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设计中的不可知性和可操作性 ( 2007年第4期 ) [齐康 张四维]
以南京市鼓楼广场周边建筑设计的过程为例,剖析了城市设计中的不可知因素和可操作因素,强调了城市设计过程的系统性、复杂性与长期性,并就全面认识城市设计、做好城市设计工作提出了意见。
- · 德国埃姆歇地区的空间、生态和经济更新——从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1989~1999)到埃姆歇景观公园规划(2000~2010) ( 2007年第4期 ) [蔡海燕 彭震伟]
德国埃姆歇地区是鲁尔区的重工业最集中的地区,其空间、生态和经济的更新持续了几十年,现在仍在继续。本文介绍了埃姆歇地区的概况、历史发展和转型战略,重点描述从埃姆歇园国家建筑展到2010年埃姆歇景观公园规划的发展过程和更新内容,对其他老工业地区的空间、生态和经济更新提供借鉴和经验。
- · 近期西方城市社会地理主要研究领域及启示——《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综述 ( 2007年第3期 ) [武前波]
通过对保罗·诺克斯和史蒂文·平奇编著的《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第4版)学习,揭示出近期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当代西方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框架,并形成了不同理论研究学派。与之对比,中国城市社会地理研究还处于相对落后的起步阶段,不仅表现出理论研究匮乏,而且实证案例研究也明显不足,西方城市社会地理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借鉴。
- · 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政府规制创新研究 ( 2007年第3期 ) [侯峻]
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具有自然垄断产业的性质,其市场化改革目前已是大势所趋,但相应政府规制模式改革创新尚未配套推进。本文回顾了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的主要研究文献,分析市政公用事业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了从规制机构、产权改革、规制法规、改革路径等方面提出了系统建议和对策。
- · 城市生态位适宜度的对比分析——以江苏省13城市为例 ( 2007年第3期 ) [王莉莉]
以实证研究的方式,从区域层面深入探讨和拓展了生态位理论在城市研究中的方法和途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改进生态位适宜度的数学模型,使计算更加简便。精心选取了反映经济发展 (A)、基础设施(B)、生态环境 (C)、居民健康和教育(D)以及城市吸引力(E)的5大类25项生态因子,构建指标体系,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计算出13城市1999~2004年间的6大类生态位适宜度(A、B、C、D、E及其平均值),并且运用ArcGIS、SPSS进行区域内城市生态位的时空对比和相关性分析。
- ·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 ( 2007年第2期 ) [姜爱林任志儒]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在“数字城市”迅速建
设与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
所谓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指建立在数字技
术基础之上的,以单元网格管理为基本特征的
一整套城市管理思路、手段、组织、流程的总
称,具有数字化管理、闭环式管理、精细化管
理、动态化管理等特征。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
的基本构成包括管理方法、组织设计、管理流
程、监督评价等;关键技术主要有3S技术、网格
及网格计算技术、构件与构件库技术、中间件
技术、地理编码技术等。近年来网格化城市管
理模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
题。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若干对策。
- · 创意城市:概念问题和政策审视 ( 2007年第2期 ) [Allen J. Scott / 翻译:汤茂林]
本文代表对创意城市的性质和重要性所进行的一种宽泛而偶然的辩证性思考。作者试图将创意城市放在所谓新经济的背景下,追索这些现象与技术、生产结构、劳动力市场和区位集聚动力之间的联系。我特别希望揭示新经济的结构是如何释放现代城市中的经济和文化创新的特定历史形式的。本文关注各种政策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决策者在企图建立创意城市时面临的一般可能和局限。本文也探讨了全球化的影响,特别提及全球范围的与竞争和合作密切相关的创意城市网络的预期出现。在结论部分,我特别指出创意城市的实际和潜在的某些黑暗面。
- · 城市居住区分化及混合生态居住模式研究 ( 2007年第2期 ) [郭宏定 姚润月 胡俊成]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居住分异现象的出现及其负面影响已引起极大关注。本文从分析产生大城市居住分异现象的经济社会根源出发,借鉴西方混合居住发展模式和经验,运用系统理论、政治经济学、公共利益理论和社会生态理论,提出了在当前我国城市住宅开发中积极推进混合生态型居住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 · 新城市主义的逻辑结构与实践性 ( 2007年第2期 ) [姚秀利 王红扬]
通过对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剖析,解构了其在西方城市产生的理论判断前提、理论的价值取向以及实践的具体模式,从而构建起“新城市主义”理论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根据新城市主义理论的逻辑结构,分别提出了新城市主义在中西方不同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实践性。针对中西方的差别,提出了在中国新城市主义本土化实践过程中,进行改良所要注意的4个基准条件以及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实践所能给予中国城市发展的借鉴意义。
- · 城市公共项目中PPP模式内涵解析及相关概念辨析 ( 2007年第1期 ) [邓小鹏 李启明 申立银 李先光 沈良峰]
本文在大量的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对城市公共项目中PPP模式给出了较为准确定义,并从参与者、合同、分享、合作等几个方面对PPP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与PPP模式相关的概念:私有化、PFI、PSP、特性经营、BOT、合同外包等作了辨析。对PPP模式内涵的解析和外延的界定,将为制定PPP相关政策法规、在PPP合同中使用标准化术语提供了参考依据。
- · 基于本土企业创新集群的城市创新体系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 2007年第1期 ) [葛亮 梅姝娥 仲伟俊]
本文从城市创新体系理论出发,以深圳市为例,对城市创新体系的演进过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构建城市创新体系的关键在于以本土企业为主体,增强城市区域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集群。
- · 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空间效益研究——以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 ( 2007年第1期 ) [杨志 赵铁政 周桂峰]
本文以唐山高新区为例,参考国家政策及其他相关开发区统计数据,选取诸如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等空间效益评价指标,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确定开发区空间效益的技术路线,为合理确定开发区空间规模提供科学依据。
- · 郊区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新模式——江宁区“园区带镇”模式研究 ( 2007年第1期 ) [邹建平]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过程。本文以南京江宁区为例,着重分析了郊区城市化发展的新的动力机制——“园区带镇”模式,通过对“园区带镇”模式的理论解释、作用分析,指出此模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 · 日本可持续发展城市 ( 2007年第1期 ) [翻译:张茜 颜立敏]
- · 加拿大绿色建筑:标准、组织、技术及实例 ( 2006年第12期 ) [程乃立]
- ·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制度分析——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 2006年第12期 ) [宋小芬]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分工演进的过程。分工的演化受到交易效率的制约,而制度对交易效率具有重大影响。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同样是一个分工演进的过程,制度通过影响交易效率,进而影响城市群的分工演进,最终影响城市群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分析其演化和发展的制度障碍,最后就促进其进一步演化和发展给出了一些制度思考。
- · 多中心城市人口模型及模拟:以上海为例 ( 2006年第12期 ) [吴文钰 马西亚]
利用基于街道(镇)的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多中心(polycentric)人口密度模型模拟了上海1990年和2000年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得出的结论是:(1)随着1990-2000年上海市人口分布的巨大变化,上海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化也逐渐复杂化,已经从1990年的单中心结构演变为2000年的多中心结构;(2)利用多中心对上海人口密度分布进行的模拟表明,多中心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上海的人口密度分布。1990年模拟表明,上海有2个人口分布次中心,城市中心对上海人口分布起主要作用,2000年模拟表明,上海有6个人口分布次中心,各个次中心对人口分布都有重要影响;(3)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多中心模拟发现,在1990年和2000年,城市中心区域的模拟效果最差,但随着研究区域的不断扩大,多核心模型的模拟优度不断增加,表明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城市人口分布的多中心结构更加明显。
- · 深圳市住宅用地市场评价 ( 2006年第12期 ) [许彦曦 林晨]
在分析房地产市场系统及深圳市住宅用地供应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住宅用地供应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对各单项指标的评价,深圳市住宅用地市场的大部分指标处于合理区间,表明了深圳市土地市场的相对平稳、房地产市场的相对成熟以及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度相对较高。
- · 产业集群与区域投资环境关系解析及政策建议 ( 2006年第12期 ) [马秀贞]
产业集群与投资环境之间具有互动关系。良好的投资环境会埋下产业集群的种子,产业集群具有改善地方投资环境的内在机理。发展产业集群改善投资环境,政府应起催化剂、润滑剂或者桥梁作用,应实施有效的产业集群战略和积极的产业集群政策,产业集群落后地区的政府应尽快转变角色定位,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将投资重点放在改善产业集群的软硬环境上。
- · 西方世界城市理论的发展和演变综述 ( 2006年第12期 ) [苏雪串]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开始对世界城市进行系统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丰富的世界城市理论。早期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全球性特征和跨国经济合作状况界定世界城市;1980年代以来开始强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之间的联系,揭示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中世界城市的主导作用,其中还包括研究世界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等理论。
- · 基于空间句法(Spacesyntax)分析的城市内部中心性研究 ( 2006年第12期 ) [朱东风]
回顾了传统城市中心性定量研究技术存在的不足,认为现代空间句法技术应用于城市中心性研究能够兼容空间的主客体性,减少分析要素的冗余,提高分析精度。在论证了技术原理现实可行性的基础上,对苏州市拓扑空间进行了中心性分析。分析结论表明,空间句法集成核轴线与城市中心功能吸引子分布高度协同,并体现出系列互动变化特征。结合当前两者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城市中心体系发展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一是结合集成核结构演变规律,建立多中心结构体系;二是构建科学的交通体系,注重集成核街道的功能设计;三是引导增长中心功能发展,加强新城区集成核构建。
- · 通过文化政策营造创意城市——巴塞罗那文化政策的启示 ( 2006年第12期 ) [汤爽爽 王红扬]
随着创意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兴起,西方城市面临新一轮转型。为继续保持活力与竞争力,创意城市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而文化政策则成为营造创意城市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本文以巴塞罗那文化政策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营造创意城市的几种文化政策,并引申出若干启示,希望能给中国城市以借鉴。
- · 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 2006年第11期 ) [仇保兴]
- · 城市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结构保护 ( 2006年第11期 ) [张杰]
以山地为主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我国深厚的山水文化,从原始的聚落到封建城邑都无不反映着对山水格局的精微关注,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和生态体系。随着现代城市大规模的快速发展,这一体系正在面临严重的挑战,它们的保护成为中国传统城市、聚落特有的历史任务。
- · 多伦多滨水区之东部湖湾区复兴改造研究 ( 2006年第11期 ) [编译:李海华]
- · 现代城乡规划的理想风貌 ( 2006年第11期 ) [司马中原]
今天我仅以一个关心南京、关心中国各个地区建设和发展的、旅游的客人的身份,对现代城乡规划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出一些个人肤浅的经验与感受。
- · 下莱茵流域河道半自然化、生态防洪与雨水管理案例 ( 2006年第11期 ) [龚清宇 王林超 朱琳]
“给河流更多空间”是当前欧洲和北美河道生态修复、洪水风险管理的共同目标与策略。莱茵河流域管理重点已由水质改善转向水质、水量、生态综合管理。通过实地调查和案例研究,着重介绍了下莱茵河道半自然化与洪泛地建设、IBA雨洪管理技术与城市设计实例,例证了:(1)高度城市化地区主河道半自然化与生态防洪的可行性;(2)雨水管理在城市综合防洪中的必要性;(3)水环境友好型城市设计对重塑城市滨水区活力的重要作用。
- · 加拿大可持续社区规划理念在上海南汇的运用 ( 2006年第11期 ) [编译:肖烈桂]
- · 基于PERE区域协同发展的城市成长——简论南京城市成长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 2006年第11期 ) [陈迪]
PERE区域协同是城市成长的基础和实现手段,是健康、顺利、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PERE区域协同发展不是即生的,它是通过对原有区域不断调整、评价,周而复始逐步实现的。本文在分析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上,从基于PERE系统的区域协同的视角对城市成长的内涵、动因进行了重新阐释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 · 中国“硬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扩张 ( 2006年第11期 ) [邓凌云 洪亮平]
近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发展具有“硬发展”的特点,即:第一,以增量为目标而忽视发展的高成本;第二,过分强调用行政手段推动经济及城市化发展;第三,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不平衡。因此,在城市发展上,“硬发展”导致城市范围低效盲目的扩张,土地资源浪费,城市运行成本增加以及城市财政透支。本文运用社会统计学的方法,运用大量数据表格分析了“硬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扩张及其原因,并提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城市该如何合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