相互交叉的层面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在此基础上,针对“新时代”发展阶段提出“推进用地功能混合”“界定土地开发权利”“设置存量更新单元”等3 条政策优化路径。在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应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以政策制度为媒介推进存量工业空间的持续转型更新。
- · 多中心视角下北京市住宅容积率时空特征 ( 2020年第7期 ) [陈仁澍 余洁 谢东海 朱琳 焦帅]
通过夜间灯光数据识别了北京市城市主中心与子中心,以城市多中心为视角,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北京市住宅容积率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北京市住宅小区空间分布与北京市城市中心的空间范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市住宅小区容积率逐渐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即新建住宅小区之间的容积率相似度不断增强,反映了住宅开发时容积率的设定更加规范科学;③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北京市住宅容积率总体呈现高值(H H)集聚区被低值(L L)集聚区包围的态势,容积率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区位交通条件较好的三环、四环沿线及望京地区,而容积率低值(L L)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城市主中心边界及各城市子中心周边区域。
- · 实施评估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优化路径探究 ——以商洛市中心城区为例 ( 2020年第6期 ) [吴左宾 钟飞]
土地利用是城市空间的外在物质表征。伴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逐渐由增量向存量甚至减量转变,土地利用也随之由粗放型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型。本文在分析比较多期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土地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绩效进行评估,采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法剖析土地利用转移特征、存在问题以及变化动因,同时以商洛市中心城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而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优化建议。
- · 租赁住房建设的美国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2020年第6期 ) [汪军]
文章以美国租赁住房发展的过程以及其法规、管理、运营等方面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美国发展租赁住房的历史做法和成功经验,分析了其从放任自由、所有权优先,到政府主导租赁住房建设再到公私合营,最后实现市场主导的演变过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我国可以在市场优先、公私合营、法律保障、政策延续、资源调控、合理分布、衍生产业、专业配套等方面可以借鉴的启示。
- · 同侪效应:地方政府竞争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 ( 2020年第6期 ) [邵英 孙卫东 陈志刚]
地方政府竞争是理解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机制的关键,对于推进城市理性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不同层级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及其产生的“同侪效应”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理论影响,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运用2000-2015 年中国大陆24 个省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省级区域及其内部两个层面分别验证了地方政府竞争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同侪效应:一方面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会加剧地方政府“左顾右盼”式竞争,从而导致更多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另一方面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位次排名亦会加大地方政府的政绩压力,从而引致更多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此外,地方政府竞争对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同侪效应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论文最后从完善相关政策机制和引导地方政府理性竞争的角度,提出了有助于城市建设用地有序扩张的相关建议。
- · 新时期保障性住房演化的进程与对策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 2020年第4期 ) [游娟 黄春晓]
新时期住房发展目标从“住有所居”转为“住有宜居”、城市更新由增量转为存量。本文通过对南京市保障房进行调查研究,从选址建设趋势、住区空间特征和社会保障情况3 个方面梳理20年来南京市保障房演化的绩效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政策和市场是影响空间和人群发展的核心因素。进而预测新时期保障房发展将以“精细化”管理和“微更新”为趋势,并从政策调整、规划设计、更新改造及社区营造过程对多方参与主体提出建议。
- · 综合性养老社区开发运营困境与可行性模式研究 ( 2020年第4期 ) [谷月昆 冯长春]
中国养老服务业中,养老地产行业在近年发展迅猛。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处于发展初期,现行养老地产主要分为社区嵌入式养老地产、机构式养老地产及综合性养老社区。其中,综合性养老社区是养老地产市场的焦点之一。但综合性养老社区在开发运营环节中存在资金缺口大、资金回流慢及养老公益属性弱化等问题。以成功案例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开发运营模式,并总结值得借鉴的经验,包括优质口碑与品牌信誉度是现存困境的主要突破口,控制整体规模并注意运营成本可有效转变项目经营状况等。
- · 保障房开发对房价的溢出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 ( 2019年第11期 ) [刘广平 陈立文]
保障房开发对房价的溢出效应检验是保障房项目选址的关键参考标准,对于改善民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来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微观视角对检验保障房开发影响周边房价的研究方法演进进行了梳理,归纳了保障房影响房价的传导机制与作用机理。然后,从宏观视角和投资、供给、价格和销售等四个方面总结了保障房影响房价的机理,并对保障房配建模式对房价的溢出效应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 基于MGWR的南京市住宅租金影响因素研究 ( 2019年第11期 ) [张世伟 王琳 鲁凤]
住宅租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可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住宅租赁市场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基于网络数据,构建混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南京市住宅租金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 M G W R 模型相较传统计量模型对住宅租金的解释效果更优;②研究区住宅租金空间分布呈“一主三副”多中心组团模式;③商业中心、重点中小学、大学校园、城市快速路、地铁站以及铁路线分布是住宅租金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在不同区域对住宅租金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 · 基于Lars-Lasso的居民郊区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武汉市为例 ( 2019年第9期 ) [黄烈佳 郭竞璟]
以武汉市郊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基于248 份调查问卷,构建了包含个体特征、心理因素、交通与环境和产权属性四类11个影响因素在内的Lars-Lasso 模型,对居民郊区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1)住宅价格、升值潜力、住房满意度、养老意愿、交通状况、自然环境和住房产权是影响居民郊区购房意愿的七大因素;(2)在七大因素中,自然环境对居民郊区购房意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养老意愿、住房满意度、住宅价格、升值潜力、交通状况,影响最小的是住房产权;(3)与自有产权者相比,租房者的郊区购房意愿更强烈;(4)学历和家庭月收入对居民郊区购房意愿的影响尚未显现。
- · 山区河谷型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论证初探 ——以秦岭山区商南县为例 ( 2019年第7期 ) [王阳]
山区河谷型城市受限于山地地形地貌,县域城镇人口基本集中在县城及其周边地势较平坦的河谷地带,城市建设用地总量不足。同时,受限于沿河带状组团串联布局的城市形态,单项城市建设用地因缺乏各组团内的规模控制,往往掣肘发展侵蚀生态山体,规模超标污染下游组团。另外,城市建设时序因缺少与其他部门规划衔接的分期用地规模控制,无法落位近期建设项目和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因此,山区河谷型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无法仅通过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良好控制,需从城市建设用地“供给侧”进行总量、单项用地、建设时序的规模论证探讨。商南县是秦岭山区典型河谷型小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通过区域层面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商南县城城市建设用地将跨出现状城区,确定满足远期、远景“刚需”的总体规模。居住、工业等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通过生态环境区划,依据生态环境承载力限定上限规模。城市建设时序通过与相关部门规划指标、用地边界的衔接,划定多规协同的分期用地规模。
- · 河南省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协调性分析 ( 2019年第7期 ) [周鹏超 张宏敏]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Kernel 密度分析、均衡度分析和Logistic 模型,分析河南省18 个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的演变特征、协调性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城市土地扩张速度整体上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二者增量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以郑州、洛阳、漯河等核心城市增长为主和以安阳、南阳、信阳等边缘城市增长为辅的核心—边缘形式。(2)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增量的空间分布关系以均衡型为主,其城市主要分布在以郑州、安阳、洛阳为轴线的西北部地区;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空间协调性较弱,以土地超前发展为主,其城市主要集中在京九铁路和陇海铁路沿线、以郑州为中心,洛阳、开封为副中心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3)预测结果表明,2003 年之前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保持同步,之后二者关系出现失调;2030 年城市人口与土地规模分别为3474 万人、2710km2,结果比较可信。
- · 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化发展研究——以上海 - 杭州湾城市群为例 ( 2019年第5期 ) [林萌 于伟宣 罗可雨 董赛云 张中浩 肖锐]
本研究以上海 - 杭州湾城市群为例,建立建设用地扩张和人口 - 经济 - 社会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 对该地区 1994-2015 年间 4 个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 量地揭示了上海 - 杭州湾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与人口 - 经济 - 社会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研究区城市化的综合水平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建设用地扩张与人口 - 经济 - 社会城市化 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有了一定提高,但在同步性整体上有待改善。
- · 1820-1964年苏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估计与空间网格化重建 ( 2019年第5期 ) [滕芸 成一农 金晓斌 杨绪红 薛樵风 周寅康]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类型之一,其空间格局与变化特征是土地利用 / 覆被变化研究 的重要内容。受限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农村居民点用地体现并控制着特定区域 的土地利用活动情况,但因文献记载少、空间差异大、易受灾异战乱影响等特征,对历史时期农 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数量估计和空间格局重建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以现江苏省和安徽省 ( 苏皖 地区 ) 为研究区,在解析传统居住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数量控制和空间配置准则,选 取 1820-1864 年间历史数据较为丰富的 5 个典型时间断面 (1820 年、1911 年、1936 年、1946 年和 1964 年 ),重建形成了 100m×100m 空间网格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在数量重建方面, 以历史人口数据为基础,分析苏皖地区的居住特色、区域差异和人居生产生活用地特征,通过 家庭户数和户均用地面积确定用地数量 ;在空间格局重建方面,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综合农 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了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及演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每个 时间断面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估计为 2617.14k m2、3301.46k m2、4108.61k m2、4430.91k m2 和 4882.31km2 ;空间格局上,苏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在空间特征上表现为以长江、淮河、太湖、 洪泽湖等水网为中心,多集中在沿湖泊水系平坦地带 ;在空间扩展上呈现出从平原地区向丘陵低 山地区不断扩散。通过空间数量与格局验证方式,将重建结果与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 1820 和 1911 年数据结果,以及 1930 年代和 1950 年代测绘地形图进行比对分析,验证了重建 结果的合理性。
- · 成都市主城区住宅产品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19年第3期 ) [周悦颜 卢明华 吴妍]
随着住宅产品趋于多样化,协调好各类住宅比例关系可促进住宅市场稳步发展。本文分析了2007-2016 年成都市主城区住宅产品结构变化,计算了2009-2015 年各类住宅产品需求与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与改善性需求相比,刚性住房需求更容易受供给、利率、人口增长和价格因素的影响,并且随着住宅面积增大,影响程度逐步减小;与刚性需求相比,改善性住房需求更容易受经济因素和居住水平的影响。最后,对政府、开发商、消费者提出建议。
- · 西宁市房地产投资与城市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测度 ( 2019年第3期 ) [贾海发 邵磊 刘成奎 薛霁雯]
在房地产持续过热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房地产投资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与耦合协调性,有利于深刻认识房地产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二者的协调状况,为政府调控房地产投资和制定城市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以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为例,分析了2000-2015年西宁市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发展概况及房地产投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并构建房地产投资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物理学耦合模型,分析了2000-2015年西宁市房地产投资与城市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演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西宁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房地产投资过热现象,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类型经历了从基本不协调到基本协调再到高级协调的演变过程。
- · 解读《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调整方案》 ( 2018年第11期 ) [郭谁琼 胡海波]
研究目的 :分析新一轮土规纲要调整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解读调整后各地区新增建设用地的供 应趋势,探索调整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指标分解、分类排序、空间关联等 方法进行初步解读和分析。研究结果 :本轮调整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现行规划的可行性和对各省 的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再分配。研究结论 :(1)总体上耕地保护压力加大,建设用地指标放宽, 基本农田比例降低。(2)“倒 γ 型”区域耕保压力大大降低。(3)大部分省份建设用地总量指 标有所增加,华北、华东、华中地区获益显著。(4)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云南等 地建设指标调增也可能是用于弥补超标使用的建设用地缺口。(5)区域层面,长三角和京津冀 将通过压缩京沪增量、增加周边省份增量以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东三省建设增量将向南部 辽宁集聚。
- · 面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的建设 用地扩张模拟 ——以徐州市为例 ( 2018年第11期 ) [王文静 段忠诚 韩宝龙]
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 , 在规划层面统筹考虑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优化,成为解决 该矛盾的关键。本研究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阻力面模型,并在徐州市 2020 年建设 用地扩张模拟中,将其与传统的 CA-Markov 土地扩张预测模型比较。发现在面向生态系统服务 的阻力面模型中,其建设用地扩张侵占较少的生态用地,且建设用地的破碎化程度低,连接度高, 建设用地呈现内嵌式和连片式扩展,阻力面模型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持效果。
- · 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的居住用地调控 政策绩效评价研究 ——以苏浙两省为例 ( 2018年第11期 ) [陆昱颖 金晓斌 张志宏 项晓敏 周寅康]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中出现房价持续飙涨、投机性需求转向、政府过度依赖等问题,定量分析国 家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对热点区域土地价格的影响效果,对于调整土地供应 结构、促进土体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江、浙两省地级市为研究区,采用 2010-2013 年的面板数据,建立政府供地行为、交易行为与地价增长率动态变化的计量经济 函数,对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量、土地供应量和土地市场交易活跃度等在土地价格变化中的调 控绩效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 2010-2013 年相关调控政策总体上相对有效,但由于土地市 场发育阶段、发展问题等地区差异性原因,采用全国统一的土地调控政策难以有效发挥预期作 用,应在建立制度健全、竞争有序、健康稳定的土地市场发展总体目标下,因地制宜,以区域 性差别化调控政策为主要手段,进一步提升居住用地调控绩效的效果。
- · 区位优势度对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 空置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2018年第11期 ) [陈慧 唐如建 付光辉 吴桦]
根据 2013 年 10-12 月开展的江苏省新建商品住宅资源利用状况调研数据,显示南京市 200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12 月 31 日期间交付一年以上的新建商品住宅空置率处于较高水平。 基于购房者购房时会考虑未来 3~5 年规划和投机的购房行为因素,结合 2017 年 5 月开展的住 宅小区的区位优势度和住房投资增值速率的调研数据,采用 Pearson 相关系数的分析方法来衡 量区位优势度及其各相关因素与住房空置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旨在揭示和验证南京市新建商品 住宅空置的主要成因,为政府部门开展住宅市场的调控、合理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开发商和消 费者进行决策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参考。研究发现 :1除地铁外的各相关因素对南京市新建商品 住宅空置率的影响显著且差异较小,空置率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2生活设施配套对住房 空置率的影响高于交通因素 ;3南京市存在一定的住房投机行为,其投机行为主要发生在新城 区,主要的投资因素为小区的地铁优势 ;4老城区的人们更愿意选择地铁和商业条件较好的地 段来居住 ;5医疗资源对新城区的空置率影响最大。
- · 住房基尼系数与我国住房不平等研究进展 ( 2018年第8期 ) [吴翔华 赵亿]
在我国住房改革的过程中,住房不平等问题日趋严重。本文基于住房基尼系数,从住房不平等的权利不平等、空间不平等和财富不平等三个方面,总结国内外住房不平等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应由住房权利不平等、住房空间不平等转向住房财富不平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 · 住宅郊区化进程中居住福利及其差异测度 ——以武汉市为例 ( 2018年第4期 ) [黄烈佳 代琳 宋彦]
为了避免发达国家与地区在其住宅郊区化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后果,构建良好的居住环境,文章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福利的视角,探讨武汉市住宅郊区化进程中居住福利的组成要素,测度住宅郊区化发展过程中居民的居住福利,明确居民福利的差异,为政府进行住宅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借鉴。研究得出 :(1)基础设施、自然环境、住宅品质与住宅价格是郊区化进程中居住福利的四大组成要素。其中商业配套的满意程度对基础设施贡献最大,空气质量的满意程度对自然环境的贡献最大,购房的首付款承受范围的满意程度对住宅价格的贡献最大,而居住的小区物业管理的满意程度对住宅品质影响最大 ;(2)基础设施、自然环境、住宅品质与住宅价格是郊区化进程中居住福利的四大主要组成。其中,自然环境的解释作用最强,其标准解释系数为 0.377,其次是住宅品质(0.343)和基础设施(0.264);住宅价格(0.255)的解释作用最弱 ;(3)在居民福利变化方面,郊区和城市中心区居住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住宅价格以及居住环境这三个方面 ;(4)郊区较低的住宅价格,减轻了一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购房压力,增加了他们选择住宅区位的可行能力,即有利于增加居民的居住福利。
- · 土地财政的历史、逻辑与前景研究 ( 2018年第3期 ) [黄惠 何雨]
“土地是财富之母”。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土地及其附着于其上的制度安排,正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土地财政更成为人们关注与分析的热点。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土地制度安排中独特的根本属性在于公有制。这一属性源自于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又有客观的现实基础,并从根本上规定了土地财政的性质、意义和功能。客观看,土地财政已成为地方政府的现金牛奶,为各地基础设施建设、中高端产业培育、城市更新与升级、公共服务与民生事业发展等提供了有力支持。破解土地财政困局,既不能对土地财政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坐视不管,任其畸形发展,而应在尊重现实的前提下,采取稳妥有效的办法来消解。
- · 从“大众模式”到“剩余模式”: 1990 年代以来中国城镇保障房政策体系的演变 ( 2018年第2期 ) [刘玉亭 邱君丽]
借鉴国际上保障房政策研究的“大众模式”和“剩余模式”的理论视角,本文综述了 1990 年代以来中国城镇保障房政策的演变历程,指出其总体上呈现明显的“剩余化”特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宏观背景,将中国城镇保障房政策的演变历程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1)住房市场化改革探索期(1990-2002 年),保障房政策体系“大众模式”的逐步确立;(2)住房市场化成熟期(2003-2015 年),保障房政策体系向“剩余模式”的转型 ;(3)“新常态”背景下(2016 年以来),“剩余模式”的调整深化。文章着重分析了不同阶段保障房政策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 不同环节土地税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 2018年第2期 ) [万佳钰 陈志刚]
探索我国现行土地税政策实施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对提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较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土地利用不同环节土地税征收对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然后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利用 1999-2008 年间中国大陆地区 30 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从总体样本和分区样本(包括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两个层面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探究了土地税征收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 :总体上,土地取得环节耕地占用税的征收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呈现先负后正的变化规律,土地流转环节土地增值税和契税的征收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 ;不同环节土地税的征收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最后进一步提出了完善现行土地税制、实施差别化的政策改革等相关建议。
- · 基于网络房产数据的住区规模时空特征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 ( 2018年第1期 ) [李昕昕 朱佩娟 秦书茜 曾伟平 罗鹏]
开放式住区关注住区尺度和用地规模。基于网络爬虫获取房产时空数据,结合时间序列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城市尺度探索长沙市住区规模时空特征与演化规律。结果显示:①长沙市房地产开发呈现“S”型变化趋势;②住区规模呈“中部低四周高”格局;③经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认为住区规模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住区开发有序化趋势明显。期望为城市开放式住区打造及居住用地审批提供借鉴。
- · 保障房社区住户社会网络构建影响因素研究 ( 2018年第1期 ) [陈红霞 华沐阳 李德智]
为减轻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压力,我国兴建了大批保障房社区,其住户的社会网络构建直接影响住户的生存和发展。选择规模、强度和质量作为保障房社区住户社会网络的表征指标,将保障房社区住户社会网络的影响因素分为个人特质、资源、社会心理、风险与信任等四大类,提出表征指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理论假设。对南京花岗保障房社区住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资源、社会心理、风险与信任等三类因素对住户社会网络构建有影响,其中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格外显著,进而提出改善保障房社区住户社会网络构建的对策建议。
- · 抑制小产权房的消费者风险分析模型构建与应用 ( 2017年第11期 ) [王翀 徐培玮 杨海慈 黄洁钰 孟天奇]
基于商品房价格过高的现状与小产权房风险性特点,将商品房和小产权房作为相互替代产品,创建消费者风险分析模型,探索利用市场手段治理小产权房。获取消费者对房屋设计与质量、基础设施、居住安全、居住环境和房价的满意度评价,分别计算小产权房和商品房居民的居住综合满意度,即实际效用值。结合消费者风险意愿,运用消费者风险分析模型推导出商品房的合理房价。实证研究选取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小产权房和商品房社区进行居民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以7分作为满分,商品房与小产权房的效用值分别是3.737与4.462;二者间居民消费风险意愿差异显著;基于小产权房市场价格推导出抑制小产权房销售的商品房临界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