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 ( 2010年第1期 ) [郑猛]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劳动分工的产物,现代城市的迅猛发展是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及私人机动车的普及而引发的。分析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动,城市土地为这些活动提供了实现的物理空间,而交通则既是城市的一项基本活动同时又是其他活动之间重要的联系纽带。因此,“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课题的缘起在于两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内容核心是在物理层面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硬件”基础。在简述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互动理论的基础上,主要针对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才能达到该目标作一些探讨。
- · 从单核到组团式结构:带形城市的交通模式演化与选择——以镇江市为例 ( 2010年第1期 ) [叶茂 过秀成 王谷]
从单核到组团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典型特征,带状组团城市作为集城市形态和功能结构于一体的城市空间形态,其交通模式也具有特定的特征。论文以镇江市为例,着重分析了其城市空间与交通系统演变的互动发展过程和空间形态与交通模式的演化机理,研究了交通模式选择与城市形态和用地特征的关系,综合典型交通模式特征,对不同交通模式进行适应性测试与评价,提出了支撑镇江市“一体两翼”城市结构的交通模式:以轨道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小汽车交通和谐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高效率的引导性交通模式体系。
- ·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演变及思考 ( 2009年第12期 ) [汪利娜]
试图从理论上澄清住房保障的基本概念、保障的对象和政策目标,并对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演变与实践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融资机制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建议。
- · 构建住房的“大保障”体系研究 ( 2009年第12期 ) [曹建海 林甦]
针对我国大中城市房价过高、严重背离城镇居民可支付能力的问题,认为制度设计不完善是现行保障性住房政策存在的问题根源。要实现居民的住房权利,除了需要建立迥然不同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机制——公众自由参与的市场机制之外,还应该扩大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覆盖范畴,建立中国城市住房的“大保障”体系。
- · 住宅保障化与市场化机制相关关系研究 ( 2009年第12期 ) [蔡园 李启明 杨嬛 邓小鹏]
通过分析住房保障制度和商品住宅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阐述其作用机制,提出住宅保障化和市场化机制之间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关系。最终提出在我国当前市场环境下实行住房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借助政府的调控,在减少保障制度对市场的冲击的同时保证保障工作的有效运行。
- · 哈尔滨市经济适用住房现状调查与分析 ( 2009年第12期 ) [黄辉玲 韩昊英 吴次芳 徐金哲]
在哈尔滨市经济适用住房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选取哈尔滨市8个经济适用住房小区进行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居民的构成、区位及交通、户型结构、施工质量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揭示出其现实存在的问题。研究的主要结果显示:①虽然存在一定的福利倒置现象,经济适用住房的分配总体上能够针对低收入阶层;②与市中心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导致居民对交通情况不满意的主要因素,交通的时间距离相比交通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③经济适用住房的适用性能低,问题主要在于房屋和客厅狭长、过道占用大、功能布局不合理及缺少明厅设计;④施工质量不合格是影响经济适用房使用的重要问题;⑤位置偏远的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基础配套设施有较多的不完善。因此,未来经济适用房政策应当从如下方面加以改进:①在加大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总量的同时,将经济适用房针对的对象人群比例缩小;②规定经济适用房价格上限;③完善收入核查体系,加强.对于个人不动产、投资类资产、现金和存款及业务经营项目的核查;④加.经济适用住房的公共交通通达.状况,改进其设计条件、施工水平和环境条件。
- · 低碳城市发展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 ( 2009年第11期 ) [戴亦欣]
低碳发展是人类为了应对气候变化, 努力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在自然界产生的碳足迹而推行的新型发展理念。 作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发展平台, 城市在低碳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文章通过介绍低碳城市这一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过程, 介绍了不同的学者对低碳城市的概念界定, 并依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了调整。 在分析和总结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的相关实践和特点后, 着重介绍了我国当前低碳城市发展的状况,总结了低碳城市发展同近年来一系列发展理念变革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碳强度为主要内容的低碳城市的测度方法, 进而阐述了通过生产部门降碳和生活部门降碳相结合的适应我国城市发展特点的低碳发展道路。
- ·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与困境 ( 2009年第11期 ) [毕军 刘凌轩 张炳 王仕]
中国正面临着碳减排的巨大压力,而中国区域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使得国家层面的绝对碳减排计划不具备可行性。地区化的低碳发展及低碳城市建设,成为打破这一困境的关键。文章讨论了低碳城市发展的可行性、可能的模式,从区域、地方和产业技术层面论述:1)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是否以及如何发生;2)低碳城市的实践、障碍和困境;3)低碳城市发展对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及碳效率的影响。
- · 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 ( 2009年第11期 ) [陈群元 喻定权]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求、重要突破口、主要实现途径。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本质要求。并从降低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增强碳汇能力等3 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
- · 碳排放量评估方法在低碳城市规划之应用 ( 2009年第11期 ) [叶祖达]
城市是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行动平台和载体,对城市进行碳排放审计是实施低碳城市规划工作必需的科学数据基础。然而,不少城市本身对其二氧化碳排放的基线分析、未来情景比较、减量方法和范畴等都还没有可以直接应用到城市规划编制流程的科学分析方法和工具。文章尝试把有关现有能源规划研究模型发展为城市空间规划方法。以碳排放模型Kaya 公式为基础,分别从建筑部门、交通部门、工业部门、能源部门对模型进行分解。建议的模型可以把能源需求模块分解为三个部门:建筑部门、交通部门和工业部门。根据常规模式和低碳模式的分析,得到各部门在各模式下的能源使用结构和量。并根据IPCC对于各类能源的排放强度定义的缺省值,计算出各部门在常规模式和低碳模式下的2020 年总的排放量。
- · 欧洲城市低碳发展的节能规划与启示 ( 2009年第11期 ) [肖荣波 艾勇军 刘云亚 李晓晖]
能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实现低碳城市的根本与基础。通过系统总结、分析丹麦、法国、英国等欧洲城市节能规划管理实践,从国家能源战略、区域规划、社区能源规划三个层面思考我国城乡规划过程中的节能途径,建议应突出城乡节能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制定城乡统筹的区域能源发展规划,开展以低碳化社区能源规划为基础的城市节能应用等。
- ·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由来和发展 ( 2009年第10期 ) [佘之祥]
-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2009年第10期 ) [沈玉芳]
长三角地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
极之一,但国际金融危机来势凶猛,对我
国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影
响,区域经济首当其冲,受到的冲击比较
大、比较多,直面的问题也更为复杂、使长
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矛盾更加凸显。文章
认为:1)就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产业发
展拥有不少的机遇与优势,是有效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大幅度增强区域经
济抵御金融危机的抗冲击能力的根本所
在;2)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
加上发展模式的固有弊病和资源环境约
束矛盾的加剧,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总
体环境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存在不少
的劣势和挑战;3)为进一步应对经济全球
化带来的各种挑战,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
的长三角地区必须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
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
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把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和环境的改善作为新时期引导地区
发展的主线,把推动区域产业结构整体升
级作为加快地区发展的重点,把促进城镇
空间结构和组织模式持续优化作为统筹
和协调地区发展的抓手,加强协同和合
作,进行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长三角;产业
发展;机遇与挑战
- · 长三角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与调控 ( 2009年第10期 ) [苏伟忠 杨桂山 董雅文 等]
长三角区域目前处在人口、产业进一步
向城市集聚的重要时期,但土地集约利
用、水环境整治、生态维护等仍是区域发
展的主要约束因素。在区域发展资源环
境约束要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主要调控
途径: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实施
相对宽松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实行土
地利用分区管制,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
构,设定土地利用投资门槛;加强重点流
域、区域的水污染防治,确保江河湖库饮
用水源安全,加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
护,实施跨区域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及协
调途径;划分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实
施生态保护分区管制。
- · 从文化资本到文化整合:新时期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战略 ( 2009年第10期 ) [陈雯 何雨]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文
化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其一体化目标
在新的发展时期已被提升为一项重大的
国家战略。文章在简要回顾长三角一体
化进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因素是区域
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文章分析
了长三角地区文化资本的内涵与特征,
进而指出,文化资本的积累和认同可以
实现整合的力量促进长三角经济社会的
协调发展,重视文化资本,提升文化认同
与整合是新时期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
要内容之一。
- ·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法制化建设的进程与展望 ( 2009年第8期 ) [束昱 路姗 朱黎明 朱宇宁]
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自1980年代以来城市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制化建设进程,分
析归纳了近年来城市地下空间法制化建设
的成就与问题,分析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
和我国台湾地区城市地下空间法制化建设
的成功经验,分析预测了我国城市地下空
间开发利用的发展态势,研究提出了我国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制化建设
基本体系、发展策略以及近期急需建立的
法律法规。
- · 走向有序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法规、规划、管理三位一体的体系建设 ( 2009年第8期 ) [何世茂 徐敏]
国内外很多城市已认识到地下空间资源
的重要性,将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作为
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国内城市地
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力度近年来不断加
强,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与矛盾,本文在
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行法律
法规、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体制三位一
体的体系建设,以引导我国地下空间的
开发利用真正走向有序。
- ·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潜在不利影响及其对策 ( 2009年第8期 ) [杨木壮 张建峰 郑先昌]
为缓解用地紧张局面, 许多大中型城市
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由此引发的
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日趋严重,开展地
下空间开发利用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研
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本文从对地下水
环境的影响、对岩土体的影响和对临近
建筑物和管线的影响,以及导致的地质
灾害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
用中的潜在不利影响,并提出促进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建
议。
- ·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事故应急预案研究 ( 2009年第8期 ) [赵丽琴 袁煌 谭章禄]
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地下公共
空间事故应急预案的现状及问题,提出
了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事故应急预案体系
的结构层次及设计的内容,强调了城市
地下公共空间事故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
的重要性。
- · 生态城市发展与建设模式 ( 2009年第7期 ) [达良俊 田志慧 陈晓双]
通过对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理论渊源
以及不同时期定义的回顾,提出生态城
市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和谐,且
存在与发展状态皆优的,可持续发展的
现代化城市;将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
划分为规划调控型、环境美化型、污染
治理型、资源循环型以及功能转化型五
大类型,并通过案例分析介绍其成功经
验;分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不同阶
段,并根据其不足,提出重建“近自然
型”城市生态系统可为循环和谐型生态
城市的建设打下基础。
- ·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的城市废弃地修复设计——以天津桥园为例 ( 2009年第7期 ) [俞孔坚 石春 林里]
本文提出改变通常城市公园的建设理念
和方法,以全面改善生态系统服务为目
的,进行城市绿地建设和城市废弃地的生
态恢复。案例是一个22hm2的公园,原来是
一个废弃的打靶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
路人掩鼻,临建破败,不堪入目,土壤盐
碱。景观设计师应用生态恢复和再生的理
论和方法,通过地形设计,创造出深浅不
一的坑塘,有水有旱,开启自然植被的自
我恢复过程,形成与不同水位和盐碱度条
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将地域景观特色和
乡土植被引入城市,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
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了多种生态服
务,包括雨洪利用、乡土物种的保护、科普
教育、审美和游憩。
- · 塌陷湖生态修复和开拓利用生态工程 ( 2009年第7期 ) [颜京松]
塌陷湖开拓利用与生态修复是对采煤塌
陷破坏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一个修复和补
救的重要内容。塌陷区生态修复不可能
完全恢复到采矿前原有的状况,这也是
不可行的。可用生态工程,依据生态学
原理,通过优化组合生物的、物理的、化
学的和工程的多种途径和措施,修复被
破坏的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
谐,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其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整体、协调、自
生、循环”等,以及落实贯彻科学发展
观。本文还结合淮北市的具体现状,提
出应用这些原则,对塌陷湖的生态修
复、保育和开拓利用生态工程的一些具
体建议和措施。
- · 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规划及其实例研究 ( 2009年第7期 ) [王霖琳 胡振琪]
资源枯竭矿区在经过了矿产资源的掠夺
性开采、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后渐渐走向
生命的尽头,对资源枯竭矿区的生态修复
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资源枯
竭煤矿区这一典型区域的生态问题为研
究对象,提出了规划准备、方案制定和规
划评价三阶段的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
规划的编制程式。具体包括生态环境调
查、评价和规划三个方面的内容。相应地
提出了基于多源多时相遥感及GIS技术和
实地调查咨询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调查方
法用于资源枯竭煤矿区生态环境调查;从
生态环境损害评价和风险评价两个方面
对资源枯竭煤矿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评定;
确立了“生态修复功能区划-景观生态修
复区划-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生态修复
技术配置”四步骤的生态环境修复规划方
案编制模式。并以门头沟煤矿区为例对以
上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验证,编制了门头沟
煤矿区生态修复总体规划。
- · 地方政府举债:肯定与反思 ( 2009年第6期 ) [本刊实习编辑:冯圆圆]
- · 城市负债经营与金融风险 ( 2009年第6期 ) [高波]
本文研究在增长竞争背景下中国城市负
债经营的原因和形式以及由此导致的潜
在的金融风险。文章认为,在现阶段的
财政体制和官员晋升激励机制下,为增
长而竞争的城市官员存在着投资饥渴
症,这会迫使官员开展城市负债经营。
城市负债规模的扩大容易导致金融风
险,影响地区稳定乃至宏观经济的健康
发展。因此,控制城市债务的规模和结
构、建立和健全债务偿还机制,以及调
整城市政府支出结构是应对债务风险的
关键。
- · 地方债的风险及其防范 ( 2009年第6期 ) [周业安]
- · 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统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 2009年第6期 ) [李颖 黄贤金 陈志刚]
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
方面因素设计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
统技术路线,并确定系统警兆指标及权
重。根据所建立的预警系统,对南京市城
市建设投资情况进行诊断,并对未来南
京市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发展变化状况做
出了警情预测。文章目的在于建立城市
表4 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对应警区及其警情信号灯
警区安全区轻警区中警区重警区巨警区
警情信号灯绿灯黄灯浅红灯红灯双红灯
基础设施439.83 145.75~439.83 0~145.75 1606.93 1764.42
投资额- U U - -
(亿元) 1117.31 1117.31~1411.39 1411.39~1606.93 1764.42 1900.00
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统框架,为合理的
城市建设投资规模提供指导。
- ·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研究 ( 2009年第5期 ) [顾林生 张丛 马帅]
文章分析了在2003 年SARS事件以后我
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的重要性,并
以北京市某区为例,介绍了城市公共安
全规划编制的方法和内容。希望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在组织编制新一轮的城市总
体规划编制细则中把综合防灾减灾上升
为城市公共安全,明确该规划的主要内
容、原则及具体编制要求。
- ·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探析——以略阳县城综合防灾规划为例 ( 2009年第5期 ) [曹世臻 李祥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现行防灾规划
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文章试图
结合曾参与完成的略阳县城综合防灾规
划,进行城市综合防灾的探讨:在加强
防灾工程设施规划的基础上,改变以往
防灾规划中各灾种分工负责的局面,综
合考虑各致灾因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变传统的
单纯抵御灾害为防灾、抗灾、避灾、救
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相结合,力求使灾害
发生时的各种损失降到最小,保障城市
持续健康发展。
- · 汶川地震的灾情特征、灾后重建以及经验教训 ( 2009年第5期 ) [胡继元 叶珊珊 翟国方]
“5·12”汶川地震导致四川省部分城乡
大面积受灾,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
员伤亡。地震发生后,作者在收集媒体
资料的同时,奔赴灾区对灾情特征和灾
后重建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作者发现
不同的城乡居民点因其空间距离和居民
点自身属性的影响,在地震中受灾程度
不一;震后安置与重建工作,取得了很
大成绩,但也有安置区选址不当、公共
配套服务设施配置不当以及重建制度保
障等问题。最后,从城乡灾害风险规避
和规划管理的角度,阐述了从汶川地震
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