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苏城乡人口老龄化进程研究 ( 2015年第12期 ) [王欢]
在分析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差异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局部地区层面上分城乡开放人口的预测思路,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2011-2060年江苏城乡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现阶段江苏人口老龄化程度在日益加深的同时,城乡人口结构转变的差异会逐渐缩小,而到本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江苏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局面将得以彻底扭转,未来城镇地区将面临更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
- · 现代美国旧金山社会区研究——基于2006-2010年美国社区调查数据 ( 2015年第12期 ) [张英佳 李雪铭]
以2006-2010年美国社区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城市社会生态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现代美国旧金山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表明:①影响2006-2010年旧金山城市社会区形成的主因子有社会经济地位与亚裔、家庭结构、通勤方式、拉丁裔人口、职业构成、黑人人口;②2006-2010年旧金山城市社会区划分为7个主要类型:黑人聚居多民族混居低收入家庭型社会区、拉丁裔聚居多民族混居中低收入家庭型社会区、白人中高收入家庭型社会区、亚裔低收入社区型社会区、亚裔为主多民族混居中收入家庭型社会区、白人为主多民族混居普通工薪事业型社会区、白人高收入事业型社会区;③解析现代旧金山与美国经典社会区空间结构模型的异同点,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生命周期以及种族仍是现代旧金山三个最重要的社会空间分异维度,但多民族混合区比例越来越大,多因素导致的性别差异社会区显现,地形地貌、景观环境、居住质量、交通便利度、社会病发生率等多因素对社会区空间格局影响力增强;④辨析中美社会区产生的机制差异。
- · 创新城市社区管理的社区流程再造探讨 ( 2015年第12期 ) [李嘉靖 刘玉亭]
基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借鉴社区再造的既有研究,就其中的社区流程再造展开探讨,以求为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提供可行的实施途径。依据社区流程再造的基本思路,结合公众对社区发展认识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总结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流程的现存问题,并针对性地就社区的组织结构、职能关系和参与平台三方面提出流程再造的策略。
- · “镇管社区”体制下城郊大型居住社区治理的财政困境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大型居住社区为主要调查对象 ( 2015年第9期 ) [杨红伟]
镇管社区是城市大型居住区建设中出现的基层行政体制创新,财政资金的安排对其具有根本性的意义。镇管社区所采用的资金保障机制对大型居住社区的运行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这一体制还处于试验阶段,其中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完善镇管社区的财政体制的关键,在于超越财政资金的筹措与运用本身,从更广泛的维度,如产业、住房政策、横向财政公平、治理改革、行政体制创新等方面,来综合解决大型居住社区治理的财政困境。
- · 基于特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研究——基于南京市中和桥社区的调研 ( 2015年第9期 ) [姜佳丽 殷洁 罗小龙]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中和桥社区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其迁移特征,并梳理了外来务工人员在大城市居留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主要包括技能性就业培训、廉租住房、医疗教育等需求。进而,本研究结合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从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拓宽住房保障渠道及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家属教育医疗权益等方面提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建议。
- · 空间重构视角下的城市生活空间体系 ( 2015年第7期 ) [刘明华 王立]
城市经济空间扩展- 聚合进程中社会- 生活空间向阶层化方向演进,受阶层化生活行为区位结构的影响,生活空间(质量)体系不断发育。不同阶层工作、购物、家务及闲暇等空间行为界定的城市生活空间在空间重构过程中渐趋发育为城市生活空间体系。城市空间由工业化过程中的块状分化演绎发展为健全、完整的生活空间体系及差异化的生活空间质量体系。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以日常生活空间质量体系的认知扇状面和等级面为基础,选择其适宜的生活空间。在经济增长及生活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城市生活空间的尺度逐步扩展至都市区、城市群、城市- 区域层面。
- · 兼顾流动人口需求的城中村改造探索——以深圳五和、坂田、杨美村改造为例 ( 2015年第7期 ) [陈可石 邰浩]
城中村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但以往的城中村改造中,流动人口的安置问题却经常被忽视,进而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本文首先总结概括了流动人口的居住特征与需求,继而提出了一套兼顾流动人口居住需求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并应用于深圳市五和、坂田、杨美三个城中村的改造规划中。最后,从政府、开发商、居民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与保障措施。作为我国城中村改造的一次有益实践,本文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城中村流动人口和城中村改造的理论体系,兼具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 · 信阳市人口外流的特征、原因和趋势分析 ( 2015年第6期 ) [李亚博]
在国家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结合信阳市自身特点,分析了信阳市人口外流的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同时探索了人口大量外流的自然、文化和产业基础方面的原因,并根据信阳市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问卷调查抽样分析,预测了信阳市外出人口未来的流动趋势,未来外出人口将逐步实现回流,且倾向于流向城镇同时选择回乡创业,信阳市将借助人才和劳动力回归踏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 · 中国大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研究——基于六市抽样数据 ( 2015年第6期 ) [陈宏胜 刘振东 李志刚]
利用2008-2009 年在广州、东莞、沈阳、成都、杭州、郑州六市完成的新移民配额抽样数据,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等计量方法,对中国大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现状及其机制展开研究。本研究将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分为“身份认同”、“生活方式”、“邻里交往”和“文化融合”四个维度。研究发现,以户籍为代表的制度因素对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影响显著,但职业、城市发展环境等市场机制已发挥重要作用。在融合的四个维度上,制度因素、市场因素、空间因素、家庭/ 个人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同。
- · 移民非正规人居演进及其社会空间绩效的启示——基于系统自组织的视角 ( 2015年第6期 ) [赵衡宇 过伟敏]
规划管理的缺位与住房保障未覆盖等背景而提出讨论,其更多地是建立在正规化、他组织的制度框架之内。本文以人居“自组织”为视角,通过其适应性机制引导空间系统化演绎的过程,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空间绩效。其对当下的启示是:注重人居主体性参与、人居空间的时序性建构、人居社会机理完整性,以及推动相关体制变革建构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共生与协同等策略。
- · 国内外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研究进展 ( 2015年第6期 ) [杜浩]
重点对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国外学者重点通过城市经济学模型对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变化因素进行解释,认为集聚经济促使城市出现功能单中心和多中心的分化。国内学者主要从就业、居住空间区位选择因素和空间关系两方面出发,解释了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目前国内仍需加强对中微观层面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变化影响因素以及规划应对措施的研究。
- · 创意城市语境下“文化区”概念与西方实践的探讨 ( 2014年第11期 ) [高晓雪 郭君君]
为积极打造创意城市,“文化区”成为时下城市管理者积极采用的空间政策。首先梳理了创意城市话语对城市的空间和产业的要求,接着讨论了“文化区”的概念辨析和类型划分,继而对三类“文化区”在欧美国家的典型实践案例进行了讨论,重点关注其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及创意形成的影响。最后对我国的文化区建设与运行模式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几点启示。
- · 基于人本主义理念的我国城市地名更改探析 ( 2014年第11期 ) [孙鹏]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指示空间单元的符号,亦是地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递者。在全球化日益深化和区域之间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地名更改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增强城市影响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寻求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分析地名和地名景观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学者对地名和地名景观研究的成果,梳理了中国地名更改的演化过程和当前中国地名更改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念出发,指出了未来中国地名更改的解决思路和方向,以期为城市经营者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 · 回坊社区的现代城市释意——析围寺而居 ( 2014年第7期 ) [齐一聪 张兴国 贺增]
在被城市经济主导下的城市体系建构过程中,多数的精神文化内涵都被忽略,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亟不可待,地域性的本土化聚落模式从城市视角透视着重要影响,围寺而居作为回族典型聚落模式对于现代的城市各个方面有着不同的启示,而看似与当下城市格局格格不入的回坊空间却对于城市发展存在诸多正面意义,文章通过城市视角剖析围寺而居的构建体系与动力机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地区的回坊,得出其对于现代城市的文化建构、历史延续等重要作用的共通性,揭示其精神内涵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出保护与应用此种模式的重要性,为民族聚落的延续和现代城市的未来发展寻找复杂的平衡。
- · 文化基因的谱系图构建与传承路径研究——以古滇国文化基因为例 ( 2014年第5期 ) [赵鹤龄 王军 袁中金 马涛]
在“西风东渐”的强势文化语境下,中国丰富的地域文化由于缺乏对自身体系的清醒认识而深陷“同质化”危机,如何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得以保存并找到适宜中国土壤的传承路径是社会各界亟待研究的深刻课题。研究试图在城乡规划视域下以文化基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域文化中物质文化基因与非物质文化基因进行解构来构建文化基因谱系图;将文化基因谱系图中文化基因梳理归类提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三种基因类型,并依据各自属性在文化战略嫁接、文化符号植入、文化生态保育三种模式中选择适宜的传承路径,最终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并以古滇国文化基因的谱系图构建与传承路径为探索先例,希望以一种全新的生物遗传学视角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发展与传承提供借鉴指导。
- · 北京文化资源的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 ( 2014年第4期 ) [郭梅 吕拉昌 黄茹 陈博群]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北京文化资源综合评价体系,从文化资源条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发展条件、资源传承能力5 个方面筛选出24 个评价指标,对北京文化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对文化资源单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独特性、资源消费人群、知名度等因子是北京文化资源及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弱势在于保存状态、民间风俗礼仪、地域组合度、交通运输便利度等方面;在空间分布上,北京市文化资源总体上呈“两带一点”的分布格局;在北京市文化资源结构中,北京极品级文化资源和优良级文化资源数量突出,是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并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北京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相关建议。
- · 中美日无障碍设计法规发展比较研究 ( 2014年第4期 ) [贾巍杨 王小荣]
无障碍设计法规建设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制度保障,体现着城市建设的文明程度。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无障碍设计法规发展较先进的国家,其法规发展历史较长。两国无障碍法律、规定和标准体系构成完善,均已发展至信息无障碍和通用设计阶段,覆盖保障对象广泛,相关的无障碍设计科研开展较早,公众参与较多,并各自具有自身特色。总结美国和日本无障碍法规发展趋势,将其发展特征与我国加以比较研究,最终得出推进我国无障碍法规建设的建议措施。
- · 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 2014年第3期 ) [侯学英]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城市贫困问题开始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城市贫困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2000-2013 年中国城市贫困研究的期刊文献和学术专著,按照贫困人群识别—空间特征—形成机理—反贫困措施(即Who-Where-Why-How)的逻辑思路进行归纳和梳理,分析了我国城市贫困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重点及其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从识别指标规范、微观数据支撑、城市尺度研究框架构建、贫困人群与贫困空间异质性和内在关联性分析等方面,提出研究展望。
- · 上海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居住环境的协调度研究 ( 2013年第10期 ) [陆歆弘]
针对中国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趋势,为了合理调整和布局城市养老和公共服务资源,专门研究上海18 个区县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以及空间居住环境与这种老龄化特征相协调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为市中心及农村,市中心内缘及外缘区老龄化程度依次降低。上海16 个区老龄化程度和居住环境适老程度较为协调,只有黄浦区和崇明县协调度较差,但是也有部分市中心和市中心内缘区的居住环境适老程度需要进一步改善。
- · 居家养老室内空间组合模式探析 ( 2013年第10期 ) [蒋志梅]
调研分析了老年人对室内居住空间的需求及居住现状的组成与特点,剖析了居家养老同居、邻居、近居、分隔四种室内居住空间组合模式的利弊,并对居家养老室内空间功能的普适性、设计的灵活可变性及布局的多样性提出了思考性的建议。为探索适合居家养老的多功能、复合式的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组合模式提供一点思路。
- · 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时序及策略探讨 ( 2013年第10期 ) [王振坡 程浩岩]
分析国外养老地产内在动因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现存养老地产与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匹配,并提出:我国人口、社会结构层次变迁的内在逻辑是催生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保障、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和健全等外部环境是我国养老地产的发展依托。由此探讨了我国养老地产三个发展时序,并分别针对每阶段讨论了促进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策略思考。
- ·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社区变迁探究——以深圳为例 ( 2013年第7期 ) [秦瑞英 闫小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变化,也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本文以我国快速城市化典型代表的深圳市为例,探讨城市社区的发展、变迁和类型的分化,旨在为规划城市社区发展、制定社区政策和探索谋划社区治理新路提供积极的现实指导。
- · 城市人口密度的中日比较及对城市研究的反思 ( 2013年第7期 ) [周建高 王凌宇]
我国学界对城市人口密度有不同认识。根据最新统计资料对中国天津、上海、广州和日本东京、大阪的人口密度研究显示,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普遍比日本高许多,上海约是东京的两倍,而且中心市区与周围郊区密度差异悬殊,显著的一极集中。日本城市人口分布较均匀。体现在城市住宅形态上,中国城市以集合住宅为主而日本城市以独立住宅为主。对统计数据不加分析会得出偏离实际的结论,城市研究有待精细化。
- · 南通基本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 2013年第5期 ) [谢虔]
针对南通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实现基本现代化提出的严峻挑战,并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角度分别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践行举措。
- · 台湾的社区规划研究与实践及其启示 ( 2013年第5期 ) [王雨 张京祥]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置身于社会变迁脉络的台湾社区规划发展进行梳理,截取快速城市化时期、地方分权时代、网络社会时期为台湾社区发展的几个重要时代背景,对其紧扣时代的发展轨迹和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针对大陆的社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结合台湾社区规划师制度、参与式规划的模式借鉴,给大陆未来的社区发展研究方向提供一些参考。
- · 专家笔谈 ( 2013年第4期 ) []
有文化的城市才有吸引力,而文化所指应该是独特的文化底蕴,如果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很高,却与其他城市没有什么区别,就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另外,传统与现代得到完美结合的城市才有魅力。如果尽是现代化建筑,高楼林立,传统完全被灭迹,那么,便失去了历史的厚重感,成为城市中的“暴发户”。以北京而言,现代化的高楼与四合院及其他古建筑并存,建筑本身便昭示了首都的发展脉络和悠久的历史。北京的胡同、民间小吃、牌楼、城楼、老字号、民间工艺等,成为北京城市文化的名片,也是北京城区别于全世界其他城市的文化标识。这些文化名片是内在的,为城市文化之命脉,也为北京所独有,不能被复制。
- · 图像盛宴背后的文化危机 ——中国当代城市“千景一面”现象的文化阐释 ( 2013年第4期 ) [邱冰 张帆]
通过对当前盛行的“文化打造”、“遗产克隆”和“城市移植”等 3 种城市景观图像制造模式的解读,认为当前城市“千景一面”的表层原因在于城市空间已经不再仅仅用于组织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是被制造为一种虚拟的图像空间,脱离了真正的日常实践和集体记忆。并进一步揭示了图像制造背后更深层的危机:文化取向的扭曲,即城市景观成为招商引资的工具、符号经济的商品和个人意志的体现。这一切的根源则是对经济与政治利益的过度追逐。
- · 促进文化表现多样性的城市保护 ( 2013年第4期 ) [张松]
城市作为文化多样性重要的表现形式,其空间形态和环境品质构成了我们时代生活的文化背景,塑造了大众文化的整体特征。在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重新认识城市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通过城市保护及其规划管理,提升城市地区的环境品质,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
- · 试论现代城市文化体系的构建 ( 2013年第4期 ) [张小迪 王大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对城市的文化建设问题也日益重视起来,因为它关系到城市发展质量的高低和是否具有可持续竞争力。要构建城市文化体系,就要抓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开展建设活动,唯有这样,城市的发展才能有“量”重“质”又“持久”
- · 基于工业遗产保护的辽宁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探讨 ( 2013年第4期 ) [韩福文 王芳]
文化城市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是人本主义城市理念的具体体现,其精髓在于文化特色。辽宁作为一个工业大省,城市均为工业城市,因而其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必然与工业遗产保护具有密切关系。本文在对特色文化城市基本内涵和精髓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工业遗产保护与辽宁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关系,分析工业遗产保护在辽宁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提出辽宁建设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基本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