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统城市规划理念的突破:概念规划 ( 2003年第3期 ) [方彭]
- · 实施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提升徐州城市竞争力 ( 2003年第3期 ) [孙峻岭]
通过对徐州周边竞争态势的分析和城市竞争力的对比,在徐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经营徐州的宏观策略和具体措施的实施建议。
- · 从徐州的发展历程看概念规划 ( 2003年第3期 ) [吴洪敏]
- · 认识上海,发展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 2003年第1期 ) [周一星]
- · 论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主题 ( 2003年第1期 ) [吴志强]
- · 上海城市公共中心优化初探 ( 2003年第1期 ) [李阎魁 袁雁]
摘要 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中最真切反映人类城市活动的核心地区,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上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城市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严峻的现实,并引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空间布局、功能结构、道路交通、环境设计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上海公共活动中心的形成与演变、分析新形势下上海公共中心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改进的对策。
- · 对完善上海高层建筑有序开发建设的几点看法 ( 2003年第1期 ) [张绍木梁]
- · 现代化进程中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以广东大城市为例 ( 2003年第1期 ) [阎小培 翁计传]
从讨论现代化城市辐射作用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分析广东四个大城市(广州、深圳、湛江、汕头)的优劣势入手,对四个大城市的辐射能力、辐射方式和影响腹地进行了定位,探讨了四个大城市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 ·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 ( 2003年第1期 ) [王万山]
- ·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考 ——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 ( 2003年第1期 ) [蒋玲玲]
包含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市的苏北地区是江苏省欠发达地区,也是重点发展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进步是苏北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通过对苏北地区城镇化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 · 信息时代城乡互动与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研究* ( 2003年第1期 ) [刘玉]
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征,信息时代空间集聚与扩散引发新型城乡交互模式,网络社会改变了传统城镇体系等级概念,区域空间结构由核心边缘型向网络式发展。本文初步探讨在这种新形势下城市的集聚与扩散,乡村的转化与发展,区域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化趋势及其优化调控。
- · 创建一个健康有序的都市核心——谈南京主城的发展 ( 2003年第1期 ) [童本勤]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心城市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中心城市的问题和矛盾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本文以南京主城为例,对其发展过程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评价,提出了保证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 · 深圳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代谢的演变 ( 2003年第1期 ) [颜文洪 黄向]
深圳是小城镇向现代城市快速转变的典型个例,本文从生态系统代谢的角度描述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与自然的压力、中间代谢物形成的原因,定量分析了深圳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输入输出的变化,探讨了在超负荷情况下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
- · 拆建物料循环再造的发展 ( 2003年第1期 ) [陈志恩 方富基]
由于公众对社会的持续及长久发展日趋关注,循环再造已被香港建造业认同为一项有价值的工序,能把无用的物料转化成有用的制品。本文探讨了拆建物料循环再造的初步构想、引用循环再造的拆建物料的预备工作、推广使用这些产品,以及如何筹建首间试验性循环再造设施。最后提出有关循环再造拆建物料的策略。
- · 主题公园建设与城市发展 ( 2003年第1期 ) [张雪伟]
主题公园一般选择在经济较发达、旅游人数多的大城市周边或交通基础设施便利、有公共交通系统连接的地区。主题公园开发与城市区域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以深圳华侨城为例,从城市规划、土地开发、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探讨了主题公园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 浅析我国社区文化建设 ( 2002年第6期 ) [冯 杰]
社会上存在的现象可以在社区里反映出来。社区文化也是社区存在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文化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社区建设。因此,研究社区文化,努力探寻社区文化发展的新方略,对于推动我国社区建设,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多元化居住社区的规划应对 ( 2002年第6期 ) [肖达]
综观我国居住社区发展的多元化现象,既反映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住宅连同其所在地域作为商品所引起的一种再分配现象,也体现了在城市社会结构转型中,居住社区作为一种社会实体所产生的空间演变表征。本文基于一种规划的视点对此进行考察,并致力于寻求规划的应对机制与策略。
- · “新城市主义”与社区形态 ( 2002年第6期 ) [祁洁]
针对美国社区建筑师近来提出的“新城市主义”一词,探讨城市蔓延带来的社区问题,以及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提炼社区的形态要素,讨论其定义、关联和意义。
- · 城市社区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 ( 2002年第6期 ) [李植斌]
随着城市居民由“单位人”逐渐向“社区人”的转化,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将会日益增强,必须改革目前的社区管理制度。本文探讨了城市社区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社区管理制度创新的对策与措施。
- · 湛江市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浅析 ( 2002年第6期 ) [刘运通 张争胜]
以湛江市为例提出了区域发展障碍因素研究的重要性,分析了障碍因素给湛江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负面效应,并从障碍因素的弱化与克服方面入手,对湛江市区域发展的战略对策进行了探讨。
- · “东北现象”:症结分析与出路的探讨 ( 2002年第6期 ) [丁四保]
根据资料,东北地区有逐渐成为“边缘化地区”的趋势,这种趋势有其必然性。东北地区过去作为国家工业基地的工业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并不意味着地区工业经济可以绝对的衰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出路,仍然应该发挥重工业,特别是基础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对此,文章提出了适宜东北地区的行业发展方案。
- · 对老工业基地国有破产企业土地处置工作的改革建议 ( 2002年第6期 ) [李浩]
以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重庆为例,对国有破产企业土地处置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城市政府运用“加强规划调控、实施储备经营”的思想和方法,旨在加强对国有企业破产后国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国有土地资产合理再分配的系列政策导向性改革建议。
- · 产业融合发展与构筑上海新型产业体系 ( 2002年第5期 ) [熊世伟]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标志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传统产业三分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通过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考察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构筑上海面向未来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 · 珠江三角洲东部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群的工业地域分析 ( 2002年第5期 ) [叶岱夫]
分析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东部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群形成的5个地域构成要素:区域城市群背景,区域产业文化环境,开发区类型组合,区域文化地理背景,综合交通网络轴线系统;论述了该工业地域中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该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 城市综合投资环境绩效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 2002年第5期 ) [文余源 邓宏兵 詹小国]
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五性雷达图分析法,对武汉市投资环境绩效进行了分析并判定了其不同时段的投资环境类型,得出结论:武汉市无论是与其自身纵向比较,还是与全国主要城市平均水平横向对比,其投资环境绩效总体上处于积极上升状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限制投资环境绩效水平发挥的不良因素。并对如何提高武汉市投资环境绩效给出了意见。
- · 产业性城市中小企业簇群的培育 ( 2002年第5期 ) [李琦]
针对一些产业性城市目前面临着产业衰败导致城市衰败的威胁,探讨通过培育中小企业簇群实现产业性城市的产业整合,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 · 广州市老城区零售商业服务业区位类型特征及发展探析* ( 2002年第5期 ) [蔡国田 陈忠暖 林先扬]
采用基尼系数、带间差异系数、带别特化系数指标对广州老城区商业密集地带的零售商业服务业的区位类别进行了划分,区分出向心分布、离心分布、局部集聚、均匀分布四大类和九个亚类,进而分析广州老城区零售商业服务业区位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老城区零售商业服务业的几点建议。
- · 试论武汉在区域经济布局中的地位 ( 2002年第5期 ) [刁仁群 任书坤]
武汉因其特殊的地缘、经济、文化等优势,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由于国家区域战略布局、产业结构老化、制度创新不足等原因,武汉的自身经济发展以及如何发挥其在国家这一整体区域中的作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立足于宏观经济协调,指出武汉应该趋利避害,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布局中的特殊地位。
- · 城市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以广东大城市为例 ( 2002年第4期 ) [阎小培 翁计传]
从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出发,利用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数学方法,提出了由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市场化程度和科技信息化等五个部分组成的指标体系,力求层次分明、简洁明了、方便比较和可操作。在此指标体系框架下,以广东四个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各级指标的现代化水平进行了分析。
- · 从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道路 ( 2002年第4期 ) [刘耀彬 李娟文]
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城市化的本质就是现代化。本文结合建国后我国城市化的历程,说明我国城市化与现代化并没有很好结合这一事实,探讨性的提出了我国城市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