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与城市互动的运动休闲型绿道建设实践探索——以环台北河滨自行车道为例 ( 2015年第11期 ) [李欣珏 陈楠 陈可石]
环台北河滨自行车道为运动休闲型绿道,是台北市建设生态城市、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其规划充分利用河滨高滩地兴建自行车道、设置运动休闲设施并串联河滨公园,达成改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成、构建带状城市综合游憩区域、促进城市单元紧密联系三个方面的城市互动作用。通过公私协力合作、规范技术标准及多元推广手段的策略来保障实施管理与宣传推广。这些经验可为大陆地区的城市绿道建设提供相关借鉴。
- · 基于人群涌现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性探讨 ( 2015年第10期 ) [陆邵明]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种独特的公共产品。其安全性品质对于城市生活至关重要,涉及“物”、“场”、“人”及其相互关系的安全。开放性公共空间的人群涌现便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命题,但是这一命题未被充分认知。与之相关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前期物质环境的安全性设计,第二是后期公共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制定,第三是公众自身素质的健全与自我保护意识的正确树立。目前我国对于三个方面的社会认知、研究与建设存在薄弱之处。通过考察调研与文献研究,从公共空间的社会机制与物质环境两个方面探讨其中的动因与对策,一方面分析了人群在公共空间涌现的预警机制及其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剖析了公共空间的物质环境系统存在的设计建设管理问题及其相应建议。本文的价值在于,指出了公共空间人群涌现这一新命题的特点,并提出了精细化预警、常态化预防、专项审查以及多样化空间网络构建的相关建议,旨在推进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和文化城市的建设。
- · 法团主义视域下城镇群综合防灾协同规划构想 ( 2015年第10期 ) [王婷 曾坚 蒋明卓]
基于法团主义视域,关注不同层面法团主义的城镇群防灾减灾策略路径,为中国城镇群联动防灾减灾提供一条新的规划构想:基于法团主义构筑“中央—地方—市民团体”的纵向管理体系,以及由各部门、各专业领域和各层次力量组成的多角度、多领域横向协作系统,有效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多元联动防灾、减灾、救灾。
- · 基于KJ法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特征研究——以汶川县12个乡镇灾后重建规划为例 ( 2015年第10期 ) [陈果 王沛]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诞生于灾后重建这一特殊背景之下,与常规规划相比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本文以汶川县12个乡镇的灾后重建规划为研究对象,引入系统分析中的KJ法,逐步解析KJ法应用步骤,得到灾后重建规划的整体结构图。通过将其与常规规划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灾后重建规划在规划内容和应对上位规划方式两方面的特征,并对未来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提出借鉴性建议。
- · 城市内涝成因分析及规划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中心城为例 ( 2015年第10期 ) [叶晓东]
内涝已成为我国城市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之一,但各城市间内涝防治的工作重点不尽相同。本文以宁波市中心城为例,通过多种方法对城市内涝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明确了“主外疏、重内防、强调蓄、控源头”的内涝防治总体策略,提出了建设城市外围泄洪通道、完善城市排涝系统、建立城市调蓄工程体系、推进低影响开发建设的规划对策,从而为城市内涝防治工作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 · 历史文化街区消防规划初探——以赣州市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 2015年第10期 ) [温天蓉 叶胜发 邓金平 吴宁 童磊]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巨大损失难以估量。本文以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剖析了其现状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基于GIS技术评估了其火灾风险;构建了集预防、救援、评估反馈于一体的综合消防安全体系,并提出了具体的消防规划策略,以期从根本上提高历史文化街区抗御火灾的综合能力,适应街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 基于CPTED理论的城市防控犯罪规划体系 ( 2015年第10期 ) [孙明 岳亮]
基于对CPTED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将其引申为一种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学科中抵制犯罪的理论模型。提出了防控犯罪规划体系的概念,并对相关概念进一步阐述。论文分析了城市高犯罪率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得出当今的规划方法不利于防控犯罪的命题,并指出四种城市死角为防控薄弱区。将CPTED理论运用于城市规划领域之中,得到环境与人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进而构建防控犯罪规划体系的结构、功能、方法策略等。最后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预防犯罪的几点对策。
- · 收缩城市:逆增长情景下的城市发展路径研究进展 ( 2015年第9期 ) [周恺 钱芳芳]
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收缩城市研究引发了对现有以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路径的反思,并以过去百年中的人口和经济衰落城市为案例,探索逆增长情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本文综述了西方近十年的城市收缩研究。首先,文章对城市收缩“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问题的内容与边界。其次,根据收缩现象的发生逻辑,从“现象”、“动因”、“过程机制”、“表现类型”和“影响后果”等方面揭示其作为城市变化过程的一般性规律。最后,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全球各地针对收缩问题提出的“政策与规划应对”,并以其作为我国未来进行收缩地区规划设计和政策安排的参考。
- · 中国收缩城市及其研究框架 ( 2015年第9期 ) [龙瀛 吴康 王江浩]
收缩城市的研究已经在西方国家开展多年,发生收缩的背景和原因也各有差异。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国部分城市也发生了人口收缩。本文利用2000和2010年乡镇街道尺度的人口数据,对中国收缩城市进行了识别、分类和影响因素分析,并针对中国收缩城市自身的特点,提出初步的对策建议和规划设计应对。最后从中国收缩城市的深度探测、典型收缩城市研究、规划应对手段以及研究网络的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中国收缩城市研究的研究框架。
- · 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收缩悖论 ( 2015年第9期 ) [杨东峰 龙瀛 杨文诗 孙晖]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有相当数量的地方城市在人口规模下降的过程中,仍然延续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的态势,进而呈现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的城市收缩悖论现象。利用我国五普、六普人口资料和2000年、2010年的城市航空影像资料,通过人口流失指数及空间扩张指数的测算,对城市收缩悖论进行现象观察和类型学描述;并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基于DPSE的跨尺度、多要素概念模型,尝试对我国城市收缩悖论现象给出初步理论解释。
- · 京津冀与长江三角洲的局部收缩:格局、类型与影响因素识别 ( 2015年第9期 ) [吴康 龙瀛 杨宇]
文章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短表和长表数据,分别从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就业人口等指标构建了测度指数对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城市群区域的收缩状况进行了考察,并结合国内外经验和研究区实际,识别分析了影响收缩的五个方面因素。结果表明:(1)京津冀和长三角分别有1/5和近1/2的市县区呈现局部收缩,且这种收缩还在加剧;(2)京津冀的收缩区集中在承德和张家口并遍布冀中南平原,长三角的收缩区呈现空间集聚和连绵状,集中于苏北、浙西南和除合肥、芜湖以外的安徽大部;(3)收缩类型大致可分为:欠发达外围收缩、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收缩、工矿业收缩、行政区划调整收缩及县域、乡村、小城镇收缩五类;(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差异以及行政等级不同引起的人口流出是导致局部收缩的主要原因,郊区化、去工业化或产业转型、人口结构变化等西方城市常见的收缩表现仅在少数大城市中心城区或部分老工矿城镇有所体现;(5)影响我国城市区域收缩的因素和作用机制非常复杂,且具有突出的区域异质性,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仔细研究的命题。
- · 珠江三角洲城镇收缩的空间分布与机制 ( 2015年第9期 ) [李郇 杜志威 李先锋]
城镇收缩现象早在20世纪中期已于欧美国家出现,珠江三角洲作为“增长的奇迹”地区也同样面临城镇人口的局部收缩,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城镇的收缩现象加剧。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从镇街单元和区县单元来考察珠三角地区城镇收缩的空间分布;并以东莞茶山为案例,从劳动力供给和产业需求的角度构建了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结构变化的城镇收缩分析框架;考察了珠三角地区城镇收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珠三角核心区以局部城镇收缩为主,收缩相对集中的城镇分布在外圈层,并形成三大城镇收缩集聚区域 ;(2)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外来人口总量减少是珠三角城镇收缩的典型特征;(3)产业结构需求变化与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不匹配造成珠三角的城镇收缩。
- · 国内城市教育设施对周边住房价格影响的文献综述 ( 2015年第8期 ) [张周青 徐梦洁 庄舜尧]
目前,城市教育设施已经成为我国消费者购房考虑的重要因素。在特征价格模型广泛用于公共品评价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对教育设施与住房价格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本文分别从教育设施的数量、质量和距离对住房价格的影响来梳理文献;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研究区域的尺度较小并且侧重大城市、教育设施种类不全以及教育设施质量未充分考虑;最后提出了研究展望。
- · 高价地块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传导效应——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定量分析 ( 2015年第8期 ) [王俊松 满燕云]
本研究拟基于北京市微观住房交易数据采用多重缓冲区方法、特征价格模型及GIS 技术探讨高地价地块交易对城市住宅价格的空间影响。实证结果验证了高价地块交易显著提升了周边地区住房价格,且这种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递减规律。在控制区位和住宅特性的情况下,高地价地块成交以后,周边9km 内住房价格上升6%~25%。实证结果还证实区位条件、住房面积、交易时间、开发商因素对房价的显著影响。因此,要调控住宅价格,政府进一步规范土地供应与出让制度,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
- · 武广高铁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Hedonic Price模型和微观调查数据 ( 2015年第8期 ) [何里文 邓敏慧 韦圆兰]
鉴于国内绝大部分关于商品住宅价格的研究都是在同质性假设下进行,忽略了商品住宅物理属性差异对价格的影响。为此,本文采用特征价格模型,在异质性假设条件下,运用岳阳、长沙和衡阳等几个城市的调研数据,针对武广高铁的开通运行对周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发现:2008-2012 年, 高铁条件对研究对象沿线住宅价格时间效应的平均增值幅度为19.48%;高铁条件对研究对象沿线住宅价格时间效应的平均上涨幅度为21.65%;住宅项目每靠近高铁站1m , 住宅价格平均上涨0.08745 元/ m2;在3k m 范围内的每个住宅项目平均增值21399549.32 元, 住宅项目总增值约1412370255 元。
- · 基于Hedonic的武汉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研究 ( 2015年第8期 ) [胡建飞 殷跃建 于潇波]
本文通过将Hedonic(特征价格)理论和住宅价格空间分异规律结合起来,运用surfer10.0 软件绘制出武汉市住宅价格等值线和三维立体的空间分布图,由此可得武汉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呈现圈层环状结构,并呈圈层环状式递减规律,但由于配套设施的完善、商业的繁华和自然环境优美的程度不同,在主城区内产生一些住宅价格的小高峰。通过构建了武汉市住宅Hedonic(特征价格)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分析可知区位特征中的所在环线和到C B D 的距离、建筑特征中的物业管理是影响武汉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直接原因。
- · 中小城市“大园区”建设的反思与规划模式探讨——以中部快速城镇化地区为例 ( 2015年第7期 ) [魏伟 陈玮]
由中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的中小城市“大园区”规划建设实践的典型案例出发,总结其发展特色及存在问题;然后根据产业集聚、空间开发、劳动力及城镇化等理论依据,对“大园区”存在的必然性与矛盾性进行辩证研究;最后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从理念构建、用地变换、产业转型、空间结构等方面提出新的工业园区规划思路,并应用于湖北武穴市的规划案例中,以指导中部地区中小城市克服“大园区”建设的冲动,有理有序地进行工业园区的科学建设和发展。
- · “产城融合”理念下西北河谷型城市郊区工业园规划模式研究 ( 2015年第7期 ) [唐永伟 彭宏业 陈怀录]
开发区的建设对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西北部地区具有重要意义,“产城融合”理念是推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战略。文章对“产城融合”的理念内涵做了深入解析,分析该理念下在西北河谷型城市郊区建设工业园需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进而以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郊区卧龙川园区规划研究为例,从产业、交通、配套体系、生态以及实施时序五个方面提出了“产城融合”理念下的规划应对策略,并初步总结了该类园区规划的模式,以期为同类园区提供借鉴。
- · 大型矿产资源开发区的产城发展模式研究——以新疆准东经济开发区为例 ( 2015年第7期 ) [刘敏 王明田 王庆峰 王新鹏]
大型矿产资源开发区在新时期向大规模产业集聚区转变,由此,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如何解决产业职工生产生活服务需求问题。本文结合新疆准东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建立产城模式选择的评价体系,探索大型矿产资源开发区的产城关系发展路径。
- · 开发区转型过程中细分人群职住分离特征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一区为例 ( 2015年第7期 ) [许炎 张敏 夏胜国]
以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一区为例,对研究区的总量职住比以及三类不同人群的独立指数进行了测度,并运用交通- 土地利用模型模拟分析的方法,对不同人群的职住空间分布以及道路交通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不同人群的职住分离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进一步指出发展目标转向、建设时序错位以及土地财政导向是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调整产业、用地功能结构等解决对策。
- · 苏州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 ( 2015年第7期 ) [陈向楠 杨新海]
苏州中心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经历了自发探索、政策的催化与调整到促进发展阶段。在发展类型上,依托空间资源不同划分为工业厂房再利用型、独立新区型、传统文化资源依附型及高校依托型;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受到古城保护、“退二进三”以及工业园区发展的影响,主要在苏州中心区域集聚,并集中在“一城两河”内分布,外围城区呈现点状核心分布。同时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现状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未来发展优化策略。
- · 基于“人地和谐”的西南山地工业园规划策略 ( 2015年第7期 ) [夏健 徐澄栋]
针对西南山地工业园的开发建设现状,在分析生态保全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后,提出必须坚持“人地和谐”的理念以保障西南地区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讨论了基于和谐目标和调控主题的西南山地工业园的规划原则和程序,提出了工业园规划在规划结构、功能布局、道路系统、绿地系统、公共设施和分期建设规划中都必须贯彻“人地和谐”的理念,并详细探讨了以因地制宜、弹性生长为核心的相关规划策略。
- · 高技术园区生活性公共设施内容、空间布局特征及借鉴——以日本筑波科学城为例 ( 2015年第7期 ) [赵勇健 吕斌 张衔春 胡国华 李金钢]
在对高技术园区概念及发展历程、公共设施内涵和相关研究述评的基础上,展开对筑波科学城生活性公共设施的研究。通过对不同公共设施的类型、数量、密度、人均面积等指标的梳理总结,以及设施的空间核密度、用地布局特征等方面的分析发现:筑波科学城生活性公共设施类型层级丰富,规模指标相对较高,具有社区化特征,各类设施布局特征具有显著差异,但总体呈现覆盖范围广的集聚核心,空间布局与居住区、商业区相关。最后文章总结了高技术园区生活性公共设施的特征和可借鉴经验。
- · 城际铁路客运枢纽旅客出行特征及接驳交通体系分析 ( 2015年第6期 ) [张小辉 过秀成 杜小川 何明]
在我国城镇密集区城际铁路旅客出行与其他空间尺度距离的旅客出行具有差异,其出行者属性、出行目的、出行频率等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本文以长三角地区沪宁城际铁路旅客出行为分析对象,研究沿线主要车站的旅客出行特征和集散交通特征,并提出接驳交通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 · 北京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外缘空间发展探析——轨道交通市郊线顺义线和亦庄线研究 ( 2015年第6期 ) [张立威 严建伟]
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已达到过饱和状态,城市空间向外缘拓展是必然趋势,以轨道交通引导新城的有序发展是有效策略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轨道交通市郊线顺义线(15 号线)和亦庄线分别对顺义新城、亦庄新城的引导作用,总结和思考北京轨道交通市郊线与外缘新城空间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使轨道交通与新城能够协调、有序发展。
- ·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时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为例 ( 2015年第6期 ) [金昱]
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峰时段运能不足和非高峰时运能过剩已经成为现阶段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研究利用上海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数据,首先利用聚类分析算法分析得到进站客流的四种主要时变模式,然后通过建立多项Logit 回归模型,从土地利用、交通等方面定量分析影响客流时变模式的显著因素。研究可为站点周边用地规划和交通设施规划及运营管理提供参考,有助于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
- · 基于网络分析的大城市轨道交通特征对比——以北京和上海为例 ( 2015年第6期 ) [孟天奇 刘卓 周彤 李强]
以轨道交通发展较为成熟的北京和上海为对象,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基础,在GIS 支持下构建了反映轨道交通网络基本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网络结构特征的系列指标,对两地轨道交通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为:两地的轨道交通基本特征相似;两地轨道交通在距市中心15k m 范围内较为发达,上海在城市中心范围的便利性更优;北京轨道交通网络在城区外围能更方便地实现换乘,上海则与之相反。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 · 城际轨道交通对所经城镇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以广珠城际铁路中山段站点为例 ( 2015年第6期 ) [黄晓冰 梁秋萍 陈忠暖 刘松]
广珠城际轻轨的开通使得珠三角西岸进入高速铁路时代。以广珠城际快速轨道交通中山段站点及其周边住宅为例,运用对数线性形式特征价格模型分别对中山城区、镇区两个住宅市场进行实证分析,探究轨道交通站点对不同区域住宅价格的影响特征。结果显示:城区站点对周边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效应显著,影响范围在1500m 左右,且在距离站点0.5~1k m 区间内对住宅增值效应最显著,其影响范围内住宅价格平均增幅34.6%;镇区站点对周边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效应未凸显。总言之,城际轨道交通对所经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有两大特征:(1)不同地域受城际轨道交通影响的住宅价格影响程度差异大;(2)同一地域范围受城际轨道交通影响的住宅价格增值效应差异大。
- · 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 规土融合”发展研究 ( 2015年第5期 ) [冯健 苏黎馨]
立足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规划领域亦迎来发展转型关键期,“规土融合”便是其中一个重要议题。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将规土关系视为一种生产方式,进而采用政治经济学视角挖掘制度变迁在两规关系演变中发挥的历史作用与趋势指引。结果表明,行政管理体制首先构建起了两规分化的发展路径,而各阶段社会经济制度又进一步塑造出不同的利益分化格局,各阶段分化利益博弈的结果促使规土发展路径从平行走向交叉,又终将走向融合。
- · 我国“多规融合”实践中的尺度分析 ( 2015年第5期 ) [佟彪 党安荣 李健 许剑]
本文在收集整理我国“多规融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基础之上,借鉴生态学和地理学中的尺度理念,辨析和界定“多规融合”实践中的尺度概念,并通过实践案例的归纳整理和现象解析,从规划范围、规划深度和协调内容等这几个方面,剖析了我国“多规融合”实践中存在的尺度效应,进一步从融合工具选择和规划融合实践过程两方面进行了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