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扬子江创意城市群:人文经济视域下幸福宜居的世界级城市群样板建构 ( 2024年第9期 ) [杨振动 牛俊美 王晨]
以长江经济带江苏段为主轴,打造国际化创意城市群,对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文章以创意经济为引领,以扬子江城市群为承载区,基于人文经济学理念构建“三轴一圈”的文化创意空间,打造体制机制、数字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创意阶层、创意金融等领域的一体化格局,使创意经济的诸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通、协同创新,进而形成集聚效应,助力扬子江创意城市群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 · 国际绅士化实践及其研究进程、特征与展望 ( 2024年第9期 ) [刘风豹 余思奇 李建树 操小晋]
绅士化是国际上多学科关注的前沿问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揭示国际绅士化实践及其研究进程与特征。结果表明:(1)国际绅士化实践由第一波绅士化浪潮转入第五波绅士化浪潮后,因受全球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而再次进入调整期;与之相伴随的是,国际绅士化研究在先后经历了概念形成阶段、萌芽起步阶段、波动探索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后,几乎同步进入调整期。(2)国际绅士化研究由国外学术期刊引领,并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学、城市研究、环境研究、区域与城市规划等学科属性。(3)西方发达国家走在国际绅士化研究的前列,而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推动国际绅士化研究发展的新兴力量。(4)在国际绅士化研究领域,多个合作团队已初步形成,部分国内学者将研究成果推向世界。研究最后提出了未来绅士化研究应关注的重点。
- · 长三角经济新常态下江苏省终身教育旅游职业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 2024年第8期 ) [李光衿 高祥翀]
基于文旅融合时代实践背景,文章以精准对接长三角旅游新产业为目标,针对培养目标不一致、“双师型”教师短缺、创新创业机会有限和终身培训不完备等问题,采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多元终身教育体系等措施,培养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长三角旅游人才,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价值不仅在旅游人才培养领域具有关键作用,而且还是对长三角经济新常态、终身教育、旅游职业、人才培养等领域知识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础。文章结论强调了实践在构建长三角旅游经济新常态中的关键作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 · 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康养小镇空间韧性营造策略研究 ( 2024年第8期 ) [仝晓晓 井渌]
生态康养小镇是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新型实践平台与重要载体,但在其开发建设中对地产模式的过度依赖造成了康养空间普遍缺乏对抗变化的综合应对能力,导致乡村生态资源不同程度地流失。文章以推动乡村生态环境和康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从生态康养小镇的韧性空间构成出发,通过营造模糊空间、可变空间、协作空间、留白空间等弹性空间,结合集约高效的多功能适老化康养建筑及附属服务设施设计,实现多功能农业、多样化康养和地域文化特色体验等多重服务价值,以此提升康养小镇应对乡村未来发展变化的动态平衡能力,保障乡村生态系统和康养全产业链的平衡。
- · 过度劳动对线上线下休闲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实证 ( 2024年第7期 ) [殷振轩 欧阳琳欣 王德 陆俊贤]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活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度劳动在我国日趋严重,挤压了居民的休闲时间,降低了生活质量。文章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定量化测度上海市居民的线上线下休闲生活活动,并从时间约束的视角探讨了过度劳动对休闲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过度劳动对线下休闲活动具有抑制作用。相较于正常工作人群,过度加班人群的线下休闲生活活动参与率更低、活动时间更短。相反,过度加班人群更倾向于依赖线上休闲生活活动。其泛娱乐类 app 使用时间更长,尤其是观看短视频和浏览新闻资讯等使用时间碎片化程度较高的活动。基于此,文章提出建设美好生活城市的建议。
- · 南京市游客社会感知特征差异研究 ( 2024年第7期 ) [韦胜 张译文 徐海贤]
研究基于自然语言和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利用大众点评的评论数据,对南京市老城区的本地和外地游客的社会感知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本地和外地游客所重点关注的景点类型存在着一定差异,外地游客所关注景点比本地游客在空间上更为聚集,呈现“三角网”的结构;本地游客所重点关注的景点之间联系网络的空间覆盖范围广;在关注的主题内容上也有所差异,本地游客更偏重于日常旅游问题,而外地游客对南京市的历史、著名景点、建筑等要素更为注重;关键词语义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本地和外地游客在一些重要景点关联上也存在着差异性。总体上,研究成果可为当前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物业上市企业服务效率评价 ( 2024年第4期 ) [张燕 张逸荃 高强]
物业服务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增进民生福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物业企业作为其基本服务单元,探究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以增效提质、与时俱进、人民满意为标尺的服务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全国 43 家物业上市企业作为截面样本,以高质量发展为研究视角,引入 ESG 理念,重构物业服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 SE-DEA模型对其物业服务效率进行测度与比较,并按不同的 ESG 等级分析制约物业服务效率的因素,由此提出中国物业服务上市企业服务效率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 · 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发展吗? ——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 2024年第3期 ) [刘妍 张乐凡 朱远芯]
文章借助 2011—2021 年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基本养老保险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均得到一致结论。异质性分析表明 :“覆盖广度”是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较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使用深度”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影响更大 ;“数字化程度”则对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存在负面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保险金给付效率,分别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发展。文章结论旨在为拓宽数字普惠金融研究思路、推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发展提供参考。
- · 国外乡村老年友好社区研究热点与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 2024年第3期 ) [李小云 朱景霞 俞羚茜]
基于乡村地区老龄化日益严峻的背景,文章以乡村老年友好社区为主题,对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量化分析,并根据关键词共现、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研究热点和趋势等,将 2003—2021 年国外乡村老年友好社区的研究分为萌芽、起步、高速增长 3 个发展阶段。同时,依据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与关键词出现频次,重点分析社区发展、人本观念和社会参与、交通设施与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等主题内容的研究现状,总结出现有研究呈现单一要素向包含社会、物质等多维度综合环境要素转变趋势,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社会导向与政策导向,未来研究与实践应使用动态发展视角,以应对乡村老年友好社区面临的不断变化的挑战。
- · 文士休闲文化视野下的明清江南古典园林营造 ( 2024年第2期 ) [吴曼 王紫璇 王夕倩]
文士作为一个文化群体,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统称,也是江南古典园林精神文化内核的缔造者,研究中国园林的文化属性离不开这一群体。文章从文士群体的休闲文化视角出发,探究其对明清江南古典园林的营造影响及设计体现,并为当下园林景观设计提供思想借鉴。
- · 基于文化区隔视角的城市文化消费政策社会效益实证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 2024年第2期 ) [贾子璇 张敏]
城市文化消费政策面临公共投入增加而社会效益下降的问题,特别是在促进消费公平和扩大消费群体方面收效甚微。已有研究较少从文化消费的社会不均衡性以及文化消费机制角度讨论文化政策的社会效益。文章根据布尔迪厄实践理论和文化区隔理论构建城市政策与文化区隔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研究城市文化消费政策对居民的文化区隔的增强或减缓作用以检验城市文化消费政策的社会效益。以南京市文化消费补贴政策为例,基于对南京市典型社区的居民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南京市文化消费补贴政策加深了文化区隔。文化消费实践受惯习影响,南京市主要面向高雅文化的补贴政策,强化了高雅文化消费主体的消费实践,即促进原本文化杂食性较高的群体进行高雅文化消费,没能有效引导文化消费弱势群体参与高雅文化消费,未能显著改变这类群体文化杂食性低的状况。基于该研究结果,文章认为通过调节文化消费补贴的活动类型使之面向更广的文化受众有助于缓解文化区隔,扩大文化消费政策的受益面,促进文化消费的公平。
- · 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 —应用场景、实践困境及优化策略 ( 2024年第1期 ) [卢义桦]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进程加速,数字技术不断融合乡村生活,并形塑乡村社会形态。文章从乡村振兴的整体性视角出发,聚焦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并形塑共同体形态的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阐释数字技术助力乡村社会共同体重建的现实困境,并从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基层治理、数字素养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 · 主客共享视角下乡村文化景观要素的感知差异性研究 ——以南京市黄龙岘茶文化村为例 ( 2024年第1期 ) [李晓颖 陈佳樱]
乡村文化景观代表着农业文明的精粹,保留了人类不断积累的传统农耕智慧,对增强村落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被看作旅游资源,不断被开发和更新。文章运用IPA-KANO 模型,以南京市黄龙岘茶文化村文化景观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究在村民和游客不同视角下文化景观要素与主观感知之间的关系,并对两者出现的差异性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及原因解析,并依据象限图得到文化景观要素的优先级类型,为该村文化景观要素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乡村内生性文化景观和外来文化景观的共生。
- · 城市文化定位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南京夫子庙景区秦淮文化为例 ( 2023年第12期 ) [吴菱蓉]
在文化全球化的热潮下,各个地区的旅游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每个城市都希望能够树立一个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文章以南京夫子庙景区为研究对象,对夫子庙地区的文化资源、文化元素进行整合与分析,并对其文创产品现状和发展战略提出思考,为提升夫子庙地区的文化形象和文化氛围提供一些建议。
- · 地方应用型高校行业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城市产业发展——基于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 ( 2023年第12期 ) [鲍锐 曹超 樊文育 蒋雪伟]
培养行业专业创新人才推动城市产业发展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文章基于知识溢出理论,在对地方应用型高校行业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调研、整理和分析后,构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行业人才创新能力与城市产业发展的知识溢出效应关联模型,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知识溢出、地方应用型高校行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对于推动城市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效应,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行业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对策建议。
- · 文化资本的独特作用:社区书记带领社区发展的深层机制 ( 2023年第12期 ) [黄惠]
社区差异化发展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其内在的机制并未得到揭示。社区发展理论从以需求为本转变到以资产为本,显示了社区社会资本的重要性。通过对一个城市社区的社区书记带领社区发展的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发现在资源禀赋相似的社区,社区书记的使命感和事业心以及领导力是社区发展最关键的因素。理论分析表明,社区书记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通过开发利用多样化社区资产,从而在带领社区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发挥文化资本的作用,需要转变社区“两委”负责人的遴选机制和改变社区绩效考核的重点。
- · 基于社交行为的“老漂族”城市融入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 ( 2023年第12期 ) [杨成凤 章皓宇 鲍婕 孔亚婧 韩会然]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部分老年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已成为
地理学、社会学关注的热点之一。文章基于问卷调查获取合肥市“老漂族”社交行为特
征及城市融入状况的数据,同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他们的城市融入水平及其
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1)合肥市“老漂族”以省内流入为主,来源地呈现地理空间上
的邻近性且受迁出地人口数的影响。(2)“老漂族”依旧以原有的社交网络为主,新的社
交网络并未完全建立,但社交总体情况满意。从不同类型来看,城城型较乡城型的城市
融入状况更好,乡城型群体对原住地的依恋情感更为强烈,且在融入感知方面乡城型比
城城型更多地感受到本地人对外地人不够友善。(3)综合“老漂族”融入意愿水平发现,“愿
意和本地人做朋友”比“愿意融入本地,成为本地的一员”的意愿高 ;“老漂族”对本
地人是否持友好态度的感知总体表现较好 ;不过在融入现状中,相比于认同“自己已成
为本地人”“老漂族”更认同“自己还是老家人”。(4)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职业、
个人月收入、是否愿意与本地人做朋友、在合肥的交友目的对“老漂族”的城市融入各
方面(融入意愿、融入感知、融入现状)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其中乡城型群体的融
入感知和融入现状水平不如城城型,且存在明显的消极融入现状。研究结论能够引导城
市公共政策关注“老漂族”群体,对促进社会公平、改善“老漂族”生活质量等具有重
要的参考意义。
- · 论南京城市文学地标的“第三空间”激活 ( 2023年第11期 ) [武佳雯]
城市文学地标是凝结特定文学经验的标识性地域景观,它们作为典范的人文意象同构着城市集体文化经验。长期以来,文学地标被架构为“空间 + 文学”的知识论二元模式,其内容建设忽视了对文学事件的生动关注。以城市建构为本位,文学地标应被视为异质文学经验在地理空间内的堆叠着的状态本身,即爱德华·索亚所提出的超越并融合了单一物质或想象维度的“第三空间”。作为兼容统驭着文本经验与空间在场的形式,碑铭、书法等文学书像呈现着地标生成史中的关键文学史经验,是“第三空间”激活的契机所在。
- · 关于环境哲学理论基础的探讨 ( 2023年第11期 ) [李晓蕾 陈思汶 王祝根]
生态环境保护是 21 世纪中国乃至全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是确立环境哲学观的基础和关键,对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理论框架与知识体系和指导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具有双重意义。文章探讨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哲学内涵,提出环境哲学观以可持续发展为认知基础、以和谐思想为发展基础、以生态效益为价值基础的理论构建逻辑,并指出上述 3 项基础对塑造中国特色的环境哲学观、形成完整的环境哲学理论框架以及助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积极价值。
- · 多尺度视角下大学生地方依恋特征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 2023年第11期 ) [蔺阿琳 娄健坤 曾尔力 黄怡欣]
大学生对环境的依恋程度影响其个体幸福与未来发展。文章基于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不同空间尺度(大学校园、大学城和城市)的大学生地方依恋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地方依恋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尺度差异,较大空间尺度的地方依恋受到更小空间尺度的影响,各空间尺度地方依恋对主观幸福感作用机理存在差异。文章补充了多尺度地方依恋的理论研究,可为制定以提升大学生幸福感为导向的环境优化策略提供参考。
- · 城乡迁移与农民工心理健康 ——异质性与作用机制分析 ( 2023年第10期 ) [周宁人 贾仓仓]
促进农民工心理健康关系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推进。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 和2017 年两期数据,分析了城乡迁移对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城乡迁移对农民工生活幸福感和情感抑郁具有显著消极影响,说明城乡迁移不利于农民工心理健康改善。第二,异质性分析发现,与第一代农民工及女性农民工相比,城乡迁移对新生代农民工和男性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大。第三,机制分析发现,城乡迁移通过降低社会信任对农民工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提出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民工共享城市公共资源,重视城市社区和社会组织协同功能的发挥以及加强农民工群体中特殊人群的健康干预的政策措施。
- · 乡村空间关系:理论思考、解析框架与规划路径 ( 2023年第9期 ) [朱柳慧 曾鹏]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展,以广域乡村为主体形成对乡村空间关系建构的科学认知受到关注,对于促进乡村形成全面协同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从空间到空间关系的理论溯源,梳理现有乡村空间认知研究,构建乡村空间关系解析框架,基于“要素—结构—功能”的相互作用形成对乡村物质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关系的系统认知,剖析现实乡村空间衰落的深层次原因。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县级、乡镇级和村级乡村空间关系建构的规划路径,包括县级规划建立结构关联、乡镇规划形成功能协同、村庄规划推动要素整合,以期拓展乡村空间理论的研究视角,为我国乡村空间规划实践提供科学指引。
- ·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 2023年第9期 ) [方遥 卜凡海 葛峰]
随着新时代建筑行业的产业化升级,传统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市场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文章基于新工科建设理念,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构建了虚拟现实建筑设计实践教学平台。首先,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实践教学中的优势,从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4 个方面探索建设思路,然后阐述了虚拟现实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系统的建设内容,最后通过问卷对虚拟现实实践教学进行成效评价。实践表明:虚拟现实技术与教学结合形成的多元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对建筑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基于文本语义分析的混合型社区居住环境满意度研究 ( 2023年第9期 ) [蒋金亮 徐云翼 何雨 胡毅]
随着住房制度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混合型社区成为社区治理关注的重点。传统的混合型社区居住环境满意度分析方法大多依赖问卷、访谈等手段,对样本选择和时间成本要求较高,依靠信息时代的社交网络记录可以为社区居住环境满意度提供新的数据来源和研究视角。文章以南京市4 个社区为案例地,采用文本语义分析方法,尝试从混合型社区居民视角开展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识别社区居民对社区居住环境不同类型意见,提出混合型社区环境改善建议,为社区规划设计提供方法支撑。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卫生、物业管理、公共安全等问题成为混合型社区居住环境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也是未来混合型社区居住环境满意度提升的重要改善方向。不同类型混合型社区影响因子略有不同,在后续规划设计和老旧小区改造中,可以为混合型社区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议。
- · 回望“数字抗疫” ——以南京政府数字化改革为例 ( 2023年第6期 ) [张靖 李红亮]
“数字抗疫”是在信息化发展和大城市转型期所遇的突发风险社会挑战条件下产生的一项新举措。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进行数据汇聚、分析、应用,实现事件精准管理、人员精准防控,这在3 年的疫情防控中已经展现良好成效,并成为政府数字化改革的重要应用场景。2022 年后,南京市各板块、各部门通过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工作,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切实提高疫情防控管理水平、减轻一线人员负担、增强群众体验感,疫情总体得到了较好的控制。通过对南京“数字抗疫”的总体架构、基本概况、进程分析以及与其他城市经验比较,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升级策略及建议。
- · 突发事件中乡村治理的运作机制与秩序构建 ——以安庆市Y 村为例 ( 2023年第6期 ) [葛燕林]
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以及乡村秩序构建提出了巨大挑战。制度嵌入、内生秩序、舆论监督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乡村社会过度人情化、科层制的仪式主义、治理手段的单一化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壁垒。可以通过加强制度设计与基层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重塑乡村内生性规则、提高基层风险治理水平来维护乡村秩序。
- · 社区治理框架下社区康养发展的现实逻辑、困境挑战和路径选择 ( 2023年第4期 ) [陈社育 蔡平]
目前社区养老托育服务的重点是对身体健康的照护,对精神、社会、身体三维一体的全方位健康需求供给能力相对滞后、满足度低,需要社区康养的新发展予以支撑和保障。在社区治理的逻辑框架下,社区康养领域出现的照护服务、营养配餐、运动康复、适老化改造、金融、教育、宜居环境开发等新业态,既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也面临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标准不高、人才支撑不强、供需信息不对称、市场宣传不到位、社区公共服务不配套等诸多挑战,需要在创新治理模式、推进科技赋能、健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上实现突破。
- · 基层智慧治理创新:内涵、成效与风险 ( 2023年第4期 ) [王泗通 任克强]
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已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智慧治理创新不仅提升了基层精细化治理理念,还强化了基层“一核多元”治理模式,更是达成了重塑基层“立体化”治理机制的根本目标。从智慧治理实践成效来看,智慧治理在引领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倒逼政府治理改革以及提升基层“智治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人工智能技术在基层治理领域表现出较高价值的同时,也带来居民重要信息泄露、基层自治空间不断压缩以及社会结构可能解组的风险。由此文章提出应提升个体和组织的风险应对能力、构建多元主体协作化解潜在风险机制、借助政策实施防范智能化失范等防范基层智慧治理创新风险的优化建议。
- · 英国大学空间落点的“小镇情结” 与“镇学融合”机制研究 ( 2023年第4期 ) [钟一然 胡小武]
中国的大学与英国的大学在空间落点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的知名大学往往坐落于特大或超大城市,老校区通常占据主城区的位置;而英国的一些老牌知名大学很多落点在小镇,且小镇校区沿用至今。文章对比分析英国大学和中国大学分布城市的人口数量和面积,呈现英国大学落点的“小镇情结”,通过回溯英国大学最初建校和选址的历史,探求英国大学落点钟情小镇的缘由,剖析“镇学融合”给英国大学和小镇的发展带来的优势,为未来中国新大学校区选址提供参考。
- · 基于DNA模型的城镇人地耦合框架及机理研究 ( 2023年第4期 ) [李效顺 刘希朝 和伟康 倪衡 李帆]
针对城市人地系统紊乱、“三生”空间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难题,文章借助DNA双螺旋模型,构建人类活动和区域空间螺旋交互耦合框架,通过理论类比揭示城镇人类活动与区域空间的格局和过程耦合机理,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分析思路。结果表明:①人类活动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配置支撑城镇人地系统运行,与DNA碱基互补配对决定生物的繁殖、遗传和变异具有较高相似性。②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变化、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扰动等人类活动要素分别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等空间要素耦合,要素之间通过具有氢键作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数据流连接。③城镇发展过程出现城市病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要素与区域空间要素的不合理配置,类似“基因突变”。城镇化初期表现为要素缺失,城镇化中期表现为要素错配,城镇化中后期人地耦合从局地耦合向远程耦合转变,要素耦合逐渐协调。④新时代人地耦合研究可以借助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方法从内部要素耦合和系统交互耦合两方面开展定量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