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访墨西哥的世界遗产 ( 2004年第6期 ) [罗哲文]
- · 中国世界遗产简介 ( 2004年第6期 ) []
- ·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 ( 2004年第6期 ) [王晋]
苏州古城保护的必要性与更新发展的必然性,使古城保护的内容和方法不仅包含对古城本身的保存与维护,同时还包含对有机更新的控制与引导。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文章用经济的观点对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问题进行了分析。
- · 苏州中心城区功能弱化原因及其对策探析 ( 2004年第6期 ) [王勇 李广斌 杨新海]
在对苏州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弱化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中心城市和县(市)博弈的角度,阐述其弱化的原因。并从转变职能、整合空间和塑造特色三个方面探讨增强中心城区竞争力的若干途径。
- · 新时期上海周边地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2004年第6期 ) [李艳 黄甫 陈雯]
上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发展战略的调整对周边地区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与上海毗邻的苏州沿江地区为例,从苏州与上海关系嬗变入手,分析了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倾力发展制造业、鼓励扶持郊县开发区、打造“三港两网”以及举办2010年世博会给苏州沿江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牵手、错位、配套、竞争”四大策略及其他相关对策。
- · 苏沪合作、借力发力 ( 2004年第6期 ) [李世伟]
苏州区域交通的未来发展之路在于完善高速公路体系;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引入先进换乘方式,设置对沪综合交通枢纽;大力发展点到点的运输,减少中转换乘环节;自上而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苏沪合作,从而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这些思路对于我国城市化地区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
- · 南京城市形象研究 ( 2004年第5期 ) [潘知常/摘编:陈小坚]
- · 南京历史文化资源存量与价值评估 ( 2004年第5期 ) [朱明]
首先对南京历史文化资源存量进行了梳理,以资料和数据说明六朝、明朝、民国文化资源是南京文化的精华;接着,对这三段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估,指出维修保护与开发利用两者兼顾,对于建设文化南京,促进现代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 南京非文物类近代优秀建筑的调查与评估 ( 2004年第5期 ) [汪晓茜]
南京近代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篇章,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大规模推进,那些得不到相关法律保障的非文物类优秀历史建筑最易被忽视而遭到破坏。本论文介绍了目前南京非文物类优秀近代建筑调查和评估工作的过程和成果,以期为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 · 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 ( 2004年第5期 ) [秦国樑]
- · 南京和苏黎世城市景观对比分析 ( 2004年第5期 ) [陈烨]
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的东西方城市的景观及其结构,分析了城市景观的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城市空间的特色等,希望对飞速发展的中国城市的建设有所借鉴。
- · 南京滨江景观规划建设研究 ( 2004年第5期 ) [蒋伶]
从江苏省、南京市加快实施沿江发展战略的机遇入手,提出了滨江景观建设在实施沿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南京滨水发展的历史、南京滨江发展的现状、滨江景观资源条件,进一步提出了南京滨江城市应体现的特色和滨江景观规划建设的思路,并对滨江景观建设的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议。
- · 对南京市低收入住区空间发展的几点思考 ( 2004年第5期 ) [王侠 孔令龙]
在南京市低收入家庭居住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居民社会分层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客观现实背景,试图从城市规划角度对低收入家庭居住空间特征以及区位分布等进行探讨,以此引起各界对低收入家庭居住问题的广泛重视。
- · 全球化时代南京城市旅游的发展对策研究 ( 2004年第5期 ) [徐菲菲 万绪才 宋平]
随着全球一体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节点,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城市旅游作为城市的重要功能,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全球化对城市旅游的影响,依据城市发展的非场所理论,指出旅游功能国际化、城市形象主题化、旅游设施现代化、旅游资源人文化、企业竞争国际化是全球化时代对城市旅游的新的发展要求。南京是著名的六朝古都,又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通过南京的实例研究,探讨了未来全球化时代城市旅游的发展对策。
- · 城市改造过程中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沈阳铁西工业区的文化品质问题 ( 2003年第6期 ) [陈伯超;张艳锋]
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对其文化品质的重视与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一点在沈阳市铁西工业区反映得十分典型。因为,在它所展现的经济价值的背后蕴含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这在铁西区面临经济与工业结构调整和城区大规模改造的今天,尤其需要赋予高度的关注。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在这一地区的建设过程中,使它的文化品质得到充分的体现,使沈阳城市建设的品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也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具有共性意义的问题。
- · 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一) ( 2003年第6期 ) [刘会远;李蕾蕾]
受老牌工业化国家英国的启发,德国对有代表性的工业遗迹进行了保护,并加以利用作为工业博物馆、作为展览和演出的场所。随着矿业城市格斯拉尔199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德国一些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相继开发成为旅游目的地,弗尔克林根炼铁厂、“关税同盟”煤炭—焦化厂也分别于1994年和2001年相继被确认为人类文化遗产,其它一些重要工业遗迹所在城市也纷纷仿效。
- · 沿江开发,交通先行——兼论长三角交通体系一体化战略 ( 2003年第6期 ) [杨涛]
目前,区域合作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国内的珠江三角洲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主体,正逐步朝着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而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努力形成该地区综合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已迫在眉睫。在这种大背景下,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沿江开发”的宏伟战略。作为一名城市与区域交通规划工作者,我认为,“长三角一体化”也好,“沿江开发”也好,首当其冲的任务乃是尽快搭建区域共生共荣的基础设施平台——沿江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快速交通体系。
- · 挑战大于机遇 出奇才能制胜——对南京沿江开发的思考 ( 2003年第6期 ) [张正康]
面对沿江开发战略,南京如何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本文从南京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应对沿江开发的具体策略。
- · 南京城市越江通道建设的思考 ( 2003年第6期 ) [包考国]
南京城跨江而居,南京长江大桥闻名于世。城市将跨江发展,新的城市越江通道应建在哪儿、新的城市越江通道应采用什么形式对南京的跨江发展最为有利?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长江两岸城市发展形势,对新的城市越江通道作出了思考。
- · 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整治”与“美化” ( 2003年第5期 ) [俞孔坚; 李迪华]
- · 探究德国城乡景观及对于秦淮河景观规划的启迪 ( 2003年第5期 ) [姚亦锋]
德国整个国土具有成片美丽景观,许多河流两岸景观始终保持着德意志历史文化传统的风貌和蜿蜒的自然地理属性。分析其根源:应该是科学研究,规划,管理等综合效应,还有民众对于高雅审美的素养。南京秦淮河的河流景观规划应该具有生态和地理整体概念,即时吸取国外优秀理论和实践经验,而不仅仅是以往的城市建筑空间的划分。从而真正做到可持续的发展,使得南京市现代发展依然不损失历史上优秀传统和文化,保持其历史积淀形成的特色内核。
- · 外秦淮河的历史文化 ( 2003年第5期 ) [潘鸿雷]
- · 南京外秦淮河滨水景观规划 ( 2003年第5期 ) [高海波]
以南京外秦淮河综合整治规划为例,以综合、整体的规划思路,阐述城市滨水地区景观再造的思路和方法,并在考虑景观规划同实施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外秦淮河沿线地区的整体环境塑造、特色段落的规划设计提出规划构思。
- · 南京外秦淮河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后的城市形象变化之思考 ( 2003年第5期 ) [朱馥艺]
南京外秦淮河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为沿岸地区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应,同时也促使了西岸地带高楼密集局面的形成。文章分析了此类现象,呼吁在规划上应预留适当空地,设置公园、广场,并退让河岸一定距离建造楼房,控制沿岸建筑高度,为秦淮河两岸打造均衡优美的景观空间,使之成为南京真正的内河。
- · 南京外秦淮河水污染控制对策 ( 2003年第5期 ) [刘久根]
在分析秦淮河流域水文特征及水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城市发展规划,探讨了外秦淮河的功能定位和治理目标,提出了控制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水上交通污染和引水增加水环境容量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 · 南京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市场化运作 ( 2003年第5期 ) [蔡龙; 夏卫民]
针对南京外秦淮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特点,对该项目进行了效益分析,提出了市场化融资思路,并由此总结出一系列公益性项目的市场运作启示。
- · 走出边缘 构建中心: 徐州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 2003年第3期 ) [武廷海]
“边缘”是徐州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其在地理、文化、经济、政治、乃至制度等方面都有深刻的表现。自觉认识自身的“边缘”性,趋利避害,因势利导,积极发展成为真正的经济区域的中心、经济网络的结点,从边缘走向发展的前沿,这是徐州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 · 区域合作 中心突破——培植徐州城市竞争优势的区域策略 ( 2003年第3期 ) [张鑫]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竞争的主题日益凸现。从根本上讲,城市竞争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本文从地点优势、边缘优势、资源优势三个方面,分析徐州如何从区域的角度提高经济实力,培植城市内在的竞争优势。
- · 双心并举 两翼齐飞——徐州城市区域空间布局的结构与形态研究 ( 2003年第3期 ) [彭小雷]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分析城市的内在动力和供给,进而以城市需求为导向,分别对徐州城市地区空间结构以及城市近域空间结构发展提出建议。
- · 彭氏故国 人居新城——徐州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 2003年第3期 ) [张悦, 于海漪]
自然山水格局与历史文化古城两方面分析归纳了徐州的城市特色资源;通过考察上述资源的保存现状与所面临的危机,研究徐州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发展战略,其中在历史风貌保护方面分别针对实存、虚存、地下潜存的历史资源制定了相应的保护原则;而在新区城市特色方面,则提出了构建“城市紧凑低缓-地景山水相连”的新山水城市模式。